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圍城的感受
寫讀后感可以幫助你積累大量的知識和經驗,這些經驗和知識可以成為你日后學習和工作的寶貴財富。怎樣寫讀圍城的感受?這里提供讀圍城的感受分享,供大家參考。
讀圍城的感受篇1
錢鐘書先生筆下的《圍城》一書,生動地刻畫了既不作惡也無英雄氣概,既與世無爭也于事無補的方鴻漸。所以,主人公方鴻漸是注定要失敗的。方鴻漸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在讀此名著時,我不由得萌生了對人生、對現在人命運的思考。
錢鐘書在文中塑造了方鴻漸、趙辛楣、蘇文紈、孫柔嘉、李梅亭等鮮活的人物形象。我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故事的主人公方鴻漸,對于他,我更深的感觸應該說是同情。錢鐘書對方鴻漸的描寫可謂是出神入化,但最終卻為他選擇了一個悲慘的命運。方鴻漸出生在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強烈的好奇心促使他走入了圍城般的社會。在城中,他感受到了社會的不如意,但想要出去時,卻發現城門已經關閉了。帶著無奈的心情,他又走進了婚姻,家庭,事業的圍城中。在婚姻的圍城里,他愛上了活潑可愛的唐曉芙,但對方的漠然卻注定了這是一場失敗的的單戀。頗有心計的孫柔嘉利用他的同情心,造就了一場并不美滿的婚姻。在事業的圍城里,方鴻漸同樣也不如意,他經歷兩次轉系后大學勉強畢業。在岳父的資助下,踏上留學之路,混蕩了幾年以后,也并沒有拿到一張文憑。為了搪塞岳父及家人,只好買了一張假的博士學位證書交差。因為生活所迫,回國后的方鴻漸和趙辛楣等人一同踏上了前往三閭大學的求職之路,學校雖地處偏遠,卻絕非一方凈,清高孤傲但無所作為的方鴻漸終于在十幾個知識分子間的勾心斗角中敗下陣來。
方鴻漸的性格特點決定了他在圍城中的格格不入。方鴻漸自視清高,手持的卻是一張假文憑。自我感覺頗好的他,課堂效果卻死氣沉沉。正是他對自己過高的估計,使他越來越不如意,也使他在圍城里陷得越來越深。他漸漸感受到了自己的無知,以及和別人的差距,轉而在心中筑起了一座新的圍城,那就是一座自卑的圍城。但其實,這大可不必,因為只要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虛心求教,并對生活的不如意微笑面對,那么那座虛幻的圍城也就自然消失了。生活中,也有人時常抱怨社會的不公,對生活比自己好的人十分的羨慕,萬分的嫉妒。但是與其嫉妒他人,不如踏踏實實做好份內之事,要相信,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自視清高或一蹶不振,都不免使人走上方鴻漸的老路,抱憾終生。
《圍城》中有許多富有哲理性的句子,發人深思。當我讀到“沒有夢想,沒有感覺,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時也是死的作品”時,就會想到“人生沒有夢想,何必活著。”人生如黑夜行船,志向就是前進中最亮的航標燈,有了它,你才會乘風破浪的前進,而不至于被狂風巨浪吞沒;人生如攀登險峰,志向則是險峰上的至高點,有了它在頂峰閃光,你才不會留戀半山腰的奇花異草而停止攀登的步伐。誠然,“直掛云帆濟滄海”的雄壯當屬志在四方的人,“一覽縱山小”的豪邁當屬志在高處的人。如同在荊棘叢生的野外跋涉的人生,每走一步都是那樣艱難。胸無大志者會退縮,而心存大志者會義無反顧地大步向前走,明知前方荊棘遍地,明知前方野獸出沒,他仍充滿希望,勇敢的劃出生命之舟。
