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阿q正傳的讀后感
寫讀后感可以記錄下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感受和想法,這些感受和想法可以成為自己思考和創(chuàng)作的素材。優(yōu)秀的讀阿q正傳的讀后感應該是怎樣的?快來學習讀阿q正傳的讀后感的撰寫技巧,跟著小編一起來參考!
讀阿q正傳的讀后感篇1
在暑假中,我閱讀了魯迅先生的唯一一篇中篇小說《阿Q正傳》,讀完后我對中國魂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阿Q正傳》講述了阿Q在舊中國的社會背景下受到封建思想的侵蝕,在生活中采用“精神勝利法”自欺欺人,最終由中興走向末路的過程。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魯迅先生這篇小說重點描述的內(nèi)容,所謂“精神勝利法”,就是像阿Q這樣不愿承認自己落后與被奴隸的事實而深醉于自己虛偽的自尊中,或是向更弱者宣泄自己失敗的憤怒,以此來尋求那精神世界里的安慰。這樣的“精神勝利法”,只會讓阿Q甘于被奴隸,最后自己害了自己,在幻想中走向了末路。
阿Q的“精神勝利法”魯迅先生把它具體的表現(xiàn)在了《優(yōu)勝記略》和《續(xù)優(yōu)勝記略》中。比如阿Q被別人打了,他卻說是“兒子打老子”;他自己并不是趙家的人,卻在趙太爺?shù)膬鹤舆M秀才時對別人說自己與趙太爺是本家;他打不過比他強壯的人,就去欺負比他弱小的小尼姑。諸如這些事后,就再也沒有人愿找阿Q去做工,阿Q的生活也就越過越糟,接著因為趙家搶劫事件被審,后就被軍隊拉到街上游行,最后在一聲槍響中全身迸散了。
阿Q的“精神勝利法”,其實代表了在舊中國的背景下那些和阿Q一樣被奴隸、被壓迫的人民受到封建思想的侵蝕而自暴自棄、自欺欺人的社會風氣。他們并不真正的為改變自己沒落的生活狀態(tài)而付出努力,只是在虛擬的精神世界里尋求滿足,魯迅先生也借這篇小說希望喚醒沉睡的民眾拯救這個畸形的社會,同時指出了辛亥革命沒有真正改變?nèi)嗣竦乃枷氲娜毕荨T谖铱磥恚菚r的中國無疑是落后而屈辱的,無數(shù)像阿Q這樣被壓迫的人民只能在虛擬的精神世界中尋找滿足,但也有許多像魯迅先生這樣的英雄們未曾放棄,一直在努力,努力尋找可以改變中國沒落景象的方法,并為此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也正是因為有他們,今天的中國才能更自信地屹立于世界之林。那時的中國魂,我認為就是像魯迅先生這樣擁有“政治遠見”“斗爭精神”“犧牲精神”的民族英雄們永不放棄、敢于犧牲的品質(zhì)。
看完《阿Q正傳》,我想起了近來一部讓我感受到了今天的中國強大的中國魂的電影《戰(zhàn)狼2》,在這部電影中出現(xiàn)的一些情節(jié)無不讓我感受到了日益強大的中國力量。比如那些叛軍肆意屠殺非洲民眾,卻不敢殺中國人,就是因為中國是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他們奪取政權(quán)要取得中國的允許;在中國同胞卷入到非洲國家的內(nèi)戰(zhàn)中時,總有一群袖章上繡著五星紅旗的維和官兵保護著中國群眾的安全,中國也第一時間派出了軍艦接中國公民回國;當中國人的車經(jīng)過交戰(zhàn)區(qū)時,看到了中國國旗立即停止交戰(zhàn),護送中國車隊離開交戰(zhàn)區(qū)。這部電影讓我深深的感受到了生于一個強大而和平的國家是一個多么幸運的事,也讓我理解了今天的中國的中國魂就是熱愛和平、團結(jié)統(tǒng)一。
中國魂是一個國家的最本質(zhì)的特征,它在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作為一個中國人,我為我的國家感到無比的驕傲與自豪!
