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我是貓讀后感
通過寫讀后感,人們能意識到自己寫作中出現的問題,比如說結構梳理、表達方式、語言運用等。寫好讀我是貓讀后感要注意什么?小編給大家分享讀我是貓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我是貓讀后感篇1
《我是貓》這篇課文主要講了:小貓在吃年糕中,發現了三條真理的有趣故事。這篇文章寫得非常生動有趣。學完了這篇課文,我感受頗深。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夏目漱石,是一位日本作家。作者用幽默而辛辣的筆觸,刻畫了一只貓在偷吃年糕時的各種心態,并說出貓發現的三條真理。表達了作者對當時人情冷漠的不滿和憤恨,并對弱者給予了極大的同情。
學完這篇課文,我想:這只貓吃年糕時的擔憂不正是我們在準備嘗試一件事時心里的真實記錄和體現嗎?被年糕“粘”后的尷尬不也正是人們遇到難題時的心情嗎?“我大抵也算見識過人類缺乏同情心的各種行徑,但從來沒有像此時此刻這樣恨在心頭。”想想現在,各種缺乏同情心和愛心的事屢見不鮮:老人摔倒后行人沒有一個干幫忙,好心人幫了忙卻被冤枉了;廣州的“小悅悅”事件,司機與行人對人命的漠視;高鐵事故中有關方面的淡漠……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感觸。我們為什么不能擁有一顆同情之心,一顆感恩之心?每個人面對他人的困難都來伸出一只手,以眾人的舉手之勞幫助他人形成萬鈞之力。
讓我們互相尊重,去關愛身邊的每一位同學,每一個人。讓我們的社會的各個角落灑滿愛的陽光,充滿彼此信任的空氣。
讀我是貓讀后感篇2
我非常喜歡看小說,今天我走進書店就看到了一本書,叫做《我是貓》。
《我是貓》是日本作家夏目漱石于1905年創作的第一本小說。說是小說,其實并沒有什么情節。這是一只窮教師家里的貓。這只貓剛出生的時候因為長得太丑,被人拋棄,后來被貧困的好心的窮教師收養。它沒有名字,在家里還經常受到主人家女仆的氣。
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有一天有一個人到那個把窮老師家里的東西偷了。事后,教師和他的老婆吵了起來。他們列出貴重物品清單,相互指責對方。而這時對于這只貓來說感覺非常不屑。小偷固然可恨,但是事后兩人卻沒有靜下心來。這種感覺和我們現實生活是多么像。
據說寫這部小說是日本的明治時期,當時,資本主義思潮興起,日本全面學習西方。但是,東方固有的價值觀、文化觀與風俗尚存。主人公是貓,以一只貓的眼光看人。當時的日本面對新的思潮,既順應,又嘲笑;既排斥,又無奈。
小貓看了那么多的人,它觀察人類,品評人類的生活。直到后來,落入酒缸中被淹死了。這只貓很富于哲理,精干辭辯,對人類的弱點諷喻得十分透骨。
《我是貓》是一本很好的書,它以犀利的筆鋒,強烈的諷刺了日本當時的腐敗社會。今天我們同樣處于變化的時代,我們應該怎么面對社會的發展呢?我覺得《我是貓》給了我們一劑強心針。
讀我是貓讀后感篇3
我是只貓兒。要說名字嘛,至今還沒有。”這樣親切的一句話為我們打開了一只貓的心靈大門。
《我是貓》是日本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處女作,是日本文學史上不朽的經典作品。這部作品是以一只生活在窮家的.貓為主人公的。全書以貓的角度來描寫看到的聽到的,甚至視察人的心理活動。這只貓是一只善思索,有見識,富于正義感又具有文人氣質,但至死也不會捉老鼠的貓。
夏目漱石在描寫貓偷吃年糕年住嘴巴的場面時,一方面夸張地刻畫了貓兒拼死掙扎的各種滑稽動作,一方面又述說貓兒在這過程中三次發現的真理。“真理嘛,倒是發現了兩個之多,可年糕依然年在嘴巴上。”如此詼諧的語句讀來讓讀者忍俊不禁。這只貓甚至還能搬出牛頓第一運動律和第二運動律,真不愧是生活在教師家中的貓!
