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道德經感悟
讀后感是指讀者在接觸某篇文章或書籍后,從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中,寫下的對文章或書籍的總結和評價。這里給大家分享讀道德經感悟,方便大家寫讀道德經感悟時參考。
讀道德經感悟篇1
《老子》又名《道德經》,共81章,前37章為《道經》,后44章為《德經》。《道德經》的中心是“道”。它繼承了《周易》、《洪范》等著作的樸素辯證法思想,提醒了事物之間互相依存的關系。并提出“天道自然無為”的無神論思想。《老子》將視角放在宇宙之外,與“道”相比,宇宙萬物只是渺小的存在。它的內容博大精深,直到如今,在某些方面對《老子》的研討還沒有定論,《老子》之于研討者,一如它所說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老子》文約意豐,視角共同,思想深邃,內容博大精深。今天,它依然具有宏大的理想意義,大而言之,它在治國理政、運籌用兵、處置國際關系、現代企業運營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好的自創意義;小而言之,它是人們為學、修身、處置各種人際、社會關系的肉體圭臬。
以上是重慶出版社書立方系列口袋書《老子》的前言,我想以我個人觀念修正幾點內容:
1,我對上文“視角共同”異議,應該說《老子》的思想曾經擺脫了“視角約束”,正所謂盲人摸象、各說異端,現代人很難了解和不能正肯定論《老子》的緣由就在于他們的視角的局限性所致。
2,我對“大而言之”的觀念做點補充,《老子》的宇宙觀,不能只局限于地球,他能解釋我們現有的宇宙觀,他以至對星際探究、天外生命、克隆技術等前沿科學都有指導和啟示作用。
能夠說它沒有時期性,它能夠隨時間無限延長。
3,它能夠小到,分子生物學以至更微觀的科學范疇,由于人類還沒發現0.1飛米以下的物質構造是什么樣子。
讀道德經感悟篇2
道德經分上篇《道經》三十七章,下篇《德經》四十四章,共計八十一章,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所書,道家著作,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來源。
作為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這部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源、萬物的產生、發展、變化、毀滅的規律的理解,博大精深,微言大義,一語萬端,當為“萬經之王”。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這章主要闡述了世界萬物相輔相成,互相轉換的辯證關系。存在與消亡、困難與簡單、修長與粗短、高尚與低下、超前與落后都是經過相互對立、相互比較而得以體現。
世間的一切概念和價值都是人為設定的,價值的確定都是比較產生的,所以對立的關系是變動的。所以價值的確定也是變化的。世間的一切都是兩兩對立產生的,如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所述,一件事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反之亦然。善和惡,美和丑,我們都要泰然處之,不能庸人自擾。
而后半段則根據“道法自然”的原則準確論述了老子“無為”的社會政治思想,證明了老子順應自然本性,反對好事無為的基本態度,讓萬物自然生長發展,效法自然,順應大道。
讀道德經感悟篇3
最近我不大喜歡聊天了,因為思想深邃的人不多。心慢慢地不怎么花了,畢竟歲月不饒人。我喜歡一個人在花園散步沉思。官二代、富二代們占據了大量的社會資源,讓底層的人難以往上流動,官與商勾結還如何做人民的公仆,公平正義何在?讀書無用論也不是空穴來風;中國的官員的選拔應該真正交給選民而不是由上級領導說了算,做官的如果俯下身子去討好選民而不是絞盡腦汁的去巴結領導一切的一切都好辦了————思考這些問題,我的痛苦與日俱增。為了減少我的痛苦,我開始讀道德經了,我發現我受益匪淺。
道德經里說上善若水。水的適應環境能力最強。到了不同的容器,水都能隨之改變。為人處世當如柳樹,而不能像青松。柳樹溫柔,給人以美感。青松倔強,葉如鋒芒,容易傷人。我們不能老是埋怨環境的惡劣,自己應該主動學會適應周圍的環境。達爾文不也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嗎?
道德經里說要摒棄自己的私欲,不妄為便能無所不為。一切都要符合道。道法自然。無論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都有其客觀規律。違背規律必然要受到懲罰。干什么事要穩重。對名利的過度追求,可能失去的更多。我對晉升高級也不再有過多的沖動。而是順其自然吧。
道德經里說長壽的人占十分之三,短命的占十分之三,還有十分之三是因為過分追求名利而在縮短自己的壽命。貪財官為了貪欲而鋃鐺入獄,賭徒因不服輸而徹底毀壞了自己的身體,單位上有好多人為追名逐利不擇手段而鬧僵了人際關系自尋煩惱。我愛我的孩子,愛我的老婆,愛我的家,愛我的親朋好友,愛愛大自然,愛我們的國家,愛我們的星球。我相信善,回報與否我不知道,但我的心寧靜了。
最近我的睡眠質量好多了。勸你有時間也讀讀道德經,好嗎?