不經歷饑腸轆轆的痛楚,你便不知道一粒米的珍貴;不曾嘗過無依無靠的滋味,聽不到冷嘲熱諷的話語;看不到不屑一顧的冰臉,你無法塑造堅強剛毅的性格。“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一個人如果身體上不怕勞累,心理上不怕折磨,事業中不怕起伏,奮斗中不怕艱險,那還有什么理由不成功呢?“苦盡甘來”說的就是其中的道理。在生活中,在事業上,在人生的旅途中,但凡成功者,誰不是先吃“苦”,然后才會獲得“甜”的?所以能吃“苦”就是一種資本,一種保證今后能夠得到甜的資本。
人生,圍城,我們就在這一個個城堡間,進而出,出而進,周而復始,沒有止境。
讀圍城的感受篇2
最近“算是”又重新讀了錢鐘書先生的《圍城》,些許感受,稍作記錄。——題記
終于看完錢鐘書先生的《圍城》,其實并沒有“外面的想進去,里面的想出來”的感覺。當然或許一開始我就被這句話誤導了吧。想我第一次接觸這本書,是很膚淺的,印象中應該是草草的翻了前面幾頁就沒再深入去看了。不過現在想來,或許以當時我青年之身,沒有戀愛,沒有婚姻,即使看了也未必能懂得其中的若干,而今終于能認認真真、完整的把這部小說看完,倒是一種幸運的事。
小說全篇以留學歸來青年方鴻漸的生活為線索,描述了他的感情、工作以及他所在的周圍,那么個不上不下的群體眾生相。彼時能出洋游學,且能獲得博士的學位,應該是一種上進和美談。不過對方鴻漸來說,倒是另外忐忑的感受,因為他并不算學成歸來,反而是一塌糊涂,最后連個文憑都沒有,無奈之下花了錢弄了沒有什么名氣甚至無法查證的德國大學博士來給自己和回國過關。歸途的船上又經歷了和鮑女士、蘇小姐的種種,算是感情的開始。和已有婚約的鮑女士茍且可以理解為青春的一種懵懂,和蘇小姐的若隱若現的關系也為后面二者的感情起伏做了伏筆吧。方“博士”榮歸故里,方老先生很有面子;縣報采訪了他;他的訂婚但是未過門就去世的媳婦——周女士的爸爸周經理一家也是覺得“女婿”為青年才俊,好樣的。接了家里住,一日三餐,還為了他找了工作。
如果說方鴻漸和鮑女士是一對露水鴛鴦,淺嘗輒止,那么作為才色兼備的蘇小姐來說,基本就是方鴻漸感情世界征程的開拔。在銀行工作后,方鴻漸和蘇小姐的感情漸漸鋪展開來,雖然在方看來自己并不喜歡。這個過程又引出來另一視他為競爭對手的趙辛楣,當然趙、方后來成為摯友,這是后話。方和蘇小姐的感情,如同時下青年們的初戀,一方對另一方,或喜歡或嫌棄,若即若離,似乎是隔著一層紙,又似乎是一程山,懵懵懂懂吧。到后來方鴻漸終于清醒,痛下心來了斷這所謂的“初戀”,直白的告訴蘇小姐不喜歡她。在蘇小姐電話里罵他“混蛋”的哭聲后,一切歸于結束。
為什么和蘇小姐結束呢,其實是在和蘇小姐交往的過程中認識了另一個人——蘇小姐美麗大方的表妹唐小姐。方鴻漸是真的喜歡上了唐小姐,從開始的謹小慎微到后來大膽的書信表達。再到后面似乎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二人似乎是陷入了熱戀。不過錢先生似乎沒有給他機會,因為在和蘇小姐結束后,蘇小姐氣憤之下閃婚,同時把先前方鴻漸的種種“添油加醋”的都告訴了唐小姐,方、唐二者之間出現了隔閡,一個電話的誤會又將這段情絲斬斷。雙方如影視劇中經常出現的鏡頭一般:兩個在街頭剛分手的情人都在心里說,如果他(她)回頭,我們就重歸于好。結果傷心的人兒沒有回頭,沒有挽回,這段感情就此結束。讀到這里我是有點遺憾的,我相信方鴻漸是真的喜歡唐小姐的,唐小姐也是真的喜歡方鴻漸,哪怕他之前沒有告訴他的種種,哪怕那種種中又包括了航船上和鮑女士的不堪。方鴻漸失意之下,借了機緣湊巧下三閭大學的工作聘請離開了上海。而唐小姐也在親人的帶同下去了他地。錢先生再沒給他們二人再見的緣分......
