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讀后感有哪些
讀后感并不僅僅是對所讀書籍的簡單感想,而是需要具備對所讀內容進行深入思考和領悟的能力。如何撰寫優秀的人生讀后感有哪些?這里分享一些人生讀后感有哪些寫作案例,供大家參考。
人生讀后感有哪些篇1
看了好多天,才把這中篇小說看完,看的過程很漫長。
這中間自己也隨著主人公跌蕩起浮的人生經歷而走入了他們的生活,我似乎就在他們身邊,看著他,她和他們的喜怒哀樂,我已經進入了角色,和他們密不可分了。看來當初我真應該報考電影學院啊,那里比較適合感情豐富的人,哈哈。
跑題兒了,在說回來,當初‘路遙’寫完[人生]后,大獲全勝,得來了很高的榮譽,但[人生]里的主人公——‘高加林’,卻備受爭議,因為他的背叛,因為他的浮躁,因為他那太理想化了的理想。
但我不那樣想,就拿他背叛‘巧珍’去和他的同學‘黃亞玲’談戀愛這件事來說,我覺得以‘高加林’當時的身份,當時的思想,當時的經歷來分析他的所作所為并不過分,都可以理解,而不能因為這個就去批判他,他的本質是善良的正直的,而且他也確實愛著‘巧珍’,但在那時他必須選擇他的同學才有可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從情感上我們雖然接受不了,但理智上我們應該寬容地去理解他,理解他做為一個好不容易才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的有著出色才華的年輕人的思想,理解他的浮躁,理解他的虛榮。
如果中間沒有那一段被告發后,停職發回農村的經歷,也許他真就實現了自己的理想,可命運偏偏會捉弄人,應驗了那句老話——你爬得越高,就跌得越重。
全書的結尾也是有爭議的,有的人說為什么要讓這么有才華的年輕人回到農村那,但作者說了,不是他要他回去的,而是主人公自己的命運走到這一步的。
如果沒有這個‘回去’,那他這一輩子都不會知道‘土地’對他意味著什么,家鄉對他意味著什么,‘巧珍’對他意味著什么了。這‘回去’等于是一個教訓。但回歸土地并不是他人生的結局,他還可以再出去的呀,但以后再出去,可和以前不一樣了,這也是一個成長的過程啊。
所以‘高加林’在結尾跪在地上,抓著黃土,大喊一聲;‘我的親人啊’也就可以讓人理解了。
那時,路遙寫完這篇小說是1988年,離現在已經20年了,那時的路遙就能那樣的現代,就已經在嘗試寫一個開放式的結尾了,真是叫人佩服佩服啊,他能在文壇獨樹一幟,自有他的魅力啊。
全書最令人感動的就是它的結尾,村里的父老鄉親都出來迎接又一次變為農民的頹廢的萎靡不振的‘高加林’,使他深受感動,村里人親切的話語溫暖著他的心。緊接著德順老漢的一番話又讓他頓時豁然開朗,眼里也有了光彩,也有了生活的希望和勇氣。
那德順老漢雖然大字不識,但他把自己70多年來參悟的人生道理用最簡單的話語講給加林,講給我們。
哲學家不一定懂得生活,懂得生活的人才是真正的哲學家啊。
那善良的村里人用他們寬容的心胸接納了加林,用他們寬厚的胸懷擁抱了加林。啊,生活真好。
寬容是一種美德,愿人人能擁有它。
人生讀后感有哪些篇2
路遙,原名王衛國,在1982年寫下了《人生》。我盼望了好久,才從朱老師手上接過來。
翻開書,才讀了幾行就已愛不釋手了。高加林是一名教師,但由于高明樓的兒子三星高中畢業了,要去當老師,所以高加林就下崗了。為此他很生氣,卻毫無還手之力。我也很生氣,因為高明樓是仗著霸氣和關系下了加林的。劉巧珍是劉立本的二女兒,她和姐姐一樣是個文盲。她對高加林是一片癡情,所以無論馬栓怎樣討好,她都不愿意見面。
巧珍喜歡跟著加林。一次,高加林去河里游泳,巧珍給了他一個香瓜。他不想吃,還討厭她,因為巧珍的姐姐嫁給了高明樓的大兒子。高加林家里沒有錢了,母親蒸了一鍋白饃讓他去賣,他沒有勇氣叫賣,所以一個也沒賣掉。是巧珍幫他賣了饃,還給他買了包煙,并對他說愿意和他過一輩子,加林也同意了。此時,我真為他們高興。