讀道德經感悟篇4
我今日把《老子》讀了一篇,有一篇感悟最深,想和朋友們分享一下。
“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這句話是這篇的中心。我的理解是:如果正在災難中,努力幸福就快來了。正在幸福中,不要得意,因為一驕傲就可能變成禍事了。
我有自我的生活事例來證明他。上學期,因為表現較好,當選了“三好學生”,這可是我夢寐以求的結果。然后我太高興了在課堂上自由散漫,結果被教師把“三好學生”和體委都給撤了。自從教師訓了我以后,我就開始努力學習并加勁寫博文,結果竟在校訊通第八屆“書香班級”活動中上得了一個“閱讀之星”的稱號。我此刻要加倍提防,不能驕傲,因為“福兮禍之所伏”呀。而這句話給我們供給了一個方法:得了獎不要驕傲,有了本事不能傷人。
一篇篇“道德經”,講述了生命的道理,我要多讀它。
讀道德經感悟篇5
《道德經》是一本關于宇宙人生哲理的書,包含唯物主義,自然無為,天地不仁的哲學思想,被譽為“道學之精髓,哲學之先本”。《道德經》能啟迪人生智慧,就算是放到今天,依然能從中得到一定的借鑒。
《道德經》全書只有五千字,所以又名《五千言》,主要圍繞著“道”、“德”來詳細闡述各個學科的深刻道理。內容非常豐富,可謂包羅萬象,上到天文地理,下到社會人生。古時候很多思想的基礎都來自老子的思想,我們現在社會的很多人都喜歡讀《道德經》,這也體現了這本書的極大的魅力。《道德經》中闡述了很多思想、理論,其中物極必反的道理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想想幾千年前的老子能理解的這么透徹,這著實讓我吃驚。物極必反指的是事物發展到了極端就會朝相反的方向發展,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也是人生的大智慧。古代王朝每一個都經歷了初期創立、巔峰和沒落,這跟帝王的統治有很大的關系。當帝王窮奢極欲到一定的程度時,人民被欺壓到一定的程度,都紛紛起來反抗,推翻統治。同樣的,當一個人恃才傲物到了極點的時候,往往會招來禍患。老子告訴我們,做人做事要有分寸,不可過分,一旦過度就會出問題。這是歷史規律,人生哲理。
我們讀《道德經》就是想從先哲那里學習人生的智慧,提高個人的格局,走好自己人生路。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讀道德經感悟篇6
林語堂曾說:"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后會覺得現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我想這也是每一個人讀《道德經》的感受了吧。
其實每個民族都會有智者,會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間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訴給他的每一個人。告訴后人,這個世界是什么樣的,我們要怎么樣才能活得更好,更長久,如何才能不被別人,被自己滅亡。而老子便是這樣子的一位智者。
老子將一切歸咎于"道",他認為道是宇宙的本體,世間萬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于是我們后人再次基礎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無極,由此生出鴻蒙之氣,內含陰陽,再生而為天地人三才,進而構成世間萬物。但是老子又說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就是說道是不能用語言所說出來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就是天道關系。
"道"生萬物,但是"道"亦為虛幻。在恍惚虛幻中,它含萬物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實體;其實老子的"道",就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復始。今天,科學技術如此發達,科學家們也證實了自然界的發展是有規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軌跡運行。人們能夠用一定的方法去認識它、體驗它、并按照客觀規律改造它。由此觀之,老子在《道德經》中就已經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這比之西方近現代的理論學說早了兩千多年。
老子的"道",寓意精深,無法企及。使得我們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觸及他深刻的思想。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為后世奉行為處世哲學。
"道"是事物固有的規律,是神秘難測而又隱蔽在事物內部的東西,是不可理喻的東西,是不可及的。而"德"則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人們認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種人為行為,是可以理解接受的,是人們可及的。
"德"不是我們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備的世界觀、人生態度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他講究"圣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上善若水" "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