初戀懵懂,于己于人。真情可貴,有失有得。或許如人生中的酸甜苦辣,經歷就是一種富足,就是一種財富,而不用去管曾經的觸覺是痛,是苦,亦或者是是甜,是樂。青年的方鴻漸畢竟沒有那么多豐富的人生閱歷,只努力逃離那傷心之地,遠赴他鄉去做他并不喜歡的工作,聊為生活。于是一個新的篇章開始。
小說的最后一個重要角色登場:孫柔嘉女士。方鴻漸、趙辛楣等五人約了一起去三閭大學就教,這其中就包括受了家人的委托、稱呼趙辛楣為“趙叔叔”、要去三閭大學做英語助教的孫柔嘉。此時趙、方已經是無話不談的摯友,冰釋前面蘇小姐情敵的嫌隙。路程中,錢先生借了趙辛楣之口給孫小姐貼了“人小鬼大”有心計的標簽。彼時,外表柔順的孫小姐是在婚姻的圍城之外。五人歷經波折終于到達目的地——“一個日本人唯一豪爽不吝嗇的東西——炸彈——也不會浪費的”地方。三閭大學是一所初建的大學,從學生到教師,都是不健全的。伴隨著學校的發展,方鴻漸也經歷了職位下調、被介紹對象、學生不滿要趕他走等等各種風波,在某一個似乎不經意的場合,沒有表白的表白終于將方、孫這對沒有“戀愛”的冤家直接推到了訂婚的階段。而因為趙辛楣留存在方鴻漸處的書籍導致他被認為“思想”有問題,被校方解約。方、孫二人棄了三閭大學歸家,打算見家長結婚,半道里方鴻漸考慮摯友的意見提前結婚,省下各種禮節、金錢以及孫小姐肚子可能的麻煩,孫小姐終于進了這所謂的婚姻的圍城內。
婚后的生活是平靜的,又是不平靜的,當然也包括婚前:其實已經被錢先生點了他們的各種問題,言語之間。方鴻漸算是被推著邁入了另一個階段,結婚,真正的成人。婚前的甜蜜沒有太多感受,婚后又是各種羈絆。兩人之間,兩個家庭之間,家庭成員之間,頻擾不斷。錢先生真是文學大家,這部書雖然是寫在三四十年代,但是讀來同當今無異,婚姻中的人也是沒有變的,婚姻中的各種關系、人情世故也是沒有變的。究其原因,應該是人性終究是沒有變的,頂多多了個時代背景而已。各種爭吵不合之下,方鴻漸和孫小姐的婚姻終于在一次爭吵后徹底崩裂:孫小姐帶仆人回了娘家,方鴻漸也想應摯友的邀請去重慶重新開始。二人婚姻的失敗,用現代語言講,或許就是互相的不了解,感情基礎不牢固,瑣碎生活中磕磕碰碰。終于讓所謂的感情走到極端,圍城中的人也終于沒能守住這座城。
小說最后一句對老鐘的描寫,寫到:“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于一切語言、一切啼哭。”而最后一段中,如反例一樣的,對二人沖突發生前——方鴻漸回家路上內心要對孫小姐好,勸她如何如何的心理路程描述——歸家之后卻發生了最后的沖突!這何嘗不是錢先生對方、孫殘酷婚姻現實的一種理想挽救,不過如那個老鐘一樣,每點鐘走慢7分鐘,7分鐘不長,可還是走慢了。《圍城》重印后不少人對號入座、研究,錢先生的妻子,同樣是大文豪的楊絳先生特意寫了文字說明錢先生寫這部書的大致過程以及可能的參考,且明確一切都是虛構的。也再次佐證了那句話: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一部400頁左右的小說承載了人世間的眾生。如眾生像,如眾生......