當我讀到馬占勝給加林找了份好工作——記者時,是又高興又難過,高興的是高加林可以有城里戶口,有更好的發展;難過的是巧珍見不到加林了。高加林在城里有個叫黃亞萍的同學,亞萍很喜歡他。高加林一聽說可以去南京有更好的發展,就果斷的離開了巧珍。我為巧珍而感到憎恨,因為高加林為了前途而背叛了她。但巧珍卻說自己配不上加林。
很快,高加林是靠關系找工作的被抖了出來,他沒了戶口,沒了工作,和黃亞萍斷絕了關系,回到了農村,但一切都晚了,巧珍已經和馬栓結婚了!我覺得高加林沒有把握住機會,他錯過了巧珍,錯過了好生活。
《人生》這本書告訴了我:人生的路很漫長,一個小選擇可以讓人痛苦一時,也可以讓人痛苦一世。我們要把握住機會,見好就收,不做盲目的選擇。
人生讀后感有哪些篇3
人生如云,歷經漂泊不定的旅行,終成甘露滋潤世間萬物。
人生,總會有許多無奈、希望、失望、憧憬、彷徨,苦過了,才知道甜蜜;痛過了,才懂得堅強;傻過了,才會成長。生命中,總有一些令人唏噓的空白,有些人,讓你牽掛,卻不能相守;有些東西,讓你羨慕,卻不能擁有;有些錯過,讓你留戀,卻終生遺憾。
年輕的民辦教師高加林在那年的農歷六月初十被三星頂替,沒有了工作的他也將不得不像父親一樣開始自己的農民生活。沒過多久又遇到劉巧珍,他愛上了巧珍,巧珍也愛他,同時也知道馬栓愛著巧珍。本以為生活就以此定型。漫長的農村生活就像漫長的夜,美麗的憧憬和幻想,常使他短暫的忘記了疲勞和不愉快。之后高加林靠馬占勝的幫助成為國家正式工人;雖然說再次來到縣城工作但依舊認真而出色的完成上級給的任務。同時又遇到已有男朋友的黃亞萍,于是又愛上黃亞萍和巧珍分手。可生活事事不如人意,黃亞萍男朋友克南的媽媽知道后大火,并查出高加林的工作走“后門”得來的,于是讓高加林失去了工作。最后巧珍也與她不愛的馬栓結了婚,黃亞萍與父母去了南京工作;他再次回到了農村。
讀了《人生》這本書,我深有感觸,我敬佩高加林對生活的堅毅,敬佩他那堅持不懈敢愛敢恨的精神。讀懂了人生就像浪潮時漲時落,無法預知的道理。
在成功的道路上,激情是需要的,志向是可貴的,但更重要的是那毫無情趣的近乎平常的堅守的毅力和勇氣,不管前方有多少險灘暗礁荊棘,你只要任由風雨過,守得云開見月明。
生活中會發生什么,我們無法選擇,但至少我們可以選擇怎樣面對。
征服困難,就是榮耀。困難是一塊頑石,對于弱者它就是絆腳石,對于強者它是塊墊腳石。
人生讀后感有哪些篇4
人生就是這樣,如此的變幻莫測,人好像總處在一個怪圈中,一個希望誕生、爾后希望破滅這不斷循環的怪圈。一種希望的產生使人生霎時一片光明,似乎前路不再渺茫與難走;一種希望的破滅又使人生突然間一片漆黑,似乎找不到前進的方向與動力。可我們也許還不能弄清楚什么才是我們的希望,我們其實仍困惑于希望的真實含義,我們不懂根據自己的情況去追求屬于我們的希望,所以在人生路上我們走的并不平坦。
高加林就是處在這個怪圈中的一分子,命運不斷地戲弄著他抑或是因為他失去了人生的原則因此注定要被命運打倒。巧珍的樸實、可愛、百依百順沒能最終留住高加林,高加林離開了巧珍而投入亞萍的懷抱,高加林與亞萍的結合與其說是兩個人之間舊情復熾更確切的說是高加林為他的前程而作的鋪墊。高加林與亞萍的愛情遠不如與巧珍的那般純潔,他注入了地位、家庭背景、學歷在婚姻中所以使得這段婚姻變得不純粹因而禁不起考驗。高加林在面對兩個女人而作出抉擇時,實際上是在為他的前程與人生作抉擇,這種加入功利性的婚姻令人厭惡與唾棄。因為他追求著他的希望,一個飛黃騰達的希望、一個他自以為是的希望。于是他拋棄了愛他勝過愛自己的巧珍,那個時時刻刻為他前途著想的女子、那個有著楊柳般搖曳身段和粉嫩臉龐的女人;于是他走向那個城市中的女子、那個有著高學歷的女子、那個有著很好家庭背景的女人。是的,他的那個希望實現了可他并不幸福,這也注定了這個不合適的希望終究會破滅的。