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最贊美水,認為水之德是最近于圣人之德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體現者。五行之體,水為最微,處于最末。善居道者,為其微,不為其著;處眾之后,卻常德眾之先。以不爭而爭,以無私而私。這就是水的最顯著特性。水滋潤萬物卻無取于萬物,并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濕的地方。寧處別人之所惡也不去與人爭利,所以別人也沒有什么怨尤。水有其種.種美德堪比圣人,堪謂之"道".但是在現實社會中,人人都往高處走,難免競爭,有競爭就有爭斗,有爭斗自然就有流血犧牲。水比人明智,甘居下位,滋潤萬物而不居功自傲,清凈無為而又無所不為。"上善若水",就是一種開朗樂觀的人生態度。一種修德的必備境界,一種養身之術。我們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我們離道就更近一層,更能體會到人生的終極哲理。
老子云"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一言道破天下之事,看破人生之理。世上本無善惡貴賤,人與人本無爭斗之意,天地萬物本和諧融洽。但由于世人皆需追逐自己所需,覓求自己生存發展之本,于是不斷于天地之間人世之中苦心經營、算計不已,一切仁義與邪惡也相反而成。天地本無成人與害人之心,但卻造就人際錯綜復雜,世間本無圣人之現,但卻成就社會等級。一切本自然,但卻一切又進入繁雜之社會,天地萬物、圣人百姓本自然相處,無私無公、無善無惡;卻人與人終究擺脫不了關系往來,免不了融于社會,因此一切紛爭痛苦皆至。一切人之所想,一切人之欲,一切人之愿,一切人之求,但所有種.種皆需要人自己內省不已,都需要自己能夠達物達人進而才能達己。 當然每本書都有瑕疵,《道德經》也不例外,他最大的弊病在于過于虛幻,有種避世的消極狀態,在現代競爭激烈的社會里,這種消極狀態斷然是不行的。但是只要我們采擷其長,也會有不少的收獲。
讀罷此書,掩卷暇思,不禁嘆服古代人民對自然崇高的敬意,對人生透徹的洞悉。這樣如璣似玉的文字,清新暢懷的生活方式,高屋建瓴的理論,雖不盡善盡美,也無可顛覆了。 又云:"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層次不同,領悟的道就有區別。道法自然,道亙古不變,看的就是不同人不同心境的理解。讀此罷,書受益良多,無以為饋,愿共享此書之精華。
讀道德經感悟篇7
在這個微信和QQ連接你我的時代,每個人的朋友圈可能都有網名為“好的像水一樣”的朋友,或者是個人簽名上寫著“圣人之道不爭,夫之不爭,天下不爭”和“知止可以平安,夫之不盈,所以可以新組建”的同事。這一盛況顯示了老子思想對中華民族的巨大影響。兩千多年前,百家爭鳴,提出了自己的治國理念和為人民服務的方針。時至今日,這些理念依然是我們民族的瑰寶。
老子說“水若善,水對萬物無不良”,核心點是利生利民,而忽略名利權勢。老子說:“天道利而不害賢者之道,為之奮斗。如果不違法,那就是什么都不做。老子還說:“拿世界無所事事是不夠的,拿世界有所作為也是不夠的。”管理者不應該違法鬧事。如果管理者經常膽大妄為,不斷制造事端來彰顯自己的權力,企業就很難管理。老子說:“無為而治。”管理者要順應自然規律,實事求是地尋求切實可行的方法,這樣就不會有治愈的方法。
“文道勤中士和他干的”。老子還強調,抓法可以用來指導實踐,而不是光說不練。
對于企業來說,產品質量是開拓市場的關鍵因素之一。比如,馬鞍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通過不懈努力,克服了汽車覆蓋件個性化需求多、汽車覆蓋件更新周期短、汽車覆蓋件表面要求極高、生產難度大、汽車生產線自動化、鋼板質量穩定性要求極高、汽車生產流程長、技術難點多、讀書筆記集成度高等五大核心難點。現在作為國內主流的汽車面板供應商,逐漸開拓了市場,獲得了更多的用戶群體,贏得了更好的口碑。在公司生產線和冷軋產品的升級過程中,我們建立了相對完整的設備體系,以推進設備精益管理為重點,通過加強基礎管理和專業培訓,實現了設備由修到控、由修到管的轉變,保證了設備的穩定和精益運行,為硅鋼、家電板、汽車外板等高端產品的質量穩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白天無所事事,難以入眠!如果不能在工作中貢獻自己的力量,那就是空虛痛苦。我們遵循規律,實事求是,克服困難,創新,創造效率。有工作就有責任,有責任就要承擔。“無為”是指導我們工作的方式,“無為”是鞭策我們實現目標。
讀道德經感悟篇8
《道德經》第五十八章: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意思是說,政府的政策穩定、開明,人民就安居樂業,民風淳樸;政府的政策要是經常變化,就會使人民變得狡詐,人心變得自私自利,社會誠信缺失。在第十七章中,老子認為,好的政府不會亂發使令,人民只知道政府的存在,取得了業績,只會認為是自己努力的結果,和政府沒有關系。政策的多變,會造成政府失去誠信,人民不會相信政府。
這兩章內容主要闡述了政府不能隨便亂發政策,要“貴其言”。政策的多變使政府的公信力降低,人民對政府的話產生懷疑,從而使整個社會的誠信度降低。政策的多變會使一些人不勞而獲,別的人就會學他的樣子,期待政策有所變化,對自己產生利益,社會因此變得浮燥,人民沒有了長期奮斗的目標,急于求成,急于利用當前的政策為自己謀利,生怕政策變化讓自己的目標落空。
老子的這種思想,在唐代得到柳宗元的傳承和發展。柳宗元在《梓人傳》中,認為治理國家,應當像蓋房子的工頭一樣,只需用尺子、規矩和墨斗劃出高低、長短的標準,讓手下的工人按照標準去做就行了,要是有人做不好,批評或是辭退他,他都不會有怨言。不能事必親躬,處處向手下的人炫耀自己的本領,代替手下人工作。在《種樹郭橐駝傳》中,柳宗元提出了,治人要像養樹一樣“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為官治民如果“好煩其令”,看起來好像很愛惜人民,政府不停地想辦法頒布新政策,人民不停地揣磨政策變化的方向,結果卻使政府和人民都覺得很困苦疲乏,社會并不能安定興旺。
讀道德經感悟篇9
著名文學家魯迅曾說過: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道德經是老子所著,書中主要闡“道”,老子認為,事物的種種玄妙都來自于道,而道是什么,又來自于哪兒?
