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朝花夕拾的閱讀感受
寫讀后感可以讓人們了解到不同讀者對同一本書的感受和評價,從而更好地認識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是否全面深刻。接下來給大家分享讀朝花夕拾的閱讀感受,希望對大家寫讀朝花夕拾的閱讀感受有所幫助。
讀朝花夕拾的閱讀感受篇1
心目中,有兩位文人一生銘記,一位是現代童話大王鄭淵潔,他給了我最初的啟蒙;另一位便是魯迅,那位“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魯迅。
人們常說,一本好書,見證了一段歷史,《朝花夕拾》便是如此。
一本只有十篇文章的回憶散文集,見證了近代中國三十年的文化變遷,也留給了讀者太多太多的感觸。封建思想,帝國主意的壓迫,中國六億人民正處于水深火熱之中。那時的魯迅,只有十四歲。
十四歲,父親去世,魯迅陰遭受誹謗而遠離紹興,到了南京進入雷電學堂。十八歲,只身一人又開始了怨毒日本求學之路。不該那些年齡承受的苦楚,魯迅用他瘦弱的肩膀擔著。初到日本,魯迅和孫中山先生一樣,懷著相同的夢想——學醫救國而努力。不同的是,一場講述日俄戰爭的電影,改變了魯迅今后的人生,從此棄醫從文。這是莫大的勇氣啊!一介平民,硬是用短小的筆尖,劃開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埋下的陰霾,讓一縷縷陽光,溫暖了無數愛國青年的內心。
之后,魯迅在北京東交民巷的舊屋里,多了一張藤野嚴九郎先生的照片,沒有了完好的講義,卻給魯迅今后的生涯做出了無限的鋪墊……
在幼時的魯迅,也有著平常的童年:“謀殺”自己隱鼠的阿長,卻幫自己買來了夢寐以求的《山海經》;背完了《孟子見梁惠王》的前三卷,也傷逝了去看五猖會的熱情;告別了逸趣橫生的百草園,隨著大多數學子一起,進入了三味書屋,請教了鏡壽吾先生。仿佛人生都不會有偏差,直到自己父親瀕危,家境衰落。魯迅的人生也從此逆轉。
《朝花夕拾》并不如《百草集》那樣有著濃厚的諷刺意味。相反,書中的背景,沒有了夸張的手法,沒有了可以的抨擊,留下的只是一張張回憶的影子和一段段歷史的記憶。腐朽的封建教育,崇洋媚外的社會風尚,還有大鬧牛鬼蛇神的迷信之事,這些在《朝花夕拾》的任務里充分的體現出來。魯迅就是魯迅,只有經歷了許多常人無法經歷的故事,才會有今天所見的《朝花夕拾》。
魯迅再給日本友人增田涉的信中曾提到:這十篇,原文載莽原上,后來被集成書了,原名叫“舊事重提”……后來想一想覺得……于是改名為《朝花夕拾》。起初,魯迅準備寫的十一篇,結果只寫了最后一篇《范愛農》便草草結尾了。據回憶錄中講述:這篇寫法較差,大概是路途奔波,思路有點亂罷!其實知曉魯迅當時狀況的人都知曉,魯迅再用一種什么樣的心態,住在廈門大學圖書館的閣樓上,一邊與“名人志士”作斗爭的同時,望著一輪明月,寫著這十篇——《朝花夕拾》。
讀朝花夕拾的閱讀感受篇2
《朝花夕拾》為魯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憶散文的結集,共十篇。前五篇寫于北京,后五篇寫于廈門。最初以《舊事重提》為總題目陸續發表于《莽原》半月刊上。十篇散文,是“回憶的記事”,比較完整地記錄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生動了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畫面,是研究魯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當時社會的重要藝術文獻。這些篇章,文筆深沉雋永,是中國現代散文中的經典作品。
細讀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著不時從字里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拍的一聲,從后竅噴出一陣煙霧……”我讀魯迅先生的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著發處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間,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鉆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與玩伴一起捕鳥,但由于性急,總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當他讀書讀得入神時,卻沒發現他的學生正在干著各式各樣的事,有的正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優質戲,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畫……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爛漫、令人回味。
《朝花夕拾》中我影象很深的是《無常》和《二十四孝圖》這兩個故事。《無常》中的無常是個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時候,看到母親哭死去的兒子那么悲傷,決定放兒子“還陽半刻”,結果被頂頭上司閻羅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憶無常的時候,通過無常和閻羅王這兩個人物的鮮明對比,諷刺了現實一些所謂的正人君子。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配有圖畫,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魯迅先生在這篇文章中,重點描寫了在閱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強烈反感,尤其是“郭巨埋兒”這個故事,自己明明有些錢,卻全給了自己的兄弟,后來家里窮得吃不起飯了,卻想到家里的兒子會“搶”老母的食物而決定犧牲自己的兒子,十分的迂腐,且多多少少有點欺世盜名之意,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