一個有高學歷的女子是否就是妻子的最佳選擇?一個沒受過教育但心地善良、一生無怨無悔的女子是否更佳呢?時間車輪留下的車轍向我們證實了亞萍與加林感情的脆弱和巧珍金子般的心。高加林遺棄生他養他的土地去追求城市里帶來的希望,最后又在那光怪陸離的城市中絕望以致不得不重新回到原點。可桃花依舊人面全非,巧珍———這個原本是他人生的一個希望的女人早已為他人之妻了。高加林人生道路的曲折蜿蜒、他掙扎在幸與不幸的邊緣,這兩個女子讓他歡喜讓他憂讓他擁有希望讓他希望破滅。他詮釋了一種典型的人生模式,他身上其實有著我們每個人的影子。
人生可能就是這樣,有很多機遇和挫折,這就要看我們以怎樣的方式去迎接它們?人生道路上有很多的誘惑,我們又該以何種方式去抗拒呢?這些就是路遙向我們提出的問題,而高加林并非結局的結果似乎讓我們看到了答案。有些人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可能是最適合的,他或她可能就是你希望的源頭。農村的土地不一定不好只要積極向上加上黨的政策,在農村這塊地方也能開墾出自己的人生也能誕生出新的希望。我們拼命去追求那些泡沫般的希望卻漠視身邊那些垂手可得的希望,于是我們不斷期盼、絕望、希望直到我們身心疲憊、悔不當初。我們都無法掙脫這個怪圈,我們束縛著自己。
或許這就是人生……
人生讀后感有哪些篇5
一個英雄,被時代的洪流裹挾著前行,被仰望,被愛,被敬畏,被懷念,也被恥笑,被猜測,被磋磨。
他傳奇而命途多舛的一生,有著生命不可承受之重,讓人為之感嘆流淚。絕望中的奮力掙扎,戰亂中的家國大義,狂熱中失去的理智,愚昧里蓄意的殘忍,人性中不泯的善良,紛繁復雜的人心百態,在麥家筆下,交錯浮沉在人生海海中。
作者麥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曾出版過《解密》、《暗算》、《風聲》等作品。其中《解密》被翻譯成33個語種在全球熱銷,出版后引起巨大反響。幾經磨礪沉淀,2019年,麥家出版最新長篇小說《人生海海》。運用他所擅長的“多重視角”的表現手法,麥家層層展現出一個落魄英雄跌宕起伏的一生,解密讓人感慨萬千的人心和人性。
書中所描述的人物,無論是集英雄、軍官、太監、漢奸幾重身份于一身的上校,還是固執、執拗、要面子的爺爺,乃至愚昧、狹隘、狠毒的小瞎子,以及父親、“我”、前妻、林阿姨等人,無一不是在人世間艱難前行。
幸而時間也有它的仁慈,所有苦痛悲傷在漫長的時間里,逐漸得以治愈。董卿在閱讀此書后說,如果用一句詩來形容我讀完《人生海海》的感受,那就是“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人生海海,時間終將讓一切和解。”
一起來看麥家如何用獨特的筆觸講述離奇的故事,解密人心。
所謂傳奇,不過是英雄的崛起與落魄,上校的出場未見其人先聞其聲,強大、神秘而令人敬畏:“寂靜的冬天,雪落無聲,步步驚心的腳步聲傳來,喀!喀!喀!這聲音突兀、大膽、兇悍,而殺氣騰騰。”
上校在人們心中是個傳奇,從眾人的口中,英雄的形象宛然紙上。他聰明絕頂,天賦異稟;他當過特務,殺奸除鬼;他醫術高深,是名聲赫赫的“金一刀”。他在戰場上搶救人命,看過死亡的猙獰,也創造了一個個奇跡。
所有的傳奇都容易引起人們的好奇和窺探。村里人津津樂道著他是否太監的話題,猜測著他干的什么營生,卻很少有人清楚的了解,他到底忍受了多少屈辱,立下了多少功勞。特殊的歷史時期,他當過國民黨特務,當過日本佬俘虜的經歷被翻出來,成為斗爭的對象。
失去了理智的年輕人,迷失在斗爭的狂熱中。本該巨魚縱大壑,一雁入高空的英雄落魄了,飽受一群宵小的侮辱和折磨。經歷了太多生死,早已經看透人性的上校并不畏死,但不幸,他有一個說不得的秘密,這是一個要命的恥辱。