日前,我再次拜讀了道德經一書,有了新的體會和感悟,道是什么?道是宇宙間萬物的本源,道無法以語言闡述,卻可以用心去感悟,老子曾用水來闡釋道,上善若水,水可以變成任何的形狀,在杯中便是杯子的形狀,水是最柔軟的,卻也是最堅硬的,善利萬物而不爭,這和合乎于“道”。這其中就包含了道家的核心理念,無為而治,無為并非不作為,而是不妄為,在為人處世中,能夠適應于各種環境,能夠快速融入其中并且發揮效用,同時不妄自作為,便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處于一個順暢的狀態。
現代的生活節奏下,許多人們無法真正理解無為的道理,盲目追求金錢財富等,才會造成人們的貪欲不斷膨脹,最終導致了犯罪率的高發,若人們能重讀《道德經》,體悟其中的“道”。終有一天,人們的心能重歸平靜。
讀道德經感悟篇10
在圖書館借了一本《道德經》,看完后雖然覺得不能完全地讀懂老子的思想,但是心中還是感覺一片坦蕩,覺得此書對我們深有益處。
《道德經》這部著作是老子所寫,但不是介紹老子生平事跡,而是講道論德,所以叫做《道德經》。《道德經》全書原本分為上下篇共五千多言,上篇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講“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講“德”。
老子說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的規律。我對《道德經》的理解是無為而治和尊重自然規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時候,有時候人們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于身敗名裂,不能保全。因此,怎樣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時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夠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經》就給了我們這方面的啟示。
人在得意的時候,家庭、事業順風順水,此時的人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狂妄自大。這樣做的后果就是招人嫉妒,也會樹敵太多,甚至招來殺生之禍。在老子看來,福氣來臨時,我們要提醒自己禍根也來臨了,自己不要那么盛氣凌人,要懂得謙恭,否則失意時就會走投無路。還有不能狂妄自大,不要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天下無敵,強中自有強中手,肯定有人比你會更厲害,更出色。但我們達到目標時也不能到出炫耀,不能自負,不能驕傲,要有謙虛之心。
老子說“是以圣人出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為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認為,我們應該用順其自然的“無為”的態度去處理世間事務,這就是不言的教導;只有任憑萬物生長而不加干涉,而生養的萬物又不據為自己所有;為萬物的生長盡力而為卻不認為是自己的能耐,有功勞而不居功自傲。正因為一個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績總是不會失去,而是永存。
無為是一種心境,是一種修養。假如我們能夠做到無為,那么我們的國家就會更加的穩定。如今社會物欲橫流,許許多多的人在利欲面前迷失自我,假如我們能夠做得到無為,那么我們也將活得更輕松、更快樂。
讀道德經感悟篇11
《道德經》是老子的一部經典名著,我們都知道老子是道家創始人之一在我國歷史擁有重要的地位,他和莊子一起被稱為“老莊”。我本身不崇拜任何宗教,但是對于《道德經》確實非常喜歡。今天我又捧起這本書讀了起來。
老子在《道德經》里面說,“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的意思是用道理可以講出的道理,就不是一般的道理。生活中我們經常和別人講道理,也經常聽別人講道理,但是我們講給被人聽的道理別人是不是聽得懂,或者別人愿不愿意聽呢。或者反過來,別人講的道理,我們愿不愿意聽,或者是聽不聽得懂呢。這個問題老子就觀察的很仔細。就這樣一句話解釋很多的道理。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老子告訴我們如果天地不仁的話,所有的事物將會被對待的像草狗一樣,就是說我們屬于天地萬物之一也會被當成草狗一樣。如果圣人,就是當權者沒有任意,則會以百姓為草狗。所以天地對我們是有仁義的。老子在提醒當權者應該善待百姓。