在它的眼中,人類是怎樣的呢?主人苦沙彌現實、遇事不爽快、心情陰晴不定。他像牡蠣一般把自己藏在殼里。這只貓嘲笑了主人的虛榮心、自負心、及知識分子的種種怪僻。另外一位常來住人家做客的迷亭君,他是個玩世不恭的人。每次來都要大大地吹噓一番。還有寒月,講究情趣,卻不善于處事,研究些無聊的“知識”。但他們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重視知識,厭惡小市民所追求的榮利。因此,他們在一起聊天時往往以詼諧的語言表達所愛所憎,從中反映出知識分子的種種復雜心態。
有些人天生自負,覺得自己很了不起,殊不知在貓的嚴重人類其實只是一種有些可笑的生物,人也不過如此,沒有絕頂智慧,沒有高尚品質,有時甚至連它們都不如。
整本書的結尾是個精彩之處,貓兒掉進了水缸。起先它還在掙扎,可漸漸地就放棄了,因為它覺得這樣很舒服,遠離了世界的喧囂,進入了奇妙的、寧靜的世界之中。“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感謝呀感謝。”這竟是那只貓的最后思想,可見它有多厭惡這個丑陋的世界了。整本書的批判思想引領著我們從另一個角度觀察了這個社會。
讀我是貓讀后感篇4
《我是貓》是夏目漱石的代表作。小說的主角是一只貓,故事由貓以第一人稱我的口吻講述,沒有完整的線索,在看似不經意的貓的所見所聞所感的表述中,嚴肅的主題卻鮮明地顯示了出來。
貓的主人叫苦沙彌,是一個中學教員,喜歡清靜,常常在家用功。他興趣廣泛,但卻一事無成。主人常和自我的朋友們——美學家迷亭、理學士寒月、藝術家東風、哲學家獨仙在一齊談古論今、吟詩弄文,打發時日。一天,資本家金田的老婆為女兒的婚事上門請苦沙彌幫忙。苦沙彌認為寒月會愛上金田家的小姐簡直是笑話,又和迷亭一齊把她嘲弄一番。從此,主人家招來了不少的麻煩。先是車夫老婆傳播流言蜚語又哄鬧辱罵主人;后是主人的老同學鈴木上門規勸要主人少惹事;再是中學生們被唆使在主人家門喧嘩吵鬧,使主人肝火大旺。貓來到金田家,聽到了金田夫婦的商量,明白這一切都是他們在整主人。
讀我是貓讀后感篇5
《我是貓》是日本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處女作,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了這本書,并被它的書名吸引住。
這部作品是以一位窮教師家中的貓為主人公,以這只被“擬人化”的貓的視角來觀察人類的心理。這是一只善思索、有見識、富于正義感又具有文人氣質,但至死也沒有學會捕捉到老鼠的貓兒。
文章富有擬人化的情節和敘述性的故事很好的描寫了夏目漱石所身處的二十世紀初的“現代文明”。現代生活方式與傳統道德價值的背離使得貓兒不解,在小說中調侃揶揄的背后也帶著當時日本知識分子的凄苦自嘲。
其中對我感觸最深的還是小說的開頭:“我是一只貓。名字嘛……還沒有。哪里出生?一直就搞不清楚,只恍惚記得好像是在一個陰濕的地方。”“只是被他放在掌心上,‘嗖’的一下子高高舉起,喵喵,在半空中總覺得有點六神無主”“聽說就在第三天,那家書童竟把那四只貓崽兒拎到房后的池塘,一股腦兒扔進池水之中。”這一句句都寫出了人類的殘忍,把一個個生命都當成是娛樂的對象,而從不曾想過它們的感受。《我是貓》就很好的寫出了這些被人們忽略的感受。
也許人們應該反省,好好思過對待生命的態度。是應該與生命和平共存,還是要做生命的“主宰者”;是要在大自然中有個朋友,還是要孤獨的生存下去。
貓雖然體形渺小,但是卻也是一個活生生的生命,生命之間的溝通,應友好相處,而不是互相欺凌。這本書也很好的再現了二十世紀初的世界。一方面從西方文化中汲取了理性的思維方法和豐富的學識教養,另一方面又從中國文化中吸取了狷介自守、憤世嫉俗的文人氣質,經過夏目漱石的攝取與消化,它們混合在一起,成就了這部經典的傳世作品。
