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狂人日記有感800字
寫讀后感需要讀者對自己的思考進行整理和表達,這要求學生能夠理清思路,掌握語言表達的技巧。下面是一些讀狂人日記有感800字免費閱讀下載,希望對大家寫讀狂人日記有感800字有用。
讀狂人日記有感800字篇1
“這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這片沼澤荊棘中,要走出一條寬闊而繁華的路談何容易?但魯迅做到了。
一八四零年鴉片戰爭以來,由于西方列強入侵和封建統治腐敗,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這就是一個危難的時代,中華民族隨時有著亡國滅種的危險,歷史需要引領者。
歷史選擇了魯迅,魯迅引領了歷史。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做孺子牛”,這是魯迅精神的寫照,也是魯迅精神的高度概括。“嬉笑怒罵皆成文,語不驚人誓不休”,這是對魯迅文字最為精練的概括。
我們青年一代正值風華正茂,我們要以何為目標,以誰為榜樣?魯迅給出了答案:
“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第十九屆亞運會將在杭州召開,中國也已經浴火重生,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這一歷史性巨變中,青年始終是社會變革與歷史演進的積極參與者和有力推動者,從青年抗日先鋒隊到青年突擊隊,再到青年攻堅團,一代又一代的中國青年始終是埋頭苦干的奮進者,拼命硬干的開拓者,為民請命的奉獻者。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雖然不能在賽場上為國爭光,但我們仍然可以參與到亞運會中,展現美麗杭州、繁榮中華。
我們可以做一名亞運會志愿者,應當為運動員們介紹美麗杭州,也應當彎下腰,撿起落在地上的紙片,共建文明城市,更應當為眾人講解亞運知識,普及亞運,讓更多人參與其中。
我們新時代的青年不應當僅僅為亞運會作出自己的貢獻,更應當成為民族復興、大國崛起的推動劑。如果我們是飛行員,那么我們就要像張超一樣用生命挽救故障戰機;如果我們是駐扎在雪域高原的戍邊官兵,那么我們就要像陳紅軍一樣用身軀筑成鋼鐵長城,不讓半寸河山;如果我們是工匠,那么我們就要像李峰一樣將誤差降到萬分之一厘米。如此,我們既是zero(小人物),也是hero(大英雄)。
舒天朝暉,磅礴東方;鹿鼎春秋,會獵八荒。上天可攬月,下海必擒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輩青年任重而奮進;水昭昭其艱深兮,吾輩青年砥礪而前行!
讀狂人日記有感800字篇2
現代文學史第一篇真正的現代白話小說。他具體的反映了“封建制度”的殘酷,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魯迅以其長期對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的深刻觀察發出了震聾發聵的吶喊:封建主義吃人。是一座里程碑,開創了中國新文學的革命現實主義傳統。
從整片的文章來看,我們首先看到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他對別人充滿了猜疑和害怕,總認為別人會害他。在他被治愈后看到了世界的真相并且醒悟到“傳統”殺人,人們無法容納他的清醒而對他再一次的加以迫害,致使他重新屈服在惡勢力權下,與他們同流合污。當時的社會對人的迫害是如此的深,魯迅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他意識到了封建制度的可怕,不但使人發狂,也可以把人吃掉,已經沒有了真正的仁義道德。人與人之間只是猜疑,提防,殘殺,成為一種難以扼制的惡性循環。因此魯迅在絕望中以狂人的口吻吶喊,呻吟,“救救孩子……”的絕望之音,讓人去關注社會。
