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獸 賞析
《河中石獸》是一篇清朝短篇志怪小說,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河中石獸 賞析,歡迎閱讀參考。
河中石獸 賞析一
《河中石獸》是紀昀(紀昀,字曉嵐)的一篇文章,選自《閱微草堂筆記》卷十六《姑妄聽之》,主要內容是河里掉了石獸,因為水的沖力和石獸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獸要從石獸掉落的上游去找。
文章意思就是要具體考慮問題,不能想當然。每做一件事前,不要妄下結論。
題目:對于河中石獸的位置,寺僧判斷其在(下游) ,依據(jù)是(順流下矣) ;講學家判斷其在 (湮(yān)于沙上),理由是(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 ;老河兵則判斷其在(上游) ,是因為 (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閱讀提示:許多自然現(xiàn)象的發(fā)生往往有著復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據(jù)常情主觀判斷。應該正確分析,綜合考慮,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樣,既考慮石獸的比重,又正確分析水的沖力和石獸的相互作用,進而又分析這種相互作用產生的反沖力對河床形態(tài)的局部的改變。如此,才能得出正確結論。
河中石獸 賞析二
《河中石獸》是紀昀(jǐyún)(紀昀,字曉嵐)的一篇文章,選自《閱微草堂筆記》卷十六《姑妄聽之》,主要內容是河里掉了石獸,因為水的沖力和石獸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獸要從石獸掉落的上游去找。
文章意思就是考慮問題時,要從表到里分析原因,得出正確的解決根本方案。
許多自然現(xiàn)象的發(fā)生往往有著復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據(jù)常情主觀判斷。應該正確分析,綜合考慮,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樣,既考慮石獸的比重,又正確分析水的沖力和石獸的相互作用,進而又分析這種相互作用產生的反沖力對河床形態(tài)的局部的改變。如此,才能得出正確結論。
它說明了這些道理:1.遇事不能主觀推論,要實事求是的道理。2.實踐出真知。3.實踐經驗有時比書本知識更重要。同時也啟示我們:遇事要動腦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因素,盡可能少鬧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笑話。
河中石獸 賞析三
《閱微草堂筆記》是和《聊齋志異》一樣有著重要影響的文言小說集。由于紀昀當時特殊的身份,加之為人通達、學識淵博而詼諧,另外他在敘述故事時采用了“追錄見聞、憶及即書”(《灤陽消夏錄序》)的寫實手法,所以藝術風格獨特。
《閱微草堂筆記》共24卷,約40萬字。包括《灤陽消夏錄》6卷、《如是我聞》4卷、《槐西雜志》4卷、《姑妄聽離的時代。如《灤陽消夏錄》(六)第十則,作者就借山中“鬼隱士”之口,生動地描繪出幽冥世界亦如人間世道,充滿了相互傾軋和追名逐利,揭露了官場的黑暗腐朽。《灤陽消夏錄》卷四則寫“有兩塾師臨村居,皆以道學自任”。在公開場合,他們“剖析理欲,嚴詞正色,如對圣賢”,暗里卻互相勾結,喪盡天良,謀奪寡婦田產。
另外,《閱微草堂筆記》中還有不少篇章揭示了處于社會下層普通百姓的生活狀況及悲慘境遇。作為乾隆皇帝的一個文學侍臣之》4卷、《灤陽續(xù)錄》6卷。該書寫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慶三年(1798)之間。該書是紀曉嵐十年心血的結晶,又是傾向。
《閱微草堂筆記》有不少故事章節(jié)揭露了封建社會官場的腐朽和黑暗,道學家的虛偽和卑鄙。如官吏的營私舞弊、草菅人命;有的貌似正人君子,道貌岸然,其實一肚子男盜女娼,卑鄙下流。諸如此類,都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了那個光怪陸,紀曉嵐雖缺乏直面慘淡人生的勇氣,但他忠實記錄傳聞的寫作精神及其正義感,在某種程度上也透露了他的是非觀念和善惡標準。《灤陽續(xù)錄》(五)就講到一件既令人心酸又使人深思的事情。河北滄州有個董華,家里窮得無立錐之地,以賣藥卜卦為生,“一母一妻,以縫紉浣濯佐之,猶日不舉火。”適逢這年又發(fā)生了大饑荒,更使董家雪上加,若有所失,如是者數(shù)刻”——人物表里不一的個性特征和心靈世界,著實讓人難以忘懷。另外諸如《姑妄聽之》卷二“河中尋獸”之類富有哲理的小故事,也往往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紀昀雖把《閱微草堂筆記》視為“消遣歲月”(《灤陽消夏錄序》)的一部閑書,甚至也很難與《聊齋志異》相媲美,但它不蹈舊轍,自成一家,風格獨特,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紀曉嵐治學為人皆講求寬容,表現(xiàn)了一代通儒的博大胸懷。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就說他“其處世貴寬,論人欲恕,故于宋儒之苛察霜,全家人奄奄待斃。無奈之下,董華只好“鬻婦以求活”。在這則故事里,作者對那名“萬不得已而失身”的女子沒有絲毫的指責之意,反添幾分同情和理解,真實形象地展現(xiàn)了當時民不聊生的社會現(xiàn)實。
《閱微草堂筆記》如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所說,有“過于議論”之嫌,“不安于僅為小說,更欲有益人心”,但其中不少形象化的寓言和諷喻性的故事還是頗為生動風趣的,甚至能給人以啟發(fā)和教益。《如是我聞》卷三寫一“相見轍講學”的翰林官員,別人也以為他“崖岸高峻”,美名在外。沒想到,他也竟會因沒有及時接受來賓的送禮而“悵悵惘惘特有違言……且于不情之論,世間習而不察者,亦每設疑難,揭其拘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