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菜根譚的感悟
寫讀后感需要運用到平時所學的語言知識,通過思考和表達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改進自己的寫作能力。這里給大家分享讀菜根譚的感悟,方便大家寫讀菜根譚的感悟時參考。
讀菜根譚的感悟篇1
清明節放假期間,我到書店去買書,無意中發現看到落滿灰塵的一本書,原來是《菜根譚》這本書,我對這本書產生了好奇。我決定要買下這本書。
《菜根譚》是一部論述修身、養性、處事、待人、接物的格言集,是作者對于人世百態的`領悟,是一種人生經驗的沉淀與積累,蘊含深刻的道理。
想讓自己道德完善就要慎獨,慎獨就是在別人看不見,聽不見的情況下,做好一切。做什么事不能瞞天過海,蒙混過關,因為總有一天會會真相大白,水落石出的。
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句話說,一個有壞念頭的人,就會變得鬼鬼祟祟,而不做壞事的人沒有緊張的情緒。
所以,人的一生做任何事,都要心懷坦蕩,光明磊落!
讀菜根譚的感悟篇2
古人云:性定菜根香。曾說: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菜根譚》關鍵一個“根”字,此乃修養、人生、處事、出世的根本。
書中《多喜養福,去殺遠禍》寫道:福不可徼,養喜神以為召福之本而已;禍不可避,去殺機以為遠禍之方而已。意思就是說:人間幸福不可勉強追求,只要能保持愉快的心情,就是追求人生的基礎;人間禍害實在難以避免,只要能消除怨恨的念頭,就是遠離禍害的法寶。但是要如何平衡和緩減那些壓力呢?我想這恰恰寫出了我的心聲!幸福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是可以自產自除的!
《菜根譚》說:肝受病則目不能視,腎受病則耳不能聽。病受于人所不見,必發于人所共見。故君子欲無得罪于昭昭,必先無得罪于冥冥,意思是說:肝有病眼睛就會看不清,腎受病耳朵就會受影響。病發于人看不到的地方,卻表現在人所共見的地方。如果君子想成為人上人,就要先在沒人看到的地方做好自己。
如果讓自己道德完善就要慎獨,慎獨就是在別人看不見聽不到的情況下做好一切。做什么事都不能瞞天過海、蒙混過關,因為總有一天會真相大白、水落石出的。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所以,人的一生做任何事,都要胸懷坦蕩,光明磊落。
政治家可以從其中找到經邦治國的謀略。比如“議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當忘利害之慮。”商人可以找到機智,一種進退的機智,一種以仁取勝的機智;僧侶則會發現博大和寬柔,深讀《菜根譚》,體會作者的思辨和處世哲學。比如,“子生而母危,鏹積而盜窺,何喜非憂也?貧可以節用,病可以保身,何憂非喜也?”這樣的辨證,就有了柔度,在生活中才會適可而止,才不至于被逆境擊得粉碎。用這樣透視的眼光去看人生歷史,人才不至于輕得像一顆纖塵,隨世風飛揚,而是始終保持一顆冷靜的心。
《菜根譚》靜靜的讀,細細的品,菜根才會越來越香,心智才會越來越高。可使人從浮躁到沉靜,從膚淺到深刻,從這種意義上可以說,《菜根譚》也是改變命運的根本所在。
讀懂一部《菜根譚》,體味人生的百種滋味,就能做到“風斜雨急處,立得腳定。花濃柳艷處,著得眼高。路危徑險處,回得頭早。”
讀菜根譚的感悟篇3
我最近看了一本叫做《菜根譚》的書。這本書很奇特,它不僅有許多古文,還有很多故事。每一篇文章后面都有一個故事,借故事來譬喻古文的道理。真可謂是:人心有真境,非絲非竹而自恬愉,不煙不茗而自清芬。須念凈境空,慮忘形釋,才得以游衍其中。