那么在今日的社會中存在怎樣的問題呢?現在是科學發達的社會,受全球化的影響,人們越來越傾向個人主義和消費主義,人與人之間缺乏溝通與理解。特別在中國,由于一胎化,使孩子成為家里的皇帝和皇后,同時他們也受社會的暴力現象影響,讓他們在社會環境中感到壓抑的心理,心態扭曲,缺乏道德意識,自控力差,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會以暴力傷人,甚至以殘忍的手段殺人。可怕的是他們沒有認識到這后果的嚴重性,不知道他們所作的是犯罪的行為。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也要像魯迅那樣發出“救救孩子”的呼聲。
一方面要盡量減少未成年人接觸暴力媒介的機會,避免他們去學習模仿;另一方面,幫助他們認識真正的仁義之德,關注他們心靈的充實和健康,使他們成熟和成長起來,增強對不良文化和環境的抵抗力。這樣他們才不會成為現代的狂人,去與社會同流合污,吃人或被吃。
讀狂人日記有感800字篇3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書,讓人們認識了這廣闊無垠的世界。我在書的海洋中遨游,它是知識的甘泉,使文采貧乏的人如干燥的海綿一樣盡情地吮吸著,從而使人神采飛揚,開闊了眼界。在讀書的過程中,仿若身臨其境。
外面下著淅瀝瀝的中雨,如珠簾般傾瀉下來,更給蒼茫的大地蒙上了神秘的布紗。我閑著無聊,緩緩的走向書架,抽取了一本我覺得陌生的書————《吶喊》,這本書是我姐姐的,因魯迅的文章大都看不懂,所以并沒多看。要說在下雨天看書時很愜意的,翻開第一頁,就向我們介紹了魯迅其人,魯迅是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從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起,就用了魯迅這個筆名。
然而自目錄后就是《狂人日記》了,文章的開頭就像我們敘述了趙貴翁的臉色,小孩子們鐵青的臉,路上行人交頭接耳的議論等等都讓人匪夷所思,于是我帶著好奇心讀完了這篇小說。
這篇小說以第一人稱我來敘述,主人公生性多疑,敏感,有強烈的妄想癥和迫害狂想癥的心理活動,任何人的一舉一動都認為別人要害他,讓人覺得他真是一個狂人。但他的思想十分活躍,想法也很異常。在這些鋒芒畢露,勾心斗角的封建制度中,是一個覺醒的知識分子形象,最終他向人們呼吁救救孩子,想讓人覺悟起來,表現出他對封建制度的評判。他飽懷著對社會的期望,期望社會能夠覺醒起來。小說中主人公的哥哥講述了一部“吃人”的歷史,同時也揭露了中國幾千年來的禮貌史,更加體現了封建制度的兇殘。封建制度束縛了人的思想,使人身活在黑暗當中,讓人想起那時的社會真是殘暴。
然而,魯迅始終是一位直面現實的勇士,即使他內心中已經感到絕望卻仍然能站起來進行絕望中的反抗。而這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在今日也并非全部滅絕,所以,我們能夠看到已經有人在呼吁保護地球、建立綠色家園,有人在“以筆為旌”,尋找人類的終極價值,建設人類完美家園……
書真是人類提高的階梯呀!它不僅僅讓我豐富了知識,也讓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書是我的好朋友。讓我們揚起自信的風帆,去創立一個美麗的中國。
讀狂人日記有感800字篇4
《狂人日記》是出自魯迅之手的白話小說,他把日記與精神病病人的內心獨白結合在一起,表達出了自己所想的內容。
狂人是一個迫害癥患者,懼恐多疑,邏輯思維不健全。魯迅通過對一個迫害癥患者進行內心獨白的描寫,不是為了拍出下層勞動人民受到的迫害,也不是寫一個精神病人的紀實文學,而是要借狂人之口來揭露幾千年封建禮教的無知愚昧,哀嘆民族的黑暗墮落。
魯迅抨擊了當時吃人的社會現實。他巧妙地借用“我”這一角色,描繪了人性的丑惡與社會的殘缺。實在的說,文章色彩過于晦暗,當著晦暗中又透著逼人的灼光。“吃人”,真的是吃人么?魯迅這樣說,只不過是在說明在社會現實的無情壓迫和吞噬下,人性一點點泯滅。他說“吃人的人的兄弟”,天下誰部位兄弟啊?所以,這里的“我”并不是一個人,而是整個“民族”,“吃人”的民族,合適能覺醒,何時能認清??魯迅借狂人之口,向世人發泄著憤懣。但是,社會的黑暗之深之廣,湮滅了一切,只有先生不肯抱殘守缺,向著蒼天不斷地發泄著。
小說以很少但又精巧的筆墨寫出了當時沒有友誼、沒有關愛、沒有親情,唯有戒備之心的社會現實。那時的人們在腐化的社會環境下,不會互相合作,不知道奮發圖強,也不知道怎么叫“團結友愛”,跟不會去幫助別人,怎么會懂得團結起來_那個腐敗的社會?