人們緊盯著這個秘密,不擇手段的想要讓它大白天下。上校驚慌失措,英雄的氣魄奄奄一息,最后無路可逃。悲情的上校,沒有被死亡帶走,卻被活人逼瘋。人的崩潰,往往看似一瞬間,實際上已經累積了無數的委屈和傷心。對于人心的絕望,日復一日蠶食了抗爭的勇氣。
傳奇隕落,歸于沉寂,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被人們遺忘。退回孩童心智的上校,依然會讓人驚艷于他偶然閃現的才能,給傷感的結局帶來一點安慰。傳奇之所以成為傳奇,自有他神奇之處,即便消失,也會留下些蛛絲馬跡。“命中注定他要一輩子在各方面施展才華,哪怕被命運打趴在地,依然要絕地反擊。”
所謂人心,是時刻在善與惡的交鋒中抉擇善與惡之間,并不總是涇渭分明。
講規矩聽天命的爺爺,相信善有善報,轉世輪回。他在危急時刻冒著極大的風險送走上校,以一個老人的智慧冷靜果斷的應對著公安的詢問。此時,他是一個善良正義的人。
然而,他太愛面子,擔心家里的聲譽被上校牽連。他走火入魔般迷失在這種擔憂中,昧著良心舉報了上校,成了逼瘋上校的幫兇,也成了眾人眼里的惡人。小瞎子的身世可憐,卻愚昧、兇狠、瘋狂,將對他來說只能仰望的英雄拽落塵埃,令他激動不已。小瞎子不遺余力傷害上校的行徑令人齒冷,所以即使他重傷殘疾,也得不到村里人的同情和諒解。他的父親老瞎子,在陷害上校時十分惡毒,卻可以為了兒子壯烈的跪死在祠堂門口,以死相托獲得了眾人善意的允諾。
善和惡并不絕對,最終的抉擇,往往只在一念之間。
所謂勇敢,是在痛苦不堪時依然選擇堅強的活著,世界上的快樂都是相似的,而痛苦則各有各的不同。
上校最大的痛苦,在于一個要命的恥辱秘密,說不得碰不得。他帶著這個秘密隱忍的活著,恐懼、委屈、痛恨,卻依舊能夠談笑風生,救人于危難之中。
爺爺的痛苦來自他對名譽的執著,這成了他的心病,且病入膏肓。為此他良心泯滅,導致他被家人譴責,被全村人發難,唯有一死求得解脫。父親、“我”、母親、哥哥等家人,不得不背負上一輩留下的恥辱,千夫所指,艱難的活著。
“我”獨自在異鄉漂泊,曾經絕望想要放棄的時候,“我”的前妻說:“如果因為生活苦而去死,輪不到你,我排在你前面十萬八千里。”前妻境遇凄涼,一直含著屈辱和仇恨活著,卻對生活依然充滿向往,帶給別人希望。
林阿姨身世凄慘,飽受欺辱、陷害,歷經滄桑之后卻能心有雷霆面若靜湖。她對上校不離不棄,不管是光芒閃耀的英雄還是猶如幼童的瘋子,即使自己被生活榨干仍然決心守護到底。
父親帶著對上校的愧疚和對家人被迫害的恐懼活著,被鬼嚇破了膽,卻仍然孤獨的堅守著,守著老房子,守護著家人的平安。
即便是招人痛恨的小瞎子,年紀輕輕被割了舌頭,挑斷手筋,過著活鬼一樣的生活,卻還是穿越了生死恐懼和世態炎涼,毫無顧忌的活著。
死亡,有時是件容易的事情。而有些人,面對生活的殘酷,依然選擇堅強的活著。
人生讀后感有哪些篇6
讀完路遙的《人生》,有幾個小感觸,雖然我的閱歷有限,但是這其中的道理似乎也明白!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那么幾步,個性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口的,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無論哪一個,走錯一步,能夠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能夠影響一生。就像《人生》中的高加林一樣,其實所有的路都是他自己選取的。
人們常說,浮的高,跌得重。無論到了什么時候,做人的根本不能丟……
再有,最重要的一點:…………高加林失去了他的‘金子’,一輩子再也不會有了……縱然他疼得撕心裂肺……
說得再俗一點,我覺得人生就像打麻將,不管手里的這副牌是好是壞,亦或是不留神發錯一張牌,你都得按照排場的規矩認認真真的玩下去,不能隨便就把牌一推,說,不玩了!