讀圍城的感受篇3
《圍城》一書當中作者以兩個親戚的形象為原型:一個志大才疏,常滿腹牢騷;一個狂妄自大,常自吹自唱。在此基礎上再加上自我的經歷,構造了小說的主人公方鴻漸。但趣味的事,作者的經歷由于方鴻漸的經歷大不相同:同是留學,但方鴻漸卻是在國外聊以度日,最終弄了個假文憑,回國后還要被人嘲笑;回到上海后,未婚妻已經去世了,要住在岳父家里,在岳父的銀行謀事,寄人籬下;感情來了,但去得也像來時那樣迅速,仿佛一切都只是一場夢;偶然中和辛楣成了患難之交,到了三閭大學后卻又要分道揚鑣;難得的婚姻在回到上海又有遭遇失敗,一切都好像沒有了終點。
對于方鴻漸而言,經歷過的苦與累,別人對他的嘲諷與怠慢,都磨光了他剛留學歸來時的才氣。在與唐小姐還沒有開始便結束的戀愛中,鴻漸受盡了失戀的折磨,同時也讓他看清了周經理兩夫妻的小人之心:一邊說著鴻漸是個不可多得的好女婿,若是將來鴻漸結婚了,必須要讓那女孩做自我的干女兒,在明白鴻漸戀愛后,對鴻漸的態度卻變得越來越差,似乎鴻漸對不住他們已死的女兒。如此態度上的變化,難怪最終會鬧翻。當鴻漸收到三閭大學的電報后,即準備動身到三閭大學任職教授,路上與趙辛楣成了莫逆之交,揭示了他人生中的另一半——孫柔嘉。即使在三閭大學的生活并不愉快,也在那里與辛楣分道揚鑣,最終回到上海更是受盡了氣,與柔嘉的婚姻生活也不盡人意,但這就是圍城,一切都在重復著,沒有結束的一天。
對于方鴻漸,我佩服他的才氣,小說的上半部分中充分顯露了他的口才和余人打交道時的圓滑。之后的生活遭遇使他受盡委屈,本應是左右逢源的留洋學生,卻被生活逼的脾氣暴躁,也已收回了自我的婚姻與事業,令人可悲可嘆。
蘇小姐能夠說是一位巾幗英雄,若是說鴻漸的學位是能夠亂真金的黃銅,那么蘇小姐的學位就是24K的足金。無論是修養還是學識,這位蘇小姐在小說的前半部分都代表了男人心目中夢想的形象,有學問,家世好,人長得也漂亮,就是年紀大了點。
蘇小姐喜歡鴻漸,這從一開始就表現出來了。她不喜歡看見鴻漸老是和同船的鮑小姐在一齊,在鴻漸與鮑小姐在一齊時她對鴻漸是冷淡的,等到鮑小姐在香港一下船,她便與鴻漸變得友好,事事為鴻漸著想。小說中有這樣一段描述:
“明天,他替蘇小姐搬帆布椅子,有了些力,襯衫上迸脫兩個鈕子,蘇小姐笑他‘小胖子’叫他回頭把襯衫換下來交給他頂鈕子。”
回到上海后兩人便分道揚鑣,過了好久才再次來往。當鴻漸主動去拜訪蘇小姐的時候,蘇小姐對她的態度異常冷淡,那一次鴻漸碰到了蘇小姐當時的未婚夫趙辛楣。蘇小姐在辛楣面前說鴻漸的好話,惹得辛楣嫉妒,從此兩人便結下了梁子。鴻漸也在那里認識了蘇小姐的表妹——唐曉芙,這個令他愛的痛苦的女人。之后的一段日子里,蘇小姐與鴻漸的來往愈來愈頻繁,最終有一天,蘇小姐向鴻漸證明了愛意。鴻漸當時傻了眼,好久才恢復過來。隔天他在寄去的信里證明了決絕之意。蘇小姐心灰意冷,與曹元朗結了婚。一年后,他們在香港再次相遇,蘇小姐已變成了勢利之人。
蘇小姐縱使學位高,家世好,但她身上卻有女人普遍擁有的嫉妒心理。在她與鴻漸來往時,她也千方百計阻止自我的表妹與鴻漸見面。在鴻漸向她證明自我已經心有所屬時,她又到曉芙那里抹黑鴻漸,最終致使兩人的戀情告終。加了一個自我不喜歡的人,在一個充斥著名利的世界中生存,使她變得勢利,也看不起人。蘇文執也是可憐,自我的人生在她的嫉妒心和欲望的驅使下扭曲變形,也不只是活該還是可悲。
讀圍城的感受篇4
