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道德經感想感悟
寫讀后感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對文本進行更深入的解讀,從而提高閱讀理解能力。讀道德經感想感悟怎么寫才規范?下面給大家分享讀道德經感想感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道德經感想感悟篇1
老子《道德經》是一部灰常好的中華珍寶,包含了豐厚的人生哲理。還記得小時分跟著他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時分還不曉得這是出自何處,更別說是什么意義了。時過幾載,再次看這部道家代表巨作,固然還是不能完整了解,但是至少有一些些本人的感受。
《道德經》倡導欲壑難填、無為而治。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化史上的聰慧寶典中吸取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精華。當今社會科學興旺,社會經濟高速開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肉體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象日益嚴重,我想我們更應該從老子的《道德經》里面找到本人的人生原則,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到達虛靜的狀態,才會時辰堅持狂妄自大、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務實效。
人們常說:讀史而明鑒,讀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經》之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并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為,而有作為。只要“不妄為”才干更好地有所大作為,也就是說“不妄為”是有所作為的保證。什么是“有為”呢?盡心扮好社會角色,干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義務,就是“有作為”。是的,在世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于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肯定是經常處于靜心、凈心的狀態,沒有進入靜心、凈心的心境,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說:靜心、凈心是盡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道德經》可謂言簡意賅,一字千金,字字無動于衷,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見老子扎實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來的寫作技巧及慘絕人環的創新才能。實是信服信服!再加上一些經典事例,點睛之筆,妙筆生花,意境深遠,呼應前文,升華主題,把作者本人要表達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給人無限打動和難過,有渾然天成之感,實乃文章中之極品,古文中之絕筆!
讀道德經感想感悟篇2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币环N生活的哲學??鬃釉唬骸叭诵斜赜形規熝??!笨墒窃诂F實中會發現身邊的人如何如何不如自己,真的好似無任何優點,無法包容一個自己有所厭惡或是不屑的人。又如何三人行就有自己的老師呢?老子的這句話卻給了我啟示。雖然取自的這一章主要是表達事物辯證統一的論點,卻能成為生活的一種哲學。人們知道美的事物之美,是大家清楚什么是不美的事物,是不好的事物;知道真善之為真善,是知道那些不真善的事情。
當我遇見一個滿是缺點的人時,就把他當作老師,當作一個反面教材,讓自己知道自己不能這么就行。我想這種哲學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道與名是永恒的,不可用言語來表達出來的,但它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我們平常如果為了做好事而去做某一件好事,為了得到好評而去做某一件好事,那不是善言善行,真正的一個好人,行不言之教,對每一個人都會是同一心境,如春風淋浴,會善待周圍所有,你說不出他哪里好,但他總是那么親切的對你好,大家都說她好,這才是真正的善人,好人。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币馑际钦f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于國家的穩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于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于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對待競爭,我們要敢于去迎接挑戰,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昂<{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則剛。”《道德經》是一部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啟蒙巨著,拉開了從古至今幾千年來人類對自然規律進行探索的序幕。辯證的去看待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我們人生的指導是大有裨益的。