《我是貓》中的描寫雖然有些夸張的成分,但是確實對針砭現實生活中的市儈哲學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我是貓》這本書不在于描寫故事情節,它更著重于刻畫小說中心人物的特定心理。它不是一部以單一敘述情節取勝的作品,而是將無數妙趣橫生的對話連綴起來,猶如一串串珍珠。作品對于貓類習性的刻畫與人類弱點的刻畫并重,頗具漫畫色彩,其詼諧文風能讓人一氣呵成地閱完全書,書中的每一篇章都會讓你發出由衷的快樂的笑聲……
讀我是貓讀后感篇6
《我是貓》是日本著名的作家夏目漱石的處女作,發表于1905年。是日本文學史上不朽的經典作品。講了一只可憐的小貓,好不容易逃出了惡人的魔掌,被一位好心人收留,但卻得不到其他人的喜愛,受盡了折磨,最終還是死了,但是它死后反而得到了安息。
《我是貓》不在于描述故事的情節,它更著重于刻畫小說中人物的特定心理。它不是一部以單一敘述情節取勝的作品,而是將無數妙趣橫生的對話連綴起來,猶如一串串珍珠。作品對于貓類習性的刻畫與人類弱點的刻畫并重,頗具漫畫色彩,其詼諧文風能讓人一氣呵成地閱讀完全書,書中的每一篇章都會讓你發出由衷的笑聲……
這部作品是以一位窮老師家的貓的視眼來觀察人類的心理,這是一只聰明、有見識、有正義感的貓,還具有文人氣質的貓,但它到致死也不會捕捉老鼠。文章有一句話這樣寫到,“我邊痛苦著邊想,遭到如此煎熬,無非是想要從缸里出去。我雖然迫切期望爬出去,但我又明白腿不盈三寸的自我是爬不出去的。既然無法將爪子搭上缸沿,管你怎樣亂撓啊,焦急啊,花上一百年粉身碎骨啊,也不可能逃出去。明明明白逃不出去,這未免太勉強。勉強硬干,因此才痛苦。無聊,自尋煩惱,真糊涂!”讀到那里,我被震撼了。這只貓死得真悲慘,它不是偉大地死去,而死在這小得不能再小的缸里,可能全世界都沒幾個人明白,真可憐,貓對這個世界徹底失望了,尋找另一個世界的&39;安寧。
我讀完《我是貓》這本著作后,懂得了小動物們也有自我的想法,只是無法用我們聽得懂的語言來表達,它們也有生活的權力,人類沒有權利去使喚它們,更沒有資格剝奪它們的生命。我還懂得了不要任意傷害一只小動物,而且不要動不動就罵它們,也不要有氣就對它們撒,小動物也有尊嚴,更不要出了什么事都責怪它們,我們都明白動物的行為都跟主人學,主人這么做它就認為是對的,所以不讓它們犯錯誤的最好方法就是自我樹立一個好榜樣。讓我們一齊來愛護、保護它們吧,不要讓它們像這只貓一樣死后才能安息。
讀我是貓讀后感篇7
按照中國人的認識,明治維新是把日本從一個具有東方文化傳統的國家,分化出去,為亞洲第一個近代工業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事件。中國文人一度所期盼的就是,也在中國復制一次維新運動。事實上,中國歷史上真有一個“百日維新”。
我們對于日本的明治維新,給予了正面的用心評價。但是本身在這個歷史時期生活的夏目漱石,他以《我是貓》,表達了與我們的一貫認識不一樣的意見。在社會巨變時期,人們的思想與認識需要有一個從不適應到緩慢順應,同時實現新文化構建的發展過程。而且,最初社會輿論會嚴重對抗,以為這種演變是不為本國文化相容的;說重話的人,以為這是離棄祖宗文化。
夏目漱石以前在英國留學,他對于發生在歐洲與日本的資本主義發展,兩者的不一樣有所認識。他以為,歐洲的資本主義發展是內化的產物;而日本引進來這個資本主義,是外來的,自然與原有的文化根底有所沖突。這個決定,不簡單。大家閱讀《我是貓》,以為這是名著,作者極有才華,卻不能看到那只貓的智慧,都是作者賦予的。它是作者的代言而已。
讀我是貓讀后感篇8
六一兒童節,陪女兒去買書,淘了本《我是貓》,拜讀了夏目漱石大作。
《我是貓》是夏目漱石于大上個世紀初完成的。當時日本政府意氣風發,傲氣十足。狹隘的日本人開始以強國的上等人自居。在這時,一些冷靜的日本知識分子開始思索日本的前途和未來。一方面他們看不到出路,另一方面他們又無能為力,這些社會現狀導致他們感到無奈、無助、甚至絕望。在這種心情下,夏目漱石完成了這篇作品,也是被世人公認的一篇可以與《悲慘世界》、《呼嘯山莊》、《戰爭與和平》、《飄》等齊名的著作。
