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傳讀后感怎么寫
寫讀后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蘇東坡傳讀后感怎么寫怎么寫,這里給大家分享蘇東坡傳讀后感怎么寫,供大家參考。
蘇東坡傳讀后感怎么寫篇1
接連三天,閱讀《蘇東坡傳》。印象中,這是一本失而復得的書。還是剛畢業時,愛書的當時還讀中學的兄弟買了這本書,送給了我。而當時,恰好有同學到家玩。于是,在同樣愛書的我這里借書閱讀,似乎也成了她進步的表現。
把那本新到手的《蘇東坡傳》給她,千叮萬囑一定要歸還。
不在同一地點工作的同學,畢業之后就如紛飛的風箏,哪還有聚會的時間與機會。于是,如越來越淡的同學情一樣,那本《蘇東坡傳》也就永遠地借走了。我相信,那本書在那個還算長得漂亮的同學那,一定也很是孤獨。因為在我看來,那位女同學也許是看不懂蘇東坡的。
于是,每想起那同學,《蘇東坡傳》也就條件反射般地在眼前。好幾次與她聚首,沒有說起那本書。但蘇東坡情節,還是時時影響著我。
蘇東坡傳讀后感怎么寫篇2
起初我對東坡的了解只停駐于他的詩詞,但合上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我不禁對東坡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仍葆有赤子之心的人生態度肅然起敬。從了解到喜歡,直至與他越走越近,即使望塵莫及,但他就像一盞明燈,引我前行。
東坡寫詩作畫,練字,亦好美食,喜鉆研。至今令人大快朵頤的東坡肘子,因弟弟而興起的瑜伽術,全情投入的釀酒煉丹,縱觀東坡的一生,相較于文化名人,他更不失為一個興趣廣博的頑童。經歷永遠充沛,總有自得其樂的事可做,他以天性的樂觀享受著生命的每個瞬間,了解東坡的生活后便心生一份親近它不遙遠也體會著人生最簡單的快樂。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許得是天長地久的誓言,即使歷盡生死,東坡仍將妻子放于心上,期待夢中相會。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手足情深即使聚少離多天各一方,東坡也借著月亮念著弟弟。宦海沉浮,吾弟定要安好。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乞兒。這天地間可曾有不好的人,東坡傾心待人,朋友也是隨他遍布天下。
貶謫流放是東坡一生的命途,他生性直爽,若遇不快之事,如蠅在食,吐之方快。得罪奸佞,流落他鄉,他也無所畏懼,風雨飄搖中,自能一笑置之。走黃州,嶺南,海南島。艱苦中,他并持操守造福百姓,對敵不可低頭,對百姓定要鞠躬盡瘁,越是走進東坡的一生,越適應他的浩然正氣。而震撼權術,斗爭中他是那股清流,直言不諱,絕不委從。他真,他正,他剛。滔滔海浪亦不能將他的本性折損半分。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東坡瀟灑自在的走完了他的一生,給我們留下了溫存和生命別樣的篇章。
蘇東坡傳讀后感怎么寫篇3
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把《蘇東坡傳》讀完了,原諒我的才疏學淺,認識到讀書的重要性也才是這幾年的事情,所以也不敢夸夸其談,只是在不斷的提升自己,是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第一次聽說這本書是在公司的讀書會上,會議的章程中有一項是每人向大家推薦一本書,公司的一位領導為我們推薦的就是林語堂所寫的《蘇東坡傳》,通過他的推薦,讓我了解了蘇軾不是我之前認為的那個蘇軾——只是一個詩人,小時候對詩人這個概念很模糊,認為詩人就是喝喝酒、寫寫詩,然后平時也沒什么特別的事情,我完全忽視了當時的科舉,他們也是為政一方的政治人物。第二次接觸到《蘇東坡傳》是在看余秋雨寫的《山居筆記》——蘇東坡的突圍,字里行間秋雨先生對東坡先生很是佩服,佩服他沖出重重圍擋后坦然自若、淡泊靜定。