所以,我們都要好好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一切,利用這一切去創造我們魅力四射的人生吧!2011年,祝福,我愛的人和愛我的人!
人生讀后感有哪些篇7
人生是什么?我應該怎樣對待人生?不同的我會告訴我不同的答案。
當我受到才挫折與失敗的時候,我彷徨,我苦悶,我眼前的世界仿偟,我苦悶,我眼前的世界仿佛也陷入了悲哀。只有痛苦與悲傷……
當我獲得成功,我興奮,我欣喜,我眼前是一個生機勃勃的世界。這時的我會告訴自己,人生充滿了樂趣,應該去拼搏,去奮斗……
當自私與貪欲的魔爪抓住我的時候,我懶惰,我斤斤計較,在我眼里,一切都是為了自己活得“舒坦”。這時的我會告訴自己:“人生就是享樂,就是為自己而存在……”
當我在國歌聲中用目光擁抱五星紅旗的時候,崇高的理想會占據我的心靈,我心潮激蕩。這時,我會對自己大聲說:“人生就是奉獻,為了著鮮艷的紅旗,可以獻出自己的一切!”
啊,人生究竟是什么?我觀察,我思考。
我看到:100多年來,我們偉大的,不屈的民族,為了解放,百折不屈的斗爭著……
人生,絕不能被自私自利,貪欲所控制,所支配!
人生,就像那個偉人所說:“一個人的生命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他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應碌碌無為而羞愧!”
人生讀后感有哪些篇8
人生,好像一片海,時而波濤洶涌,叫囂著仿佛要吞噬整個世界;時而又平靜死板,似乎星球毀滅也打不破它的安寧。也許有時,平靜的海面下卻暗暗蘊藏了兇猛的海嘯;也許有時,狂暴的風雨卻預示著和平的訊息
當高加林的民辦教師工作被村里一把手明樓的兒子三星給無理的頂了,他對人生啊只有怨恨:三年前的高考落榜如果說是挨了一巴掌的話,那下崗無疑是一悶棍了。然而,落榜了起碼還當上個民辦教師,也算是生活補償自己一個甜棗,心里不至于太絕望。況且這兩年自己一邊認真教學,一邊刻苦學習,既贏得了學生娃的尊敬和全村老少的愛戴,又給自己繼續上進打下了堅實的鋪墊。一切都蒸蒸日上的時候,偏出了這么一擋子事兒,心里能不難受么!可是生活好像永遠會追求一種中和,不讓苦命的人太悲慘。于是,村口路上,善良的姑娘巧珍的深情表白終于給了這受傷的心靈一塊靈異的膏藥,況且這膏藥的愈合作用真好,好到可以讓高加林放棄曾經的理想,甘愿作一個農民。在此時,生活似乎又歸到了平靜,卻想不到,又一件意外的事情發生了。
高加林的叔叔回鄉當了領導,村里干部為了巴結他,走后門給加林謀了個城里記者的職位。高加林曾經的已經變灰色的夢想,又鮮活的閃在眼前了!這先抑后揚的手段用的真好,高加林對生活感恩戴德了,并且拼盡全力,很快闖出了一番事業,成了小鎮的明星人物。生活的泡沫很容易迷失一些人的眼睛,讓他們在縹緲的夢境中忘了自我,開始追求空中的樓閣。加林不就是這樣嗎?經歷一番掙扎,他最終辜負了對巧珍的只跟她一人好的誓言,跟城里姑娘黃亞萍在一起了。一切似乎都異常的圓滿,然而,正如前面提到的:生活追求一種中和,不讓苦命的人太悲慘,它也決不讓幸運的人太圓滿。一紙狀子,剝奪了高加林到手的一切,然生活轉了一個圈子后,又回到了農村。好像黃粱一夢,虛幻一場,然而不同的是,物是人非,他已經失去了巧珍,那最可愛的姑娘,擁有金子般心靈的姑娘。
生活好會開玩笑,好像貓捉到老鼠,便玩弄它,玩夠了再吃掉。究竟是多么強大的對手,在生活那頭操縱這一切變局?難道人,永遠只能作被動的承受者?抑或物極必反,中庸之美本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永恒的規律。聰明的人,知道適可而止,不過分貪圖,不過分軟弱,終于贏得美好而長久的幸福生活。無奈生活中總有一些不懂得知足的人,擁有了一些,便覬覦著更多。貪婪的心,就算傾盡太平洋的海水都填不滿。總是盯著自己的空缺,卻不注意自己的豐滿,這樣,即使很富足了都不會快樂,而且往往到頭來,追求的東西到不了手,連已經擁有的都保不住!
