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哲學名著
人類追求的正義與善就是柏拉圖理想國的主題,他認為國家、政治和法律要朝向真正的存在并與人的靈魂相關才有意義。在《理想國》里蘇格拉底剛開始討論的話題就是“正義”問題,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柏拉圖對正義有著多么強烈的憧憬與向往!這正好印證了對話結尾的宣言,“讓我們永遠走向上的路,追求正義和智慧”。正義和智慧不僅是國家的主題,也可以說是整個宇宙存在的本質,因為國家的起點“就是永無止境的時間以及時間帶來的變化”。
柏拉圖的正義表現在愛情上就是節制。在我們很多人看來,柏拉圖式的愛情似乎是精神戀的代名詞,用來指稱那種超越時間、空間,不以占有對方肉體為目的的只存在于靈魂間的愛情。而實際上柏拉圖式愛情的真諦指的是一種對節制的崇尚,對善和美的追求。
《形而上學》
敘述了亞里士多德自己的哲學體系,成為許多西方哲學家獲取靈感的源泉之一。重點闡述了存在論目的論的宇宙體系等。亞里士多德首先是圍繞”存在“問題來展開自己的論述的,其中最重要的問題就是給存在分層和分類。亞里士多德認為,事物被稱為“存在”有四種意義:偶然的屬性;必然的本質,既范疇,如實體,以及性質數量關系主動被動處所時間等,這些都是任何一個事物身上的必然的存在;確實性;潛在性。有些東西雖然還不是現實的存在,但卻是潛在的存在。這里最重要的還是前兩種存在的分別,特別是第二種存在內部的區分,其中主要是“實體”的存在和其他范疇的存在的區分。由這里就引出了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的核心的核心,既作為存在學說的核心的實體學說,因為在他看來,實體是一切的中心。
《社會契約論》
所蘊藏的思想財富和學術價值,為學人所熟知,毋需贅述。這些譯本過去以單行本印行,難見系統,匯編為叢書,才能相得益彰,蔚為大觀,既便于研讀查考,又利于文化積累。為此,我們從1981年著手分輯刊行。限于目前印制能力,1981年和1982年各刊行五十種,兩年累計可達一百種。今后在積累單本著作的基礎上將陸續匯印。由于采用原紙型,譯文未能重新校訂,體例也不完全統一,凡是原來譯本可用的序跋,都一仍其舊,個別序跋予以訂正或刪除。讀書界完全懂得要用正確的分析態度去研讀這些著作,汲取其對我有用的精華,剔除其不合時宜的糟粕,這一點也無需我們多說。希望海內外讀書界、著譯界給我們批評、建議,幫助我們把這套叢書出好。
《悲劇的誕生》
希臘藝術歷來引起美學家們的極大興趣。在尼采之前,德國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均以人與自然、感情與理性的和諧來說明希臘藝術繁榮的原因。在《悲劇的誕生》中,尼采一反傳統,認為希臘藝術的繁榮不是源于希臘人內心的和諧,而是源于他們內心的痛苦和沖突:因為過于看清人生的悲劇性質,所以產生日神和酒神兩種藝術沖動,要用藝術來拯救人生。尼采的美學觀影響了一大批作家、藝術家的人生觀及其作品的思想內容。
《西方哲學史》
羅素說:哲學是訴之于理性而不是權威。這是我對羅素最欣賞的一句話,有了它,才能讓我徹底放下顧忌而去研究哲學,雖然在某種程度上說,我的這種心靈安慰也是建立在對羅素的權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學上的。
哲學是研究人類思辯的心靈所最感興趣的一切問題,在這些問題中,我所最為重視的,是人為什么活著?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論那些家伙所認為的機械式的解釋,而是目的論的解釋。即當這個問題具體到某個人時,就成了“你為什么活著?”。
《存在與虛無》
一書的出版則宣告了作為哲學家的薩特的誕生,他開始運用自己獨立的思想觀點和哲學詞語述說對世界的理解:人即自為的存在,具有超越的特性,他永遠處在變化中,而且是在時間的流逝中實現的。正是由于它具有時間性,“自為的存在”就不像“自在的存在”那樣是一種“是其所是”的存在,而是一種總是顯示為“不是其所是和是其所不是” 面貌的存在,人是什么只是指他過去是什么,將來并未存在,現在是一個聯系著過去和將來的否定,實際上是一個虛無。因此,人注定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宿命,人必須自由地為自己做出一系列選擇,正是在自由選擇的過程中,人賦予對象以意義,但人必須對自己的所有選擇承擔全部責任。