讀阿q正傳的讀后感篇2
阿Q不僅僅是一個阿Q,更是那個時候大部分中國人的代表。
魯迅的小說的背景一般都固定在某個地方,比如阿Q的村莊和七斤應該是鄰莊。而他們也是典型環(huán)境中典型人物,是千千萬萬個人的代表。
“精神勝利法”,對,我就是不敢和你爭斗,你說什么就是什么,就是如此的慫。雖然我沒有和你爭斗,但是,心里卻贏了。這是什么邏輯呢?中國人本身的不敢爭斗、懦弱。就好像戰(zhàn)爭時期,明明中國人很多,但卻不敢爭斗,以至喪命呢。從內(nèi)心的一種軟弱。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告訴我們“君子動口不動手”,“不爭惡斗狠”“互相謙讓”等等諸如此類,如果不這樣,就顯得不對了。這種情況,現(xiàn)在也深埋于我們的內(nèi)心。
“自輕自賤”。我們總是認為自己不好,總是看輕自己,自大或許并沒有多少人吧。而我們把“自輕自賤”還看成一個美德,認為是謙虛。當別人夸說自己優(yōu)秀,某方面突出時,我們總是回答:“哪里,哪里,沒有,雕蟲小技而已……”
“看客”。這是中國人最喜歡的一件事了吧。阿Q在囚車上,路兩旁站滿了看客;魯迅先生留學時,寫藤野先生也提到了那些像“小姑娘”一樣的看客。在現(xiàn)如今,無論哪發(fā)生了什么事,一些人也都是慌慌地圍上去觀看的,唯恐錯失了什么精彩畫面。就好像那些被圍觀者,不想做某事,后來卻被那些看客逼得不得不做了某事。本來一件很嚴肅的事,看客卻在旁邊笑著喝中國人愛做的事情之。
想想就是悲哀。
至于阿Q,覺得他是可憐的,也是不可憐的。他糊糊涂涂地活著,后來又糊糊涂涂地死了。
讀阿q正傳的讀后感篇3
阿Q是一個流浪者,沒有家人,沒有穩(wěn)定固定的職業(yè),只能給人家做短工,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我感覺阿Q他連基本的生存權(quán)利也沒有,連一間可以住的的房屋也沒有,只好長年在土榖祠里住,然后被迫接受那些有錢人的欺負,以及村里人們的戲弄、侮辱,阿Q除了可以出賣勞動力給別人之外,他幾乎一無所有,甚至連自己的姓什么名什么都并不在意。
雖然阿Q到處受到壓迫、侮辱,但是他總是“樂觀”。在受到侮辱時,他不是奮力反抗,正視事實,而是用他所謂的“精神勝利法”來為自己地位低下、屈辱處境辯護,用我看似可笑地隱瞞和編造出退路,自我安慰,取得精神上的勝利,在“苦中求樂”。
阿Q在他臨死前,令他最遺憾的兩件事情是:一是畫押的圓圈畫得不夠圓,二是游街的時候,沒有唱出幾句戲來。這是多么的可笑,更是多么的可悲呀!這決不是臨危不懼,而是愚昧至極,連動物都會同情他這一套的精神勝利法,阿Q沒有靈魂,就是死了也上不了天,只有一副欺軟怕硬的軀殼,他的存在對別人來說毫無意義。多他不多,少他不少,最多會成為人們無聊時的談資。
讀了這本書我體會到我們應該面對現(xiàn)實,不應該為自己所面對的困難克服。
讀阿q正傳的讀后感篇4
讀過的書不多,《吶喊》卻是其中最能帶給我能量的書,雖然只是一部短篇小說,但卻揭露了當時人性的丑陋,喚醒人們的良知,十分生動。
《阿Q正傳》寫的是一個叫阿Q的人,他是一個自欺欺人的人,雖然從表面上看,他十分樂觀,但他是一個沒有身份,沒有地位的人,許多人都會瞧不起他,把他看得很卑微。多年后阿Q有了自己的工作,賺了許多的錢,人們卻又對他滿著敬畏,這是種不良的社會風氣,對窮人唯打是罵。對有權(quán)有勢的富人卻阿諛秦承。魯迅小時也是在這種環(huán)境下成長,家境富裕時被人尊敬,家境貧窮時,又被人唾棄。
封建社會就是這樣。阿Q是一個沒有身份,但卻是一個野心極大的人,他希望能成為大人物,被人們尊重、關注,所以,他也會為此大費周折,甚至不擇手段。那些大官員也是為了爬得更高,而亂殺無辜。這樣,就影響著社會風氣變得以大欺小,人人不平等。
《阿Q正傳》告訴我們:我們要用平等的眼光看世界,共享同一片藍天,共處同一個世界。生活中,會有許許多多的不平等,但我們不該抱怨,應該懷著愛與感激,像對待自己一樣對待別人,去發(fā)現(xiàn)別人的優(yōu)點,而不是去嘲笑、侮辱。
魯迅先生寫《吶喊》,他吶喊的不是就人們心中的善良嗎?他想要改變?nèi)藗兊膬?nèi)心,他想要拯救人民。世界對我們來說有時是不公平的,但不要灰心沮喪,我們只有試著改變自己平等地對待他人,才能讓自己的心靈純潔善良。
讓我們懷著一顆善良有愛的心,善待他人,發(fā)現(xiàn)他人的美。
讀阿q正傳的讀后感篇5
《阿Q正傳》是魯迅《吶喊》中的一篇小說,文中他寫入了阿Q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表情以及心理描述,使我身臨其境。
《阿Q正傳》一共九章,寫了阿Q的變化。第一章“序”交代了為給阿Q作傳的原因,概括了阿Q的身世和此刻的處境;第二章和第三章重點描述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利用別人的痛苦來表現(xiàn)自我的勝利,表現(xiàn)了他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畏強凌弱和十足的奴相;最終寫了辛亥革命波及未莊以后,阿Q自發(fā)神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動,以及假洋鬼子不準他革命已后,他對辛亥革命的極度失望,反動派竊取革命果實,阿Q被殺的悲慘結(jié)局。
