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記的600字的讀后感
寫讀后感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對文本進行更深入的解讀,從而提高閱讀理解能力。這里提供優秀的昆蟲記的600字的讀后感,方便大家寫昆蟲記的600字的讀后感參考。
昆蟲記的600字的讀后感篇1
一個人耗費一生的光陰來觀察、研究“蟲子”,已經算是一個奇跡了;一個人專門為“蟲子”寫出一部輝煌巨著,更不能不說是奇跡了。更這本書竟然一版再版,先后翻譯成50多種文字銷往世界各地,直到今天,更是赫赫有名,更是奇跡中的奇跡了!這位奇跡是誰?就是法布爾和他的《昆蟲記》。
通過這本書,我知道了很多法布爾和《昆蟲記》的故事。法布爾研究昆蟲數十年,他選取了生活中比較熟悉而又容易被忽視的昆蟲來研究。比如:紅螞蟻、圣甲蟲、毛毛蟲、熒火蟲、蟈蟈、蝗蟲、蝶......這些都是我們平時再熟悉不過的小昆蟲。他先從外形說起,然后再從這些小昆蟲的食性、喜好、生存技巧、蛻變、繁衍和死亡來記錄,反復通過研究和觀察,將最后定論編成書籍告訴我們。這些平時雖然很熟悉的小昆蟲,但除了能叫上名字,其他卻一無所知的小昆蟲,通過這本書籍,讓我學到了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真是太有意義了!
讀完這本書,我很感觸很多,也讓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法布爾研究昆蟲時那種一絲不茍的態度讓我感動;昆蟲對下一代的無私奉獻讓我感動,因為它們知道如何面對自己短暫的一生......這些都值得我去學習。小小的昆蟲在這么短暫的一生中知道如何在奮斗中提取、升華,我們真要像昆蟲那樣有無私奉獻的精神。而法布爾認真觀察、刻苦鉆研的科學態度更讓我敬佩不已,讀了這本書,我知道自己應該如何面對今后的學習了!
昆蟲記的600字的讀后感篇2
自從我讀完《法布爾昆蟲記》這一套的十本昆蟲書,我就對昆蟲的了解更深了一些。
我覺得昆蟲和人類差不多,有害怕的人,那叫“天敵”;也有喜歡的人,那叫“交配”;還有高興的人,那叫“獵物”。
天敵,是每個昆蟲都會有的,比如那狼蛛,毒牙奇毒,就連那一只比他大幾倍的小田鼠,在一天不到的時間里,就已經離開世界了。但最后這只叫波波的狼蛛被天敵蛛蜂拖進洞里了。由此可見,這個世界上沒有永遠的強者,也沒有永遠的弱者。
在第十本書里的霸王鐮刀手——螳螂,它的交配,是最殘忍的交配。因為雌螳螂會把雄螳螂的頭咬下來,接著把雄螳螂給吃掉。但雌螳螂也是迫不得已才這樣做的,因為要給她的小寶寶有著足夠的營養,所以需要吃許多獵物來補充營養。
我最討厭青蜂,因為它是一只不勞而獲的蜂,就喜歡在別人產好的幼蟲身上產下卵,下費吹灰之力就沒事情干了,你說讓不讓人感覺青蜂非常討厭。但青蜂非常漂亮,可是再華麗的外表沒有一雙勤勞的手,還能什么用呢?
我問你們,蝴蝶一般喜歡吃什么?“當然是花粉了。”但我告訴你們,有一種蝴蝶,叫菜粉蝶,菜粉蝶的媽媽會把卵產在十字科花種上,比如卷心菜、花椰菜和薺菜等。
這些都是我從《法布爾昆蟲記》書中學到的知識,我覺得這十本書讓我百看不厭,這么多小小的昆蟲卻組成一個個大大的故事。我真希望科學家法布爾一直寫下去,也讓我一直喜愛下去!