《藤野先生》也同樣記錄了作者的心路歷程,學醫救國到文藝救國的轉變,表達了作者深深的愛國主義情感。在魯迅留學日本之時,是“風雨如磐暗故園”之時,也是魯迅個人處于“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時期。他曾說:“我的夢很美滿,預備卒業回來,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于維新的信仰。“但從匿名信事件、看電影事件,中國人的麻木不仁中,魯迅才深刻地認識到,學醫可以拯救人的身體,卻不能拯救人的靈魂。魯迅說:“從那一回以后,我便覺得學醫并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強健,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于是提倡文藝運動了。”
我感受到的是魯迅對藤野先生的感動、感激與懷念,即便當《藤野先生》的形象深入人心,卻少有人記得他的名字——藤野嚴九郎。我感受到的是魯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報國之情。《藤野先生》,記敘的是一段感人的師生情,一顆動人的愛國心。
讀朝花夕拾的閱讀感受篇3
《父親的病》與《瑣記》中都有提到衍太太。父親的病中描寫,父親臨死時衍太太讓我大聲呼喚父親,害得父親沒能安適地死去,而是經歷了一次無比痛苦的回醒后才死去,側面描寫出了衍太太的封建迷信。
瑣記中寫了幾件有關于衍太太的事,第一件就是吃冰,遇見我們吃冰時,衍太太會笑著讓我們多吃幾塊;第二件是看壞書;第三件事打旋子;慫恿“我”偷東西是第四件;傳播謠言是第五件。這一系列事塑造出了一個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歡使壞的婦人,也塑造出了一個背后經常慫恿孩子們干不好的事情,事后又充當老好人的一個角色。
讀朝花夕拾的閱讀感受篇4
終于一口氣讀完了魯迅先生寫的《朝花夕拾》,感受頗深。第一次看到這個書名,我心中便充滿了疑問,“朝花”為什么要“夕拾”呢?這都是些什么樣的“花兒”呢?讀完全書,我心中便得到了答案。
《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追懷往事而寫下的10篇“從記憶中抄出來”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對魯迅先生的童年生活描寫得極為詳盡,幽默充盈,妙趣橫生。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魯迅先生小時候的樂園“百草園”的景象,也可以知道魯迅先生小時候的第一所學校“三味書屋”里發生的故事。文章充滿童趣,生氣盎然,每一句話都留露出魯迅先生對童年生活的向往和懷念。
《藤野先生》和《范愛農》是懷念師友的兩篇文章。老師和朋友,是每個人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老師是我們人生的引路人,他們教給我們知識,但更多的是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而朋友,他們是人生路上的好伙伴,是時時刻刻與你并肩前行的人,他們與你一起分享快樂,一起分擔憂愁,肩并肩、手牽手,一生一起走。
《五猖會》則著重描寫了魯迅小時候要去看五猖會,臨行父親卻讓他背會書再去,以致于耽誤了去看五猖會的故事。文章語氣中充滿了孩童的無奈。我不禁想起了我的父親。他對我有時嚴厲,有時寬容。當我做錯了事時,他總是極其嚴厲,有時甚至勃然大怒,把我訓斥一通。事后,他又會心平氣和地給我講道理,教育我。他這種“冷熱交加”的教育方式,使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也教會了我去認識這個世界的是與非。
此外的每篇文章都很好,在這里就不一一論述了。總之,《朝花夕拾》既有對往事的回憶,又有對時事的評述,既有美麗的故事,又有鮮活的人物。讀后使人既能產生共鳴,又能得到深刻的感悟和道理。
正因為是舊事重提,說明所記述的內容經過了時間的淘洗和考驗,作者對它們的認識和理解已經深化了,對現實仍有重要的借鑒或啟示,理應更引發人們的思考和重視。也許,這就是“朝花”“夕拾”的原因吧。
讀朝花夕拾的閱讀感受篇5
我讀魯迅先生的這篇布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著發處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
忽然間,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重,鉆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與玩伴一起捕鳥,但由于性急,總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
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當他讀書讀得入神時,卻沒發現他的學生正在干著各式各樣的事,有的正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優質戲,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
讀朝花夕拾的閱讀感受篇6
窗外,天空已不再碧藍,只有幾顆殘星還不舍得離開;屋內,桌燈還未入眠,陪著我熬到九點。“呼——”我松了口氣,終于“嚼”完了《朝花夕拾》。
剛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就十分入迷,沉迷于它溫暖、憐愛的、回憶舊事的文字,沉迷于它深藏不漏的諷刺,沉迷于它所記錄的,各種習俗,故事傳說。
這是魯迅寫過的,唯一一本散文集。主要內容是魯迅兒時的珍貴回憶,它的文字生動優美,它的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它的構思別具匠心。使我感觸頗深,是《狗。貓。鼠》這篇文章中,寫貓的片段。
“它的性情就和別的猛獸不同,凡捕食雀鼠,總不肯一口咬死,定要盡情玩弄,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直待自己玩厭了,這才吃下去。頗與人們的幸災樂禍,慢慢折磨弱者的壞脾氣相同。”讀過這一片段的人都知道,這一段不僅是寫魯迅討厭貓的理由,同時也諷刺了那些幸災樂禍的人。當我讀明白這段話的時候,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我是否也幸人之失?