你見過在在記憶里保持永恒美麗的曇花嗎?她擁有一瞬間的精彩,而無法獲得平凡的安寧。你見過路旁默默無聞的野花嗎?她失去了嬌媚的身影,卻贏得了可貴的自由。你見過山間奔騰的小溪嗎?她時刻繁忙不停息,卻懷著奔入大海的理想和勃勃不息的活力啊!人,不是神,沒有超越一切的不可凌駕的力量,就不該有過分奢侈的理想和貪得無厭的心靈。擁有一些,注定要失去一些,不同的只是如何取舍。當數量無法改變時,質量便是唯一值得去追求的東西。
人生,無非短短幾十年。靜心冥想,百分之幾的生命贏得了快樂與精彩,百分之幾的生命耗費在患得患失的恐懼中?生活是充實的感恩,還是不滿的惶恐?
人生讀后感有哪些篇9
文章主要寫主人公高加林命運的曲折,也形象的反映了當今社會走后門,靠關系的腐敗,以至于才華橫溢,胸懷大志的高加林幾經波折,卻也因此遇見了心地善良,美麗,樸實心像金子一樣的農村姑娘巧珍,并相愛,可又一次命運的轉機讓他遇見了高中時愛慕的同學黃亞萍在權衡自己的未來和愛情的時候,他放棄了后者選擇了自認為的前程拋棄了巧珍,和身世背景都好的的亞萍走到了一起,當再一次晴天霹靂的打擊落到他頭上時,仿佛做了一場夢,終究要回到現實!可回頭才發現那金子早已不在!
人生就是這樣有時候總是感覺生活在給我開玩笑其實不是生活開我們的玩笑而有時恰恰是我們在開生活的玩笑,要珍惜現在擁有的,不管以后我們在哪什么處境什么地位都應該知道把自己放在什么位置,不能忘本。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杯無價的咖啡并且是只能喝一次的!所以呢我們要細細品嘗。慢慢回味!