讀完全書,林語堂先生對東坡先生的概述很到位也很簡練,我自己也想不到能用什么更簡單的文字來提升。林語堂先生說“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珈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癮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可是這些也許還不足以勾繪出蘇東坡的全貌。”寥寥數百字就把蘇東坡的一生所為全部囊括,他最后才是詩人,在詩人的身份之上東坡先生更是一個有所作為、百姓信賴的從政者,是蘇子由的好哥哥,是朋友能夠推心置腹的知音。
林語堂對蘇東坡的喜愛溢于言表,全書讀下來每個字都透漏著這種喜愛,他喜歡蘇東坡的生活態度。蘇東坡坎坷一生,各處為人民奔走,一個正正把人民疾苦放在心上的人,無論多大的挫折,都改變不了他豁達、達觀、自得其樂的生活態度。
蘇東坡近乎高中狀元,沒考中的原因只是歐陽修誤以為東坡的文章是自己的門生,為了避嫌,將其評為第二,不過這根本不足以遮蓋東坡在文學上鋒芒,歐陽修評價他的文章“喜極汗下,老夫當退讓此人,三十年后,無人再談論老夫”,要知道歐陽修在當時還是文學權威,門生遍地,同時歐陽修推薦蘇氏兄弟二人參加制策,宋仁宗看了兩兄弟的策論文章直呼“今天我已經給我的后代選了兩個宰相”,足以能證明東坡在文學方面的造詣。
東坡并沒有恃才傲物,他說自己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在他眼前沒有一個不是好人。同時他一直努力為底層老百姓發聲,為人民謀福祉,放到當代也是一個名聲很好的從政者,為百姓建造醫院,改善飲水,疏通湖泊,被貶黃州后成立救兒會,一生功德無量,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描寫東坡先生再合適不過。
東坡先生也是個普通人,在深陷“烏臺詩案”,朝廷派人去抓捕他時,他也會害怕。他也會求“長生之道”,他所求之法不是強求,只是在修煉身心,她在惠州的書房叫“思無邪齋”,他相信純潔的思想才是淳樸生活的基礎,這也是他一生所信奉的宗旨。
蘇東坡的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恃生而存,不隨死而亡。他的這股正氣,一直持續了一千多年,直到現在,我想我們就應該學習他的這種浩然之氣,縱使學不到這個高度,但起碼也應該有一身正氣。
蘇東坡傳讀后感怎么寫篇4
“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這是蘇東坡對他弟子說的話,話說的最好描繪他自己也恰當不過。
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狂妄怪癖,也能輕松玩笑,也能鄭重莊嚴,從蘇東坡的筆尖流露出來的是人類情感之弦的振動。有喜悅,有愉快,有夢幻的覺醒,有順從的隱忍。林語堂自述自己是一個樂天派,描寫蘇東坡這另一個樂天派。盡管蘇東坡受到歷代皇后的庇佑,但他的仕途一直都不順利,屢遭貶降,甚至被逮捕,忍辱茍活。
我佩服蘇東坡的敢于言說。他一生為官清廉,有著一顆廣大而博愛的心,盡管他一生都在跟大文學家和王安石斗智斗勇。在王安石實行變法的時候,他敢于逆行。先不說王安石變法的內容好不好,但是在這么一位在當朝頗受寵的宰相面前敢于出言說出反對,這份不畏強權的勇氣就值得我由衷的敬佩。