當我找到答案時,我不禁冒了一身冷汗,因為我就與魯迅所諷刺的人一樣,我也喜歡幸災樂禍。
上學期,我入選籃球校隊,每天訓練時,都有一個雷打不動的環節—一對一斗牛,輸了,蹲跑半圈操場。這個環節里,我就像個終結者,我未嘗敗績。而經常跟我對打的小陳,就十分悲慘,他每天都要接受蹲跑的洗禮。蹲跑有多難受?先不說跑,單說蹲,蹲的“美妙滋味”相信大家在祁巷都領會過了。再加上跑,該是多么酸爽!小陳的腰偏偏還不好,所以,他蹲跑時就像受了傷的的青蛙,每次看到他那狼狽的樣子,我都忍不住捂嘴狂笑。
現在一想,我的心像被一道閃電擊中似我,麻麻的,慚愧不已:我怎么和魯迅諷刺的人一樣了呢?幸人之失,乃小人之舉,有失中華兒女的風范,乃是做人之大忌。我這一舉動,豈不使我與那卑劣的貓變成同一類了?哦,我心里頓時如狂風席過大海,掀起一陣又一陣浪花,波瀾起伏。臉熱熱的,鼻子酸酸的…
《左傳·僖公四十年》里有這么一句話:“人有失蹄馬有失足,或者背施無親,幸宰不仁。”是啊,任何人都有失手的時候,這時,我們不應該幸災樂禍,否則也許你是開心的,但被你嘲笑的人卻是傷心的。這樣不僅不會帶來好處,還會因此而多一個仇人。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先尊敬別人,別人才會尊敬你,我們不能幸災樂禍,應該給予人體諒。只有多一點尊敬,少一點嘲笑,才是一個中華兒女應有的樣子。
品讀《朝花夕拾》,或引你沉思,或給你啟迪,或予人頓悟……
讀朝花夕拾的閱讀感受篇7
在暑假這段時間內,我讀了《朝花夕拾》這本書,從中,我得到了很多信息,不但是魯迅的生活瑣事,更多的就是做人的道理,當時的政治,社會環境,還有很多信息。看完這本書,我對魯迅的印象徹底的改變了,覺得魯迅又只是一個平常人,他也有缺點,也有小孩子脾氣,但唯一讓我佩服的是,他能在最平常的文字中,表現他的愛國情懷和當地的政治環境,真的是字中有字,話中有話啊。
第一篇是《狗。貓。鼠》,他把每種動物都比喻成不同的人,借助自己對每種動物的感受,把社會上的人,劃分成三種,就像貓,抓了在放,放了在抓,最后玩厭了,在吃掉,這讓我讓想起了日本侵略中國時,日本人是怎樣欺負中國人!
第二篇是《阿長與<山海經>》,文中的一句話:“由最初的我不大佩服她,討厭喜歡切切察察”給了我長媽媽的一個印象,當后來她的“大”字型睡姿,給了我一個憨厚可愛的一種感覺,可第二天當她起來的時候,她給魯迅講的各種規矩,又讓我覺得她是一個嘮嘮叨叨的一個人,不知道魯迅會不會這樣想呢?
第三篇是《二十四孝圖》。他用他兒時的慘境來揭露出當時封建社會的丑敗,可他在這社會中得到的第一本書,就是《二十四孝圖》,他卻從中讀出了不一樣的味道。他把疑問停留在了“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這兩個故事上,可見,魯迅是一個好問,而從“然而這東西是不該拿在老萊子,他應該扶一枝拐杖。現在這模樣,簡直裝佯,侮辱了孩子。”這句中,我看出了他是一個執著的人,他總是有自己的觀點,除了有真實的憑證,他對自己的觀點絕不動搖,這是我們值得學習的。再后來,在故事中,我覺得最可憐的還是那個“搖咕咚”的兒子,他為了讓父母開心,用了很多方法,甚至當他摔了一跤,也不能叫苦,還扮作小孩子在地上滾來滾去,讓父母認為他是故意跌倒在地上的,從而不讓父母心痛。這個故事不但讓魯迅領受到他的孝母之心同時也讓我領受到了,我現在的孩子,是否還有這樣的一顆心呢,就像魯迅所說,孝敬父母并非易事,要想真心孝敬父母,看來我們先要向小萊子學習怎樣去孝敬父母吧。
在其他故事中,我也感受到魯迅想表達出來的情感。在魯迅的文章中,往往不失幾分笑意,在這黑暗的社會中,所折射的光線自然是黑色的,可我卻在這本書中,看到了一絲光芒。
這就是讓我感到佩服的寫作手法,這篇文章十分注意人物的刻畫和描寫,同樣運用白描的手法,十分傳神地刻畫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采用了人物的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創造了許多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讓我們讀的不亦樂乎。
讀完這本書,腦中還念念不忘書中的情節,在想想,魯迅能在黑暗中,發掘出童年之美,靠的是心中對未來的期望,我們是否能像他一樣,在最困難的時候,發現光芒,并抓住它,就算是只有很小很小的一絲,也要死死的拽著,不要讓希望逃跑。
我相信,只要每個人對未來都充滿著希望,那么,在他的世界里,就算有多大的障礙,他的生命也不會在寂寞!