人生讀后感有哪些篇10
讀罷路遙成名小說《人生》,感悟良多。
一個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中國西北年輕農民,受困于農村傳統觀念、社會飛速變化中的種.種不公,以及自身的自卑心理,懷才不遇、渴望實現自我價值。故事的環境背景是西北農村,與我生活的環境有很大差異,然而那種小人物的奮斗故事卻能夠很快抓住我的心,不僅僅是因為它和我喜愛的另一部路遙著名小說《平凡的世界》有幾分相似,更因為它與大多數讀者(比如說我)的心理體驗相貼近。
沒有人的人生路是筆直、順利的,從小到大,我們的生理與智力都由弱變強,沒有人剛剛降生時就強悍,應對周圍的世界和自己的生活,沒有人有絕對的自信。一句話,我們都以前是弱者,都是經過無數的努力,才成為此刻的自己。于是,在高加林身上,我們無一例外地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們能夠體會他被人頂替了民辦教師職位后的憤恨,能夠體會有知識有抱負的他,應對自己重新成為農民這一現實時的苦悶,甚至當他獲得巧珍的感情時,作為讀者的我,內心也浸潤著清涼的感動,對加林在不幸中的幸福感同身受。
文學作品的神奇之處在于,它在制造距離的同時,也制造了關聯性,讓你在別人身上看到了自己,讓你與作品中的人物不自覺地產生“同感”。
小說的上半部分并不十分精彩,卻為下半部的跌宕鋪墊著情節與情緒的背景。命運的不公與不幸、逆境中的感情、冰冷中的溫暖、不屈不撓的自我奮斗……上半部以加林的自我實現為小結,然而所謂的“自我實現”,卻又來的讓人摸不著頭腦:一個幾十年不見的叔叔轉業回鄉在縣里任局長,被人輕視的家庭因此而揚眉吐氣,加林也因此被叔叔身邊的溜須拍馬者順理成章地安排了有前途的職業,擺脫了他的農民身份。
然而,為他高興之余,內心總有些許不安。下半部分故事的發展一波三折,來到縣城的高加林果然一展他的才能,事業平步青云,而他也收獲了新的感情。在感情的兩難抉擇中,他衡量的標準不再是內心的感受,而是現實的利益。為了事業的發展,為了從縣城到真正的大城市,他用“缺少共同語言”這樣冠冕堂皇的理由欺騙了自己,放下為他付出一切的那個為我所熟悉、同情的小人物高加林,而是一個看不清自己、為眼前利益放下生活原則的迷途青年。
此時,讀者和看著加林長大的德順爺爺一樣悲哀,為了加林的迷失自我而感到惋惜和痛心。
但是,在我們滿以為出賣原則的人將和新歡奔赴幸福新生活,而故事將成為淳樸善良的巧珍孤苦一生的杯具時,作者又借命運之力和所有人開了個玩笑:受傷的小人捅了背后一刀,踢爆了加林借“后門”獲得職位的秘密,剛正不阿的叔叔沒有袒護親屬,春風得意的青年即將再次面臨成為農民的命運。急轉直下的故事進展不僅僅驚得主人公半天回但是神兒,連對他由同情、贊許到憤恨、不齒的讀者,也無法不感到錯愕。
路遙并非故意玩弄情節,事實上,人生本也如此。有人說,人生無常,然而作者在此就是在探討,無常的人生中,冥冥中亦有定數。這聽上去像是封建迷信思想,不妨打個比方:
人們常說“足球是圓的”,但這“定律”常常只能局限于一場球賽,偶然因素幾乎能夠主宰比賽、決定最終的勝負,而如果將探討的范圍擴大到一整個賽事,甚至某隊或某國多年的足球事業發展,我們看到的就不再是“足球是圓的”,我們看到的是“性格決定命運”,這就是偶然中的必然。就像黃亞萍父親說的,“生活永遠都是公正的”。而用時興的話說,就是“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于是,一切回到原點,加林重新回到農村老家,成為農民,只是他身邊已不再有大小姐黃亞萍那“高雅”的愛,更可悲的是,他把自己最珍貴的寶貝給弄丟了——癡情淳樸的巧珍已嫁做他人婦。
加林就是我們每個人,他和我們一樣,有信念、敢追求,但也有我們都有的弱點。很多人不也和他一樣,為了到達目標,有時甚至出賣原則。德順爺爺對加林愛得深切,由愛而生恨,但恨是以愛為基礎,恨其不堅持,卻并不一棒子打死。因為每個人的人生,都會走彎路,跌倒了敢爬起來,人生還要繼續。
回過頭來看,巧珍的美是美到極致的。那不僅僅是因為小說中的她是農村遠近聞名的俊女子、身體像白楊樹般苗條,更是因為她的純粹。她愛得純粹,沒有半點虛假,也不摻雜半點個人利益。加林的需要,她總是最懂,就連分手后她對自己婚事的決定,也是為了他——她明白加林仍然在內心中愛著她,為了禁絕他對自己的留戀,讓他勇敢地追尋自己的“幸福”,她在悲痛中很快地把自己嫁掉了。就像德順爺爺所說,巧珍的心像金子一樣。她雖然斗大的字不識一升,但她勇于追求,更重要的是,她一向堅持自己的生活信念和原則,從未改變。
這個時代的大多數讀者,依然會被樸實、美麗的巧珍感動,會為她的善良以及為愛甘愿奉獻一切的純真而贊嘆不已,但已經很少有人愿意以她為榜樣,只求付出不問回報了。追求結果而忽略過程,在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原本應有的微妙平衡之間,毫不猶豫地選取后者,這正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最大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