化石吟
《化石吟》是當代詩人張峰所寫的一首贊頌化石的抒情詩,現在請欣賞小編帶來的化石吟。
化石吟原文
最早的魚兒怎么沒下巴?
最早的鳥兒怎么嘴長牙?
最早登陸的魚兒怎么沒有腿?
最早的樹兒怎么不開花?
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
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
長眠地下剛蘇醒的化石啊,
請向我一一講述那奇幻的神話。
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
描繪出一幅幅生物進化的圖畫;
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
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肉體雖早已腐朽化為烏有,
生之靈火卻悄然潛行在地下,
黑色的軀殼裹藏著生命的信息,
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
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
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
海枯,石爛,日轉,星移……
生命的航船從太古不息地向近代進發。
復原的恐龍、猛犸仿佛在引頸長吼,
重現的遠古林木多么蔥蘢、幽雅,
啊,你令人嘆服的大自然, 逝去萬載的世界又重現,
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話。
長眠地下剛蘇醒的化石啊,
你講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驚訝!
化石吟讀后感一
《化石吟》這篇課文之所以放到這個單元的最后一課,真的是因為一開始就不是很喜歡這篇文章,但放到了最后,你不得不教的時候,你才發現,其實每篇文章自有它獨到的魅力,只是看你如何優雅地把那“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澀掀開!
自從開始對每篇文章中的字詞特別關注的時候,有時會發現它們就像精靈會在你“山窮水路疑無路”的時候讓你驚奇地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開闊!就如這篇文章,奇幻的神話——神往、驚訝的故事其中的神話和故事讓我找到了文章的切入點。從神話到故事,從讓人覺得很不可思議的一些事情到讓人可以理解或是真實存在的故事時,這其中揭示的就是一個科學的道理。
以蘇醒的化石向我講述奇幻的神話入手,設置化石講述的哪些內容讓你感覺像奇幻的神話有點不可思議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幾乎把3、4、5、6、小節的上半節的內容已經包括在內了(問什么能描繪出一幅幅生物進化的圖畫?為什么肉體早已腐朽化為烏有,生之靈火卻悄然潛行在地下?為什么海枯石爛了生命的航船還能從太古不息地向近代進發?為什么恐龍、猛犸、遠古林木能復原和重現?)第二個問題我讓學生對比一下第二小節與最后一節的關系,學生會發現最后一節是對第二節的回答,但奇怪的是在最后一個問題上的答案有所不同,為何講述的神話變成了故事?(從奇幻的不可思議的變成了有可能真實存在的故事)還是用文中的句子來回答剛才提出的問題(因為它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用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把人們從愚昧帶到了科學,讓人們看到了一幅幅生物進化的圖畫;因為黑色的軀殼裹藏著生命的信息,所以雖然肉體化為烏有,生之靈火還能悄然潛行在地下;因為它記載了生命的檔案,所以不管是海枯石爛還是日轉星移,生命的航船都能從太古不息地向近代進發;而復原的恐龍和重現的林木是作者的想象)這個故事讓作者感到驚訝和神往,文中哪個句子最直接的體現作者對化石的贊美?(吟)(啊,你——令人嘆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師,卓越的雕刻家!)而后引導學生為何作者稱化石為你?(第二人稱、親切),以這個問題為契機引導到這是一篇科學詩,既有科學性又有文學性,文學性的表現?(擬人、排比、比喻的運用;第二人稱;押韻;想象聯想)
這是一首贊頌化石的抒情詩,它通過第二人稱“你”,使得化石成為和我們親切對話的藝術形象。它更是一首科學詩,全詩是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從而贊美科學的神奇和人類的偉大。從科學到文字,一、兩個精到的問題其實完全可以把它們進行很完美的整合,所以問題的有效性很重要,在課堂上別提一些對課文內容推進毫無意義的問題,也不要提那些學生不用經過大腦思考的問題,提幾個切實有效的問題,那是對自己的一種提高,更是對學生的一種負責!