《道德經》說“上善如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提醒當權者以人民為重,只有不和人民爭,所有人都不能和他們來抗爭。
老子希望所有事物都尊崇自然的發展才能獲得更好的未來。就像道家說的“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只有愛護百姓,不與民爭利,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我們現在生長在社會主義的社會,人人平等,國家關心老百姓的生活,這不就是老子說的社會嗎。我們每個人應該像老子說的那樣,為他人著想,理解他人。
讀道德經感悟篇12
緣起。
三年前,大約20__年夏,感恩給孩子考察幼兒園的機緣,我了解到了一蓮瑞德學堂。曾經嘗試過加入一蓮大家庭。后因一些緣故,機緣還未到。人雖離,心卻在。如果用能量場的說法,一蓮瑞德學堂有一股巨大的能量,吸引著我,感恩一蓮。
20__年底,開始加入讀經隊伍,得益于學友們的陪伴,老師的引領,一直堅持到現在。今天雖然是最后一課,但在人生道路上,修行卻是剛剛開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修身。
記得老師說過,“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我們要找經典做靠山,才會底氣十足。”聽著,學著,悟著,我感覺到經典是圣賢們的總結,如果把人生看成一場探索,那么經典就是指明燈,當我們陷入迷茫的時候,經典會在冥冥中指引著我,幫助我們撥開云霧,重見天日。比如,我以前和現在也會有一些執念,接納力不足,對于人和事物,只接受好的,不喜壞的,但是現在,我能理解了,人生就如同大自然,有白天,也會有黑夜,兩者不是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關系。那么,很多時候,心態就會變了,更奇妙的是,當我們的心改變了,周圍的能量也跟著發生了轉變。
齊家。
最喜歡子復老師的國學課,還有一點就是,老師總能給恰當好處地將經典和育兒巧妙地結合起來,給了我們家長一些啟發。反觀我的家庭里,親子問題不是問題,問題在我自己身上,我與婆婆,我與父母。學了一段經典時間后,我發現我們的爭執,不是因為不愛,而是因為太愛了,而這個愛,都太傻了!都是想把自認為好的,帶給對方,而忽略了對方真正想要的。當我們收到自己不需要的愛,卻不知感恩,反而嫌棄。這樣,就進入了情緒惡循環。
學了經典以后,每當唱起《春歌》我都會淚流不止。當然,現在愈來愈好了。我有時候也會反問我自己,學經典是為了什么?這或許就是原因吧,如今我知道了有一條路是修身,齊家,我會繼續走下去。大的方向跟對了,自己的小事,自己處理,醒悟,悔改。
治國。
近幾年,在國內外新聞中,總能找到經典文化的影子。近期,孩子爸爸帶了一條新聞,伊拉克回應美國,要對美宣戰。中方發言:“我方不愿與某些國家為敵,但是某些國家想讓我方成為敵人,那么我方絕對是一位合格的敵人!”聽完了,我問孩子,有什么想說的或者有什么疑問,孩子說:“最后一句沒聽懂,不是說不想打架嘛,怎么后來又說想打架呢?”我和孩子爸爸都笑了……
得益于學堂,得益于家長涵養班。感恩學堂,感恩經典,新的一年,愿自己:愈錯愈改,愈改愈好!
讀道德經感悟篇13
最近我在看一本十分富含哲理的書——《道德經》,要物體享受就得靠錢,而要精神享受就得靠道,道家講究天人合一,神游太虛,而道德經就完美的詮釋了這一點。
道德經全書僅五千字,但字字珠璣。就拿第一句話說吧:“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很好理解,就是能說出來的道,便不是真正的道了。但你理解深刻含義嗎?道德經中有這么一個小故事:楚國有一棵大樹叫“朝生”,對他來說,四千年只是一個春季。在越國有一只神龜叫“暮菌”,對它來說,四千年不過是幾個時辰而已。但人們卻認為彭祖壽命長,活了八百年,但他跟“朝生”,“暮菌”比,豈不是壽命極短?
如果人們在遠古指天叫“夷”,指地為“希”,那現在天就是夷了,地就是希了。所以他告訴我們,名稱是虛無的,不要去強求等級名稱,順其自然不是更好嗎?看,短短一句話,竟可以有如此深奧的道理。
道德經中還記到,老子在寫完道德經交給尹喜,出關之前曾跟尹喜說:“你讀完后,要把道德經全忘了才行。”這更是出乎常人意料,應該牢牢記住才對呀!正因為文字把深理束縛住了,所以要把文字忘了,才能見到深理。
六祖惠能身為住持卻不識字,但他卻說:“我用手指月亮,你要看的是月亮,而不是我的手,我的手是用來指導你看月亮。”的確,文字只是用來襯托深理的。
現在,體會到道的博大精深了嗎?