讀道德經感想感悟篇3
“道可道,非常道……”一陣陣讀書聲回蕩在校園里。自從學校開展“與圣賢為友,與經典同行”讀書活動以來,校園里每天都飄蕩著整齊而有節奏的讀書聲。
當老師第一次捧著《道德經》,告訴我們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我就暗暗地下決心一定要認真地學習它。
可是當老師第一次用清脆的聲音帶領我們讀《道德經》時,我感覺到枯燥無味,一點兒也提不起學習的興趣來。雖然如此,我還是不忘每天讀一讀,漸漸地我發現自己喜歡上了它。于是每天清晨,伴著鳥兒的歌聲,迎著初升的朝陽,我坐在陽臺上,一邊享受著清鮮的空氣,一邊開始了晨讀。它給我的心靈開啟了一道門,引導我如何從小做一個正直的人,一個不追求名利的人,一個健康向上的人。
讀《道德經》后,我漸漸發現,原來做事馬虎的我竟安靜耐心地思考問題了,原來作業中潦草的字跡變得端正了許多。從誦讀經典書籍中,也讓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比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告訴我們,一個人不僅要能戰勝別人,更應該有勇氣戰勝自己。
《道德經》讓我受益匪淺?!疤扉L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
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于國家的穩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于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于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對待競爭,我們要敢于去迎接挑戰,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昂<{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則剛?!?/p>
讀道德經感想感悟篇4
老子《道德經》是一部灰常好的中華珍寶,包含了豐厚的人生哲理。還記得小時分跟著他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時分還不曉得這是出自何處,更別說是什么意義了。時過幾載,再次看這部道家代表巨作,固然還是不能完整了解,但是至少有一些些本人的感受。
《道德經》倡導欲壑難填、無為而治。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化史上的聰慧寶典中吸取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精華。當今社會科學興旺,社會經濟高速開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肉體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象日益嚴重,我想我們更應該從老子的《道德經》里面找到本人的人生原則,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到達虛靜的狀態,才會時辰堅持狂妄自大、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務實效。
人們常說:讀史而明鑒,讀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經》之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并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為,而有作為。只要“不妄為”才干更好地有所大作為,也就是說“不妄為”是有所作為的保證。什么是“有為”呢?盡心扮好社會角色,干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義務,就是“有作為”。是的,在世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于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肯定是經常處于靜心、凈心的狀態,沒有進入靜心、凈心的心境,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說:靜心、凈心是盡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道德經》可謂言簡意賅,一字千金,字字無動于衷,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見老子扎實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來的寫作技巧及慘絕人環的創新才能。實是信服信服!再加上一些經典事例,點睛之筆,妙筆生花,意境深遠,呼應前文,升華主題,把作者本人要表達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給人無限打動和難過,有渾然天成之感,實乃文章中之極品,古文中之絕筆!