蘇軾的一生可以說是坎坷動蕩,政治上的小人,為了打擊這一代文豪,不惜使盡萬般手段,一次次的貶謫,離中原愈發遙遠,到最后,甚至有了元祐黨人碑的出現,被刻上黨人碑的官員,重者關押,輕者貶放遠地,非經特許,不得內徒,而蘇軾,與司馬光一起,名列黑名單前列。但就是這樣的政治上的迫害,蘇東坡絲毫不以為意,灑脫依舊。
蘇東坡過得快樂,無所畏懼,像一陣清風度過了自己的一生。在蘇東坡完全松弛下來而精神安然自在之時,他所寫的隨筆雜記,就具有此種醇香的詼諧美。
在蘇東坡臨死前,他曾輕聲說過一句話:“西天也許有;空想前往,又有何用?”這是他的道教道理。解脫之道在于與自然,在不知善而善。蘇東坡連遺教都沒對兒子說便去了。
蘇東坡的肉體雖已化為塵土,但他的精神將永恒在我們心中。所以,他的生命是不朽的,是美好的,我們將把他的精神發揚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蘇東坡傳讀后感怎么寫篇5
那是一闕詞換一壺酒的朝代。多少風流雅士、絕色佳人,于宋朝的春風亭園,杏花釀酒,松針煎茶,即興填詞,歲序安然。
而正因蘇東坡生于這個一首詞可換一座城的朝代,他才可過的快樂,無所畏懼,似一陣清風度過了一生。但卻不得不說,他這一生,很是精彩。在煙塵飛揚的世間,猶記明月清風;在顛沛流離的境遇,學會隨遇而安。他遭貶謫,被放逐,一生輾轉流離,得意太少,失意太多。
蘇東坡一生為官,一生清廉。他曾感嘆,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他雖無意仕途,卻不能徹底做個散淡閑人。他的一生,一半江湖,一半山林,一半忙碌。他喜歡翠竹楊枝,卻舍不下酒肉佳肴。他在濃郁中追求清淡,于深沉中品出清歡。而正所謂,人間有味是清歡。
許多城市都留下了他的足跡,留下了他的故事,也留下了他的詩詞,更留下了他的悲歡離合。他在密州的煙雨叢林,竹杖芒鞋,感悟“一衰煙雨任平生”的況味。他在黃州偏遠的鄉間,咀嚼幾碟素菜,品味出“人間有味是清歡”的淡薄。他在惠州的陋室,隔簾聽雨,享受“又得浮生一日涼”的意境。他在杭州西湖,看桃紅柳綠,吟詠“淡妝濃抹總相宜“的清雅。
蘇東坡,他于簡潔的茅檐草舍,一壺清茶,幾碟素菜,悟出了人生的境界與禪意。林語堂于書中曾曰:他的肉體雖然會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成為天上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閃亮照明。這個他,當然是蘇東坡。他的一生,堪稱奇跡。
從凄美的“只恐夜深花睡去,股稍高燭照紅妝”,到豪放的“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再到,灑脫的“此心安處是吾鄉”,最后是哲思的“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這一句句詩一首首詞,承載著蘇東坡的人生,起起落落。
知道一個人,或不知道一個人,與他是否是同代人,沒有關系。書中曾云:“我認為我完全知道蘇東坡,因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因為我喜歡他。”如是,我愛他,愛他率真,愛他孤傲,愛他清廉,愛他風流。
林語堂于書后遂: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蘇東坡傳讀后感怎么寫篇6
在這個寒假里,侯老師為我們推薦了一本書,叫《蘇東坡傳》,并且還要寫讀后感。開始,我很抱怨,推薦讀書怎么還送他篇讀后感啊!可我一讀這本書,我就放不下手來了!