昆蟲記的600字的讀后感篇3
法布爾是法國著名的作家和生物學家,我早聽說法布爾寫的《昆蟲記》名揚天下了。那天,爸爸給我買了一本《昆蟲記》,我喜出望外,心里樂開了花。剛拿到《昆蟲記》,它就像一塊奶油蛋糕深深地吸引著我。因為里面的昆蟲不但有趣而且生動:有可憐的鳴蟬、膽小如鼠的蛐蛐、可怕的狼蛛、五毒之首的蝎子、勤勞的蜜蜂、長毒刺的黃蜂……這本書主要講了一些昆蟲的家庭生活、捕獵技巧和外貌特征等。
就說那可怕的狼蛛的產卵和母愛吧!狼蛛是節肢動物,身體主要分頭、腹兩大部分,是世界上最大的蜘蛛之一。狼蛛有一個又小又圓的頭,頭上長著八只眼睛和恐怖的毒牙,還有八只長毛的長腿;腹是產卵用的。狼蛛真令人望而生畏啊!一年夏季的一天,法布爾在一叢迷迭香的花下見到一只挺著巨大肚子的狼蛛,這表明它既將臨產。法布爾見了馬上用捏子小心翼翼地把狼蛛夾起,輕輕地放入一個既透明,底部又放著泥土的大瓶子里,留作觀察。幾天后,狼蛛開始產卵了。只見它先在地上織了一張網,大小相當于一只手掌。蛛網很粗糙,也不成形,卻相當穩固,接著,母狼蛛吐出一些更結實的絲,織成一個圓狀的白色球體。上面留了個小口子;再把胎部對準小口子,產下一粒粒金黃的卵;;產完后,狼蛛把口子封上。最后,它把那張不成形的網用腳踹到一邊,把卵袋往身上一背,卵帶就成了它的無價之寶。狼珠媽媽把它的“寶貝丸子”保護得嚴嚴實實的,無論行路、休息、捕獵、逃跑,狼蛛媽媽與它的卵袋每分每秒都不離開。如果卵袋意外脫落了,狼蛛也會飛速地拾起卵袋。狼蛛的母愛真深啊!
讀了法布爾的《昆蟲記》,我知道要仔細觀察身邊的事物,做個生活中的有心人。還知道法布爾對昆蟲是那樣的好奇,所以才去專心致志地觀察、研究昆蟲。
昆蟲記的600字的讀后感篇4
讀《昆蟲記》比《海底兩萬里》要耗時很多,這也許是《海底兩萬里》比它更好理解,故事性也更強一些吧。總之,今天終于把《昆蟲記》讀完了,原來昆蟲世界也是如此有趣,和海底世界一樣令人著迷。我知道了蟬是怎樣脫殼的,螞蟻是以蚜蟲分泌物為食,格朗多克蝎子和納博訥狼蛛誰更勝一籌……
這本書并不像那些標準的科普書,從來沒有東拉西扯:這種昆蟲是什么門什么目,但又不在什么屬什么種。《昆蟲記》給人的感覺是很平易近人的,雖然是在描寫昆蟲的特點,但卻時常會令人發笑,感覺和作者一起走進了一個詩化的昆蟲世界,去探尋一些詩化的昆蟲的奧秘。就像天牛幼蟲是破壞樹木的罪魁禍首,終日在樹木體內以木屑為食物;螳螂的那對危險而完美的捕獵工具是如何為民除害的;松毛蟲會繞著花盆排著長隊轉圈圈;蟋蟀的住宅有多么豪華,靠自己雙手奮斗出來的才是最好的……。讓今人頭痛的科普文變得和戲劇小說一般有趣,讓我們不由自主的想要走近昆蟲,了解昆蟲,讓平凡的昆蟲世界變得多姿多彩起來。
所以,在我看來作者并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昆蟲學家,它更像是一個擁有特殊素材進行創作的文學家。他以千奇百怪的昆蟲為對象,以它們的生長習性為材料,用優美的文字向我們展現了另一個世界的可愛之處。
記得羅丹的一句名言:在我們的世界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法布爾發現了屬于自己的美,在自己的眼中留下了永久的快樂的世界,并用文字把這些美這些快樂傳遞給我們每一個人。撥開生活的浮云,就可以發現那份屬于自己的美。我們曾經不也是這樣嗎?希望大家都可以將美留在自己的眼中留在自己的心中,不一定要和法布爾相同,卻一樣可以讓你感受到無比的快樂。
昆蟲記的600字的讀后感篇5
神奇、多彩、變化多端、充滿哲理、甚至還有些詭異,昆蟲的世界居然如此精彩,大自然居然如此奧妙!這種感覺在我讀了《昆蟲記》這本書后突然顯得那樣的強烈。我被昆蟲的世界震撼了,所以,我要感謝法布爾!
多少次、多少天,我隨著作者那栩栩如生的描述、生動有趣的分析進入了這個神秘的領地……
早已熟知的螢火蟲居然是食肉動物,且手段“罕見的惡毒”?可它看上去憨厚、柔弱,況且,它那閃爍的光亮給人們尤其是我們小朋友帶來了無限的興趣。叫我如何能接受?!
敏感機靈的蟋蟀,它的歌聲、住所好有特點,這讓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那個琴聲美妙,給人們帶來快樂的“時代廣場的蟋蟀”——柴斯特。在我心里,似乎所有的蟋蟀都成了可愛的柴斯特,叫我如何能不喜歡?
螳螂莊重地佇立著的身姿迷惑了可愛的人們。它的“胳膊”居然是可怕的劫殺工具?優雅的外表與“歹徒”之名好不相稱,這與表里不一、笑里藏刀的人是否有幾份相像?叫我如何不恨它?或許,“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就是對它的一種天然的制裁呢?