讀道德經感想感悟篇5
《道德經》共分81章,其中第一章《道經》,37章,第二章《德經》,44章。它是春秋時期老子(即李二)所寫,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來源。
作為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魅力的《道德經》,這本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起源、萬物產生、發展、變化、毀滅的規律的認識。它博大精深,說話極有正義感,是“萬經之王”。
“世人皆知美是美,惡已是;大家都知道好的就是好的,但是不好。所以有沒有相互存在,難度和難度相輔相成,長短和高低對比,音和音和諧。就是圣人無為而教無字。一切工作都毫不猶豫,生而無之,不靠之,生而有之。一個人住就不去了。”
本章主要闡述了世間萬物相輔相成、相互轉化的辯證關系。存在與消亡,困難與簡單,細長與短少,高貴與低微,先進與落后,都是通過相互對立與比較體現出來的。
世界上所有的概念和價值觀都是人為設定的,價值觀的判斷是相對產生的,所以對立關系是可變的。所以對價值的判斷也是變化的。世間萬物都是兩兩對立產生的。正如《塞翁失馬,焉知非?!匪?,一件事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反之亦然。善惡美丑,都要泰然處之,不要打擾別人。
后半部分,根據“道是自然”的原則,對老子“無為”的社會政治思想進行了準確的論述,表明了老子順應自然,反對善惡無為的基本態度,使萬物自然生長發展,師法自然,順應道。
讀道德經感想感悟篇6
中國經濟發展速度十分快,備受矚目,中國文化也一向吸引著世界的目光?!兜赖陆洝肪褪俏覀內松胁豢扇鄙俚臅??!兜赖陆洝分邪覀冎袊说膬r值觀,這種價值觀潛移默話地影響著我們的思想和行為。
《道德經》里面蘊含的資料也在塑造著中國人的行為方式?!墩撜Z》里面講“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我不想要的東西,也不要硬塞給別人,這是從反面來論證你應當怎樣對待別人,是一種“防御性”的方式。另外《孟子》里面講“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意思是當你身居高位,或者處于優勢地位時,要包容比你差的人,構成一種和諧的氛圍,不要讓人對你恨之入骨,這是中國人的行為方式。
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強調要建設一個學習型社會,從《論語》到《孟子》,我們看到了一個人應當怎樣學習。中華經典中《道德經》的作者就是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以往老子的出生地是一個謎,為了這個謎1990年以來繼清代所以前賢做了很多艱苦細致的工作,才得知老子出生在今渦陽縣閘北鎮太清宮的流星原址。兩千多年以來,在老子故里渦陽人民心田里,長期浸潤著老子光輝的智慧和思想。老子對于人類的貢獻,在于他博大精深的思想。老子思想是中國人揭示自然界奧秘的一種嘗試,在中國哲學史上,老子第一個系統提出了“道”,這個“道”來源于自然,以“無”為本,以“有”為用,以“反始守柔”為處事之方。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與無”成為《老子》五千言的綱領。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經》最受世人崇仰;尼采曾評論《老子》一書說:“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道是能夠闡說的,可是并非完全等同于渾然一體,永恒存在,運動不息的大道。無,稱天地的初始;有,稱萬物的本原。所以,從常無中,將以觀察道的微妙;從常有中,將以觀察道的端倪。這無,有二者,同出于道而又玄妙,正是天地萬物變化的總源頭。天地是長久存在的。天地所以能夠長久存在,是因為天地不為自我而生,所以能夠長久。所以,圣人把自身置于眾人之后,卻能得到大家的推崇而占先;把自身置于度外,卻能保存自我。不正是由于他不自私嗎?反而能夠成就自我,所以我們要繼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這樣我們才能從《道德經》中汲取營養。
讀道德經感想感悟篇7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天長地久”、“上善若水”,很早之前就對《道德經》中這些句子耳熟能詳,但是一直對這些話“不求甚解”,困惑不已。對《道德經》總是望而卻步,只在不同的場合讀過一丁點片段,只能算是驚鴻一瞥,管中窺豹,難以談得上有什么深刻體會。上《政治學》時,楚老師為我們列的13本必讀書目中,中國的經典讀物有三本:《論語》、《孟子》《道德經》,這些文章是流傳千古的經典之作,治國教材,不得不認真拜讀。“明德人生導航計劃”啟動后,我們與人生導師張學長達成共識——集體閱讀《道德經》,并將其思想和公共管理實踐結合起來進行思考。