其實,道就在我們身邊,但它卻看不著,聽不著,聞不著,摸不著。只能用心體會,而道德經便是這么一本體會道的工具。
讀道德經感悟篇14
企,腳踏離地努力抅東西的動作。跨,大踏步地往前走。這一句比喻過度的努力往往欲速則不達,不要刻意抬高自己,攀高枝。人要分清楚使命與目標,使命可以定得高一些,但目標要定得扎扎實實,經過努力可以實現的。拔苗助長對于人的成長來說是很不好的,可能把一個人才生生地毀掉。
章,也作彰,把好的東西、美麗的東西彰顯出來。總是看到自己的優點反而使自己的優點彰顯不出來。見,同現。您自己把事情做得好,張揚一點,表現自己倒沒有問題。您實際上沒有人做得那么好卻處處表現自己,反而惹得別人的反感。人的社會中生存,其自我意識會被強化,在社會交往中非常在乎別人的評價,調整自己。”自見者不明“,其實并不一定是看不見,而是因為反感你,可能故意忽略你,偏偏不想滿足你的虛榮心。
作為普通人,自我表現一下沒有問題,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為領導者,您的自我表現的后果就不一樣了。下屬很自然明白您自我表現的用意,就會吹捧您,那么您很容易自我膨脹,很快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陷入到虛幻的自我認知中。譬如某領導把自己寫得很一般的字拿出來,立馬會被吹捧成書法家,聽的好話多了,自己也會飄飄然起來,說不定某一天就會出丑。紙上談兵的趙括也一樣,對于兵法能說會道,在同僚們的吹捧中自命不凡,最后長平一戰,不僅葬送了自己的性命,也害了四十萬趙軍將士的性命,曾經強大的趙國從此一蹶不振。袁世凱當上大總統之后,自我感覺很好,周圍的人出于各種目的吹捧他,甚至編印假報紙,說民眾都希望他當皇帝。結果在他稱帝之后,才發現眾叛親離,郁郁而死。
伐,進攻,作戰的功勞,引申為自我吹噓,自夸。矜,鐵矛的頭,自己夸自己,自己抬高自己。例如,韓信這人很自傲,認為漢的江山他有一半的功勞,說話非常不客氣,越來越遭受到劉邦的猜忌。讀后感·與他相反的是張良,非常清醒,很謙虛,得以善終。生活中,喝酒也一樣,在你感覺特別好的時候,容易吹牛,那么喝醉的可能性就很大了。有時候你感覺到對手非常強大,你就會小心謹慎,往往還能夠保持清醒。
余食,吃多了食物,吃飽了之后還再吃的食物,古人認為這樣有害健康。贅,多余錢,身外之物。多余的東西也叫贅。行,通形,措形體。居,居于這樣的位置。
老子講的這些道理直指人性。人性總是要私心與集體公心、在利己與利他之間搖擺。人的動物性是自私的,但人的社會性必須得有公心,懂得利他。只有具備公心與利他精神,才能真正做好領導。
讀道德經感悟篇15
很多人認為,我這種年紀不適合讀這本書,其實不然,道德經的閱讀對象可以是任何年齡段。而根據自己的閱歷與人生經歷,會有不同的感悟。因其有一種深邃的、獨特的哲學視角,于是,我被深深吸引……
《道德經》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雖然字數不多,卻是章章錦繡,字字珠璣。可謂曠世奇書。個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讓很多人望"道"興嘆。這也不奇,畢竟此書森羅萬象,其中涵蓋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辯證方法,包括治國之道、處世哲學、人性修養、軍事哲學、養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許多人都曾給《道德經》寫過書評,還有人曾為其寫書。例如魯迅,他曾說:"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再比如說日本的魯川芳郎,他認為此書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它給世俗世界壓迫下疲憊的人們一種神奇的力量。的確,如今我們所處的時代就象一棵枯萎的秧苗,渴望汲榷道德經》中的精華。畢竟,人性的虛榮與欲望充斥其中。而我們沒有足夠的定力去靜心、凈心。少私寡欲。所以,我們要學"道".