這本書是明代洪應明的一本語錄作品,在中國民間廣泛流傳,千古不朽。正所謂“咬得菜根,百事可做”,它在修身、處事等方面提出的準則,影響了一代又一代龍的傳人。到了現代,又被日本商界人士奉為心理學教材。這本書里的道理非常深奧,有些竟是我們現在所不能理解的。其中我印象很深的一篇是:一位商人路過一個村莊,看到一孩童手持棍棒正鞭打一條小小的青蛇,那小蛇已經遍體流血。商人勸道:“你瞧,小蛇都流血了,不要再打了!”小孩好奇,向商人要了他的衣服后就走了。后來商人又經過那個村子,看到有一個白衣少年正牽馬在路邊等候他。原來少年是那條小青蛇的哥哥,小青蛇原本是一個小精靈,故而化身青蛇到人間去游玩,不料小孩子還以為他是條蚯蚓,就拿來樹枝打著玩。今天,他的哥哥來報答恩公了。
其實我認為真的要做到事事以“行止在我”“進退有方”,還真是相當的困難的!書中有篇《多喜養福,去殺遠禍》中所寫道:福不可徼,養喜神以為召福之本而已;禍不可避,去殺機以為遠禍之方而已。意思就是說:人間幸福不可勉強追求,只要能保持愉快的心情,就是追求人生的基礎;人間禍害實在難以避免,只要能消除怨恨的念頭,就是遠離禍害的法寶。但是要如何平橫和緩減那些壓力呢?我想這恰恰寫出了我的心聲!幸福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是可以自產自余的!
只有通過主觀的努力,通過辛勤勞動,才有可能獲得自己所要追求的幸福!
讀菜根譚的感悟篇4
佛家語有"象由心生,象隨心滅",當風來竹子就知風因緣遇合,風過去之后,緣盡又一切皆空。所以說"風過竹不留聲",假如竹聲繼續不停,那就是萬世因緣永不散,一切諸法之相永不空,如此天地宇宙雖大也容不下。可見一切諸法全都是空象,也就是都會飄然而過毫不留痕跡;"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也是一個道理,這兩件事情使人看過以后有一種大覺和澈悟。也就是說萬事萬物不論是長是短是苦是樂,到頭來都是一場空。所以應當抱有隨遇而安的態度,事情來了就應該盡心去做,事情過去后,心象要立刻恢復到原來的虛空平靜,才能保持自己的本然真性于不失。
我從畢業參加工作至今已有十個年頭,從一開始的陌生到現在的熟悉,在自己本職工作的歷程中我也時刻用這句話來鞭策和提醒著自己,也在自己崗位變換的過程中不斷領悟這段話的含義。
做人不是非要成就一番偉大事業,只要擺脫世俗的功名利祿,就能躋身于名流;工作也沒有什么訣竅,只要擯除外物的誘惑,便可以達到至高無上的境界了。做好工作必須先做好人,做人的態度決定做事的態度,如果我們沒有被名利所左右,專心致力于一項事業,擺脫俗情物欲,做到淡泊明智,志存高遠,一切隨遇而安就好。
讀菜根譚的感悟篇5
讀這段話,讓我想起老師前幾天講的“慢藏誨盜”四個字,老師也曾經說起越傲的人走的越慢。
其實傲慢的人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就連我自己在不經意間也常從語言或行為上表現出來,只不過自己以前沒有察覺而不自知罷了!
之所以有傲慢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有一種仗恃,有的是仗著家里條件優越,有的是仗著家里有錢,有的仗著自己頗具才華,有的是仗著容顏俏麗。
小的時候對此感覺頗為敏感,最討厭頤指氣使的人,總是躲得遠遠的,不去招惹他們。隨著年齡的增長,經驗的積累,自己的專業水平也在不斷提升,尤其是近十年在一個崗位上工作,傲慢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不斷的加劇,逐漸就以自我為中心畫了一個圈,掌控的欲望起來越大,只要是圈里的事,都是我說了算,越來越聽不進別人的意見,總是帶著居高臨下的態勢,不知不覺中自己成了那個最討厭的人。
在一次接受專家評審時,我的一個學生因為沒有經我審閱而擅自主張,使我大發雷霆,雖然他嘴上唯唯諾諾,但從他的眼神里可以讀出他的畏懼,那一刻我也似乎被觸動了一下。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看問題的角度,又何必強迫別人聽自己的呢?