小說形式別具一格,寫的是一只貓的一生,(從“我”出生流落苦沙彌家始,到“我”誤飲啤酒掉進水缸淹死止)作者借此貓的眼睛來觀察、議論及評說當時的日本,大到社會現狀,小到人情冷暖。觀察細致入微,筆法刁鉆犀利。,作者對人的心理描寫更是入木三分,令人拍案叫絕,也使我不得不折服于夏老的文字功夫。無論是社會名流、販夫走卒,還是市井無賴、學者大儒,總之社會上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夏老對他們的心理刻畫,簡直無法形容。
夏老還借著貓的嘴說出了不少自己的奇談怪論,乍聽荒誕有趣,可細細品味,無一不是至理真言。比方說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大致如下:“世間人就是這樣,總是做些沒有道理的事情。從前無知時與自然和諧相處……可這樣下去,土地、空氣、水、天空……都歸了人類,也就是說自然屬于了人類,更可笑的是這些甚至可以劃分到具體某個人的名下……大逆不道,荒誕不經,這就是人類!比起我們貓……”寫的不錯。雖然有點像瘋人囈語,可這句句都直指人類本性的缺陷及陰暗,針對丑陋的人性,無盡的欲望。克制住了這些,你就成了完人。可這世上沒有完人,所以你就會到處看見丑陋的人性和無盡的欲望。
讀我是貓讀后感篇9
作者所表達的諸如這些觀點,具備一定的哲理性,是本作品靈魂閃光的地方。
但在作品的結尾,表露出作者對生活的迷茫和絕望。作品的核心部分是迷亭、獨仙、寒月、東風和主人之間的大爭論,表露了當時文人的各種心態,對外來文化的排斥和迷愛,以古老文化崇拜和拋棄,對現實的無奈和不解,對人的刻薄與冷漠,對自我價值的渴望和不可及,使作者的思想處于瘋狂狀態,可謂是尋尋覓覓找不到活著的證據,于是認為太平世界只有在死之后——最后以貓被淹死來收尾,給作品的喜劇色彩畫上了悲劇的句號。
而且《我是貓》這個作品的主題思想是悲觀厭世的,而不是演奏快樂向上的生命樂章,在與小花短短的愛情和教師夫妻關系的描述中,也沒有盡甜美之意,這是對生活的漠視;在談到修身養性之時,也沒有找到真正修身養性的方法,最后認為世人皆瘋子;在迷茫痛苦時,沒有努力追求幸福卻找到酒精來麻醉自我,這些都是作品中不健康的思想觀念,是應該予以批判的。
這是作者所處社會環境所造成的。二十世紀初的日本是西方文化和古老文化碰撞的年代,整個意識形態領域陷入混亂局面,人的思想和行為無所適從,更找不到解決諸多矛盾的途徑和方法,這是《我是貓》描繪的社會背景。
其實我國至改革開放以來,思想意識領域也是一樣的混亂。封建主義的頑固、共產主義的遙遠不可及、資本主義的實用拜金,使人們的思想失去準則而迷惘不知所措,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交織造成了諸多的社會弊病,引起學術界,文學界及各個社會領域的爭論不休。事實上,我們應有清醒的認識,那些是本民族的思想精華,那些是外來文化的思想糟泊,如何吸取精華,踢除糟泊才是我們面臨民族文化碰撞所應做到的,消極、逃避、迷茫都是絕不可取的。
讀我是貓讀后感篇10
1871年,日本開始史上最大刀闊斧的改革,明治維新,經濟大步發展的同時,社會問題日益突出各種矛盾日益尖銳,36年后的1905年,時年38歲的夏目漱石以《我是貓》一舉成名,獲得廣厚贊譽,更是被認為豎起了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豐碑,在日本,享有“國民作家”的美譽。
在明治維新100年后,中國也進行了被譽為“世界史上最大規模減貧行動”的改革開放,從1978年開始至今,剛剛好是第三十年,正如鳳凰衛視“騰飛中國”的廣告宣傳語所說,激蕩三十年。一個事實是肯定的了,中國改革開放經濟騰飛的三十年,也同樣是社會問題此起彼伏如一只怎么斬也斬不完的九頭怪,在這時候,重讀夏目漱石先生的《我是貓》,尤其是最后一章,無異于一劑強心針。
小說的前面十章,無論結構或者所講的道理均類似于雜文,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事無巨細描摹得都異常鮮活,讀來嬉笑怒罵自成一體,文字品格妙趣橫生。唯獨最后的第十一章,老先生幾乎是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變,說得神乎其神,專講文化意識形態方面的問題,且讓我們看看先生都寫了哪些玄妙之語。