我很敬仰蘇東坡,因為他樂觀豁達的性格。“成也其詩,敗也其詩。”用在蘇東坡身上在也合適本、不過了。“烏臺詩案”讓我不禁感嘆:“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蘇東坡太有才華,鋒芒太露,原來與他為友的人也不會轉而排擠他,他也不會落的N次被貶到外地去。
好在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他沒有郁郁寡歡,而是隨遇而安。在密州,他寫出了公認為最好的中秋詞《水調歌頭》,那動人的詞句和奇美的意境至今長盛不衰而在他晚年生出之地,嶺南蠻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常坐嶺南人”也正是蘇東坡明朗豁達的心境的寫照。
我敬佩蘇東坡的才華、樂觀、豁達的性格和他的浩然之氣,蘇東坡雖然死了,但他的詩詞、他的精神卻永遠活在了人們心中。正如林語堂所說:“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他留給我們的是他心靈的喜悅,是他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蘇東坡的浩然之氣,也將入他的詩詞一樣永留千古。
蘇東坡傳讀后感怎么寫篇7
蘇東坡是一個天生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作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人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上的秘書。
可以說,蘇東坡的一生豐富多彩。他一生融儒、釋、道于一體,詩、文、詞、書、畫俱在才俊輩出的宋代登峰造極。他的文章聞名天下,仕途卻歷盡艱辛,屢遭迫害,但終不改其樂觀的天性。
蘇軾在四十歲以后半生漂泊不定,從顯貴一直貶至卑微小吏,嘗盡世間疾苦。貶謫途中的蘇軾也自嘲:有的不是學問,而是一肚子的不合時宜。
蘇軾的“言”是出名的。曾經上神宗皇帝“萬言書”,譏評時事,論辯是非,希望神宗改變變法的心意,不久就遭貶職。此時的蘇東坡依然胸懷大志,大不了“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一時興起,作詩幾首,卻被好事者誣陷,強加對君主大不敬的罪名,釀成一時轟動朝野的“烏臺詩案”,身陷窘境,自己卻不是很在意,四處游玩,四處寫作,四處交友。以灑脫看待困境,以微笑面對人生。
人生充滿了失敗與挫折,你的態度決定你的人生。你積極對待,生活則充實、精彩、光明一片;如果你消極對待,生活則空洞、無趣、一片黑暗。
霍金在劍橋大學讀研究生時,被診斷患了“盧伽雷病”,不久,就完全癱瘓了。1985年,霍金又因肺炎進行了穿氣管手術,此后,他完全不能說話,全身只有三根手指能動,只能依靠安裝在輪椅上的一個小對話機和語言合成器與人進行交談;看書必須依賴一種翻書頁的機器,讀文獻時需要請人將每一頁都攤在大桌子上,然后他驅動輪椅如蠶吃桑葉般地逐頁閱讀。
霍金正是在這種一般人難以置信的艱難中,以微笑面對人生成為世界公認的引力物理科學巨人。霍金在劍橋大學任牛頓曾擔任過的盧卡遜數學講座教授之職,他的黑洞蒸發理論和量子宇宙論不僅震動了自然科學界,并且對哲學和宗教也有深遠影響。
人生苦短,讓我們像蘇東坡、霍金一樣以微笑面對人生,讓我們的人生更加充實,更加精彩,更加光明!
蘇東坡傳讀后感怎么寫篇8
林語堂先生的小品漫筆看過一些,列傳卻是第一次拜讀,看了之后,才后知后覺的發現林語堂寫列傳也是精彩十分,拿起便不忍釋卷。難怪這本書能被成為四大列傳之一。
蘇東坡是我國眾所周知的大文豪,但人們喜歡他,敬重他,并不只僅是他的才調。這一點,在這本《蘇東坡傳》中,可謂解析的酣暢淋漓了。光是看書后那鱗次櫛比,令人咂舌的參考材料的附錄,便可知林語堂花了多少心思在研討蘇軾,解讀東坡。
這本書記載了蘇東坡崎嶇的終身,從名聲大噪到幾經放逐,直至。材料具體,言語生動這些長處自不必說,最讓我感動的是林語堂對蘇軾這個人物傾瀉的汗水,在書中的每句話里簡直都能感觸到,林語堂就像一個忠誠的“粉絲”,跨過千年韶光,去尋覓偶像魂靈中亮光的動聽之處。其實前史哪里有或許百分百復原,林語堂對蘇東坡毫不小氣的溢美之詞,也被有些人點評不行客觀。而我卻以為,正因如此,林語堂所刻畫的蘇東坡,才顯得分外有血有肉,才分外讓人喜歡與嘆服。他的才調,他的磊落,他的仁心,他的志向,他靈通的才智,傳奇的人生,并不會由于年月的消逝而減損半分,反而引得后世知音的共識。
林語堂先生當然也是知音之一,他不由得拿起筆,把他的感悟寫下。書中說:“創作之能使歷代人人愛讀,而不為時間短的文學風氣所吞沒,乃至歷久而彌新,必定具有一種咱們稱之為發乎內心的‘真純’。”而正由于蘇東坡品格中那“真純”的一部分,體現在其文章與業績中,才得以傳得千古美名。我想,打動了林語堂先生的,也正是那份“真純”。