用傲慢的心去看人,人都不如已,用傲慢的心去做事,也不可能把事做得盡善盡美,傲慢只會讓自己備受煎熬。
放下傲慢的習氣,人才能回歸自然,人事物也才能越看越清晰。
讀菜根譚的感悟篇6
譚以菜根名,固自清苦歷練中來,亦自栽培灌溉里得,其顛頓風波,備嘗險阻可想矣。淡淡乏味的菜根中有著無限真味的存在,猶如暖春吹拂的微風逼退寒冬的冷意。
一本《菜根譚》包含了人生的各種重大抉擇問題,但其根本也就是出世與入世的問題。讀完這一本書便像是經歷了一世,體味人生百種滋味,遇事時也可勉強達到“風斜雨急處,立得腳定;花濃柳艷處,著得眼高;路徑危險處,回得頭早”的境地。這是一部可以潤物一生的書,靜心閱讀,細細品味,菜根越嚼越香,心智自會越來越高。
“糞土至穢,變為蟬而飲露于秋風”在糞土中生活的幼蟲是最為骯臟的東西,可是它一旦悅變成蟬,便在秋風中吸食潔凈的露水。潔凈的東西是從污穢之中誕生的,而光明的東西也常常在晦暗中孕育。即使我們處于困境,可以憑借自己的努力可以改變現狀,改變境遇。“得意須早回頭,拂心莫便放手,恩里由來生害,故快意時須早回首;敗后或反成功,故拂心處莫便放手”人生而在世,難免遭受挫折,逆境之中的阻力不該成為自甘墮落的借口,反而可以使人走上成功之路的動力。遭受不如意的事打擊時,不能輕易放棄,千萬不可罷休,依然要繼續奮斗。
人生而在世,豈能沒有執念,或為名利所奔波,或為情愛而不舍,或為心中大義而執著,得之為幸,不得則棄。昨日之不可留,今日之是不可能。《菜根譚》中最為人所熟知的一句便是“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肝膽煦若春風氣骨清如秋水,持身涉世不可隨境而遷。立身處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方能安心做事。
“貪得者雖富亦貧,知足者雖貧亦富”功名利祿并不如外人所視那般榮耀,不可過于趨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生活的質量本就取決于自己的生活態度,知足就好。山林息塵心讀書消俗氣,多讀書,可靜心。讀圣賢書可知世事,超越天地之外,不入名利之中,栽花種竹,心境無我,摒棄執念。
手捧一本《菜根譚》,其中各種良言猶如春風輕拂心田,細細讀之,慢慢思之,啟人心智,發人深省。
讀菜根譚的感悟篇7
翻閱《菜根譚》,我立即被作者豁達的胸懷,深邃的思想內涵所震撼,特別對其中“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這段話尤為喜愛。寥寥數語,卻深刻地道出了作者對人生,對功名利祿,對世間萬事萬物所持的心態。在這個充滿了浮躁與誘惑的時代,《菜根譚》無疑是一劑安定的良藥,讓人們的煩惱紛亂的心情,漸漸平靜下來,并有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當今社會,物欲橫流,金錢的誘惑,財富的紛爭,困擾著無數的追逐者,不少人感到越來越煩悶、焦慮、疲憊、失落。盡管物質生活日益充實,而人們的精神生活卻愈發空泛,……,那么如何看待,如何面對這些世事呢。用《菜根譚》中的這段話也許最能釋惑。
閑看,大有站在局外的角度,悠閑自得地看待寵辱得失,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寵辱皆不在乎。庭前,大有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之意,不受外界的任何影響,也不在乎別人的是非評說,始終保持一顆平和的心態。漫隨,大有不管世事的沉浮與變遷,也不管職位的升遷與貶降,一切隨其自然,不加強求。天外,則顯示了高遠的目光,不與他人一般見識,不斤斤計較的豁達胸懷。而花落花開完全是自然的規律,沒有必要感春傷秋,云卷云舒,是一種自然現象,也蘊含著處事的哲學,人生路上有平坦大道,也有崎嶇小路,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要能屈能伸,要學會忍耐和堅持。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是一種心態,是一種胸懷,也是一種人生境界。生活的瑣碎,柴米油鹽,諸多不如意,都會讓我們心生煩惱。但如果我們能淡泊名利,不計得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過分看重成敗,只要自己努力過,奮斗過,就是無悔的人生。