讀我是貓讀后感篇11
手里面的這本《我是貓》,是人民文學出版社的新版,譯者是尤炳圻和胡雪,對于外國文學,我知道譯者是很重要的,一直也很少看日本的文學,沒什么原因,就是沒有太大想看的沖動,不過夏目漱石的《我是貓》卻有耳聞,知道是比較另類的一部作品,正趕上日語系的表妹買了幾本日本的文學,就拿來看了。
說實話,讀前兩章的時候,是有些累心的,一方面當然源于夏目漱石本身對文字的游刃有余及過于學究氣息的風格,使整部作品讀起來有些晦澀艱拗,據說在日本,雖然《我是貓》很有名,但是讀的人也并不多,換句話說,夏目瀨石雖然在日本文壇上的地位顯赫,但顯然他的作品不如川端康成那樣普及。另一方面,我一度認為是譯者的問題,我不知道兩位譯者的分工是分章節翻譯,還是共同合作,總之前面的章節翻譯的讓人有一些矯情的感覺,而后面卻是漸入佳境,我試圖猜想,譯者是不是也跟我一樣,對夏目漱石的風格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總之,到后面,我是越來越喜歡上了這部作品了。
首先《我是貓》的特別之處在于,作品的第一主人公是貓,作者讓貓自說自話,以它的角度詮釋人類社會,其實整個作品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貓的思想,它總是在絮絮叨叨,沒完沒了的說著自己對人類的感想,其實說穿了,這部分就是作者思想的一個切面,作者借貓抒發自己的感想,就像很多文學名著的說教成份難免讓人心煩一樣,這一部分雖然換了主人公,但是如此大段冗長的描述,也略顯沉悶,對于多數人來說可能不太接受這種枯燥的說教,但是好在表現手法比較新穎,再加上作者的語言文字功底極其深厚,所以也還是可以接受的。
另一方面是貓眼中人的行為,主要集中在言談上,這一段是極有趣的,也是我的最愛。對話的地點,當然主要集中在主人的家里,貓對主人是有很多看不慣的地方的,在它的眼里,主人是一個迂腐的,思想守舊,而且有很多陋習的家伙,但是并不是說,主人就一無是處,隨著作品的展開,貓也承認了主人身上的那種不為金錢所屈服的某種孤高的個性,這也必然直接導致了他與這個金錢至上的社會的種種不融合,但是這一點在貓看來還是很欣賞的。主人有兩個很不錯的朋友,一個是迷亭先生,一個是寒月先生,在這里面,讓人尤其印象深刻的,顯然是迷亭先生,迷亭是一個相當有意思的家伙,說話從來不靠譜,謊話大話連篇,而且最絕的是,即便被人揭穿了,他也可以大義凜然的繼續糊弄下去,好像胡說八道就是他人生最終極追求的目標,就像抽煙的人離不開煙一樣,捉弄人成為了他生活的必需品,而這樣玩世不恭的迷亭和一本正經的主人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再做個比喻,就像相聲一樣,一個是捧哏的,一個逗哏的,在相聲當中,捧哏的是假裝裝傻,而主人是真的很傻,據說這本書的寫法,也有點日本落語的風格,落語就是日本人的相聲,不過是一個人說的,聽過一些,沒感到很好笑,想來和民族語言文化不無關系,不過,這部作品的幽默卻有某種共通之處,而迷亭的風格,一度讓我想到郭德綱,我總是在不知不覺中把他們兩個重合,當然是舞臺上的郭德綱,生活中他什么樣,那就不得而知了。
總之,只要迷亭出場,你就會充滿期待,這一段是足夠引人入勝的。另一個人物是寒月,這個人物,只有在看完全書,才能形成一個比較清晰的輪廓,他不是很喜歡發表自己的意見,或者說他的語言不太能展示他這個人物的性格,但是其實他也是一個很認真的人,但不同于主人的迂腐,他是比較單純的那種人,所以在最后才會產生磨玻璃球的可笑事件,通觀全文,再去回憶寒月的種種,才能在心中構建成寒月這個人物。而書中還涉及了充滿文學追求的東風,說一套做一套的三平,拜金的金田夫人等等,你方唱罷,我登場,在這一個小小庭院,為著一些瑣事,上演著一出又一出的人生喜劇,也充滿著諷刺的意味,如果說魯迅在《阿Q正傳》中的諷刺過于辛辣,那么夏目瀨石在《我是貓》中的諷刺更多的是嘲弄,寫出了作者對社會現狀的種種不滿與對現實弊端的種種認知。