這對我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因為《道德經》內容艱深晦澀,語言精練而思想深刻,本人文言文水平不高,因此閱讀過程中經常感覺一頭霧水,不知所云?!兜赖陆洝妨鱾髑?,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解讀,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處境,到現在,在國學熱的大潮中,對《道德經》的研究如火如荼。文章版本可謂千奇百怪,多種多樣。我看的是北京燕山出版社版的,是在北大的周末書市上買的,和《論語》、《孟子》三本十元,買來之后,認真的看了兩遍《論語》,正在看《孟子》和《道德經》。目前看到第十九章,還不到四分之一,都好像似乎沒有真正看懂。下面就簡單說一下似懂非懂的感受。第九章中,老子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蹦玫亩嗔搜b不下,差不多夠了就行了;揣的東西太多凸起來,不可能長久,大家都會發現。滿堂的金銀玉石,是守不住的,富有高貴但卻驕奢淫逸,就是自己惹禍上身,咎由自取。大功告成,全身而退,這才是天道。啟示我們對待物質享受時要適可而止,秉持“中庸之道”,要懂得進退自如。這使我想起了我國政界的“59歲現象”,有一些有作為有追求的好干部,在光榮隱退之際,經不起物質誘惑,抵擋不知內心不良思想的蠱惑,廉潔一生,糊涂一時。誠然,這與我國官員的考核的激勵體系有關,我國的官員體制中,有大量與職級職位匹配的福利待遇,不能隨著官員退休帶走。在法治建設不健全,人們思想價值體系混亂的年代,會渾水摸魚游走于制度缺陷的人如日中天,而嚴格遵守規則辦事的人則很難有所作為,在這種獎劣懲優的體制中,官員大多自身難保。需要有機會,同時也需要有動機,前者是制度環境,人人面對的制度約束一樣,權力不同的機會就有所不同,如果你潔身自好,沒有的動機,那就不會侵蝕到你,這就是為什么政亡人息的封建王朝末期,總有一些道德高尚、為民請命的清官和青天。從這個意義上講,老祖宗已經為我們指明了道路,物質追求適可而止,進退自如才是王道。
讀道德經感想感悟篇8
今天終于達到誦讀道德經100遍,總算擺脫了被債主催債的感覺,一鼓作氣來寫個博吧。
但初讀昭昭,多讀昏昏;讀經日益,感悟日損。被顧老師逼著寫博,倒讓我回憶起讀研時候的趣事。
那時,我們戲劇專業總共3個導師,各帶1~2個研究生,總共也就4人。所以,上課都是直接到老師家上的,有時上課是討論名家名劇的文本,有時候老師放碟片。看碟片當然是很開心的,不料看到興起處,老師遙控器一拿,“咔”就暫停了,“這一段咱們來分析一下!”頓時就懵了。畢竟看碟片的時候是投入情感在看戲,需要的是共鳴效果;忽然大腦要切換到理論剖析,轉為邏輯思維,大腦處于空白狀態,不得不快速搜尋大腦每個角落回憶可用的情節并找到可用的理論框架。再接著看碟片都有點抖抖索索的感覺,不時用眼角余光看看老師是不是要拿遙控器,也試圖調動一些腦細胞在看劇同時做些分析,但后者基本上很難做到,老師暫停的時候,我們4人總是處于茫然狀態,而且看得很不盡興。
讀道德經寫博的難也在此,讀經時,隨著遍數增長,愈發如小和尚念經般有口無心,按照顧老師的理論是無需用腦,但總結出東西寫博卻少不得要用腦,兩者切換,不免恍兮惚兮。
姑且勉強擠一點“牙膏”:
道德經有言“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感覺這是顧老師最為津津樂道的句子之一。而我個人的感悟恰好可以倒過來說,即“日益為學,日損為道”。
在人生的最初階段,因為我們的身體、生活狀態是“日益”的,所以我們的精力會更多地甚至全部地投入在外在的東西中,比如“為學”,比如追名逐利。那個階段,我們志得意滿、意氣風發、揮斥方遒,相信人定勝天,相信事在人為,相信“我能”。但是當我們的身體、事業、生活的其他方面在慢慢走下坡路即“日損”的時候,大家又會不約而同地轉向內在,即“求道”。雖然具體的道各式各樣,也許是儒,也許是道,也許是佛,也許是基督,也許是心理學,也許是瑜伽,也許是別的什么心靈雞湯,也許就是什么大法。因為看到了我“不能”,人的盡頭是“神”的開始,是“道”的開始。
讀道德經感想感悟篇9
在圖書館借了一本《道德經》,看完后雖然覺得不能完全地讀懂老子的思想,但是心中還是感覺一片坦蕩,覺得此書對我們深有益處。
《道德經》這部著作是老子所寫,但不是介紹老子生平事跡,而是講道論德,所以叫做《道德經》?!兜赖陆洝啡珪痉譃樯舷缕参迩Ф嘌?,上篇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講“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講“德”。
老子說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的規律。我對《道德經》的理解是無為而治和尊重自然規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時候,有時候人們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于身敗名裂,不能保全。因此,怎樣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時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夠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經》就給了我們這方面的啟示。