讀朝花夕拾的閱讀感受篇8
魯迅是那個時期的偉人、英雄、他以筆為弓,以字為箭,將帶著反對新中國的人的血的文字,射向那黑暗落魄的社會。
《朝花夕拾》里有三種結合,它們分別是:回憶往事與批判現實相融合、敘事與議論、抒情相結合、幽默與諷刺相結合。《朝花夕拾》表達了魯迅強烈的反封建思想,還表現了魯迅從兒時到青年時期所體會到人間真情,讓讀者看到現實。
《野草》的構思精巧奇特深廣的意境。寓意深刻更是筆上添花。
《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圖》讓我很有感觸。魯迅十分顯然的不喜歡這本書上的一些故事,因為這本書中的“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都是愚昧的孝道故事。魯迅嚴厲地抨擊了封建孝道的愚昧與丑惡,為后人敲響了警鐘。
《狗·貓·鼠》這篇文章敘述了魯迅與貓的恩怨。魯迅一直都是仇貓的。他本人就不喜歡貓的性情,其他國家對于貓的不好傳言又影響了他,使他對貓的仇恨更加根深蒂固;再加上他誤以為自己養的可愛隱鼠被貓吃掉了,就將再罪魁禍首的名號加到貓的頭上。乍看上去,魯迅似乎有些不講理,仇貓的事也有些牽強。實際上,這篇文章是針對所謂“正人君子”的攻擊所寫的,魯迅先生以犀利的言辭對他們進行了辛辣的嘲諷,表達了對他們像貓一樣“盡情折磨弱者”“到處嚎叫”的丑態的憎惡。這種非故事性的散文讀起來雖然有些枯燥,有時甚至不明白魯迅到底想表達什么,但一旦了解了文章背后的故事,就會很容易了解這篇文章的深刻寓意。
《野草》中的《一覺》也讓我感觸非常的大。在文章中魯迅不為青年的“粗暴”而驚異,而是為青年的覺醒而驚喜。魯迅從軍閥飛機的轟炸聲中宛然目睹了“死”的襲來,而更感受到“生”的存生。他從青年的文稿中看到了青年“不肯涂脂抹粉”的“憤怒”而“粗暴”的靈魂。魯迅驚喜于他們的覺醒和抗爭,稱他們為“我的可愛的青年們”,魯迅的驚喜不僅是為這些文學青年,而是也是為自己,驚喜于近年來自己告別和埋葬了絕望、虛無的陰影。
《朝花夕拾》和《野草》中的文章寓意深刻,發人深省,讓我們感受到了舊社會的古樸,我們不應該僅僅停留在閱讀的層面上,更要懂得體會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
讀朝花夕拾的閱讀感受篇9
《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所寫的一部回憶散文集,原名《舊事重提》,一向得到極高的評價。作者說,這些文章都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回憶文”。本書為魯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憶散文的結集,共十篇。前五篇寫于北京,后五篇寫于廈門。以下是一篇《朝花夕拾》讀書筆記(《朝花夕拾》讀后感):
《朝花夕拾》是魯迅在受到政府的壓迫、“學者”們的排擠,又歷經戰亂后寫下的回憶。作者在這樣紛擾中尋出一點空閑來,委實不易,目前是這么離奇,心里是這么蕪雜。一個人到了只剩下回憶的時候,生涯大概總算是無聊了,但有時竟會連回憶也沒有。
對往事的回憶,只是現實生活的一點安慰,而每一個美好的回憶又都有一個悲慘的結局:百草園和繡像摹本賣掉了,長媽媽也匆匆告別了人世,本應是激發人們的愛心的《二十四孝圖》背后,卻隱藏了謀人性命,教人看的丑惡禍心。去留學,并且碰到了一位令自己敬仰的師長,卻因為感受到醫治人的精神比醫治身體病癥更重要而離別了,在學校辦事兼教書,實在勤快的可以的老友范愛農,終究擺脫不了貧困潦倒落水而逝的命運。
在對這一連串苦樂參半的事件的記敘中,作者還追究了自己的一些思想根源,例如仇貓,小小的,帶給作者遐想的隱鼠的失蹤,只是個象征的意念:當我失掉了所愛的,心中有著空虛時,我要充填以報仇的惡念!這才是作者仇貓的動機:它在奪人所愛。從魯迅先生一生的經歷看:嫉惡如仇,不過是對缺乏愛、失落愛、痛惜愛的一個自然反應罷了。
對這個細節下作者又給自己開了個傷心的玩笑:他的仇貓是毫無道理的,雖然貓吃老鼠,但他的隱鼠卻不是貓吃的,而是被長媽媽踏死的,那么是否要恨長媽媽呢?在下一節回憶中,長媽媽也確實有些讓人生厭,睡覺時占領了全床,滿腦子的窮規矩和愚昧的信念,就是這樣一位長媽媽,卻把作者日思夜想的,別人都不能重視的渴望化成了現實,不懂識文斷字的長媽媽把她自己都叫不出名的《山海經》買來,送給了“我”。正因為長媽媽這顆未被舊道德泯滅的愛心,使作者記起她,追念她。
在朝花夕拾的回憶中,作者多次寫到封建教育的失敗和狹隘。
小時候,長媽媽的故事里說:“倘若有陌生的聲音叫你的名字,你千萬不可答應他,以免那是害人性命的美女蛇,提防陌生人,并假想他就是壞人的邏輯。
在朝花夕拾之間,我隨作者一起,回到“我”的童年時代,重新回味那些人和事。走過留學的日本的求學索過程,一起追憶失去的老友。沿著這條線索,我看到二十紀初,以“我”為中心的一個個生活場景,人物心理歷程,讀著每一個寓意深遠,回味無窮的結束句,我的心也隨著作者一起潮起潮落。
讀朝花夕拾的閱讀感受篇10
翻閱圖書,品味人生。書籍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大家好 !我是今天的讀書分享者任妍羲,今天由我給大家介紹一本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吧!