透過阿Q的故事,我能夠看出當時中國廣大勞動人民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精神愚昧。阿Q的愛國,一心向著革命的心使我深受感動,我要向他學習。
阿Q的生活反映了當時勞動人民的辛勞,痛苦。人們都不愛國,都成了假洋鬼子,里通外國,成了奸細。
由于阿Q的社會地位十分低,他只能靠出賣勞力才能生活,在文章中有寫給人家作短工,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可是阿Q他連基本的人生權(quán)利也沒有,沒有屬于自我的土地,連一間棲身的房屋也沒有,只好長年在土祠里落腳,然后務必強迫理解有錢人的欺負,以及村里人們的戲弄、侮辱,這個現(xiàn)象讓我感到十分的無奈,在現(xiàn)今社會似乎也是有類似的現(xiàn)象發(fā)生,似乎有錢人在社會里就是老大、而沒錢的就只能成為有錢人底下的玩具一樣被玩弄。在沒有人權(quán)的社會里他的這些做法是否能夠給予同情呢
這是我看完這本書體會最深和思考的一些地方,對于魯迅先生筆下的中國人雖然被諷刺的一文不值,可是魯迅先生想要告訴我們的就應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我的世界里,也不要對人太過自私,不然永遠都不會提高。
讀阿q正傳的讀后感篇6
《阿Q正傳》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阿Q正傳》是一個被那個時代所拋棄的人,他一無所有,只靠打工度日。盡管他“真能做”,但社會的沉重壓迫和剝削,使他時時處于生命危機,受盡欺凌。他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渾渾噩噩,茍且偷生。被別人打時,他自我安慰說:“是兒子打老子。”他的“精神勝利法”可謂天下第一。
阿Q是悲哀的。他并不懶惰,他是靠自己的勞動獲得食物的&39;;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家,享有名聲、有地位——但他在別人的心中永遠是卑賤、微不足道的。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遠離阿Q那個時代了,但他那種“精神勝利法”似乎依然可行。一個膽小的人受到別人的欺辱,嘴上雖然不敢說,但心中一定是憤憤不平,在背后說那人的壞話,將那人罵得體無完膚了。一位機關干部受到上級領導的批評,心中一定想:“總有一天,你“下”了,我“上”了,你就會栽到我手里……”阿Q的“造反有理”似乎也流傳至今。一個孩子看到父親吸煙,而自己卻受到了父親的管制不準吸煙,便覺得這個社會太不公平了!可笑卻又頑固的阿Q精神依然存在,存在于所有人心中……
讀阿q正傳的讀后感篇7
《阿Q正傳》是著名作家魯迅先生寫的,其中插圖更是好玩,插圖由豐子愷繪,《阿Q正傳》的主人公是阿Q,他的原名阿Quei。
阿Q及可悲、可憐、看不起人等特點融于他一身。他好玩:當別人打他時,別人捏著他的黃辮子往墻上撞,雖然在形式上輸了,但他心里想的卻是“兒子打老子,現(xiàn)在的世界真不象樣”,于是就得意地走了,第二天打他的人知道了他說兒子打老子,又去找他算帳說:“不是兒子打老子,是人打家禽”,又打了一陣子,阿Q又說:“我是豸蟲,別打了,我是豸蟲!”“是豸蟲也不行!”他可憐:他被誤認為是盜賊被殺了時我覺得他很可憐。他看不起王胡,但他找出來的虱子沒有王胡多,咬起來沒有王胡的響,就不服氣,要跟他打架,打又打不過他。
這篇小說反應當時社會的人太愚昧無知,沒有覺醒,不能起來革命。
讀阿q正傳的讀后感篇8
對于魯迅的作品,我最感興趣的是《阿Q正傳》,它已被譯成多種文字,被世界各地的讀者所欣賞。
阿Q是未莊一個貧苦的小人物,他很窮,連名字都沒有,人們都叫他阿Q。阿Q沒有家,住在土谷祠里,平時靠給人家打短工掙錢養(yǎng)活自己。他又窮又瘦小,常常遭到別人欺辱,當人家嘲笑他連家都沒有時,他卻自吹“我的兒子比你們闊得多啦!你算什么東西!”。每次和王胡打架,被人揪住辮子往墻上撞時,他總是用“這是兒子打老子”的話來安慰自己。掙來的錢被別人搶了,阿Q很生氣很憤怒,會狠狠地打自己一個耳光,然后把它想象成打了別人一樣,從而莫名其妙地又高興起來。這就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他總能用精神勝利法讓自己“反敗為勝,反辱為榮”。
讀完《阿Q正傳》,阿Q的形象便在腦中揮之不去,阿Q是一個被時代所拋棄的人。他的精神勝利法可謂天下第一,他常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欺欺人,麻木自己,以求得心里上的安慰與平衡。雖然我們已遠離阿Q那個時代,但他的精神勝利法卻阻擋不了現(xiàn)代版阿Q的產(chǎn)生。看看我們身邊有多少同學,因為考試成績不理想,受到父母責怪時,便會自然而然地說,班上還有誰誰誰,比我還少呢!如果他考80分,會說還有人只考70幾分,如果他考70分,那就會找出60分,甚至不及格的同學來,以此證明自己不是最弱的。
不光考試如此,平時的作業(yè),上課回答問題同樣如此,自己做得不好,不去從自身找原因,總是拿別人的短處來和自己的長處比,從不拿自己和成績好的同學作比較,這和啊Q的精神勝利法不是如出一轍嗎?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如果我們每個人總是向下看,和不如自己的人作比較,那么你會進步嗎?這個社會會進步嗎?我們的祖國會進步嗎?