如果我問你什么是"道",你可能會講出一大堆東西,別人聽得云里霧里,甚至連你自己也不清楚自己在講什么。似乎沒有人能給道一個標準的解釋。老子在第一章開頭就做了詮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就是說,道要是能說出來,就不是普通的道了。我們難以理解道,所以追求的人不多,而成道者更少。基于此,我們所熟知的成道者大抵是那些看破紅塵,頓入空門的高僧道佬。如果只是這樣的話,這本書的意義就太淺了。當在我緊蹙雙眉而對"道"一頭霧水時。第八章的"上善若水"提醒了我,老子認為"道"就好比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虛懷若谷,包容天地,以無欲普濟生靈,借虛懷渡盡群生。道,就像水一樣,無聲無息無為而養萬物,水就是道的一種表現形式。但它所承載的道,只是其中極小的一部分。
讀道德經感悟篇16
地球上萬物的生長發育,自然界草木的榮枯,潮起潮落,晝夜的交替;動物界的弱肉強食;人類的演變,社會的發展,都離不開“道”。
什么是“道”?自從學了老子的《道德經》以后,我明白了“道”。原來,“道”就是規律。
春天小草發芽了,到了冬天就會枯萎,而它卻把種子悄悄地撒落在土地里,靜靜地等待來年的再次萌芽;潮水因為地殼的運動而漲落;白天晝夜因為地球的轉動而規律的更替……
世間萬物都在遵循各自的規律不停地循環變化。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水的規律。在七十八章中有這樣二句: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啊!水看起來是最柔弱的東西。如果你正確的利用它,它就會給人類造福,但如果你要去攻擊它,你還不一定能勝利。人們說的”洪魔“就是它。
一點點的雨露匯集成了小溪,小溪匯成江河,江河匯集成大海。看似柔弱的水因為它的謙遜和自強不息變得強大了。水,柔中有剛,剛柔相濟,無所不能克。天下沒有什么能代替它。
《道德經》里還講了許多做人處世的道理,它讓我懂得了只有遵循道法,不斷學習,才能使自己變得強大。
俗話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我將不斷地用這句話警醒自己。
讀道德經感悟篇17
大學的時候參加了一個讀書交流會,一個師姐在交流的時候說,老子是有大智慧的,倡導“上善若水”、“無為而治”、“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讀了孔子向老子問道的典故,我開始認真誦讀記背抄寫《道德經》,看了不同版本的《道德經》,看了一些解讀《道德經》的書籍,不敢說明悟,就是窺門徑也不敢說,只是將上面的章節文字記下來,期望有一天能夠潛移默化有所得。
《道德經》闡述了“道”、“德”,說,“道可道,非常道”,一切的描述“道”的語言,只是指月的手指,而不是月亮。有人說“道”就是規律,其實也不盡然,我想,“道”是生化運行萬物的一種力,生化萬物又存在于萬物之中,得道之士,每時每刻都能體道,八仙中的曹國舅稱“道在天,天在心”,莊子說“道在屎溺”,百姓對“道”是日用而不知。
《道德經》倡導一種渾然齊物的境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對于“道”,要遵從和依循,順之者生,逆之者死。為了便于理解“道”,老子舉例作了一個類比,說“道”性雌柔,養萬物,若谷、若水,尤其是若水,具有如下美德,居善地、心善淵、言善信、政善治、動善時,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都是往低下的地方流淌,遇到阻礙就繞道而行,萬物賴以生長卻不爭功,懂得謙退,雖然至柔卻又能攻堅強。
“道”無比高妙,難以悟透,而水隨處可見,可以觀之思之。通過對水的感觸思索,不經意間能感受到“道”的脈搏。《道德經》傳達了一種養生理念,雍正說以道治身、以佛治心、以儒治國,氣功也能從《道德經》文字里找到理論依據,“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淈,動而愈出”,要求要保持虛空,虛其心、實其腹。《道德經》傳達了治國的思想,“治大國若烹小鮮”,《道德經》倡導的“無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善為,要像__同志說的“不折騰”。我們在改革開放初期,為了盡快擺脫貧窮落后局面,要求“摸著石頭過河”,更多追求發展速度,我黨提出了“五大發展理念”,要求在發展的時候更多的考慮到自然、環境、資源的承載力,做到天人合一,而不是單純的唯GDP論英雄。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針對當前世界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國提出“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其中也體現出古代的智慧,我國當前已經越來越靠近世界舞臺的中央,將要承擔越來越多的責任,《道德經》說,“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我們主持成立了亞投行、召開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都在傳達一個信息,愿意以互利共贏為共同目標,攜手他國共創美好未來。用威權不能解決紛爭問題,我們承諾過永遠不稱霸,不管我們走到哪里,發展到什么階段,都不會忘記這個諾言,都將在踐行這個諾言。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為世界問題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
《道德經》成書的年代估計在春秋戰國期間,那時百家爭鳴,思想活躍,名家輩出,老子作為周室典藏,遍讀典籍,集中精要,進而融會貫通,成一家之言,因關尹喜誠邀,寫成奧義巨著,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有人說,老子五千言,字字珠璣,每個字都可以寫一篇論文,內容之深廣,令人仰止,可謂仰之彌高、鉆之彌艱。這是一本值得一直讀下去,一直琢磨的書。
讀道德經感悟篇18
我們給人生天然的設置了一個首先模式。例如,你認為不可能返老還童,永葆青春,卻無視那些真正做到的,70歲像28歲的人。頭腦里總有一個你認為無法企及的高度,這就是你人生發展的界限。
例如,你認為不可能像別人那樣獲得自由財富,卻無視他們曾經跟你一樣普通到被人忽視;例如,你認為擁有的親密關系,最后只會隨時淹沒在鍋碗瓢盆的世俗里,卻無視身邊那些隨時隨地緊握的手和充滿了他們愛意的眼神。
我們過著一個個受限的人生,卻不知道當你轉就像念了一句“芝麻開門”,這受限的模式會立即去除,從此人生無限寬廣。你只要做到這樣:時刻微笑提醒內在的自己:“你原本就是可以做到的,只是你忘記了這就是你本然的狀態”。
這不是一句自我鼓勵,或者是心靈雞湯的話,而是來源于最近看《道德經》的感悟,《道德經》要告訴世人的真相。
《道德經》給我們的最大啟示就是告訴了我們我們來到這個地球上的原因:
比如:我沒進過監獄,我要創造一個那樣的場景就像拍電視劇一樣,讓里面的演員替我體蹲監獄是什么滋味,會經歷哪些感受。”
既然這個世界產生的目的就是讓我們來體驗的,我們就可以為所欲為啦,因為他并沒有給我們設定應該得到什么結果,既然你在這個地球上出現了,法則對你沒有任何束縛力,你可以逆著它,也可以順著它,當然了逆著他,你會人生坎坷,順著它,你自然人生開掛。但是選哪一種也都是人生體驗嘛!逆著它和順著它是由你選擇的。你有自主選擇的權利,你有自主創造的權利,我們曾經認為,面對這個世界你是無能為力的可憐蟲,現在讀了道德經后,得出了相反的結論,原來生活由我做主!這就是所謂的“我命由我不由天”!