魯迅在文后借狂人之口發慨“救救孩子……”最后的省略號使整篇文章意味深長。也許這只是“我”無助的呼喊,但“我”代表著一類人,代表著內心充滿著對美好社會向往的一類人。那些無憂無慮生活的孩子們,原來可以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兒現在也加入了吃人的行列,也開始變得冷酷無情,他們骯臟的心靈再也洗滌不清,無法再回到以前純真的模樣。
但是!他這一聲“救救孩子……”的呼喚,讓我們看到魯迅那寧可燃燒自己,也要把光亮留給孩子的企盼!因為那不僅僅是孩子,不僅僅是生命,更是希望!
讀狂人日記有感800字篇5
我依稀記得當年是學過狂人日記這篇課文的,可是印象全無了,又或許是一貫的刪減版吧,這次重讀之后心里的震撼程度不亞于明白原先小時候學的馬克思在大英博物館磨出腳印的事情是假的。
最重要的一點發現,那個人似乎是得了精神病,當然其實是千百年來少數沒有的病的人,魯迅假借這個精神病的口說了很多話,例如吃人、兇狠、趙家的狗,于是大家都說他瘋了。
可是《狂人日記》的開頭是這樣說的,那人得了病之后好了,還補了道臺也就是當了不小的官,所謂狂人日記是得病期間寫的,于是我被徹底震驚了,原先這個人以往醒來過之后居然又昏沉沉的睡去了——魯迅萬難毀壞的鐵屋子里又多了一個沉睡的人。他必須是故意睡去的,因為他發現醒著很累睡著卻很舒服,他發現的一切都被別人說成是精神病于是他干脆就把自我變得跟大家一樣有病,于是乎這個人居然就能去補了個道臺。
吃人不可怕,不要說這是比喻就算是真的吃人我們也做過不少,易子而食居然是出此刻中國最古來的典籍上,黃巢大軍隨時把隨行的農民舂成肉泥當軍糧,李自成也曾把了明朝的福王和鹿一齊煮了吃,名曰福祿宴。這些雖可怕但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狂人自我說也許自我也吃過妹妹的肉,讀到那里我算是真正領略的魯迅拿筆做鋼槍,他這話真的是戳到了每個人心里。吃人者也被吃,自我不經意的時候或許也吃過人,只是自我沒有仔細去想過。
狂人的下場是最好的,不但沒死還做了官,很多人都死了,孔乙己死了阿Q也死了,連那個吃了血饅頭的也死了,魯迅從不畏懼死亡,他直面的是最血淋淋的人性和最丑陋的劣根性。也許這世上本該有很多狂人,只是之后那些狂人的病竟一一都被治好了。
秋有肅殺之氣,人類的許多病都被治好了,尤其是矯情這病,我竟許多年沒見過矯情這病了。林黛玉有擇席之病葬花之行焚稿之心命斷之淚,恐怕這矯情也算是冠絕古今了。歐陽修也矯情,聽到刮風于是寫了《秋聲賦》。我的矯情病早被窮這種更強大的病給以毒攻毒給治好了,可是秋風瑟瑟我雖不會寫秋聲賦,寫點讀后感還是能夠的。
讀狂人日記有感800字篇6
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現代白話小說。令人驚異的是這部中國現代小說史上具有開山意義的作品。狂人日記最初進入視野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狂人發病棗旁人側目棗家人延醫救治棗狂人復原。這一層的意思凡識字者均可以解讀出來。因為小說的“序”中清楚地交待了:某君昆仲今隱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學時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漸闕。日前偶聞其一大病。適歸故鄉。迂道往訪。則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勞君遠道而來視,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補矣。我們所看到的“狂人日記”就是這樣一個醫學上的病例的記載。由于魯迅曾經學習過醫學,并且護理過患精神病的家人。因此這份“狂人日記”模擬得十分真切,詳盡。