所以,讀完《啊Q正傳》后,我想:啊Q生長在那個特殊的,人性扭曲的年代,他才有了那樣悲慘的命運。而我們生長在陽光下,在這個和平幸福的年代里,各方面條件都很優(yōu)越,我們不能再像啊Q那樣麻木自己,而要不斷地給自己制定更高的目標,不斷地進步。
讀阿q正傳的讀后感篇9
其實阿q沒有死,不用等十八年后一條好漢,隔天就冒出一個來。天下的好漢多得是,是死不完的。
其實阿q很久以前就有了,只是人們知其不道,而偏讓魯迅一不小心就道了出來。人們才頓悟,哦,原來我們中間有一群這么弱智的人啊?咦?我怎么沒有發(fā)現(xiàn)呢。
其實阿q就是我們自己,當局者迷,騎牛找牛。
你敢說你沒有跟鄰居邋遢的同伴撒尿斗遠?你敢說你沒有掀了女同學的裙還跟同伴吹噓幾天?你敢說你沒有遇見仇家大胖子的時候乖乖地由他魚肉?總之,你也是很阿q的,當局者迷,騎牛找牛,罷了。
很多人看了《阿》之后都無動于衷,還偷偷的笑隔壁的弱智,咦,真像他。
我告訴你,其實隔壁的弱智同樣在笑你弱智。
其實這也是魯迅的陰謀,你看文章的同時你也正扮演著男主角一號。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哦!原來我們都是阿q!都是一群盲目自大,奴性十足,爭強好勝,忍辱屈從的阿q。而且看完了《阿》之后與自己對比完之后還大安旨意,說,哈哈!好彩!不是我。
我們擁有中華傳統(tǒng)美德,謙讓,誠信,勤勞,淳樸,互助,友愛,團結(jié),我們不是阿q。
哈哈!
其實這是錯的,這些恰恰都是我們民族最應該追求的品性。
我們應該挺起來,挺起來吧,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我們已經(jīng)軟了很久了,那些追求離我們已經(jīng)越來越遠了。就好像足球,只有追到球你才能射出去,像我們這么軟是追不到球的,更不能射出去!
讀阿q正傳的讀后感篇10
一個舊的事物將是逝去,一個新的事物又將誕生。
看完魯迅的《阿Q正傳》我一直在想魯迅先生到底想表達一種什么樣的思想呢?是對封建舊社會的,是對阿Q人格的否定,還是對阿Q用精神勝利法來逃避現(xiàn)實這一現(xiàn)象進行同情呢?也許三者都有吧!
今天,我想談談阿Q的“精神勝利法”到底應不應該有,當讀完這篇文章后給人最深的感受就是阿Q那被踐踏的人權(quán)以及覺得自己永遠是對的,是贏的的“精神勝利法”了,在很多人看來一定覺得這個想法是要不得的,但是如果阿Q沒有這種想法呢!我們可以來猜想一下,他是否能活得下去!那個年代是被封建舊社會毒害的年代。
“精神勝利法”是阿Q在遭受到種種挫折后發(fā)明出來的東西,說好點是精神勝利法,其實,根本就是逃避現(xiàn)實,遇到困難只往地下鉆,不會真正的去解決問題,只能夠轉(zhuǎn)身就跑,如果現(xiàn)今社會中有人想靠著精神勝利法來存活下來,我想這應該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吧!因為不可能有老板會想要用這樣的員工,不要說工作了,如果在讀書時就有這種心態(tài),我想有這種心態(tài)的人未來應該是很慘的吧!
但是,阿Q為什么會覺得很好呢?那個時代的人,也沒有對他提出什么質(zhì)疑,就是因為在那個時代阿Q不用上學,老板也不要求你的精神思想怎么樣,只要有力氣干活就行,在文章中,阿Q為了減輕外力給的欺負和__,阿Q只能自我麻痹和自欺欺人來逃避,就是這樣他愈陷愈深,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現(xiàn)在,我用__來概括我心目中的阿Q:一,可憐;阿Q連最基本的房子都沒有,長期在土谷祠里落腳,阿Q也沒有基本的人生權(quán)利,工作就是給別人做短工,割麥、舂米等一些體力活。
二,欠打;沒事總是惹別人,自以為比別人強,比別人了不起。沒事去惹正在抓虱子的王胡,沒有別人抓的多,沒有別人咬的響就罵王胡,可想而知,最后被王胡打的要死!不過,他最后還是用精神勝利法勝利了!
三,夢想;阿Q他有夢想嗎?不敢說,他是真有,還只是一時沖動做的一些事情,但對于他努力的生活,敢于做夢,我就給了他這個詞夢想,他捏了小尼姑的臉以后,便開始夢想自己應該有個女人,然后,就跑去對吳媽說想和她困覺,當然,他又被打了一頓,還因此失去了工作;他上了城,帶回來許多衣服和小飾品也賣了不少錢!不是說他這樣是有夢想,我想他進城一定還是想謀生的,所以,覺得他還是有夢想的!
在如今,我覺得有一點還是挺阿Q的,似乎有錢人在社會里就是老大,而沒有錢的人就像阿Q要任勞任怨,還要成為老板的出氣筒,我認為這個社會還就是需要精神勝利法,要不然你就會覺得活的很累,會認為社會對自己很不公平!