太多的奇妙之處,太多的生命百態,太多的牽扯關聯,與人類社會何其地相似?它讓我感動、讓我驚訝、也讓我無奈,五味雜陳的感覺伴著濃濃的興趣讀著每一章每一節,我能感受到字里行間包含的作者對大自然、對生命的無限熱愛。
我也愛這神奇的昆蟲世界、神奇的大自然!讓我們一起為大自然的神奇而喝彩,為生命的多姿而喝彩!
昆蟲記的600字的讀后感篇6
這天我讀了《昆蟲記》這本書,感覺受益匪淺,從中學到了不少的知識!
這本科普書籍是法國昆蟲學家、文學家法布爾的傳世佳作,是一本不朽的世界名著!書中主要寫了昆蟲的生活和為生活以及繁衍種族所進行的斗爭。然后作者以其觀察所得記入詳細確切的筆記,最后編寫成書。透過它細致入微的描述我們才得以真正的了解這些平凡的昆蟲。
就拿平常我們經常看到的螢火蟲來說吧:漆黑的夜里我們常常看到這種小小的昆蟲飛來飛去,身體發出微弱的光芒,就像路燈一樣給人期望。在我們的感覺里這種小昆蟲是可愛的,但是當你看過這本書后明白了螢火蟲是怎樣吃飯的后你必須不會再這樣認為了!螢火蟲的主要食物是蝸牛,看到這你必須和我一樣驚奇吧,小小的螢火蟲能吃和它一般大小甚至比它還大的蝸牛嗎但是事實就是如此,螢火蟲先把毒液注進蝸牛的肉里,將蝸牛的肉質轉化成了清湯,然后再將湯吸進肚里。
讀到那里我不僅僅驚嘆昆蟲界是這樣的不可思議。更不可思議的是法布爾能將螢火蟲觀察的如此細微,可見他是花了多少心思啊!而且我從法布爾的身上看到他雖然只是在做觀察昆蟲這一件小事,但是沒人比他更花精力和心思,所以法布爾才能完成這個著作!可見只要認真、仔細終究也能變成大事的。
我如饑似渴的讀完了這本書,它不僅僅讓我學到了很多昆蟲的小知識,還告訴了我許多道理。我喜歡這本書!
昆蟲記的600字的讀后感篇7
我家里有一個大書柜,里面有很多書,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昆蟲記》。《昆蟲記》是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的作品。
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覺得很好奇。這是什么樣的書?當我打開它的時候,我被書中的內容所吸引,所以我迫不及待地想讀完它。書中主要介紹了許多昆蟲,以及昆蟲的生活習慣、特征、生長特征等。作者用擬人化的.語言讓我覺得這些昆蟲生活在我身邊,和我一起學習和玩耍。
從《昆蟲記》這本書中,我獲得了很多以前聞所未聞的知識。
說到糞金龜,每個人都會覺得它又臟又臭。事實上,它是在幫助人類清理糞便。在《大自然的清道夫》的故事中,主要描述了一種叫圣甲蟲的糞金龜。雖然它推糞球是因為它需要筑巢,但它也可以幫助我們清理糞便。
說到老鼠的尸體,人們會感到臟和病毒。然而,自然界中有一種埋葬蟲,可以幫助人類清理尸體。雖然它埋葬尸體是因為它要生孩子,但它可以幫助我們清理尸體,把臭空氣變成新鮮空氣,阻礙病毒的傳播。
有很多像這樣的昆蟲,你可以在法布爾的《昆蟲記》中找到它們。法布爾讓那些討厭這些小事的人知道,微不足道的小昆蟲有很多神奇的技能,他們有勇氣接受大自然的考驗,并在這個世界上爭取生存的空間。
這是我最喜歡的課外書,希望你讀完后也能愛上它!
昆蟲記的600字的讀后感篇8
驕陽似火的夏天來了,漫長的暑假即將來臨,生活將充滿快樂與輕松。
六月的天氣——孩子的臉,風云變化無常,轉眼間晴朗的天空下起了瓢潑大雨。下雨天讀書是最愜意的了,我隨手抽了一本《昆蟲記》出來,開始細細品讀。這本書我雖然讀過好幾遍,但他每一遍都會給我帶來不同的感受。這應該就是文學最大的魅力吧!