總的來說,是比較喜歡這本書的,雖然是作者假借貓的口發了一番牢騷,揭露了社會的一些現狀,但是并不枯燥乏味,表達的相當的巧妙,引人入勝,能讓你在笑聲中,體會一些很深刻的感悟,想來就是這本書獨特的魅力,說來又是一種巧合,正在看《我的名字叫紅》,看過前十章,感覺這部作品之所以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寫作的手法是占了很大一部分的,確實是一種新的突破,一種新的嘗試,不過,從中也看出了一些《我是貓》的痕跡,比如我是樹,我是狗,我是什么的時候,很多時候說話的語氣與姿態,是跟《我是貓》有很大相似之處的,只不過,帕慕克的作品是在不斷的轉換主人公,想要表達的主題,也是不同的,關于《我的名字叫紅》看過后再繼續說吧,關于《我是貓》,不錯的一部文學作品,有空的話,就找來看看吧。
讀我是貓讀后感篇12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笑,笑一定帶有各式各樣的感情。——題記
不同于多麗絲·萊辛所寫的《特別的貓》,這是一本完完全全以貓的視角來寫的小說。《我是貓》是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處女作也是使其贏得不朽聲名的作品之一。
初讀這本書,一時半會兒會找不到感覺,會認為這本書是索然無味的。其實不然,這里的每一篇章,都有無盡的笑意。這里的笑,并不是單純的快樂的笑,種種復雜的笑的要素都滲入其中:有對自己人的調笑和嘲謔,也有對厭惡對象發出的冷笑和譏諷。
我鐘愛這本書,是在于這部作品的藝術構想——以窮教師家里的貓為整個情節的敘述者。我喜歡這只貓,這是一只被巧妙擬人化了的"靈貓",也是一只善思索、有見識、喜議論、好調侃并且賦予正義感的貓——雖然他不能講話。
從貓的眼中看這些自命清高、憤世嫉俗的知識分子,會有不同的感覺。這些人在對待現實的態度上各有不同:苦彌殺對現實十分執著,遇到事情就打動肝火;迷亭玩世不恭;寒月講究情趣,遇到事情無所沾滯;獨仙十分消極;東風喜歡粉紅色的唯美世界…但是卻有一個共同點讓他們走到一起,那就是重視知識,熱愛學問,厭惡榮華利祿。
對于貓的世界,說不上有多了解。但是,自從看了這本小說,我每次看到奶奶家的那只貓蹲坐在我面前,就會覺得它正在用它那雙閃亮亮的眼睛看著我。我看不懂那種那種眼神,或是鄙夷,或是嘲諷,或是不屑…驀然發現,自己的一切都早已暴露在這只貓的面前。我在猜測,眼前的這只貓會不會也有話對我講。
親身的感受,更讓我深刻體會到《我是貓》的意義所在,那種以第三者來看透人心的敘述,更加能走進人心。
最后那只聰慧的貓因為好奇而死去,但它那活靈活現的形象依舊在我心中。
讀了此文,或許收獲的并不多,但給我的感觸卻有許多許多。
讀我是貓讀后感篇13
《我是貓》是一本很好的書,它以犀利的筆鋒,強烈的諷刺了日本當時的腐敗社會,讀者只要細細品讀,必須能夠品出作者寄托在這本書上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感,大家一齊來看一看這本書到底好在哪里吧,請仔細看。
文章站在貓的角度上,俯視日本社會的風尚,粗暴、邪惡似乎已經成為了日本的代名詞。可是,作者一人是絕對不能改變日本的,所以,作者把這種思想寄托在這本書上,期望日本看到它,能夠改邪歸正,與別的國家能夠友好相處,這是作者最大的期望,可惜這個夢想還是沒能讓日本改變,我們感到十分惋惜。
在《我是貓》中出現了很多主角,這些主角大部分都與當時日本的社會風氣驚人的相似,都是貪婪的化身,雖然有一些人相對來說比較善良,可是貪婪、無知、強暴還是這些人的特色。
《我是貓》筆調詼諧,乍看上去像一篇笑話,再細細品讀,發現它是一把利劍,刺得我們心痛。
這就是《我是貓》,期望大家也來感受它的滋味吧,別的就不多說了。
讀我是貓讀后感篇14
花了一個月把書看完,沒有太多的感覺,沒有太多的想法,只想做個夢,夢見自己是只貓……