大多數人都可以很輕易地透過病例的遐想。看到魯迅以象征的形式對封建傳統所進行的批判棗在這里。我們就開始了解狂人眼中的世界真相:狂人忽然醒悟“傳統”殺人。吃人的罪惡棗周圍人無法容納清醒者開始對對他進行迫害。
在不同的時代中,不同的讀者將會有不同的理解讀出現。對人類整體的批判也并非魯迅創作時清醒的本意。但狂人眼中的常人世界卻具有廣闊的共時性和世界性。因而其批判便決于僅止于五四前的中國國民而可以延伸到整個人類其批判所指的人類劣根性也不是僅僅消滅“封建文化制度”并可以根除——也許它本就是人類基中根深蒂因的一個分子。永遠無消除,并將在最終導致人類的自我毀滅。這征兆,我們在今天已經可以看出,可以球毀滅幾千次的武器。每個人都參與其中的對地球的污染。因人類道德論喪爆發出來無法治愈的世界疾病“愛滋病”魯迅正是因為看到了人類的這種難以根除的劣根性,因此才感到深深的絕望。“救救孩子”的呼聲之后才不是一個“感嘆號”而”省略號“,在他看來這呼聲儼然如將封建閉在天法打破的鐵屋子里的將死之人喚醒。
使他們感到天法解脫的痛苦。然而魯迅始終是一位真面現實的勇士。即使他內心中已經感到絕望卻仍然站起來進行絕望中的反抗。而這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在今天也并非全部滅絕,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已經有人喚吁保護地球。建立綠色家園,尋找人類的終極價值。雖然這呼聲十分微弱,但卻令人看到了人類世界的最后曙光。
讀狂人日記有感800字篇7
《狂人日記》是一部非常絕望的小說,這部小說的絕望不在于狂人發現它與當時的社會格格不入,不是狂人發現了吃人的封建禮教,而是狂人最終也成了一個吃人者。然而,就是這么一部絕望的小說,開啟了中國最有希望的年代。后來的我們,稱之為覺醒年代。
許多人認為小說的結尾是那句“救救孩子”但其實是開頭文言文小序中狂人已經前往某地做了候補官員。這個立志屠龍的少年,終于長出鱗片,成為了惡龍。一個從黑暗中覺醒的人,為何又歸順于黑暗?
日記一中狂人抬頭望月,看到了一種超然的力量,他的內心被喚醒“從前三十多年,全是發昏”。“發昏”說明社會的黑暗,也說明了狂人的清醒。當他把目光轉向人間,看到趙家的狗多看他兩眼時,立刻恐懼“我怕的有理”。前一個世界令他清新爽快,后一個讓他發昏恐懼。給予強烈的沖突。那他恐懼的根源又在何處?
日記二中,狂人的恐懼加劇,人們將他圍住卻無月光,現實世界的眾人至為凸顯。狂人的目光限于事實。只有恐懼加深卻無法追根溯源。于是他開始讀史,找到了自己恐懼的原因。是日記三中的“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滿‘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這兩個字是吃人!”
他一開始把批判的目光放到了大而化之的社會層面,不光如此,他還進一步思考,如果吃人是普遍的社會現象,那社會主要組成部分的家庭,或者狂人自己的家庭中,吃人嗎?有的。
他開始把批判的目光延伸到家庭層面,從而知道自己的家庭可能成為封建社會的幫兇。
狂人的信仰徹底破滅,他的批判失去了合法性。如果連批判者本人都無法避免吃人,那他怎么能說吃人的世界是錯誤的呢?