從文章很明顯的可以看出魯迅先生是批判這種精神的,他希望人們能夠勇敢的生活,而不是像阿Q那樣遇見困難就躲!這也是魯迅先生表達觀點的獨到之處用一個傳記,用一個人們都不太記得的人來激發(fā)大家的思想…精神勝利法是不能占據(jù)人們思想的!
讀阿q正傳的讀后感篇11
阿Q的一生是笑料的,未免可憐,卻不值得可憐!
對于阿Q,有太多的說法,其軟弱無能,勢強凌弱,無不暴露其本質(zhì)。在那樣一個年代中,深處惡劣的環(huán)境,阿Q先生卻更表現(xiàn)出了不爭氣不警醒的態(tài)度。它漸漸形成了阿Q風格,即現(xiàn)在人們所說的阿Q主義。
生活環(huán)境的惡劣,做人的種.種失敗,更使我們的心感到同情與憐憫,也許同情與憐憫對他來說無所謂,他會感到那些是什么屁東西,走阿Q的路,讓別人去說吧……屈膝人下,任人欺凌已是一種習慣。阿Q先生認為這是天命難違,是人的意志所不能轉(zhuǎn)移的,關鍵是他連反抗的意識都沒有,正所謂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雖然有人說他會舂米干活,那只是當時看到他還有一點可用之處才說的風涼話,但事后是過河拆橋,沒用了就踢到一邊去——奴才到底是奴才,因為沒有了尊嚴,沒有了自尊。
雖說他有奴才的本性,卻不乏知道另一個道理——強勢的不敢欺負,難道還惹不起弱的,才有了調(diào)戲小尼姑的偉大做為。算是長了出息。
反感革命黨,痛恨剪辮子,懷疑在外面走路的女人與別人有勾搭。但為了高人一籌,卻想著投靠革命黨,在思想上占領高地。結(jié)果不選擇卻被屈成死罪。一向欣賞別人被砍頭的阿Q卻自己嘗到了被砍的感覺。難道這是命運的捉弄?
在那樣的年代,不應該有這樣的阿Q精神,為了生存,在生活中,必須要有自尊,必須要有尊嚴,必須要有志氣。這樣的人才不會寄人籬下,民族才更有生機。這種諷刺阿Q精神的思想,從側(cè)面激勵了我們要有尊嚴,讓我們更加有了勇氣,敢于面對困難。
阿Q,是洗滌了我們的心靈的人物!
讀阿q正傳的讀后感篇12
中國近代史上最負盛譽的中篇小說我早就有所耳聞,但原先從未有機會拜讀過。直到六年前的臘月,承蒙團縣委贈送一套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的三卷集的《魯迅全集》,我才終于有幸全面了解、認識“魯迅”這位被國人贊譽為“民族魂”的文學大家作品中的內(nèi)在精神。
我在剛剛收到《魯迅全集》的第一時間里,就急不可待的打開了厚厚的書本,懷著一種異常興奮和欣喜的心情首先讀完了《阿Q正傳》。對于魯迅的大名早已如雷罐耳,乍然來讀他的作品,怎能不讓人心潮澎湃呢?因此,我讀得很仔細,一直在用心來品味作品中的內(nèi)在韻味。沒有停頓,我一口氣把這篇小說從頭讀到尾。只讀了一遍,我就已經(jīng)深為魯迅筆下的詼諧與辛辣而感染,深為阿Q這位奴性十足和固有的習慣性而心酸和哀嘆!
在這幾年里,〈魯迅全集〉已被我通讀了不下十數(shù)次,尤其是〈阿Q正傳〉,每讀完一次,都總會有意想不到的新收獲,新體會。
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是一種獨特的自我安慰方式,早已經(jīng)成為了文學史上的典型。足可見魯迅的獨具匠心、寓意深遠。小說的創(chuàng)作年代是滿清王朝剛剛覆滅不久,描繪的故事年代位于滿清王朝覆沒前夕,創(chuàng)作意圖是想對現(xiàn)實社會進行反思、解剖,尋找問題的根源。阿Q這個形象塑造得相當成功,相當有趣,也一針見血。可以想象得到,在那個混亂而又黑暗的環(huán)境里,阿Q式的人物決不是單一的個體,趙家太爺也不是單一的個體,菜市口砍腦袋當然也是常有的事情。阿Q似乎已經(jīng)成為了中國人心中的一桿標尺,衡量著應該衡量的一切。阿Q身上所反映出的種.種現(xiàn)象、世態(tài)炎涼正是那個年代真實的一面。
在阿Q的一生當中,始終孓然一人,無業(yè)游民一個,依靠為別人干些體力活來勉強維持生計。他連一個真正意義上屬于自己的住處都沒有,只得茍安棲身于祠堂里。就是在這樣的窘境里,他也不得不常常為窘境的不能維持而苦惱,為別人擠占了他的位置而角斗。然而他的狀況卻并沒有因此好轉(zhuǎn),反而更加惡化了。因為角斗中他并沒有真正獲得實質(zhì)性的勝利,只是落魄后精神上的自以為是罷了,了以自慰。
阿Q頭上的癩瘡疤是最醒目的外在標志,因此,他常常忌諱這忌諱那,卻又常常受到閑人們的譏笑和把玩。他雖然氣憤不過,卻不敢惹惱閑人們,只好用怒目而視來表達自己的不滿。然而,就是這樣的反應也同樣會遭到閑人們更大的羞辱與打擊——被譏笑者揪住黃辮子,在墻上狠狠碰幾個響頭。后來,當閑人們了解到了阿Q的思想后,便打過他之后還要逼著他說自己是畜生被人打或者兒子被老子打了。如此,閑人們才會心滿意足地放開他。
阿Q的心情從來不會長時間一蹶不振,因為他有一套精神上的勝利法用來調(diào)劑身心和安慰自己。他手里不能有錢,因為他好賭。在押寶時,就數(shù)他的嗓門最大聲音最響,但是最后他又總是輸?shù)淖顟K的一個。沒有錢時倒干脆,不會再賭了。靜不下來的他又開始為別人著急起來,簡直就是杞人憂天。輸錢,他并不怎么懊惱,若偶爾有幸能夠贏上那么一回,倒反而失敗得一無所有。他的行狀總是與現(xiàn)實格格不入,處處相反,實在奇怪?