如果我是貓,我可以優雅的漫步墻頭,對著月光唱歌,可以享受一個寂寞的、只屬于我的安靜的夜。仿佛世界靜止了,而我是唯一的生物,游走在空蕩蕩的小巷。萬家燈火的夜晚,蕭瑟冷酷的寒風,迫使將我帶到一個又一個悲苦家庭,一個孩子在垃圾堆旁,一個連衣裙女子在街頭游蕩,一個中年男子喝醉,一個年輕人肆無忌憚地抽著煙,一對老人行色匆匆。
當寂寞籠罩在這個灰暗的城市,我看不清他們的臉。他們麻木可憐又虛偽可笑的臉。有些愁容滿面,有些自負囂張。他們將丑陋的靈魂隱藏在華麗的服飾之下,好像偷偷帶走一片云朵塞進口袋。可是天邊依然不會單調,因為總有新的云朵代替舊的悲傷。我漫不經心徘徊在街頭,冷眼看著忙碌的人們為了名利追逐。用淡定去仇視他們。
讀我是貓讀后感篇15
作者以貓眼寫人類社會,使小說得以撇開必須的社會成見,以其充滿離奇的想象,鞭撻和嘲諷當時明治維新后的日本。小貓寄居的房屋里住著一個奇怪的主人,他喜歡拿著一堆晦澀難懂的書籍假裝欣賞;嘗試過詩歌、繪畫等高雅藝術卻失敗;社交面極窄,左鄰右里的關系都處理不好;作為英語初級教師也普普通通;他的性格固執、暴躁,卻也有讀書人的迂腐、怯懦。苦沙彌深受胃病所擾,與妻兒子女的關系不慍不火,由于身居陋室而又自命不凡,所以被街坊稱為“本世紀難得一見的怪人”。
貓兒正是在對主人家為數不多的訪客的觀察和主人如何處理與外界的沖突中構成了對社會的看法。理所當然,苦沙彌所交往的都是些知識分子同學:喜愛胡謅八扯但又有必須文學素養的迷亭先生;文質彬彬,癡情藝術卻糾纏于戀愛的理學士水島寒月;話語中帶有出家人的迷幻與飄逸,但卻過分關注自我的八角獨仙:和主人一樣,他們都是在人格中充滿矛盾的讀書人。
放在明治維新的大背景中看,小說反映了在世風日下、人人追名逐利的社會中知識分子的無奈與彷徨。當時日本人的價值觀正經受著西方的沖擊:一方面,追求學問還是追求名利的問題考驗著他們;另一方面,社會上富人的種.種現象又刺激和嘲諷著他們。于是,他們各自構成了各自的獨特性格:主人鄙視實業家,在自我的空間里固執地過著自我的生活;迷亭先生在不斷地與他人胡扯聊天中得到解脫;寒月想娶實業家金田先生的女兒,但終究未能如愿;獨仙先生似乎深得東方哲學觀的深邃,要求自我以“消極”的方式修養心靈。
如果聯系夏目漱石先生的個人經歷來看,這幾個在大變革環境中艱難度日的文人何似他本身呢也許書中諸位的性格正是反映了夏目漱石內心微妙的各個方面吧。他本人幼年不幸被生父拋棄,正像小貓一出生就煢煢獨立一樣;而晚年死于胃潰瘍,就如小說中女主人說苦沙彌“終將死于胃病”;而對東方人生觀的理解與向往,他又與獨仙先生有幾番神似。
“必須的社會意識反映著必須的社會存在”。在經受西方思想的洗禮中,總有些敏銳的心靈憂慮著他們眼前所見到的,惋惜著他們背后所失去的。夏目漱石先生的早逝是我們的不幸,但他所遺留下來的文學瑰寶,卻為一代又一代人所誦讀、贊賞。
讀我是貓讀后感篇16
《我是貓》是一部正宗的日本小說,由日本著名作家夏目漱石所著。此書以一位窮教師家中的貓為主人公,以這只被“擬人化”的貓的視角來觀察人的心理。本書中的貓飽經滄桑,受盡煎熬,最后死于水缸之中。其實,在生活,飽受折磨最后死在人類手中的小動物,還有很多。
一次,從學校回來之時,剛經過醫院門口,就見到了一大群人圍成一個小圈子,似乎在圍觀什么。愛湊熱鬧的&39;我擋不住好奇心的誘惑,擠進去看了看究竟。這一看,我驚呆了,好一會兒才緩過神兒來。地上躺著一只慘死的貓,毛發呈棕色,部分已被鮮血染紅。它四肢是舒展狀態,前爪似乎在求救。最可怕的,也是讓我呆住的理由――貓兒的右眼球竟掉了出來,與眼眶通過小小的血管連之后,藕斷絲連。這場景,至今回想起來還覺得可怕。
還有一次,也是在夕陽落山之時,我從尚未施工的那塊空地走回家。剛到半途,忽聞“喵——喵”之聲,想了想,也沒在意,繼續向前走。正當快要走出空地之時,又傳來聲“喵――喵”。我思索著:好像是只貓兒的叫聲。于是,我便踏上了尋貓之路。大約花了4分鐘,我通過決定聲源的方法,找出了貓的確切位置。咋眼一瞧,全身黑不溜秋的,眼里堆滿了眼屎,臟兮兮的。我見它又臟又臭又難看,便沒管它,回了家。這件事,便成了我的遺憾。
想一下,竟有這么多的動物慘死在人類手里,人類是否該好好反省反省了呢?