自從我讀了《朝花夕拾》就明白了許多人生的道理,我也深深地愛上這本書,一切都要從《狗·貓·鼠》這篇文章中開始。魯迅先生非常討厭貓,這就要從魯迅先生養的小隱鼠開始了, 一次兒時的魯迅回到家中,就問保姆長媽媽:“我的那只小白鼠呢?” 長媽媽說:“被貓吃了。”從此以后魯迅就非常討厭貓,憎恨它吃掉了自己養的小隱鼠。貓的習性是逮住了那些弱小的鳥雀或者小鼠,并不會一口把它們咬死,它總是帶著戲謔的神態把它們放開、抓住反復如此之后,等到它們完全沒有自我反抗意識這才慢慢享用。而在當時的社會里也存在這樣的一群人,他們站在權力的高點卻可以拿捏別人的死活。想必先生也是實在討厭至極了那些欺壓老百姓、做壞事的人,也借此貓鼠之事諷刺了那群人。
《阿長與山海經》文中記錄了平時他與長媽媽朝夕相處的日子,突出了長媽媽的善良,但是她非常迷信,繁文縟節又多。魯迅雖然說不喜歡她的一些缺點,但在很多方面還是很感激長媽媽的。比如長媽媽的性格以及她幫先生買《山海經》的故事都可以讓我感到溫馨,讓讀者從長媽媽的不幸命運中,看到了閃爍著的人性的光輝。所以《阿長與山海經》這一篇讓我深刻的領悟到了為人要真誠積極樂觀。
魯迅先生在《父親的病》這篇文章中,通過庸醫為父親治病的故事揭露了當時社會上的醫生們故弄玄虛、勒索錢財的實質。寫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讓人對那些害人性命的庸醫深感氣憤。
童年時的百草園生機勃勃、奧秘無窮的景象,賜給魯迅先生一個無拘無束的快樂童年。
縱觀全書,既感受到了童年的活潑快樂、無拘無束,還感受到了當時社會對百姓的摧殘與壓迫。理解了魯迅先生的拳拳愛國之心和對老師的感激之情。
生動的語言、感人的故事,如春風化雨般滋潤著我們的心田,挖掘我們蘊藏在心底的點滴美好,在物化的世界里,好的圖書引導我們瞭望更廣闊的天地,耕耘那真正浸透著人生意義的精神樂園!
讀朝花夕拾的閱讀感受篇11
翻開《朝花夕拾》這本冊子,尋著書簽,今天要讀的這篇文章已到了《父親的病》。這篇文章確實先生雜文中的典型代表,讀過這篇文章,便能更好的理解先生當初為何選擇棄醫從文,能感覺到先生那種以筆作槍的犀利!
文章的開頭先從各路“神醫”說起,那些神醫的故弄玄虛,草菅人命給先生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但是這些回憶總歸和先生自己關系不大的,但是先生的父親得了脹氣病后,回憶兒時為父親延醫治病的情景,這便是真情實感的流露了。先生以其父親的病穿線其中,描述了幾位“名醫”的行醫的過程,從他們的治病救人的態度,以及那些故弄玄虛的藥引。揭示了這些人巫醫不分、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實質。
先生在年輕時,父親患了水腫,長年無法康復,請了兩位診金高昂的人稱的“神醫”來看。開了不少方,甚至提出許多令人無法想象的藥引,如:一對原配的螞蚱、經霜3年的甘蔗等。有了這些本該出奇效的藥引卻無一見效,最終父親還是死了。而聽說那神醫還天天坐著轎子,生活的很滋潤。
這篇文章十分生動地體現了當時當時那個社會庸醫的無能,他們明明知道病已經沒法治了還故意蒙騙,騙取他人金錢。看似開的是神丹妙藥,其實就是故弄玄虛,另大家滿懷希望卻有毫無作用。給人醫病只為錢財而不顧醫德。
其實先生何止是批判的那些庸醫哦,先生批判的是當下的社會!那時的社會就如同先生的父親一樣病重了,其實先生對于庸醫的批判就是對當時封建、腐敗的社會的批判。
或許我更能理解先生為何棄醫從文了!