讀阿q正傳的讀后感篇13
自從魯迅先生作了“正傳”,阿Q便名揚華夏,連那些打罵過他、嘲笑過他的人也隨他一起出了名。觀看此文時,心像是泡在五味瓶中。讀阿Q可悲、可笑、可憤、可思、可省。
毋庸置疑,魯迅先生的筆鋒是利的,二十世紀初中華國民的病態(tài)在他的筆下暴露無遺,時代鑄成了國民的劣根,在國將不國之時民眾依然沒有醒悟,原因也許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封建制度的局限性,沒有一個完善的教育體系,導致類如阿Q、王胡此等文盲到處都是;即使是讀過書的,像趙太爺、白舉人這些偽君子,也是憑借讀書為一種通往上層社會的手段,大凡是考取功名后,便將所學圣賢之道封存起來,此在也不會用到,剩下的任務便是研究如何搜刮民脂民膏。第二個原因便是當時社會之動蕩,列強侵略,政府無能,國民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還有什么心思去關心知識,生存都是一個問題。也正是這許多的原因?qū)е聡癫B(tài)。
觀古思今,也許我們投給阿Q的不應是嘲笑,我們更應該反思,其實只要你仔細回味你會發(fā)現(xiàn)你也是一個阿Q,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阿Q身上發(fā)現(xiàn)自己的影子,所以勸各位不要笑的太輕松。
無獨有偶,現(xiàn)在的一些官員也沾著過去的污濁。不同的是,現(xiàn)在官員是將所學暫時封存起來,因為在上級視察之時還可用到,依今比古,有過之而無不及,對上奴顏獻媚,對下百般刁難,對上一副小人之態(tài),對下一股惡霸之風。著實令人“敬佩”不已。
“以古為鏡,可知興亡。”吾輩宜加倍努力,以跳出“其興也渤鄢,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律,一起努力吧!
讀阿q正傳的讀后感篇14
這個夏天真是出奇的熱,沒事干便倒在床上,隨手抓過一本書來看――《阿Q正傳》――不久從弟弟家借來的。于是隨便翻開一頁瞧瞧,不久,就被阿Q調(diào)戲小尼姑的情節(jié)吸引住了,逗得我哈哈大笑……于是我翻到了第一頁……
我一口氣讀完了它,讀完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靜,又覺得可笑,又認為可悲。同時又佩服魯迅先生的才華。《阿Q正傳》它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農(nóng)村為背景,塑造了一個深受封建主義壓迫和毒害的不覺悟的農(nóng)民形象。暴露出國民的弱點,寫出國人的靈魂。從作品的宇里行間中,我能體會到作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同時作者也集中描寫和痛徹批判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也通過在辛亥革命中阿Q的表現(xiàn)和悲劇命運,深刻地總結(jié)了辛亥革命失敗的教訓。作品在故事情節(jié)的展開和人物性格的刻畫,深廣的背景和人物的命運悲劇因素和喜劇因素等糅合在一起,組合得十分成功。
阿Q這一當時國民性格的典型,他臨死前,兩件最遺憾的事情是:畫押的圓圈畫得不夠圓,二是游街時,沒有唱出幾句戲來。這是多么的可笑,更是多么的可悲呀!這決不是臨危不懼,而是愚昧至極,他毫無真正的精神世界,連動物都會同情他這一套的精神勝利法,阿Q沒有靈魂,就是死了也上不了天,只有一幅欺軟怕硬的軀殼,他的存在對別人來說毫無意義。多他不多,少他不少,最多會成為人們無聊時的談資。
阿Q死后,人們的態(tài)度各不一樣,有的說:“阿Q是壞人,被槍斃就是證據(jù)。”有的說:“槍斃沒有殺頭好看。”還有的卻說:“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沒唱一句戲,白跟了一趟。”這些麻木的語言就是對自認比阿Q高一等的人們對阿Q最后的“祝福”,令人可悲!《阿Q正傳》就像是一個凹透鏡,當時的人們就像是一束光,這束光穿過凹透鏡集聚成了明亮的一點,這一點就是阿Q,他的身上匯聚了所有當時的中國人的東西……希望阿Q會在現(xiàn)在的社會里消失,成為一個真正幽默的笑話。
讀阿q正傳的讀后感篇15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作品之一,也是五四文化革命時期的優(yōu)秀作品。那是個激情似火的年代,重讀《阿Q正傳》好象也讓我回到了那個年代,阿Q的形象也深刻印記在我的腦海中。
以前的我以為,阿Q是個卑賤的,又可悲的中國農(nóng)民,正如那時代的中國人民一樣,是封建思想的產(chǎn)物,應該被時代所拋棄。被別人打時,他自我安慰想:“是兒子打老子。”這不正是那個時代的寫照嗎?那時的人們不會想我們?yōu)槭裁磿浜螅覀優(yōu)槭裁匆坏蹏髁x侵略,想的只是以前,曾經(jīng),我們的祖先多么的風光。