林語堂先生行文灑脫天然,嬉笑怒罵之間,總能在片言只語中顯示人生的才智。然而生逢濁世的他,也有許多無法,想必在蘇軾身上,他看到了一種歷經劫難仍然可貴的純潔與高雅,這也正是他神往與尋求的人生境地。在《林語堂散文》中,他就曾說道:““火熱大方的心境應該由一種哲學加以保證,避免受人生的環境所糟蹋,由于人生是最嚴格的。火熱的心境是缺乏敷衍環境的,熱心有必要和智與勇結合起來,一個徹底了解人生的人是一直英勇的。無論如何,智假如不能生勇,便無價值。智阻止了咱們的愚笨的野心,把咱們由這個國際的時尚的騙子—無論是思維的騙子仍是人生的騙子—中解放出來,是咱們得到勇氣”。熱心加上才智,才干發生直面人生的勇氣,這種勇氣絕不是匹夫之勇,而是一種豁達灑脫的大才智。
在林語堂心中,蘇軾正是一位這樣的勇者,在千年之后仍然用不滅的品格魅力照亮人們的心靈。感謝林語堂先生,讓更多的讀者,也有幸,做一回蘇軾這位傳奇文人的知音。
蘇東坡傳讀后感怎么寫篇9
讀完《蘇東坡傳》,在看到結尾處的“萬古不朽”時,心中覺得悵然若失,竟真的有些舍不得,明明知道他早已作古,奇怪的是我到現在才真正認識他,并努力透過書去解他,但故事就這樣戛然而止。
每個人的年少都懷著雄心壯志,可世事無情,夢想總被“雨打風吹去”。蘇軾說“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但“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不如“身長健,但優游卒歲,且斗樽前”。
宦海沉浮,幾近顛沛流離,最讓我為之欽佩的是蘇軾他的恬淡自足,似乎到哪兒都是家鄉,一副鄉土派頭,融于山水之間。
一杯茶,一幅遠山的畫,一個美好的夢想,就不難感受到蘇軾為之推崇,并躬行實踐的清歡。一本書講述一個生命,這個生命其實又活,并隨著每一個讀者的閱讀一次一次上演他的人生舞臺劇,我們也隨著他的心情跌宕起伏,感受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
當豪情經過磨練,漸漸轉為平實,一顆心安靜下來,開始著細小處為民造福,蘇軾處處為民請命,囤積糧食,以抵災荒。久旱降雨,他比誰都高興,一州一民是他不可割舍的責任。
我想,如今的社會有多少人抱怨這抱怨那,不如抬起頭多看看身邊的美好事物。人總要經過許許多多的磨練,重要的是自己的生活態度。
蘇東坡傳讀后感怎么寫篇10
夜深人靜之時,打開夜燈,輕輕翻開那厚重的封面,我想讀完后這本書后一定會受益頗多,果然如此。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一首《水調歌頭》跨越了千年,寄托了對月的最高境界,蘇子瞻的才氣,不可否認,那些詩文中流露出的真情實感都出自他的筆尖,他性格直爽灑脫,隨遇而安,一個典型的“樂天派”讓人無不贊嘆,征服眾人。
人間有味是清歡。蘇軾前半生沒什么大的阻礙,一帆風順,后因遭小人嫉妒使壞被流放到黃州,可就是在這被流放的期間,正是他的詩詞創作達到了巔峰時刻,其中《記承天寺夜游》就是途中一首代表作。他的想法很簡單,當看到老百姓受苦,就通過詩詞的形式把當時對變法中的不符合民情的現狀表達出來。即使自己的處境十分困難,可他仍坦然從容,保持自己,詩句里沒有流露出一絲消沉,體現出一種內心靜心如水的樣子。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在蘇東坡眼中,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
蘇東坡,他對待人生的態度不正是我們值得學習的嗎?無論你遇到多少次挫折,可還是依然樂觀面對人生,不斷的通過學習來讓自己更加強大,更優秀。
蘇東坡傳讀后感怎么寫篇11
一提到蘇東坡,人們的腦海中就會浮現出一個可親、可敬的小老頭,仿佛他就是自己身邊的長輩一樣,《蘇東坡傳》讀后感。蘇東坡的詩詞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放,有“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瀟灑,有“天涯何處無芳草”的達觀,有“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痛楚,還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哲理,還有那“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千古絕唱。
他在文學方面的造詣,還有他的書法,他的畫作,在當時也是無人能比。就這么一個天才級的人物卻是一生仕途坎坷,窮困潦倒,但依然自得其樂。軾以他坦蕩的胸懷,盡情的享受人生,不懼權貴;他敢于說:“我做華堂上,不該麋鹿姿。”他敢對天子說:“我豈犬馬哉,從君求帷傘?”,他敢于向帝王直言陳述:“苛政猛于虎。水旱殺人,百倍于虎;人畏催欠,甚于干旱……是常有二十萬余虎狼散在民間,百姓何由安生?”