人在得意的時候,家庭、事業順風順水,此時的人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狂妄自大。這樣做的后果就是招人嫉妒,也會樹敵太多,甚至招來殺生之禍。在老子看來,福氣來臨時,我們要提醒自己禍根也來臨了,自己不要那么盛氣凌人,要懂得謙恭,否則失意時就會走投無路。還有不能狂妄自大,不要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天下無敵,強中自有強中手,肯定有人比你會更厲害,更出色。但我們達到目標時也不能到出炫耀,不能自負,不能驕傲,要有謙虛之心。
老子說“是以圣人出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為弗居,是以不去?!崩献诱J為,我們應該用順其自然的“無為”的態度去處理世間事務,這就是不言的教導;只有任憑萬物生長而不加干涉,而生養的萬物又不據為自己所有;為萬物的生長盡力而為卻不認為是自己的能耐,有功勞而不居功自傲。正因為一個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績總是不會失去,而是永存。
無為是一種心境,是一種修養。假如我們能夠做到無為,那么我們的國家就會更加的穩定。如今社會物欲橫流,許許多多的人在利欲面前迷失自我,假如我們能夠做得到無為,那么我們也將活得更輕松、更快樂。
讀道德經感想感悟篇10
人到中年,經歷漸長,有過一些沉浮后,偶爾會感覺迷茫——關于所追求的事物的意義的自我否定。物質財富與健康、家庭孰輕孰重?職業理想與職位高低是否掛鉤?社會關系與個人能力有必然聯系?你更需要他人的認可還是自我的肯定。哈哈哈,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中年危機?或許正是。但這些都是“思想問題”,現實中的阿Q仍然該加班加班,該努力努力,該樂呵樂呵?;蛟S,中年危機絕大多數其實正是“思想”危機,“精神”危機;思想決定行為,思想問題不解決,行為遲早出問題。于是乎,阿Q把目光看向了中華傳統文化,閑了讀點國學經典,包括《三字經》、《弟子規》之類被看作兒童啟蒙教材的傳統書籍。
這一看不打緊,就感覺自已特別沒文化,也感嘆咱們的教育的確存在太大的問題。之所以沒文化,因為阿Q不懂規矩,不明事理,最起碼的《弟子規》里我們看作教孩子的基本道德要求都做得極差。“首孝悌、次謹信、范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這18字總綱,直接說明了咱們傳統教育的核心價值觀是“以德為先”。咱們現代的教育別看門類林立,學科繁多,但幾乎都是在教人們“怎么做事”,對于學生“怎么做人”的教育實在欠缺太多,這毛病越高等的學校越嚴重。幼兒園和小學是最重視“德育”的,這個階段的孩子們升學壓力小,學習任務“相對輕”,所以有時間和精力教他們“做人的道理”;初中就差多了,學生的課本增加了,老師的任務也重了,如果考不上高中,孩子的人生就“折損”在15歲了,“德育”當然只能退居二線了;到了高中,還用說嗎?文山題海,只有兩個字——沖啊!“德育”可能只在部份責任心很強的班主任手里能有些體現了;大學?中國的大學聽說是“放養”的,“德育”多半只能靠學生“自悟”了。所以當下社會,高學歷低素質的人不少;事做的倍兒好,人做的倍兒差的也不少。
說的遠了。前些日子,阿Q很認真的學習了《道德經》,受用良多,不但幫助阿Q梳理了很多“思想”問題,也讓阿Q進一步理解了“管理”。
老子的《道德經》,雖不像《周易》被稱為“群經之首”,但仍然是中華文化中最重要的經典之一?!兜赖陆洝芬蕴斓乐v王道,而王道即是最高的管理學,所以有人稱其為“帝王管理手冊”是有道理的。阿Q愚人也,用不著學王道,但結合企業管理有些感悟。
《道德經》第17章曰:“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猶呵,其貴言也。功成事遂,百姓謂我自然”。
這段話是說給管理者聽的。不但提出了管理的四個層次,還指出了最好的管理效果。
“太上,下知有之”。管理的最高層次,員工只是知道有這個領導而已,其它的不知道,也不用知道。為什么呢?企業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并有效運行,企業的運轉已經完全由制度和規則來支撐,不需要領導英明神武,不需要樹典型立榜樣。記得任正非說過:“我對于華為可有可無,我不在,華為照樣正常運轉,因為我們已經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制度,使企業不用依靠某一個人來運行”。類似的話,馬云也說過,阿里巴巴也做到了,否則馬云不會這么早退休。當然,絕大多數企業跟華為、阿里比不了,我們從上面的話里可以悟到的是:企業領導者應該盡量建立建全企業管理制度,以制度支撐企業的有效運轉。哈哈,制度管人嘛,這誰不知道??!知道不重要,重要是做到!做到才算牛。
“其次,親譽之”。這是第二個層次,也很難得。依靠領導的英明神武,雖然這樣的領導很有凝聚力,員工都喜歡他,都贊譽他,但如果他不在了呢?往往企業會遭到重大的挫折。大多數發展不錯的企業都有這么一個好領導、好老板,但這些企業中的很大一部份都沒能保持太長時間的活力,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好領導、好老板不在了。其實,既然都這么好了,為何不能進一步上升到“下知有之”的境界呢?是不是“格局”還有點不夠呢?