他也加入了吃人的社會。
當其他人在為自己成為覺醒者而興奮時,魯迅一針見血指出覺醒者本身可能存在的問題。魯迅說過“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時無情解剖我自己”魯迅的擔憂并非多余,新文化運動不久出現分裂,有的走向黑暗,有的隱退。而魯迅反而是最堅定的一個。他在黑暗中戰斗,可從不肯自視為陽光。他知道,在黑暗中戰斗,必將與黑暗為伴。他要做的,只是擋住黑暗的閘門,讓孩子在陽光下愉快地成長。
讀狂人日記有感800字篇8
我依稀記得當年是學過狂人日記這篇課文的,但是印象全無了,又或許是一貫的刪減版吧,這次重讀之后心里的震撼程度不亞于知道原來小時候學的馬克思在大英博物館磨出腳印的事情是假的。
最重要的一點發現,那個人似乎是得了精神病,當然其實是千百年來少數沒有的病的人,魯迅假借這個精神病的口說了很多話,例如吃人、兇狠、趙家的狗,于是大家都說他瘋了。可是《狂人日記》的開頭是這樣說的,那人得了病后來好了,還補了道臺也就是當了不小的官,所謂狂人日記是得病期間寫的,于是我被徹底震驚了,原來這個人曾經醒來過后來居然又昏沉沉的睡去了——魯迅萬難毀壞的鐵屋子里又多了一個沉睡的人。他一定是故意睡去的,因為他發現醒著很累睡著卻很舒服,他發現的一切都被別人說成是精神病于是他干脆就把自己變得跟大家一樣有病,于是乎這個人居然就能去補了個道臺。
吃人不可怕,不要說這是比喻就算是真的吃人我們也做過不少,易子而食居然是出現在中國最古來的典籍上,黃巢大軍隨時把隨行的農民舂成肉泥當軍糧,李自成也曾把了明朝的福王和鹿一起煮了吃,名曰福祿宴。這些雖可怕但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狂人自己說也許自己也吃過妹妹的肉,讀到這里我算是真正領略的魯迅拿筆做鋼槍,他這話真的是戳到了每個人心里。吃人者也被吃,自己不經意的時候或許也吃過人,只是自己沒有仔細去想過。
狂人的下場是最好的,不但沒死還做了官,很多人都死了,孔乙己死了阿Q也死了,連那個吃了血饅頭的也死了,魯迅從不畏懼死亡,他直面的是最血淋淋的人性和最丑陋的劣根性。也許這世上本該有很多狂人,只是后來那些狂人的病竟一一都被治好了。
秋有肅殺之氣,人類的許多病都被治好了,尤其是矯情這病,我竟許多年沒見過矯情這病了。林黛玉有擇席之病葬花之行焚稿之心命斷之淚,恐怕這矯情也算是冠絕古今了。歐陽修也矯情,聽到刮風于是寫了《秋聲賦》。我的矯情病早被窮這種更強大的病給以毒攻毒給治好了,不過秋風瑟瑟我雖不會寫秋聲賦,寫點讀后感還是可以的。
讀狂人日記有感800字篇9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書,讓人們認識了這廣闊無垠的世界。我在書的海洋中遨游,它是知識的甘泉,使文采貧乏的人如干燥的海綿一樣盡情地吮吸著,從而使人神采飛揚,開闊了眼界。在讀書的過程中,仿若身臨其境。
外面下著淅瀝瀝的中雨,如珠簾般傾瀉下來,更給蒼茫的大地蒙上了神秘的布紗。我閑著無聊,緩緩的走向書架,抽取了一本我覺得陌生的書----《吶喊》,這本書是我姐姐的,因魯迅的文章大都看不懂,所以并沒多看。要說在下雨天看書時很愜意的,翻開第一頁,就向我們介紹了魯迅其人,魯迅是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從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起,就用了魯迅這個筆名。
然而自目錄后就是《狂人日記》了,文章的開頭就像我們敘述了趙貴翁的臉色,小孩子們鐵青的臉,路上行人交頭接耳的議論等等都讓人匪夷所思,于是我帶著好奇心讀完了這篇小說。