讀朝花夕拾的閱讀感受篇12
世態炎涼。
從英法聯軍的入侵,至共產主義的崛起,算來已有數十年了:魯迅幼年的百草園,也已消融于戰火了。
翻開書頁,看見一代大文豪在改革的熱潮中成長的歷史,油燈又燃,目連嗐頭又冤苦地吹了起來……
童年——玩中嘗辛澀
祖母的故事,小魯迅應是記憶猶新吧!桂樹上,一匹眼光閃閃的貓沙沙地爬下,躥進豆油燈下的百年老屋。
“那是老鼠跳梁的世界,飄忽地走著,吱吱的叫著,態度比名人名教授還軒昂。”老鼠不過竊賊罷,卻也如此囂張跋扈:小魯迅的心靈,是放置了一個多么不平的世界啊!《詩》云,“碩鼠碩鼠,何食我黍!”所謂的“名人”“達官”,有多少腐敗與殘破寄生于他們的掌下!
再看無常吧,“身上穿的是斬衰兇服,……直寫四字道‘一見有喜’。”為什么“一件有喜”?只有陰間才有公正的裁決——在那個時代,世道昏暗,唯他才能帶來慰藉!
人生無常,命運總也不公:富佬享盡一生榮華,百姓做苦力、做勞役,還是落得妻離子散、死傷沙場的后果。人間主宰,人情不如無常,公正不若閻王,焉得圓滿哉!
青年——書里知中外
小魯迅或許很缺些玩物罷,連“吡吡地吹上它三兩天”的吹都都也覺有趣。一看那《鑒略》,我的心情便由詫異轉至同情了:
粵有盤石,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開混茫。
與今日的《五字鑒》怕是同流;若的確,我倒也深明魯迅的苦衷。先以書中出現的兩行為例,單“粵”一字便是渾不出解的——即譯為“廣東”這地名,也不太通情理——地不是盤古造的么,他出生于大地上的廣東區,實在費解。這樣的歌訣有何用處?
令我感觸頗深的,乃是《天演論》。那位本家老輩的作為,倒也可笑——“臣許應骙跪奏……”這是中華歷史上的一頁,早已泛起黃暈了,卻還要“抄下來去看去”,莫非溫故而知新么?當西洋的知識與技術傳入中國,地質學、礦物學,蘇格拉底與柏拉圖的哲學,我們只能眼巴巴地看著而只得繼續已迂腐不堪的中國學問么?
想必這就是封建教育罷!我也懂得了:封,乃不接受其他優秀的文化,只禁錮于自己的小天地中;建,乃在基礎上繼續發展、鉆研,不論方向與基礎的良與劣。
成年——文章醒國人
魯迅的棄醫從文,便是由仙臺學醫一事的小插曲引起。
“……‘萬歲!’他們都拍掌歡呼起來。”
我一愣。初次讀時,我還以為“他們”指的是“我”的同學,細細一看,竟真是魯迅中國“同胞”。這就是中國人,對故友麻木至于此!想起曾見過的有關刑場的照片,對比這群幾乎要因畏懼強敵而成為漢奸的中國人,我大大的震驚了!為他們的懦弱,魯迅也憤慨了,這……憑什么厚顏無恥地稱作“同胞”呢?
我常為藤野先生的好意付諸東流而惋惜,但作為魯迅,怎能因一位仁師放棄一國的命運?醫,能醫人,卻不能醫國;唯筆,拯救的是一國的精神,才真正是醫國之手啊!
我終于懂得了魯迅寫的《朝花夕拾》的動機,明白了魯迅的犀利。他的棄醫從文,似可惜罷,也確有小小可惜;不可惜罷,也確實大大的不惜。魯迅是一位解剖家,他的筆是鋒利的刀,筆下是真正的中國,解剖的是國民的精神;而《朝花夕拾》則是一張處方:它針對的,就是中國人懦弱的病!
再品一品那個時代的味道吧。
世態,炎涼!