這本書是法國著名生物學家法布爾寫的。它充滿了奇幻,而充滿奇幻的原因是我們除了關注自己,從未注意過這個微小的昆蟲世界。這本書中充滿了趣味生動的情節深深吸引著我,例如固執地松毛蟲,堅持列隊出行,蜘蛛利用蛛絲飛到世界各地螢火蟲可以用麻醉劑對付獵物,小巧玲瓏的蝸牛竟有上億顆牙齒……
法布爾與昆蟲相稱朋友,他曾寫道:我和這些昆蟲長時間生活在一起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如果我能有和昆蟲交談的本領,相信我會比現在更加開心。是啊!我們與動物都生活在同一個地球,如果人和動物和平相處,每一個人都將會洋溢著幸福愉悅。法布爾從小喜歡昆蟲,但他的父母卻不贊同。他卻一直都沒有放棄對昆蟲的熱愛,一直去探索,一直去發現,直到他得到現在的成就。
此書不僅吸引人,作者身上堅持不懈的精神以及對大自然的熱愛,也同樣值得我們去學習,它充分調動我們的閱讀興趣,同時培養我們親近自然,熱愛科學,尊重生命,勇于探索的精神!
昆蟲記的600字的讀后感篇9
法布爾的《昆蟲記》這本書記錄了昆蟲真實的生活。故事情節曲折奇異。在書中,我了解到昆蟲世界里最傻最笨的'是蟬,最無情的是螳螂,在蟬產卵的時候,有一種比螞蟻還要小的蟲子,當蟬產下它的卵,這些小蟲子就把蟬卵作為食物,可是蟬看見了蟲子就在腳邊上,卻沒有一點兒危機感,假如蟬一腳把蟲子踩死了,那樣蟬卵也不會被蟲子吃掉。
螳螂是個“壞家伙”,為了產卵,它會吞了自己親人,更可惡的是,它在一個地方產下卵后就走掉,也不會去關心自己的兒女生活健康。這個不可思議的現象與人類截然不同的。打我記事起,我的爸爸媽媽都很愛我,我家還有一個疼愛我的姐姐。不僅如此,人間總有真情在,就算是互不相識的陌生人,我們也經常得到別人的幫助,或者去幫助他人。說到這里我想起一則暖心的新聞:幾天前的一個中午,一位老伯推著一輛四輪手推車,推車上坐著一個老阿姨。天突降大雨,老伯疾步走過,一個正準備去吃午飯的七中學生看見了急忙走向那對老人,用遮雨的布蓋著老阿婆,把自己的雨傘給老伯遮雨,而自己的背后卻濕透了。他把倆位老人送到一處可擋雨的地方,讓老伯在此等候雨小點再離開,可是他沒走幾步就看見老伯準備要冒雨離開,他怕老伯淋雨受寒,就讓他在這里等著,自己去附近買啦把新雨傘,把這把新買的雨傘遞給了老伯,看著老伯撐著傘走了,他才安心回去和同學吃飯。
正是因為人人都有愛,我們的生活里才有親情、友情……我多么希望昆蟲的世界里也有這樣一個溫暖的家,一份暖心的愛。我還是希望螳螂一家能夠團團圓圓地生活在一起。
昆蟲記的600字的讀后感篇10
在我三四歲的時候,住的地方門口就是一棵高大的泡桐樹,旁邊還有幾棵低矮的楊梅樹。每當初夏來臨的季節,蟬兒就開始在樹上鳴叫。天黑時,爸爸經常拿著手電抓起“知了龜”來,不一會總能捉到幾只,我就把它們放到蚊帳里,期望它們立刻就變成長著透明的翅膀飛起來。我對它們產生了好奇,它們來自哪里,又會到什麼地方去?讀完了《昆蟲記》我明白了原先蟬在樹枝上產卵,自上而下用尖利的短針扎進樹枝,然后把卵放進去。到了十月初的時候,它就變成能看見東西的幼蟲了。有一天,幼蟲會落到地上,找一塊松軟的泥地鉆進去,藏在土中。就這樣他必須在很小的地方孤獨的生活四年,沒有朋友,沒有伙伴,還有經受著大自然的考驗。直到有一天,它最終爬出了洞,爬上了樹,退了殼,在樹上大聲地鳴叫起來。
在暗無天日的地下生活了四年,在陽光下狂歡一個月,這就是蟬的生命。我們經常責怪成年蟬的太吵,因為它們有時影響了我們的休息。但你想想,它穿著邋遢的外套,在黑暗中生活了四年,一朝換上漂亮的衣衫,長出可與飛鳥媲美的翅膀,又沐浴著溫暖的陽光,你叫它怎樣不如癡如醉,不停地歡唱呢?為了慶祝這來之不易而又為時短暫的幸福,它歌唱得再熱烈也難以表達歡樂的心境啊!這也是蟬生命中的絕唱啊!大自然中每一個生命都是美麗的,每一個生命都要忍受成長的磨難,才能長出美麗的翅膀,開出美麗的花朵,唱出動聽的歌聲。
經過蟬的故事,使我懂得要熱愛大自然的每一個生命,因為每一個生命都有各自的平凡與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