時至今日,多數人已習慣于把“圍城”單純地解讀為婚姻。實際上,《圍城》這部作品是一幅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知識分子視角下的社會畫卷,書中對人情世故的洞悉,眾生百態的描摹,對人的本性和出路的探討,都體現著作者絕倫的智慧和濃厚的幽默感。事業、婚姻、家庭都是此書探討的要素,若僅僅把《圍城》理解為一部婚姻指南,未免有“管中窺豹”之嫌。
《圍城》的內容包羅社會諸般、各色人等,每次重讀時,總能從中獲得新的體會。然而,本文能做到的也不過是“見其一斑”,撇開“圍城”的經典理論,試圖從另外角度來品讀這部著作。《圍城》的故事發生于抗戰時期,成書于1946年。然而其中反映的種.種社會現象,刻畫的一個個鮮活的小人物,雖時隔數十年,在當下依然有著強烈的現實意義,甚至與不少熱點暗相契合。
現下網絡流行各種“鄙視鏈”,譬如看英劇的鄙視看美劇的,看美劇的鄙視看韓劇的,看韓劇的鄙視看國產抗日劇的,諸如此類。其實這一提法的發源時間,也許比很多網友想象的更早—《圍城》中的詩人曹元朗瞧不起方鴻漸,便依循了這樣一條鄙視鏈:“在大學里,理科學生瞧不起文科學生,外國語文系學生瞧不起中國文學系學生,中國文學系學生瞧不起哲學系學生,哲學系學生瞧不起社會學系學生,社會學系學生瞧不起教育系學生,教育系學生沒有誰可以給他們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這條存在于大學里的鄙視鏈,到了二十一世紀大概仍然適用。或許是尋求優越感,又或許是“怒刷存在感”,總之某些思想并不一定隨著時代的變遷而進步,而是深深固化在整個族群的血液當中,一直傳承下來。
讀圍城的感受篇5
我喜歡讀《圍城》是因為在錢鐘書老先生的筆下淋漓盡致地人們在圍城下內心的欲望與掙扎,我們不斷地追求以及追求到成功后隨之而來的不滿足和厭煩。其間交織著我們的希望與失望,歡樂與痛苦,執著與動搖。別說你沒有這樣的掙扎,只要活著,我們都有七情六欲和理智煎熬。
雖說《圍城》中引用了英國的一句話“結婚仿佛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去;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其實《圍城》只是以婚姻為引,牽扯出人生萬事的茫然。更好的理解是法國人類似的說法,“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內的人想逃出來。”
身邊不乏大齡單身女孩,他們無比羨慕結婚生子,幾乎每天都在相親,看多了反而麻木了,已經找不到一見鐘情的感覺。每次聊天,我都會說干嘛那么著急把自己嫁出去呢?等待一個愛你的人,等待那份心跳的喜悅。等待或許漫長,但在這個屬于自己的時間里我們才能自由,才能始終如一地愛自己,因為當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你的愛就不能完全屬于自己。
光鮮的外表,多彩的生活總會讓人羨慕,于是我們不斷地努力,終于有一天夢想成真的時候又發現原來不過如此。其實最精彩的體驗都是在追求的過程中,如同男人追求女人,當他了解并獲得女人全部的時候,女人就沒有那么大的吸引力讓男人義無反顧地追求。理想是豐滿的,現實卻很骨感。圍城是人們在心中自己筑成的,快樂與不快樂皆在于翻越城墻之上。