化石吟讀后感二
詩人以優美的語言,神奇的意境,熱情洋溢地贊頌了會講話的奇異化石,為我們展示了億萬年前神話般的生物世界的奇觀,讓我們了解了那些已經滅絕的生物的生命信息,一睹了它的迷人的風采。詩歌構思巧妙,,語言優美,意境奇麗,很有特色。
詩歌開篇,詩人用一組設問句組成的排比句,從個體到整體,由魚兒、鳥兒、樹兒推及到整個世界,發出一連串有趣的詰向,激發讀者的情思,激活讀者的思維,引導我們去思索探究億萬年前的神奇世界。在此基礎上,作者十分機智地再用一設問擬人句:“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長眠地下剛蘇醒的化石啊,請向我——講述那奇幻的神話。”激情滿懷,巧妙扣題,總領全詩。一個“沉睡”、一個“長眠”、一個“蘇醒”,使詩歌上下呼應,環環相扣;一個“"請”字,,極富人情味,使詩歌情趣盎然。
接著,詩人用了四節詩,大肆鋪陳,吟詠化石,盛贊化石的功勞,為我們展現了億萬年前奇幻般的生物世界,為我們指點迷津。是化石把我們的“思緒引向遠古”,為我們描繪“生物進化的圖畫”、否定“造物主的存在”、回答了生物進化的“平凡的真理”、“裹藏著生命的信息”。在“生命的航船從太古不息地向近代進發”的過程中;是化石,“為歷史留下一串珍貴的密碼”、保存了“生命的檔案”;是化石,使我們得以復原恐龍、猛犸,讓我們仿佛看見了它們的“引頸長吼”;是化石,使我們得以重現遠古的林木,一睹它們“蔥蘢、幽雅”的風姿。然后,詩人以一“啊”字領起,用第二人稱親昵地直抒胸臆,議論抒情,由化石推及大自然,盛贊大自然這位“高明的魔法師,卓越的雕刻家”。詩歌寫得美麗而深情。由于大量使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使詩歌精美而靈動。“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一句是詩眼,詩人在宣傳科普知識的同時,又弘揚了唯物主義的進化論的真理,詩歌因之而更具深意。最后,詩人專門用了一節詩照應第二節,巧妙作答,造成一種回環往復之美.結尾句"長眠地下剛蘇醒的化石啊,/你講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驚訝!"不只是對第二節詩詩意的重申與反復,而是水到渠成,畫龍點睛,總結全詩,有力收束.讀罷上文,化石講述的故事難道不"令人神往,驚訝" 詩人在這樣的抒情議論中收束全詩,不但獨具匠心,而且強化了主旨.
詩歌向我們講述了化石保存的億萬年前奇幻的神話世界,盛贊了化石,宣傳了生物進化的真理,既富有科學知識,又頗具唯物主義精神,給人深深地教育和啟迪,直是難能可貴啊!
化石吟讀后感三
讀完《化石吟》這篇課文以后我深有感觸。化石是堅硬的,是動植物死亡后腐爛的尸體經過了沙石的填補,最終形成了無機物的石頭。有機物,經歷沙石填補,這需要很多時間的磨礪。
我思緒一轉,化石的形成過程多么很像英雄從人民群眾當中挺身而出,英雄的誕生需要時代的催生,要經過千百年風雨的磨礪,化石的情況也是如此。
草木形成化石,千噸巨石壓不倒。化石的存在,為我們當今的人們研究古代提供了最好的途徑,這恰是像園丁栽培滿園春草供游客去欣賞。盡管人們欣賞美麗花朵的時候,沒有想到這一切都是園丁的辛勤工作結果。不過園丁認為自己的成績讓人贊不絕口,自己也很滿意了。
我覺得我們當今時代的學生也應該學習小草的堅毅不倒,成為一名優秀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