仕途的不順,反而讓他的才氣顯露出來,上天將他的一扇窗緊閉,也必將把他的才氣之門流傳千古,他即使被貶官,但是他依舊會用他的精神感動世間萬物,王安石的變法原本是好的,但它沒有將整個宋朝有一個轉變,縱使蘇東坡奮力反抗,遭到迫害,歷史也會還給他一個光明的春天。
周國平評價蘇東坡說:“讀所東坡豪邁奔放的詩詞文章,你簡直想不到他有如此坎坷艱難的一生。”蘇東坡人格中那豁達樂觀的一面,他的詩文自然清新,奔放靈動,豪放不羈。
同時他也把這種豪放之風吹入了詞中,大大擴寬了詞的題材。在“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英雄人物”背后,是詩人廣袤千里的豁達胸襟。人生之中難免會有些風風雨雨,當他遇到暗礁時,早已用闊達的胸襟將其粉碎,好一個曠古奇才。
蘇東坡傳讀后感怎么寫篇12
蘇東坡是一個天生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作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人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上的秘書。
可以說,蘇東坡的一生豐富多彩。他一生融儒、釋、道于一體,詩、文、詞、書、畫俱在才俊輩出的宋代登峰造極。他的文章聞名天下,仕途卻歷盡艱辛,屢遭迫害,但終不改其樂觀的天性。
蘇軾在四十歲以后半生漂泊不定,從顯貴一直貶至卑微小吏,嘗盡世間疾苦。貶謫途中的'蘇軾也自嘲:有的不是學問,而是一肚子的不合時宜。
蘇軾的“言”是出名的。曾經上神宗皇帝“萬言書”,譏評時事,論辯是非,希望神宗改變變法的心意,不久就遭貶職。此時的蘇東坡依然胸懷大志,大不了“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一時興起,作詩幾首,卻被好事者誣陷,強加對君主大不敬的罪名,釀成一時轟動朝野的“烏臺詩案”,身陷窘境,自己卻不是很在意,四處游玩,四處寫作,四處交友。以灑脫看待困境,以微笑面對人生。
人生充滿了失敗與挫折,你的態度決定你的人生。你積極對待,生活則充實、精彩、光明一片;如果你消極對待,生活則空洞、無趣、一片黑暗。
霍金在劍橋大學讀研究生時,被診斷患了“盧伽雷病”,不久,就完全癱瘓了。1985年,霍金又因肺炎進行了穿氣管手術,此后,他完全不能說話,全身只有三根手指能動,只能依靠安裝在輪椅上的一個小對話機和語言合成器與人進行交談;看書必須依賴一種翻書頁的機器,讀文獻時需要請人將每一頁都攤在大桌子上,然后他驅動輪椅如蠶吃桑葉般地逐頁閱讀。
霍金正是在這種一般人難以置信的艱難中,以微笑面對人生成為世界公認的引力物理科學巨人。霍金在劍橋大學任牛頓曾擔任過的盧卡遜數學講座教授之職,他的黑洞蒸發理論和量子宇宙論不僅震動了自然科學界,并且對哲學和宗教也有深遠影響。
人生苦短,讓我們像蘇東坡、霍金一樣以微笑面對人生,讓我們的人生更加充實,更加精彩,更加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