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記400字有感
讀后感是指讀者在閱讀完一本書、一篇文章或其他文學作品之后,對所讀內容的感受、理解和思考的總結和表達。小編給大家分享讀史記400字有感參考,方便大家參考讀史記400字有感怎么寫。
讀史記400字有感篇1
今天下午,當明媚的陽光照射進我們的臥室,我捧著一本《史記故事》在床上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媽媽走進我的我的臥室,對我說:“ 別趴在床上看書,那樣對眼睛不好。”可我根本沒聽到,還是老樣子繼續趴在床上看書。
當我看到《趙氏孤兒》這篇文章時,我不禁熱淚盈眶,因為我被這篇文章中的公孫杵臼和程嬰所感動,文章中的公孫杵臼為了保護自己主公的后代—趙武不被屠岸賈殘忍的殺害而制定了一個天衣無縫的計劃:公孫杵臼抱著一個假趙氏嬰兒躲到深山里,然后讓程嬰去屠岸賈那兒告密,領著屠岸賈去搜捕他們。趙武保住了,可公孫杵臼和嬰兒卻遭到了毒手。
十五年后,趙武長大了成為了一個生氣勃勃的少年將軍,他們又聯合別人一起斬殺了奸臣屠岸賈,替他的父親和公孫杵臼報仇雪恨。皇上又下旨恢復了趙家原先的封地,并且讓他繼承了他父親的爵位和封號。趙武決定讓程嬰留下來幫助他,但程嬰說:“現在你已長大成人,報了滅門之仇,繼承了趙世家業,恢復了爵位,我也該到地下去稟報你的父親和公孫杵臼了。”說完便自殺了。
讀了這篇文章,我知道了世界上有為了自己的主人而放棄自己的生命的人。
讀史記400字有感篇2
我很早就想了解我國的歷史,于是,這個寒假我買來了《史記》這本書,這本書吸引著我,讓我迫不及待的就翻開了它。
第一篇就是五帝的故事,在我沒讀這本書之前,我知道我們的祖先炎帝和皇帝都為華夏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直到今天,海內外的華人都以自己是炎黃子孫兒驕傲。
炎帝為了幫助人們獲得更多的食物,就上山去嘗遍所有的植物,書上說這就是“神農嘗百草”。他發現有的可以食用,有的甚至可以之治病。最后,他嘗到一種斷腸草的綠葉黃花植物,這種植物有劇毒,無藥可救,他不幸去世了。我好佩服炎帝,他為了幫助別人犧牲了自己,我要向他學習這種精神。
這本書上說皇帝本姓孫,后來又改姓姬,名叫軒轅。軒轅被人們推選為太子,號稱皇帝,皇帝執政后,仍然不忘天下百姓,幫助百姓解決各種困難。我從這里知道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史記》這本書里有許多意想不到故事,我推薦大家讀一讀。
讀史記400字有感篇3
我非常喜歡《史記》這一本書,因為它不僅有很多有趣的故事,還可以增長歷史知識,是一本非常好的書。
《史記》的作者是漢朝史官司馬遷和他的父親司馬談。司馬談最開始著作《史記》。司馬談去世后,司馬遷繼續著作《史記》。但是有一次,因為李陵事件,漢武帝 以侮辱皇帝的罪名將司馬遷關進大牢,服了“宮刑”(割掉生殖器官)。受了刑的司馬遷忍辱負重,寫下了著作《史記》!司馬遷的事讓我感到:“沒有博大的胸懷,是不會有大的作為的!”還不不畏強暴,如實記史。
《史記》是一本史書,記述的是自皇帝以來3000年的歷史,共12“本紀”、10“表”、8“書”、30“世家”、70“列傳”、共有130篇,52萬多字。里面有許多有趣的故事,如:《大禹治水》、《國人暴動》等等。
《史記》是一本在歷史上非常重要的史書,如果沒有《史記》這一本書,估計沒有《史記》,現在的人都不知道原來的歷史。
《史記》是一本舉世聞名的史書,仍在傳授著歷史的往事!