讀我是貓讀后感篇17
今日,我看完了一本十分精彩的日本名作《我是貓》,它的作者是日本著名的作家夏目漱石,它是夏目漱石的處女作。
收中的主人公不是人而是一個窮教師家的貓,這只貓在夏目漱石的筆下變成了一個善于思索、有見識、富于正義感的貓,可是到了最終也沒學會抓老鼠的貓。
大概資料是一只可憐又可愛的小貓,被一個書童玩過了以后,又弄傷了,無家可歸,十分幸運的是被一個“好心人”給留了下來,可是,小貓被主人家的人又打又罵,有的時候還得餓肚子,它的窩就是一個破紙箱,到了冬天又冷又餓,十分的可憐。那個時代有錢的人十分少,沒錢的人很多,有的時候人都吃不飽,生活都沒有保障,別說一只貓了,更是可憐,有的時候二、三天都吃不上飯。最終,它為了喝水一不細心滑到了水缸里淹死了。
我讀了這本書后思緒萬千:在那個黑色的時代,那人吃人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就連一只小貓的生命也無法保障。
如果它生長在此刻的我們中國,必須會被好心的人帶回家,天天喂它吃好吃的貓糧,各種各樣的口味都有,還會有溫暖的小窩,冬曖夏涼。看電視上的報道,有一個老奶奶每一天去喂養在她的房子周圍的流浪的貓和狗,此刻有愛心的人越來越多了。如果它生活在我們的社會,它必須是幸福的都不想離開。
這篇文章也表達出了20世紀初的日本的黑暗時代,人們的生活是多么的困苦,我們此刻的生活條件實在是太好了,吃的有營養,穿的又暖和又漂亮,還有寬敞的教室,精致的書籍供我們來學習,我們實在是太幸福了,我們要珍惜此刻的生活,好好學習,為國家貢獻我們的力量。
讀我是貓讀后感篇18
作者以貓眼寫人類社會,使小說得以撇開一定的社會成見,以其充滿離奇的想象,鞭撻和嘲諷當時明治維新后的日本。小貓寄居的房屋里住著一個奇怪的主人,他喜歡拿著一堆晦澀難懂的書籍假裝欣賞;嘗試過詩歌、繪畫等高雅藝術卻失敗;社交面極窄,左鄰右里的關系都處理不好;作為英語初級教師也普普通通;他的性格固執、暴躁,卻也有讀書人的迂腐、怯懦。苦沙彌深受胃病所擾,與妻兒子女的關系不慍不火,由于身居陋室而又自命不凡,因此被街坊稱為“本世紀難得一見的怪人”。
貓兒正是在對主人家為數不多的訪客的觀察和主人如何處理與外界的沖突中形成了對社會的看法。理所當然,苦沙彌所交往的都是些知識分子同學:喜愛胡謅八扯但又有一定文學素養的迷亭先生;文質彬彬,癡情藝術卻糾纏于戀愛的理學士水島寒月;話語中帶有出家人的迷幻與飄逸,但卻過分關注自我的八角獨仙:和主人一樣,他們都是在人格中充滿矛盾的讀書人。
放在明治維新的大背景中看,小說反映了在世風日下、人人追名逐利的社會中知識分子的無奈與彷徨。當時日本人的價值觀正經受著西方的沖擊:一方面,追求學問還是追求名利的問題考驗著他們;另一方面,社會上富人的種種現象又刺激和嘲諷著他們。于是,他們各自形成了各自的獨特性格:主人鄙視實業家,在自己的空間里固執地過著自己的生活;迷亭先生在不斷地與他人胡扯聊天中得到解脫;寒月想娶實業家金田先生的女兒,但終究未能如愿;獨仙先生似乎深得東方哲學觀的深邃,要求自己以“消極”的方式修養心靈。
如果聯系夏目漱石先生的個人經歷來看,這幾個在大變革環境中艱難度日的文人何似他本身呢?也許書中諸位的性格正是反映了夏目漱石內心微妙的各個方面吧。他本人幼年不幸被生父拋棄,正像小貓一出生就煢煢獨立一樣;而晚年死于胃潰瘍,就如小說中女主人說苦沙彌“終將死于胃病”;而對東方人生觀的理解與向往,他又與獨仙先生有幾番神似。
“一定的社會意識反映著一定的社會存在”。在經受西方思想的洗禮中,總有些敏銳的心靈憂慮著他們眼前所見到的,惋惜著他們背后所失去的。夏目漱石先生的早逝是我們的不幸,但他所遺留下來的文學瑰寶,卻為一代又一代人所誦讀、贊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