讀圍城的感受篇6
圍城這本書,我已讀過多遍了。
最初接觸時,是在初中的閱覽室里,本沒抱多大期望,還以為錢老的作品會像魯迅的文章那樣深澀難懂。讀后卻感覺處處是譬喻,形象而生動;細細體會書中情節,模仿書中各人物說話的神情語調,其樂無窮。
那時年少輕狂,喜歡反復翻閱圍城,喜歡背誦那些譬喻,喜歡用譬喻來評論某事,喜歡學習錢老在圍城里說話的腔調,覺得玩弄文字游戲是最過癮的事了。之后,看的次數多起來了,對圍城更熟悉一些了,看到更深層次的東西,才明白圍城能夠這樣通俗親切,從生活中的細小事情入手,也能令人忍俊不禁,是因為作者在生活中歷練,體味生活,鞭笞生活,從生活中看到人性的弱點、人生的真實,并透過生活掀開人生的面紗,用含蓄又不乏諷刺的筆調揭露客觀環境的無奈和人本身的猥瑣,給人以思想深層次的震撼與啟迪。
作者以圍城為名,敘述了主人公方鴻漸的人生遭遇----畢業、回國、戀愛、失戀、求職、任教、結婚、婚姻失敗。無疑都是在圍城內外反復轉悠,這一切的經歷無非就是為了說明婚姻像圍城,“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方鴻漸經歷戀愛又失戀,求職又降職,最終與孫柔嘉走進婚姻殿堂,然而結婚后兩人都發現對方有雙方婚前未發現的缺點,再加上生活瑣事,工作不順心,經濟尷尬等原因,婚姻陷入破裂,最終分道揚鑣,闡發結婚就如深陷圍城的道理。這樣的婚姻生活,此刻仍然在很多的家庭中看到它的翻版,絕對是現實又不新鮮的。退一萬步講,方鴻漸娶了孫柔嘉,到底不是自我的意中人,維持的婚姻不長久,可如果方鴻漸得償所愿娶了意中人唐曉芙,圍城會不會牢不可破呢?顯然答案是否定的。即使是意中人,且能夠共入圍城,也會發現“如果娶了意中人也可是爾爾,結婚后發現自我娶的總不是意中人”。每個人在長大后都會追求自我認為美滿的感情,追求到了,又一無反顧的進入婚姻,然而真正尋找到夢想的婚姻,維系好婚姻,經過婚姻使感情美滿,這樣的人幾乎少之又少。
“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正如楊絳所說,不僅僅婚姻像圍城,人生、生活、職業等等更像圍城。此刻我們是學生,應對著學業;成年后,參加工作,應對的是職場;等到有一天,我們墜入世俗去成就婚姻時,應對的是感情。其實我們一向都在循環,重復的做同一件事情,不一樣的是,個人的心態決定了這個循環是惡性還是良性。知足常樂者安于現狀,進取進取者奮發向上,然而一味厭棄自我的生活,空想不實際的事只會令自我陷入圍城。
最終我還想說一句,知足常樂。作為學生,感情、婚姻,對我們而言,還太遙遠,可是,生活中的事,又何嘗不是圍城呢
讀圍城的感受篇7
早已記不清十年前讀完《圍城》的感悟,但清晰記得當時還了圖書館借來的書,懷著激動的心情買了一本屬于自己的放書架上。
十年后再讀,沒有了當時莫名的激動,文中的人物和故事并不陌生,這不就是我們生活中不斷出現又消失的人和事嗎!書中的兩個最重要的人物都沒有跟自己最愛的人結婚,每個人都懷著遺憾走進了生活的圍城。
有人覺得這樣的結局挺可悲的,但是讀完后我突然覺得也許這才是最好的安排。跟一個曾經愛到骨髓的人,因為婚姻的殘酷,因為太在乎會太計較,最后讓生活一地雞毛,曾經的愛人反目成仇,還不如跟一個喜歡又不太愛的人一起,沒有太大的期待,可以作為相對旁觀的角度冷靜的來看待自己的生活,也許能跟生活拍檔走的更遠!