如今,細細解讀《阿Q正傳》又讓我認識到了很多以前不曾想到過的地方。阿Q一個被那個時代所拋棄的人,他既高傲卻又卑賤,在別人瞧不起他的同時,他卻又瞧不起自認為比自己還低賤的人-----王胡、小D。阿Q是悲哀的。阿Q并不懶惰,他靠自己的勞動獲得食物;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女人,有一個家;阿Q想有名聲、有地位,但他在別人的心中永遠是卑賤、微不足道。
這正如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每個人都在為生活而忙忙碌碌,巨大的壓力侵蝕著我們每一個人,我們沒有本事,沒有手藝,沒有知識就不能在這個社會上生存。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達爾文的《進化論》殘酷的說明了這一切。現(xiàn)在的我們,需要的正是阿Q的這種精神勝利法,在遇到挫折時,我們能自我安慰,自我振作。很多的人就是不能進行自我精神的解放,從而選擇了_來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這樣的人是生活的弱者,他們不能勇敢地面對自己,社會淘汰了他們。我們應該學會阿Q的那種精神,讓我們更好的適應生活。
讀阿q正傳的讀后感篇16
阿Q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流浪者,但在全文中他似乎沒有得到愛神的眷顧,這作為一個正傳人物愛情缺失對阿Q來說未免太不公平了。
可誰又能說流浪者不配有愛情?只要是一個人,總會有七情六欲,阿Q也不例外,他想女人想得失眠,他“喜歡”吳媽,而且敢于向吳媽表白,只是“我和你困覺”讓人覺得好像在耍流氓,可要讓阿Q一本正經(jīng),引經(jīng)據(jù)典地表達愛意:“如果我只有兩天時間來把握,一天用來出生,一天用來死;如果我只有兩天時間來把握,一天用來想你,一天用來愛你……例如這樣浪漫的話能從他嘴里出現(xiàn),那么他也就不是我們所了解的阿Q了,而是那Q大師了。
但阿Q終究還是阿Q,他只能說出這樣的表白以至于直接得近似流氓的表白。但有一位心理學家說過:“一個人不會無故說出一句話來,即使是在最緊急的情況下說出,那也是經(jīng)過思考的。”由此可見阿Q是經(jīng)過思考的才說出來的。只是由于語言水平有限,才讓人聽上去那么不舒服。
可是吳媽對阿Q一點感覺也沒嗎?那么她為什么要趕到城里看阿Q游街?難道只是出于可憐和不忍嗎?
那么是因為阿Q流浪者的身份,或是拿不怎么帥氣的樣子?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吳媽為了保住自己的名節(jié)才不惜加入把阿Q送上絕路的行列。
封建禮教以至束縛著婦女。從“女子無才便是德”到足不出戶,再到用又長又臭的裹腳布巴腳里里外外地裹住。于是足不出戶,不知天下事,這長長的裹腳布把婦女的思想也嚴嚴實實地裹了起來,什么追求自由,愛情,結(jié)果只會以悲劇收場,還落下個壞名聲。再加上孔夫子雪上加霜,火上澆油的幾筆,更是讓舊禮教理直氣壯,根深蒂固。吳媽正是這遵守封建禮教的模范,名節(jié)這東西是更碰不得的。更何況他是阿Q呢?這個低人一等的流浪者,即使吳媽有那么一丁點喜歡,那也是名節(jié)的大事。要怪只能怪啊Q自己,誰叫他是衣著破爛的流浪者,一個被人當作笑料的人……總之和阿Q這樣低賤的人在一起,簡直是往自己的名節(jié)上倒污水,這可是吳媽一萬個不愿見到的。于是這樣,阿Q這個流浪者被這些名節(jié),禮教給斷送了前途,還斷送了自己的性命,我們阿Q就這樣去了,這就是流浪者的愛情。
讀阿q正傳的讀后感篇17
在我讀《阿Q正傳》之前,我其實有想象過阿Q到底是個什么樣子,盡管常常聽人提起阿Q的精神勝利法,我在讀這篇作品之前,始終沒有一-個具體的概念。而當我真正接觸這篇作品之后,心情有些復雜。
在作品的第一節(jié)里,“我”說明了想要給阿Q寫傳的想法,卻不知道他姓甚名誰,籍貫何處。阿Q作為文中的主人公,具體的信息顯得有些模糊,這其實是很奇怪的一點,既然是傳,怎么會連主人公都說不清楚具體信息呢,直到讀完之后我才恍然大悟。
文中,阿Q的精神勝利法讓我覺得有點諷刺,他好像沒有什么尊嚴,似乎通過這個精神勝利法就能夠幫他把尊嚴找回來,這種安慰法大抵是底層人民面對生活的無力而形成的--種自我激勵,又或者說是自我麻痹。這種精神勝利法幾乎貫穿了整個故事,從某種程度上,體現(xiàn)了以阿Q為代表的這一群人思想上的陳舊,以及當時社會所呈現(xiàn)出來的一-種病態(tài)。
不僅如此,阿Q的身上還能看到很多人性的弱點,比如虛榮:趙家出了秀才,阿Q便說自己姓趙,盡管從來沒有被承認過,但并不影響他將這作為自己炫耀的資本。阿Q,我能夠從文中看到的,是虛榮、愛面子、欺軟怕硬,而在這其中,我也能看到來自于底層人民的掙扎,他們沒有什么文化,對于中國正在發(fā)生的變革--知半解,由此也能發(fā)現(xiàn),阿Q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在讀完全文之后,這種感覺越發(fā)明顯。
我在想,魯迅為什么要塑造這樣一個人物呢?