讀史記400字有感篇4
《史記》,是一部記載中華民族浩瀚史河的輝煌巨著,對文學有著極大的價值。它每一個故事,每一篇史文,都令我回味無窮。
翻開它,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目錄,別看它小,一個個故事可全在上面呢!有儒林列傳、南越列傳、秦皇室列傳……保準讓你眼花繚亂,迫不及待地想翻看此書。
《史記》上記載著各朝的奇聞趣事,有忍辱負重的勾踐臥薪嘗膽,也有英勇剛烈的荊軻刺秦王,更有昏庸不堪的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等等。大到治國皇帝,小到游方名士,每一個故事后面都隱藏著各不相同的人物。
《史記》上,每一個人物都蘊涵著一種精神、氣質,甚至代表著一個時代的興衰。有殘暴的皇帝殷紂,也有賢明的大臣藺相如,有一心為民的大禹,也有英勇蓋世的項羽……
我最喜歡本書的作者——司馬遷。他雖然身背大冤,又被打入地牢,最后還遭奇恥大辱,這對我們來說肯定接受不了,可他卻化悲憤為動力,頑強地完成了一部52萬字左右的輝煌巨著。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走進《史記》吧,它的史學價值與文學價值不可估量。它那深動的話語,形形色色的人物,事件會讓你愛不釋手!
讀史記400字有感篇5
暑假中我讀了《史記》。讀了這本書,我仿佛真看到了繁華無比的唐朝、戰國“四公子” 受人敬仰的場面、秦始皇焚書坑儒的 ……那才華出眾的管仲、足智多謀的張良、一鳴驚人的楚莊王……他們就站在我面前。但最吸引我的還要屬戰國“四公子”之一——信陵君。
信陵君魏無忌是魏安王的異母弟弟。他尊重士人。在一個叫侯贏,信陵君十分器重他,親自前往邀請,并且盛情款待。不久,秦國攻打趙國,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安王害怕,不敢出兵,侯贏讓信陵君偷出兵符,號令魏軍,并許諾當信陵君統領魏軍之日,他面向北自殺,為信陵君送行。信陵君聽從了侯贏的話,打敗秦軍。
讀了這篇文章,我領悟道:戰國時,士人交往重要規則是“士為知己者死”,信陵君能“仁而下士”,所以侯贏會成為“為知己者死”的士。信陵君胸無過人之智,他能得到侯贏這樣的人才,是靠他慧眼識才,靠他對人才的尊重的精神。
讀了《史記》,豐富了我的知識,開闊了我的眼界。
讀史記400字有感篇6
這個寒假,我讀了《史記》這本書。這本書記敘了上自傳說中的皇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前122年,共約三千年歷史。它形象、生動地展現了古代社會波瀾壯闊的生活畫面,塑造了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熱情歌頌了真、善、美,鞭撻了假、惡、丑。
這本書描寫了許多人:有寧死也不肯過江東的楚霸王;有孤高傲視,滿懷楚地蒼生,寧可葬身魚腹也不愿追隨流俗的屈原;有忍辱負重二十年,臥薪嘗膽終復國的越王勾踐;有在易水岸邊揮淚告別,孤身入秦,用生命寫就千古悲歌的荊軻……然而,我最敬佩的就是越王勾踐。他和吳國打仗,結果敗了。他不甘心,奮發圖強,立志壯大越國,報仇雪恥。他把床上的席子掀掉,鋪上柴草當褥子,每天晚上枕著兵器入眠。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斗志,就在座位旁掛了一個苦膽,不論是坐著、躺著還是吃飯的時候,都不會讓苦膽離開自己的視線。每次吃飯前,都會嘗一嘗苦膽,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忘會稽的恥辱!”他和平民百姓過一樣的日子,舉國上下一條心,國家悄然強大起來。后來,越王勾踐歷經二十多年,終于滅了吳國,洗雪了會稽的恥辱。
《史記》這本書讓我了解了許多歷史故事,我以后要多看書,增長知識。
讀史記400字有感篇7
春秋時期,有個楚國人,他叫伍子胥,他是一個身材高大,眼睛炯炯有神,目光和電一樣,是一個非常有才的才子,還是個孝子。楚平王欣賞他的才華讓他做了太子的老師。楚平王讓他的父親寫信然后讓他們父子三人一起去送死,伍子胥 的哥哥看了這封信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我們先到吳國躲一躲再說吧! 伍子胥白天躲著,晚上趕路,眼看要到吳國了,可吳國查的很嚴,他愁到頭發都白了,突然,他看到了一個和他極像的老人, 伍子胥高興極了,后來, 伍子胥蒙混過關,假的 伍子胥 被抓了起來。到了吳國后在大街上要飯,公子光看到后把伍子胥帶到了吳王面前說,想讓吳王幫他攻打楚國,可公子光卻一直反駁, 伍子胥看出來他的陰謀,他想,那就等公子光成王之后在攻打楚國吧。現在的伍子胥一心只想著復仇,后來吳國去攻打了楚國,吳國贏得了勝利,但是后來秦國幫助楚國把吳國打敗了。
這篇故事告訴了我這樣三個簡單的道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不能只為眼前的事著想,而要立足長遠。
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這不是一個好的行為。
做任何事情都要講究適可而止,對不對呢?