所以,錯過摯愛的人不必惋惜,終歸你得獨自面對一個人的戰爭:“一個人的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的時候,這種時候你的內心依舊兵荒馬亂,天翻地覆了。可是在別人看來你只是比平時沉默了一點,沒有人會覺得奇怪,這種戰爭注定單槍匹馬。”
大學時候激動買的那本《圍城》放上書架后,很少翻起,多次搬家后突然發現書不見了,不知道是哪次遺失的,總之是丟了…
讀圍城的感受篇8
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學習與娛樂、發展與落后、成功與失敗,都是這座七彩城中的一種顏色,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種元素。當一切人和事因為努力和樂觀而變得美好,當城中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那么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
沒有人會試圖離開她,即使是自憐自哀的方鴻漸也會喜歡,假惡丑也會被同化為真善美。也許世界永遠不會變得如此美好,但允許我心中永遠存在這種美好的理想。
讀圍城的感受篇9
《圍城》是錢鐘書唯一的一部長篇作品,該作品凝聚了他對社會腐敗、學術墮落的感嘆,堪稱一部現代版的《儒林外史》。
錢鐘書在文中塑造了方鴻漸、趙辛楣、蘇文紈、孫柔嘉、李梅亭等鮮活的人物形象。我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故事的主人公――方鴻漸,對于他,我更深的感觸應該說是同情。錢鐘書對方鴻漸的描寫可謂是出神入化,但最終卻為他選擇了一個悲慘的命運。方鴻漸出生在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強烈的好奇心促使他走入了圍城般的社會。在城中,他感受到了社會的不如意,但想要出去時,卻發現城門已經關閉了。抱著無奈的心情,他一頭鉆進了婚姻、事業和家庭的圈子里。在婚姻的圍城里,他愛上了博學多才的蘇文紈,但對方的漠然卻注定這是一場失敗的的單戀。頗有心計的孫柔嘉利用他的同情心,成就了他那并不美滿的婚姻。在事業的圍城里,方鴻漸同樣也不如意,他經歷兩次轉系后大學勉強畢業。在岳父的資助下,他踏上留學之路,卻因無心學業而與一紙博士文憑失之交臂。為了搪塞岳父及家人,只好買了一張假的文憑交差。生活所迫,回國后的方鴻漸和趙辛楣等人一同踏上了前往三閭大學的求職之路,學校雖地處偏遠,但絕非一方凈土。清高孤傲、無所作為的方鴻漸終于在十幾個知識分子間的勾心斗角中敗下陣來。
方鴻漸的性格特點決定了他在圍城中的格格不入。方鴻漸自視清高,手持的卻是一張假的文憑。自我感覺頗好的他,課堂效果卻死氣沉沉。正是他對自己過高的估計,使他越來越不如意,也使他在圍城里陷得越來越深。他漸漸感受到了自己的無知,以及和別人的差距,轉而在心中筑起了一座新的圍城,一座自卑的圍城。其實,這大可不必,只要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虛心求教,并對生活的不如意微笑面對,那座虛幻的圍城也就自然消失了。生活中,也有人時常抱怨社會的不公,對生活比自己好的人十分的羨慕,萬分的嫉妒。與其嫉妒他人,不如踏踏實實做好份內之事,要相信,機會總是垂青于有準備的人。自視清高或一蹶不振,都不免使人走上方鴻漸的老路,抱憾終生。
還是那句老話,社會是圍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沖進來,婚姻也罷、事業也罷,整個生活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我們又何必讓自己的心態處于圍城中呢?