“其次,畏之”。這個層次就差一些了。員工怕你!領導是靠威嚴或霸道維持企業的運行,這樣的企業只可能保持表面的團結或美好,其實是沒有什么凝聚力的。受到一些外部壓力往往就會崩潰。咱們從員工的角度想想:你會長期跟一個你懼怕的人在一起工作嗎?其實這句話要告誡管理者的是:不能靠威嚴或霸道來管理。一個企業應該形成和諧的文化氛圍,對員工的關懷應該體現在管理細節中。企業的福利發放,對員工的人文關懷,都關系著這種文化的建立。這些事情是要實在去做的,而非說說而已。那些隨時說著“以情留人”的企業,往往人留不住,情也沒有。
“其下,侮之”。最low的管理,員工都“侮辱”你了,這領導當的也夠差的。這樣的企業,完蛋只是時間問題,員工之所以還能“侮辱”你,而沒辭職,或許只是因為你工資還拖著沒給呢。
“信不足焉,有不信”。說的是管理者應該有信譽,言出必踐,政出必行。“老板說話不算數,所以員工才會不相信你”。因此,管理者在抱怨“總有刁民想害朕”的時候,是否應該先想想自已是否在管理中有失信于民的問題?該章短減數句,卻有一句專門提到“信”的問題,足以表明管理者和企業的信譽是何等的重要!如何才能做到“信足”呢?阿Q的理解是:謹言慎行,不輕諾,若諾必踐;緩發文,制定制度應多斟酌,成熟再發;“萬乘之主,不可以身輕于天下”,身為管理者,一人之言系百人之利害,“君無戲言”4字可是沉甸甸的!
“猶呵,其貴言也。功成事遂,百姓謂我自然”。管理者如果做到了“下知有之”的境界,企業制度完善,且得以有效運行,建立了良好的企業文化,這種狀態下企業自然欣欣向榮。這時,管理者無需刷存在感,完全可以悠閑的釣釣魚、寫寫字;即便企業談下了大業務,實現了大目標,員工們也會認為是他們自已的努力使然,而不知道“老板”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這句話是對最好的管理效果的描述。哈哈,這個要求有點高啊,不在意“存在感”的領導不多,善于“大包大攬”的領導卻不少;其實這也是人性之“惡”的體現,自私、貪婪、占有欲,壓抑了利他、分享。這一點即便是王候將相也難以做到,因此歷史上才有不少開創盛世卻晚節不保的“明君良臣”。所以,這樣的管理效果,是一種理想境界,我們從中可以學習的是:“為而不爭”的哲學思想。
其實在中國的傳統哲學里,管理沒有現代這么多“門類”,只有兩個字——“和諧”,這里面有很深的辯證思想。拿生產性企業做個例子,企業要做大做強,光靠市場拼殺不行,內部團隊需要強大,得能生產出好產品,得控制好生產成本,得有強大的技術研發力量;而這些除了管理制度的支撐外,還需要有良好的企業文化做紐帶和潤滑劑。當員工在企業工作的很開心時,恭喜你,你的企業一定會越來越好。
說到讀《道德經》,可能很多人會說你消極避世啦、沒有上進心啦,其實說這些話的人多半沒看過《道德經》,對沒了解的東西卻能“直言不諱”的評價,只能說太過主觀和自我了。其實《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并非“無為”,而是順應自然,“無為而為”;書里大量借用自然物性來講為人為君的道理,如“水性”、“母性”、“天地之性”等;所謂“無為”,只是作為“為”的方式而存在,最終要達到的境界是“為而不爭”!這是老子主張的“王道”的境界。
人到中年,更應該注重“內功”的修煉!年輕時不懂的道理、不想的問題,此時卻往往成了限制你的天花板。如何突破,往往不在掌握更多的“知識”上,而在悟得更多的“智慧”中?,F代社會,各種人生哲學、價值體系琳瑯滿足,這些都可稱之為“道”,因此當下社會“悟道”太容易了,你只要買幾本書讀完,道理你都明白了;如何“行道”,才是我們人生修行的核心內容。因此老子也感嘆“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
希望阿Q不要做“道理都懂,卻行事荒唐”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