這篇小說以第一人稱我來敘述,主人公生性多疑,敏感,有強烈的妄想癥和迫害狂想癥的心理活動,任何人的一舉一動都認為別人要害他,讓人覺得他真是一個狂人。但他的思想十分活躍,想法也很特別。在這些鋒芒畢露,勾心斗角的封建制度中,是一個覺醒的知識分子形象,最后他向人們呼吁救救孩子,想讓人覺悟起來,表現出他對封建制度的評判。他飽懷著對社會的希望,希望社會能夠覺醒起來。小說中主人公的哥哥講述了一部“吃人”的歷史,同時也揭露了中國幾千年來的文明史,更加體現了封建制度的兇殘。封建制度束縛了人的思想,使人身活在黑暗當中,讓人想起那時的社會真是殘暴。
然而,魯迅始終是一位直面現實的勇士,即使他內心中已經感到絕望卻仍然能站起來進行絕望中的反抗。而這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在今天也并非全部滅絕,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已經有人在呼吁保護地球、建立綠色家園,有人在“以筆為旌”,尋找人類的終極價值,建設人類美好家園……
書真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呀!它不僅讓我豐富了知識,也讓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書是我的好朋友。讓我們揚起自信的風帆,去創建一個美麗的中國。
讀狂人日記有感800字篇10
魯迅筆下的狂人如果放在現實中,絕對會是人們眼中的瘋子。然而,當我們仔細品讀時,卻是發現了一些更深的東西。下面來說說我讀完以后的感受,也許并不準確,只是我一家之言而已。
《狂人日記》的“一”中主人公(下文以狂人出現)在日記中寫到自己不見月亮三十多年,在現實中顯然不可能。而這些別人眼中的瘋言瘋語在這里卻是狂人精神醒悟的象征,也是文中其狂之開始。而對于趙家的狗看他兩眼感到害怕,表明他生活在這種恐慌之中。
在世人眼里,看瘋子的眼光自然會有一些異樣,無疑狂人正是眾人眼中的瘋子,主人公在癡狂狀態下,覺得周圍的人甚至趙家的狗看自己的眼神也是惡狠狠的,仿佛要把自己吃了。事實當然不會是其他人要把他吃了,別人要吃他只不過是他的一種在顛狂狀態下的臆想而已。但若真的把這當作一種臆想,那便是真的在看瘋子的日記了。在我看來狂人口中的吃人是在批判封建禮教制度的毒害下,人們心理扭曲,卻還要對下一代灌輸封建理念,將下一代埋葬在這吃人的封建禮教之中。而在這樣幾乎人人都被封建禮教“吃掉”的社會中,被封建禮教毒害得太深的人們又要把未被污染的人們拉進“吃人”的圈子。民眾的愚昧更是在對孝子應割肉煮了請生病的爺娘吃上體現出來。可以說實際上主人公發狂的階段是他短暫的從封建禮教中醒悟過來的時期。然而很可惜,主人公的醒悟之語,在當時只被人誤解為是發瘋是所說的瘋言瘋語。事實上,在世人取笑狂人時,他心里正苦澀的吟著“世人笑我太癡狂,我笑世人看不清。”
也許是預料到自己在短暫的醒悟后,終于還是要被吃人的封建禮教所吞沒,于是他在自己被吞沒前的最后一篇日記中發出了“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的呼喚。作者借狂人的日記,借其狂的狀態呼喚著被封建禮教所毒害的人們的人性的回歸。那些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正是還未被封建禮教毒害的赤子。他們是這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在這樣現實與想象相交融的日記里,魯迅先生表達了自己對中國歷史的深刻理解和獨特發現。這樣的理解我或許達不到,我僅能借助先生的視角去看那我所不熟悉的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