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全球通史的感受
讀后感不一定是讀書的感想,但需要具備對所讀內容進行深入思考和領悟的能力。好的讀全球通史的感受應該怎么寫?快來看看,小編給大家分享讀全球通史的感受的寫作技巧和示例,供大家參考!
讀全球通史的感受篇1
今天,完成了對美國當代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的閱讀,對人類在地球上的生存軌跡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該書從人類的初步階段——食物的采集者——開始一直論述到二戰后的第二次工業革命。與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相比,人類的歷史顯得如此短暫,但有顯得如此豐富,從公元前一萬年左右人類步入新石器時代至今的一萬兩千年中,人類以其特有的”智慧“成為了地球的主宰;在新石器時代以前的幾百萬年里,我們的祖先——原始的人類——為了生存與惡劣的大自然進行斗爭,那時的人類只有原始的欲望,而自從人類步入文明社會以后,人類為生存的斗爭轉為人類內部之間,人類作為地球的主導者的歷史遂而拉開了序幕。
主導人類歷史的根本是人的”欲望“,而文明的出現助長了這種欲望,欲望推動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同時也是人類悲劇的根源;欲望導致了戰爭與征服,這個過程中同時也創造著人類文明,欲望是人的本質特征,關于欲望的褒貶我們很難判定。
人類歷史是一部戰爭史,至今我們無法否認這一點;人類都有和平和幸福的欲望,不幸的是歷史向我們展示的是另一幅畫境——戰爭和痛苦,這或許是人類自身的宿命,一方面滿懷希望、一方面希望又不斷破滅繼而陷入痛苦;然而,就是這種希望和痛苦的交織鑄造了燦爛的的人類文明和不朽的思想光輝,事實就是如此,我們為之驕傲的人類文明是從痛苦和不幸中壓榨出來的。
歷史是強者的舞臺,從統一兩河流域的薩爾貢、希臘化時代的亞歷山大、羅馬時代的凱撒、中世紀橫掃歐亞大陸的成吉思汗、近代的拿破侖以及現代的戰爭狂人——--,這些名字連同相應的帝國永遠占據著歷史的篇章;從地區或國家來看,世界歷史也是一部強者占主導的歷史,弱者只能處于歷史的邊緣甚或被歷史忘記,人是一種具有無限欲望和帶有侵略性的動物,爭斗和戰爭不可避免,要想在世界上占有一隅,就必須成為”強者“,這絕對是一條定理。
決定人類社會的三大因素:思想、經濟和政治;這三者的組合體現著社會的進步與優越性,毫無疑問,三者是相互促進和相互制約的,經濟直接體現著社會的進步或發展的程度,政治體現著社會正義和人類的自由,而思想則告訴人類中的”強者“該如何做和做些什么;但誰是決定性的因素?我認為是思想,人類要想達到預想中的幸福,思想無疑是無可替代的”導師“,而且,對人類來說,進步不只是意味著生活的富足,同時還意味著精神的豐富和道德的提升;政治則為經濟和思想的發展創造條件。
人類從歷史中一路走來,我們無法預知人類的最終命運,但站在二十一世紀,我們至少可以回瞬我們自己的成長經歷和展望我們自己的未來;我們應在歷史中得到啟示,用于不斷豐富我們的智慧。人類在戰爭中成長,在痛苦和希望中所積累了寶貴的智慧,這種”智慧“對人類到底意味著什么?毫無疑問的是它將使我們不斷的自我完善,指引我們走向幸福,但我們無法預知人類的終極完善狀態是什么模樣;曾有人描述過共產主義這種”烏托邦“式的完美社會,但這種理想已經證明是一種破滅。人是一種復雜的動物,人性中的欲望本身是一種難以調控的東西,它即是一種破壞性的力,也是一種創造性的力,五千年的文明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這讓我們即悲觀又樂觀,悲觀是因為欲望的破壞力,戰爭和暴力就是見證,樂觀是欲望可以促發人的創造力,使人類社會不斷進步。