如果你懂得了這個道理,就真正的讀懂了《道德經》!懂得了老子揭示的宇宙產生的真相,我們就會忽然變成了一個擁有無限能量的超人,那些原本的限制只是庸人自擾。讀后感m.simayi.net我讀道德經時刻會有發光的感覺,覺得自己逐漸的脫去了外殼,變成了一個無限能量的光芒體,沒有了任何限制,個人的光芒與宇宙連接在一起,成為了一個整體。這也是我們在打坐冥想的時候,一個非常重要的體會。
所以和自己內在的心靈對話,將感官轉向內在是你獲得不受限人生的前提。對于每一個人來說,若要向內尋求,做冥想功課是最捷徑的方法,這樣你就會逐漸的沉靜下來,可以能夠聽懂道德經的啟示,從這里找到答案,自然一切事情豁然開朗,不會再在這生活的淤泥里面沉溺了,你輕松的就可以解決生活里遇到的問題,駕馭生活,你可以得到一切你喜歡的事物,而且是輕而易舉!
讀道德經感悟篇19
今天終于達到誦讀道德經100遍,總算擺脫了被債主催債的感覺,一鼓作氣來寫個博吧。
但初讀昭昭,多讀昏昏;讀經日益,感悟日損。被顧老師逼著寫博,倒讓我回憶起讀研時候的趣事。
那時,我們戲劇專業總共3個導師,各帶1~2個研究生,總共也就4人。所以,上課都是直接到老師家上的,有時上課是討論名家名劇的文本,有時候老師放碟片。看碟片當然是很開心的,不料看到興起處,老師遙控器一拿,“咔”就暫停了,“這一段咱們來分析一下!”頓時就懵了。畢竟看碟片的時候是投入情感在看戲,需要的是共鳴效果;忽然大腦要切換到理論剖析,轉為邏輯思維,大腦處于空白狀態,不得不快速搜尋大腦每個角落回憶可用的情節并找到可用的理論框架。再接著看碟片都有點抖抖索索的感覺,不時用眼角余光看看老師是不是要拿遙控器,也試圖調動一些腦細胞在看劇同時做些分析,但后者基本上很難做到,老師暫停的時候,我們4人總是處于茫然狀態,而且看得很不盡興。
讀道德經寫博的難也在此,讀經時,隨著遍數增長,愈發如小和尚念經般有口無心,按照顧老師的理論是無需用腦,但總結出東西寫博卻少不得要用腦,兩者切換,不免恍兮惚兮。
姑且勉強擠一點“牙膏”:
道德經有言“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感覺這是顧老師最為津津樂道的句子之一。而我個人的感悟恰好可以倒過來說,即“日益為學,日損為道”。
在人生的最初階段,因為我們的身體、生活狀態是“日益”的,所以我們的精力會更多地甚至全部地投入在外在的東西中,比如“為學”,比如追名逐利。那個階段,我們志得意滿、意氣風發、揮斥方遒,相信人定勝天,相信事在人為,相信“我能”。但是當我們的身體、事業、生活的其他方面在慢慢走下坡路即“日損”的時候,大家又會不約而同地轉向內在,即“求道”。雖然具體的道各式各樣,也許是儒,也許是道,也許是佛,也許是基督,也許是心理學,也許是瑜伽,也許是別的什么心靈雞湯,也許就是什么大法。因為看到了我“不能”,人的盡頭是“神”的開始,是“道”的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