讀菜根譚的感悟篇8
如果你沒有讀過《菜根譚》這本書,那一定也讀過書中收錄的名句,這是明代道人洪應明編著的一本關于人生、處世、和修養的語錄集。讀起了會感覺到有些怪異,這種體裁像語錄,又像隨筆,像是對人們的訓誡,又要是一種善意的提醒。總之,我們不需要在意菜根譚的文體,只需要解讀這些富有哲理和內涵的名句即可,會從中受益良多,讓自己在修身養性方面變得更加有見地,提升人生境界。
作者寫道:“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名句解讀:這句話讀起來非常爽口,既押韻,又充滿了人生哲理,我們的人生充滿了荊棘,面對這些挫折,我們應該平靜的看待,不為所困擾,努力戰勝困難便可;而人生也有很多喜悅和收獲,當你站在高點的時候,也不要忘了福禍相依,不要為了這些而自鳴得意,也要有憂患意識。
作者又寫道:“交友須帶三分俠氣,做人要存一點素心。”
名句解讀:人是社會性動物,一定要有朋友的,但交友是一件需要慎重的事情,不能什么樣的朋友都交,而需要帶著幾分俠氣,有選擇的交往;而為人處事要心存善良,在保護自己的同時,對他人也要有憐憫和感恩之心。
當我讀到“覺人之詐,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動于色”時,頓時產生了共鳴,在我們的人生中,不可能事事如意,當我們發現別人的奸詐心思時,應該暗地里防范,而不是揭露出來,讓奸邪之人有了準備。受到他人的侮辱,要不行于色,不要顯露出來,而是應該結化解和提升自己的修養和能力!
讀后感.菜根譚里面的名句很多,值得我們認真解讀和思考,會得到很多心得。又譬如“蛾撲火,火焦蛾,莫謂禍生無本;果種花,花結果,須知福至有因。”這句話讓我得到的啟發是:世間萬事萬物的演變和發展都是存在因果關系的,正如佛家所言“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因此,我們在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因為你種下的一切因,將來都會產生相應的果!
人生漫長,快樂和挫折并存,因此我們需要提升自己的修養,從菜根譚中獲得智慧!
讀菜根譚的感悟篇9
暑假時我接觸到了《菜根譚》這本由明代洪應明收集編著的語錄集,其實剛開始只是被名字所吸引。可謂是“始于好奇,終于內容”,耐人尋味的一本讀物了。通過這本讀物,也讓我明白了文化固有根,應當讓傳統文化的傳承,作為連接過去和未來的橋梁。
把《菜根譚》讀下來,我發現內容大體是圍繞著為人處世、品行修養來舉出大小例子,它對于語言的表達,簡潔而有力,也如恰有一人站在你的面前同你講述著他的經歷和他悟的道理。讓人陶冶情操,懂得積極奮發,學會容忍堅毅、勿驕勿躁。同時,也體現出了這本文集中對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闡述、尊重、傳承和弘揚。
傳統文化,這個放在何時都能迸發出中華民族浩然正氣的大詞語,在今天卻是說出來容易,做起來難。首先,為什么說是大詞語?即使是短短四字,它卻蘊含了太多,我們如今應當思考、學習和傳承的內容。而作為當今時代的中學生,這個沉重而長久的擔子落在了我們身上。其次,為什么做起來難?正因為傳統文化具有的深度和廣度,想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工作強度大,而傳統文化正如倒轉后的沙漏,時間緊迫而迫在眉睫。可正是這樣,我們才更應有保護起中國民族傳統和文化的義務,因為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我通過手機的應用軟件聽讀了《菜根譚》釋讀的第一部分后,對其中第五句“良藥苦口,忠言逆耳”有了些許見解。它的大意是“一個人的耳朵假若能常聽些不中聽的話,心里經常想些不如意的事情,這才是敦品立德的好教訓。反之,若每句話都好聽,每件事都很稱心,那就等于把自己的一生葬送在劇毒之中。”中國古代也有著這樣的能夠證明這句話的例子:唐代宰相魏征,因為敢于諫言,勇于對唐太宗有失妥當之處指出不足,即使惹得唐太宗生氣他也堅持自己的觀點而得到唐太宗的賞識和尊敬。其實這樣的實例還有很多。這不禁令我想到,如果當朝皇帝們都因為大臣宰相們說的話不中聽,那在今天,我們就很難看到明君們的影子,就少了些我們能夠學習的對象。這也不禁讓我聯想到了今天,這個民主平等的時代,一個人想要得到對自己或是對集體有用的話語,就需要他能夠真誠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認真地傾聽周邊人所帶給他的每一句對他而言有價值的話。當然,也不是所有的話都能采納。這就需要我們激發大腦、磨練耳朵、擦亮眼睛去辨別和篩選有用的信息,不盲目的相信和否定。做到這樣,才能說會得到進步吧。因此,“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這句話放在今天也不無道理,正因如此,才會使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以嚴謹而大方,謙遜而不失禮貌的形象展現在世界的面前。