讀朝花夕拾的閱讀感受篇13
這次暑假,我讀了《朝花夕拾》,這本書是魯迅晚年寫的,書中全是先生幼年時期的事情,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猶如清晨開放的鮮花到傍晚去摘取,雖比不上當日的蓬勃和芬芳,但顯得更加具有風韻,回味無窮。
作者對往事的回憶,只是現實生活的一點安慰,而每一個美好的回憶又都有一個悲慘的結局:百草園和繡像摹本賣掉了,長媽媽也匆匆告別了人世,本應是激發人們的子心的《二十四孝圖》背后,卻隱藏了謀人性命,教人看的丑惡禍心。有讀書機會了,學校又是“烏煙瘴氣”,想看的書,長輩認為不對,學了知識,卻什么也做不成;爬了幾次桅桿不消說不配做半個水兵;聽了幾年講,下了幾回礦,就能掘出金銀銅錫來么?是在連自己也茫無把握……去留學,并且碰到了一位令自己敬仰的師長,卻因為感受到醫治人的精神比醫治身體病癥更重要而離別了,在學校辦事兼教書,實在勤快的可以的老友范子農,終究擺脫不了貧困潦倒落水而逝的命運。
在對這一連串苦樂參半的事件的記敘中,作者還追究了自己的一些思想根源,例如仇貓,小小的,帶給作者遐想的隱鼠的失蹤,只是個象征的意念:“當我失掉了所子的,心中有著空虛時,我要充填以報仇的惡念!”這才是作者仇貓的動機:它在奪人所子。從魯迅先生一生的經歷看:嫉惡如仇,是對缺乏子、失落子、痛惜子的一個自然反應。
蝴蝶之所以這么美麗,這么漂亮,是天生的嗎?白天鵝之所以能在藍藍的天空中飛翔,是天生的嗎?不是,他們都是由最初的卵蟲,丑小鴨戰勝困難才得以成功的。
如果說人生是一塊金燦燦的麥田,那么,困難就是麥穗的損壞者。只有戰勝困難,才能得到收獲;如果說人生是一片充滿生機的原野,那么,困難就是荊棘叢。只有戰勝困難,才能踏出一條心靈之路,不會因誤人荊棘叢而被傷害;如果說人生是一艘遠航的船,那么,困難就是突如其來的暴風雨,只有戰勝困難,才能順利到達成功的彼岸。
讀朝花夕拾的閱讀感受篇14
《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是魯迅的一本回憶性散文集,共十篇。魯迅在這本書里寫了自己從幼年到青年的成長經歷。
其中有封建孝道的虛偽,自私自利的衍太太,嚴厲的父親,充滿歡樂的百草園,善良的長媽媽……
這本書中魯迅似乎就是在吶喊著,吶喊著對當時封建腐敗的社會的批判。
讀朝花夕拾的閱讀感受篇15
黃昏時,我坐在藤椅上,靜靜地品嘗著沁人心脾的香茶,不由回憶起了魯迅先生那純真而又快樂的童年,心中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朝花夕拾》一書是魯迅先生關于他童年舊事的一部回憶性散文的結集,故又名《舊事重提》。他能夠用簡短樸實的語句寫出發人深思的文章,而《朝花夕拾》就是其中的精品之一。
雖然魯迅先生沒有過多的朋友,但他卻可以聽油蛉的低唱,蟋蟀彈琴;雖然魯迅先生在學習中失去了百草園,但他卻在三味書屋的壽鏡吾先生那里領悟到了深奧的知識;雖然魯迅先生的隱鼠“失蹤”了,但他卻得到了長媽媽送給他的那本珍貴的《山海經》。可以說,魯迅是一個幸運兒。
但魯迅先生卻又是一個苦命兒。十幾歲時,父親染上了肺結核,為此,魯迅先生每天早上都要在上學前為父親去抓藥,煎好藥給父親服用之后才可上學。有一次,魯迅先生起晚了,所以上學遲到了,他的先生給了他三下戒尺。魯迅先生就在自己的書桌上深深地刻下了一個“早”字,從此以后,因而沒再遲到過。由此可見,魯迅先生是一個多么認真、多么頑強的人啊!他從來不向困難屈服!
因此,我十分欽佩魯迅先生。看,他的童年生活多么豐富多彩,單是這一點,我們都沒能做到。像如長媽媽的教導,百草園內的嬉戲,以及三味書屋的學習樂趣,我們都沒有經歷過。我們只是在家里或在校園內無憂無慮的盡情玩耍,卻沒有接受過生活的磨練,父母把孩子視為掌上明珠,不讓我們接受那么多的磨難和考驗,因而我們的人生也不會多姿多彩,也難于在今后走向自強。而魯迅先生,也正是憑著這一點,走上了自強之路,成為中國的文學巨匠。
夕陽慢慢落山了,我手中的這杯濃濃的香茶,也已經喝盡了。驀然回憶起魯迅先生的那本《朝花夕拾》,我將其拿了出來,撫摸著淡黃色的書皮,心中充滿了無限遐想。
讀朝花夕拾的閱讀感受篇16
我讀的名著是《朝花夕拾》,作者魯迅,我不覺得這像是一本名著,反倒像一個朋友與你閑聊家常。這本書主要是記述了魯迅從幼年時期到青年時期的道路和經歷,追憶那些難以忘懷的人和事,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生動的描繪了清末明初的生活風俗畫面。《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是對逝去歲月的回憶,真摯的情懷,無奈的憂傷,這一切都是能感受到的。
我最喜歡的人物是藤野先生,魯迅初到東京時,看到的是清國留學生在上野公園的櫻花樹下讓人鄙夷的身影,聽到的是留學生們傍晚學跳舞的喧鬧。這讓魯迅極為厭惡,于是他去了仙臺,在那里認識了藤野先生。藤野先生雖衣著模糊,但對科學嚴謹求實,對學生的作業一絲不茍,在魯迅的作業上用紅筆圈出來。而且他平等公正,毫無民族偏見,有著高尚的人格。