阿Q并不是什么大人物,描寫中也沒有很直接的諷刺,僅僅是將阿Q所經(jīng)歷的事情一點點鋪開,便把一些黑暗的、沉重而又壓抑的現(xiàn)實展現(xiàn)在了讀者面前。尤其是在阿Q在被欺辱之后依舊用精神勝利法安慰自己,他欺負比自己弱小的人,會故意調(diào)戲小尼姑。阿Q本身就;是底層中的一員,而正是這樣的事實更讓人覺得諷刺--魯迅把血淋淋的事實攤開給讀者,你看,這就是人性。我不由得想到魯迅棄醫(yī)從文的原因,他目睹了國人看見同胞被列強殘忍殺害時的麻木,才使他下定決心,用文字喚醒每-一個國人的民族情感。《阿Q正傳》是從底層人民入手的,剛開始讀的時候,其實我會產(chǎn)生一個疑問阿Q到底是誰?我不明白這一個有些模糊的形象到底有什么樣的意義。
讀完之后我明白了,阿Q更多程度上只是一個代號、在當時的中國,可能會有很多很多阿Q,他們正遭受著苦難,卻對這些苦難毫無察覺,只是--味地安慰和麻痹自己,同時,他們恃強凌弱、排除異己,這是多么悲哀而又慘痛的事實啊。
且不談《阿Q正傳》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多么重要的地位,單從我感受到的內(nèi)容來說,魯迅十分犀利地將當時的中國現(xiàn)狀描寫了出來,或許阿Q到死都沒有想明白,自己到底為什么死,但是讀到這篇小說的人會知道,在中國水深火熱的時候,中國人民到底缺少了什么。
讀阿q正傳的讀后感篇18
今天因為學校減輕我們壓力,特意在6樓階梯教室里播放了一部由著名作家魯迅寫的阿q正傳改編的一部話劇,另我最深刻的片段是:
阿Q在社會的不平穩(wěn)下,總是想讓別人去高看他,高看他的位置,其實他什么也不是,片段是因為他與胡媽之間的誤會,導致了大家對他的看不起,都躲著他走,于是,他在這就呆不了了,被逼迫之下,去了城里和革命黨合作下,在一家貴人家偷走了金銀財寶和漂亮的衣服,回到鄉(xiāng)里給賣了,他就用來賣東西的錢開始浪費,當浪費時,原來不和他好的人全都過來假裝和他好,騙吃飯,總有一天紙里包不住火,錢花光了,喝酒的時候給說露嘴了,這時,大家又都全不理他了,全都說他是小偷,這說明了,他不能意識到自己的位置,但因為他自己占那么一點點兒,而大多數(shù)的原因還是在當時舊社會的制度。
把阿Q的舊社會和我們的新社會相比下,就拿我們的新社會來說把,我們做人一定要認清自己的位置,我們現(xiàn)在還是學生,學生學生,以學為生,要好好學習,不要把家長的希望變成失望。
現(xiàn)在,有的人說,學習沒有用,即使考完大學,也找不到工作,但是話不這么說,咱們說說我們國家的科技水平迅速的發(fā)展,不就是靠這些這些大學生來完成的嗎。
為什么現(xiàn)在的大學生能滿足以前的想象呢,因為現(xiàn)在,有文化就可以食不裹腹,夜不避體,想阿Q那個社會的來說,就是有沒有文化,都是吃了上頓,沒有下頓,導致了中國逐漸落后,讓外國的侵略者很容易的欺負我們,沒有知識這個國家就不會進步,更不會有新一步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了。
其實,在我們現(xiàn)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也有阿Q這種的人,混日子,不學習,這樣的都有,現(xiàn)在的社會說白了就是競爭,你有能耐就有飯吃,沒有能耐,你什么也別想有,所以在我們這一代雖然阿Q這種的人,但是下一代,我不希望再有阿Q這種的人了,阿Q這種沒有知識,還想有地位和面子的人,就是社會上的渣子,讓我們用自己的知識來奉獻國家,推動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與建設。
讓我們的國家———中國更加強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