在“雞湯”“反雞湯”熱潮盛行的21世紀,面對一個個長短不一的句子時常給我們帶來的短暫的喜怒哀樂,我們總覺得有一絲力量在鞭撻著我們前進。但是面對這些喜怒哀樂,我們又總是覺得有些孤獨而無趣的這時候,我們更應該回頭看看那些古人留下的“文化財富”,那些快要被遺忘丟棄的民族傳統,那些值得我們繼承的禮儀習俗。
幾年前《舌尖上的中國》紀錄片讓中華美食成為了“文化的饕餮盛宴”,紀錄片第一、二季的開播更是令中華兒女甚至是海外友人至今仍感受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所帶來的源源不斷的力量。而我們不能僅僅贊嘆美食給我們帶來的驚艷,蘊藏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最底層的絢麗瑰寶——文化典籍更應該我們去細細品讀。這些,都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形象代表,是數代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今日民族傳統文化的繁榮,固然離不開其根。如果沒有了根,就無異于“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例如:古人通過敲打石器、木器來表達他們的喜悅之情。而音樂經過演變,傳承下來,鑄就出今天我們聽到的各種各樣的音樂。掌握其文化精髓,傳承其高尚精神,并發揚下去,讓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斷壯大且得到創新,便是保持一份熱忱的初心吧?
因此,我們應當知道——傳承,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而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更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讀菜根譚的感悟篇10
今日讀《菜根譚》,書中無處不在的博大、寬容、淡泊、向善與智慧,讓你覺得仿佛在與一位智者交談,疑慮消弭,警策長留。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給我感悟最深的是其中有關教育批評的至善妙語。
洪應明說“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意思是說,當責備別人的過錯時,不可太嚴厲,要顧及對方是否能承受,注意不傷對方的自尊心;當教誨別人行善時,不可以期望過高,要顧及別人是否能做到。
我們常抱怨現在的孩子太難教育,但有沒有反省過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得當呢?我們當教師的有時在公眾場合、在家長面前大聲斥責學生;有時小題大做、聲色俱厲,嚴詞批評;有時長篇大論、喋喋不休像老太婆......這些做法都起不到好的教育效果。如果能像上句話中所說的那樣教育孩子去惡趨善,還愁效果不佳嗎?
《菜根譚》中處處充滿了辯證法觀點。“念頭濃者,自待厚,待人亦薄,事事皆淡。故君子居常嗜好,不可太濃艷,亦不宜太枯寂。”“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故君子當存含垢納污之量,不可持好潔獨行之操。”這些話語告訴我們,凡事應求恰到好處,過之不及都將失之偏頗。
我喜歡《菜根譚》。它淡雅的眉目下是一雙歷世閱人的慧眼。它宛如一溪清泉,蕩滌人心的積郁,使人澄懷物象,進而得以超然物外,靜觀世界,參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