讀史記400字有感篇8
寒假中,我讀了司馬遷的《史記》。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記錄了從皇帝到漢武帝的三千多年歷史。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司馬遷創造《史記》的精神。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在編寫《史記》的過程中不幸病死,司馬遷繼承父親遺愿,繼續編寫。然而因幫著李陵辯冤而觸怒了皇帝,被打入大牢,枷鎖纏身,甚至受了宮刑,憂憤抑郁的司馬遷卻沒有忘記父親的遺愿,即使身陷大牢,忍受著身心創傷,依然堅持完成了春秋大作——《史記》。
當我看完整本書后,覺得古人真是博學多才,流傳下了許多著作,至今仍有不少讓人受益匪淺。古人也很守禮儀,例如孔子,一生都謙虛有禮,對誰都很有禮貌。但是我也覺得古人很殘酷,發明了那么多令人發指的酷刑,例如五馬分尸、凌遲等等。
我想我們現代人要懂得“揚棄”,學習古人的博學多才、謙遜有禮,也要杜絕濫用私刑、酷刑的做法。雖然酷刑確實已經差不多被摒棄,但卻有許多人同時也摒棄了“禮”,比如有些年輕人喊老人“老家伙”,這其實是違背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美德。
讀完《史記》就好像將中國漢武帝之前的三千多年歷史瀏覽了一遍,我明白了許多東西,這真不愧是一本萬古留青的好書!
讀史記400字有感篇9
在寒假里,我讀了一本介紹《史記》的書,也許大家看過這本書,這就是《史記故事》。
司馬遷是中國的史學之父,《史記》就是他花了畢生精力寫成的史學巨著,也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與后來的《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在這本書中,讓我認識了亂世清流屈原、深淵賢良賈誼、鬼才謀士陳平、開國賢相蕭何、護軍功臣張良、志高氣盛的韓信、壯志雄心的廉頗、智勇雙全的藺相如、堅韌果敢的伍子胥……
其中,我最喜歡的精彩故典與成語故事有胯下之辱、拔旗易幟、背水一戰、多多益善、逐鹿中原、登壇拜將、一飯千金、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等等。
讀完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這些故事,寓意深遠,每一篇都發人深思,我十分崇敬史太公的剛正不阿,仰慕那些英雄豪杰的雍容大度,從書中使我們了解了歷史的興衰起落。如果你對中國歷史感興趣的話,就趕快來看看《史記故事》吧!
讀史記400字有感篇10
項羽本紀講的是項羽二十四歲跟隨叔父起兵到最后自刎烏江。廣為流傳的有“破釜沉舟”、“鴻門宴”、“霸王別姬”的歷史典故。
劉邦項羽爭天下時,并于漢。歷史并沒有用“成王敗寇”去評價項羽,而把他和劉邦都評為英雄。劉邦更偏向梟雄,而項羽則更是本色的英雄。
“力拔山兮氣蓋世”,項羽一生張揚,被后人吟唱。年少時便胸懷大志,看秦始皇乘車時,說出自己可以取而代之,真是桀驁不羈,有傲氣。
被漢軍困于垓下大營之內,四面楚歌,項羽便勸說虞姬逃離,虞姬為了表決自己的真心以及不拖累他,選擇了自殺,項羽痛苦不已,后攜帶虞姬尸首和士兵渡河,卻遭遇漢軍,最后他自刎烏江,死于垓下。
他一生讀不懂“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不知道“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更不必說“出生世家的項羽,處在亂世,怎會優柔寡斷喟嘆山水人間!他的故事,讓后人警醒,讓后人開始探求失敗的意義。正是他作古的悲哀,成就了后人對他的悲慨。他用自己的傲氣,做到了可歌可泣!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