印象最深的情節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阿長與山海經》,細讀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這不時從字里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三味書屋后面還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的工作是抓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的。描述了兒時在家中百草園玩耍的無限樂趣。而《阿長與山海經》說的是兒時與長媽媽相處的情景,比如她睡相不好,“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給我講“長毛的故事”,謀害了我的“隱鼠”,給我買來了《山海經》等。刻畫了一位可敬可愛的封建女性的形象,她有著中國勞動婦女的傳統美德,她不僅質樸,而且善良,關愛別人。作者由原來的討厭她,變成敬她愛她。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的天真爛漫,令人回味,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充滿激情。魯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現了他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的那份熱情,希望能自由自在的玩耍,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著,不過,這正是兒童特有的。
曾幾何時,我已遠離了童年,每天都在這忙忙碌碌的學習中,紛紛擾擾的生活中,童年已漸漸遙遠,留下的只是些散瑣的記憶,倒不如細讀一下《朝花夕拾》體會一下那個不同年代的童年之夢,和魯迅吧一起熱愛自然,向往自由。
讀朝花夕拾的閱讀感受篇17
暑假里,朵朵老師建議我們讀《朝花夕拾》,我帶著對魯迅先生的敬佩讀完了這本書。文中雖然沒有華麗的語言,但句句實話。他希望用文字來改變國民精神。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魯迅在前面一部分花大量的筆墨描寫百草園樂趣橫生的景象,油蛉在這里低吟淺唱,蟋蟀也在彈琴奏樂,一派自然美好且輕松自在的景象,可見他的童年并不乏味,很天真爛漫熱愛自然。而這一切在“三味書屋”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生活變得枯燥、嚴肅、無味,與百草園形成鮮明對比,為此魯迅不得不自己找樂子,偷偷跑到花園玩,當先生讀書入神時,便在地下畫畫……隱藏在這之中的,是對教育制度的不滿,對扼殺兒童天性的批判。相比之下,我們如今的課程是如此豐富。
《阿長與山海經》中不覺陷入深思,總感覺作者筆下的長媽媽雖然迷信,有麻煩的禮節,但卻很偉大。別人不肯做的、不能做的,她卻成功了。睡姿“大字形”卻表現了,長媽媽樸實,更體現了作者對長媽媽的特殊情感。
《父親的病》這一篇讓我印象尤為深刻。文中提到了幾位“名醫”,而我對他們的行為很是鄙夷。魯迅的父親患水腫,請兩位名“神醫”來看病,診金出奇的高,開了許多“昂貴,無用”的藥,而他們看病時卻敷衍了事,并漏出貪婪的神態,就這樣,魯迅的父親最終走向了死亡。
而那位“神醫”騙人錢財,對父親的死,也沒有盡到職責,實在可惡。昏庸、無用,導致一個生命終結,害人的“神醫”還在貪圖享樂,絲毫不感到慚愧羞恥。
如此的社會,引發我們一些深思。魯迅用他的筆,拆穿假面,使生活在迷霧中的人們恍然大悟。
童年,本是美好的,而在那個腐朽的社會,卻是黑灰。
讀朝花夕拾的閱讀感受篇18
坐在藤椅上,杯中的茉莉散發著沁人心脾的馨香,輕輕地彌漫在身邊,手捧著那本淡綠色的《朝花夕拾》,品味著從字里行間散發出獨特的童真,隨著那一片片思念的云彩飛向那曾屬于我們久違的世界……
晨曦中的鮮花故然綻放著嬌嫩的花瓣,喚發著淡淡的清香,頂著殘陽采的花失去了晨曦中的嬌嫩與芳菲,卻平添了一種遲來的成熟、風韻。這是魯迅先生的童年,一個沾滿碎屑的青蔥時光。
魯迅先生是一個幸運兒,但同時也是不幸的兒,在那個動蕩的年代,他可以在百草園中無憂無慮的游玩,他可以靜靜地聽油蛉在低唱;他可以在白雪飄飄的冬天捉鳥……但同時他卻承擔著超越年齡的負擔,小小年紀的他就要學著放棄,抑制自己的欲望去背那些所謂的經典《鑒略》、《千字文》、《百家姓》,小小年紀的他就要著失去雙親的痛苦,小小年紀的他就要學會著承擔一個家的重任……
或許,這就是那個沾滿碎屑的青蔥時光。在這個時光中魯迅學會了長大,學會了承擔,學會了思索,而我隨魯迅也懂得了成長……
有人說一篇好的文章不在于你有多美的文字,重要的是你是否可以引起讀者的思考與共鳴。而魯迅先生做到了,他用他平淡樸實的語言喚發了多少人的思考,喚起了多少人的回憶和曾經擁有的幸福時光。
小時候我喜歡坐在藤椅上,依偎在外婆的懷里望著滿天的星星,在寧靜的月光下,數星星。在月色如水的夜晚,享受著那份濃濃的親情與溫馨。
如今的我,離開了過去,不再擁有過去那些時光了。這,或許是一種遺憾,但同時卻多了一份充實。現在的我擁有著許多許多的書。每天在書中遨游著,努力地學習,拼命的爭取明天。或許這很累很累,但我卻在一天天地長大,一天天地成熟。這或許是在過去那些美景中領會不到的吧!
童年,在隨著你我的長大漸行漸遠,或許它會消失在人生的盡頭,但它卻留在了那一片片瑣碎的記憶,閃耀在星空中,雖然只是點點微光卻足以照亮你我前行的路……在如今的時代中,不如讀一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吧!
合上《朝花夕拾》,品嘗著那杯尚留余溫淡雅的茉莉,時光又將我帶回了那那一個輪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