本書的前三部分是要解決現象學本體論的基本觀點問題:薩特確定了存在的范疇,確定了自為的存在的結構與特性及其存在規律。在這個基礎上,后面兩部分主要探討自為的存在與其他的自為……
《人性論》
全書分三卷,第一卷“論知性”的主題是認識論,主要說明了知識的起源、分類和范圍,人的認識能力和界限,以及推理的性質和作用等認識論的內容。此卷是《人性論》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其他部分的基礎,包含了休謨對哲學的主要貢獻。
第二卷“論情感”是第一卷的繼續,其主題是情感的起源、性質和活動,并為下一卷關于道德問題的討論打下基礎。其中對意志和自由的討論有相對的獨立性。
第三卷“論道德”是在前兩卷基礎上對道德問題的全面闡述。其中第一章論述了道德的基本原理,屬于倫理學的內容;第二章討論“人為的德 ”——既是倫理學的內容,也是政治學的內容;第三章討論的是“自然的德”。
《人性論》是休謨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對于人類思想史具有獨創性的理論貢獻。
外國哲學名著精選篇2
1、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2、自己強,比什么都強。
3、不怕學不成,只怕心不誠。
4、要有夢想,即使遙遠。
5、天道酬勤,寧靜致遠。
6、有志登山頂,無志站山腳。
7、認真學習,刻苦訓練。
8、你若幸福,便是終點。
9、思想有多遠,行動就多遠。
10、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11、平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
12、時光如水,總是無言。
13、守住初心,走下去!
14、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15、學高為師,德高為范。
16、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17、書籍是前人的經驗。
18、長江后浪推前浪。
19、人生志氣立,所貴功業昌。
外國哲學名著精選篇3
《哲學的邀請》費爾南多、薩瓦特爾
本書揭示了哲學中的問題如何與當下日常生活緊密相關,闡述了我們自身必須面對的問題:我認為理所當然的“我”到底是誰?對我來說活在世上意味著什么?我在什么意義上是自由的?死的想法是如何影響我的生活的?……本書并不打算一勞永逸地回答所有這些問題,而是希望以一種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有意義的方式繼續將它們提出,同時也嘗試性地做出一些回答,以幫助我們理性地與這些問題共同生活。
《蘇菲的世界》喬斯坦·賈德
《蘇菲的世界》是公認的哲學入門書籍,用小說的方式,引起讀者的興趣。本書講的是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神秘的一封信?!闶钦l?—世界從哪里來?就這樣,在某個神秘導師的指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佛洛佛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
《織夢人》 杰克?鮑溫
這也是一本小說體哲學入門書,與《蘇菲的世界》不同的是,《蘇》是從哲學史的角度展開的,而《織夢人》是從一個個單獨而又互相聯系的哲學問題角度進行展開。在這本書里,與14歲男孩伊恩一起,進行一系列奇特的游歷。你會了解150多位哲學家的觀點——從蘇格拉底、孔子到諾曼?喬姆斯基。
《哲學的慰藉》 阿蘭·德波頓
針對六個不同的人生問題──不受歡迎、缺錢、遭遇挫折、被認為有缺陷、心碎、困頓──德波頓分別向蘇格拉底、伊比鳩魯、塞內卡、蒙田、叔本華、尼采這六位哲學家取經,希望這些哲學家的個人體驗與思想學說能夠在我們飽受痛苦時,舒緩我們的癥狀,甚至根治我們的問題。
《西方哲學史》趙琳、鄧曉芒合著
這是一部系統講解西方哲學史的大學教材。與國內現有的同類教材相比,它的最大特點就在于章與章之間的承啟轉化都表現出一種邏輯的必然性和歷史的合理性;思路清晰嚴謹,資料豐富翔實,文字順達優美,融深邃的思辨和廣博的知識于一體,是引導大學生和哲學愛好者探究西方哲學堂奧的難得向導,適合高等院校哲學專業學生及廣大社會讀者學習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