讀圍城的感受篇10
秋天,秋葉隨風而逝,車輪碾過路面不留一點痕跡,風悉悉索索的吹著,葉飄然落下,可你找不到他來過的影子,他已把自我奉獻給了生他養他的土地——
看錢鐘書的《圍城》我會不禁想起沈從文的《邊城》,兩本書都有個共同點,就是寫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可是結局是截然相反的,一個是杯具,一個是喜劇。就像錢鐘書說的:“隨你怎樣把作品奉獻給人,作品總是作者自我”,從兩個故事的不一樣結局,我們能夠想象他們的人生路。
在旅行的時候,人生的地平線在移近。翻開錢鐘書的簡介,他畢業于清華、牛津,從事于文學研究、翻譯,他和夫人楊絳的婚姻也很美滿,之中的辛酸我們不便亂加定論。跟他寫的小說一樣,故事的主人公方鴻漸和孫柔嘉從感情到婚姻,從婚姻到為生活的點點滴滴吵吵鬧鬧,耍耍脾氣也很正常。有痛苦不怕,有不堪回首的往事也不怕,過去的已經過去,記住此刻最重要。
方鴻漸當初以為自我走進了唐曉芙的圍城,蘇文紈以為自我走進了方鴻漸的圍城,只是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有了門,我們能夠出去;有了窗,我們能夠不必出去。在沒有窗前,想盡辦法逃出去,當明白逃不出圍城時,只好找適合自我的窗。
一個人到了20歲還不狂,為無志,到了30歲還狂,為無識。方鴻漸他為了能夠獲得家人,外人的認可,花了錢購買了“克萊登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卻又怕這怕那的,不像韓學愈那樣干脆果斷做了就做了,又怕見不得人,最終被三閭大學請出了學校,韓學愈就不一樣了,拿著假學位、帶著外國老婆到高松年處求職,獲得三閭大學歷史系主任的職務,可謂功成名就。既然害怕又何必這么做呢,不是說,活呀活的痛快,死要死的干脆,他猶豫了。在當時中國人瞧不起蠻夷,近代西洋人瞧不起東方人,而中國百姓高捧留洋學者,看看方鴻漸就明白了。一回國記者包圍,問東問西:報紙頭條都是他的回國,去巴黎、法國、美國等獲得的學位:又演講又做媒的,滿世界宣揚,就怕別人不明白。
不要說結婚要文憑,找工作要文憑,連買票都要證書,他們去三閭大學的途中,那接待他們的人,看到他們拿出的新聞修改證,研究所證,秘書證,把趙辛楣誤認為誰時,點頭哈腰,阿諛奉承,盡說好聽的,就能夠看出。證書好比人的一個人的外表,人人都喜歡穿得體面,有條不紊的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他們把文科和理科看的很開,理科遠遠比文科吃香,一個天一個地,這也是世俗的眼觀,世俗的評價,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哲學家說:天下僅有兩種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種人挑好的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到最終吃。照例第一種人應當樂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種人應當悲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壞的。可是事實卻適得其反,緣故是第二種人還有期望,第一種人僅有回憶。我們剩下的是什么呢,能夠想象。
詩歌是:“民族的靈魂”,文學是:“心理建設的工具”。每讀一本書就是心靈的一次洗滌,把污垢去除,呼吸新的空氣,新的氧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