二十一世紀,人類還并不成熟,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們在歷史中積累的智慧已達到相當高的程度,這種智慧至少可以部分地控制和規范我們的欲望和行動,如此看來,人類的未來肯定比過去會更美好。但另一方面,我們的劣根性不可能完全地根除,不論是自我保護還是為人類開拓更為美好的明天,這個世界必須還需要強者。對后一種目的而言,我們期望這個強者擁有的善。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中主張:國家由哲學家統治,在全球時代,地球的主人——人類——已經成為一個整體,地球已成為人類共同的家園;在未來,以民族主義為基礎的多國國家會被一個以”地球人“相稱的大家庭取代,完成這一使命和維持人類幸福的當然只能是一個”強者“,這個強者會是誰,柏拉圖在兩千年前就給出了答案——一個具有完美的”善“的哲學家。
讀全球通史的感受篇2
《全球通史》
從磚木取火開始,人就有了那神秘且不可探知的文明,誰也不知道,那奇怪的祭祀,喪葬。是由何而來。誰也不知道,那失落的文明是何等的璀璨。讀完書,我一次次站在那些被千年古墓、樹葉、野草、枝蔓覆蓋掉的石碑或廟宇前,對著神秘的古老文化唏噓不已,發出由衷的贊美,我看到,那些沉睡了數十個世紀的石頭,還有那些字母,似乎在訴說著曾經的輝煌,而它們所承載的那些失落的文明,還有遺留下的歷史的謎團,也等待著人們去揭曉。
更深入的接近那些曾歷經喧囂卻最終沉寂的古文明世界,像美洲印加帝國,非洲古埃及文明,亞洲巴比倫古城,還有希臘羅馬文化的文明遺跡,無處不告訴我們,在地球文明的縫隙間,喜多目前處于弱勢的文明都曾創造出古代世界的巨大奇跡,留下了數不清的文化記錄。雖然文明可以不朽,但是并不一定長存。我覺得去追尋那失落的文明是值得重視的。
讀完它,我的腦海里不只是那些嘆為觀止的文明遺跡,更多的是對文明的感嘆。遠古時期的人們雖然信仰宗教,信奉神,但是他們的那種為了目標而努力的精神打動了我。在古埃及建筑金字塔,其實不是逼迫奴隸去強行筑造的,而是每年尼羅河都會發大水,下埃及的居民們的家和田地都被淹沒了,他們都是自愿的為了神而工作的。雖然這種神論,在當今社會不認同,但是我深深的感覺到了,他們為了心中的信念,堅持不懈,努力向前的那種精神。確實是我們這些年輕人所缺少的。盡管有很多的不可思議,但那些神秘的令人無法相信的建筑卻是真實存在的。它們驕傲的記載著這個民族,這個王朝最輝煌最鼎盛的時期。或許世界的歷史真的很長,被湮沒的文明甚至是民族,國家都很多,有誰會記得那些已經消失的文明,可是,不能因為消失了就不去尋找。我始終認為古人所能領悟的境界比我們現代人高,往往越是復雜的事務,越是要用最簡單的思維去思考。從那些文明里,我感到了古代人的質樸和意境。
我才知道原來瑪雅文明是墨西哥的古代史,但是在瑪雅之前居然還有個奧爾梅克文明。這個文明被發現之前,對于人們來說都是一個神話,它是被湮沒在熱帶雨林里的文明。再說說古羅馬,最出名的就是羅馬的競技場和羅馬人的沐浴,他們的洗浴方式也被現代人沿用著,在當時大浴場是貴族和平民交際和政治活動的主要場所,在那里經常有樂隊演奏,還有詩人和戲劇家在朗誦自己的作品,是一個很好的信息交流互動的場所。它的存在使得社會的等級變得不是那么分明,就像是一個舞臺,沒有貴賤之分。大家平等的交流著,各種思維碰撞在一起,使得文化進步的迅速。就好比建國初期的北大校長蔡元培,他開創了學術和自由的理論,使得那時候的北大迅速發展。這段百家爭辯,思想碰撞的時期,真正意義上促進了學術的進步。這樣想來,如今我們的社會就是缺少了這樣一個平臺,把自己最真實的想法表達出來,事務本就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但是人類所領悟的意境卻是無限的。
轉眼又到了希臘,說到希臘,第一個聯想的恐怕就是希臘的詩歌和戲劇。希臘有很多的悲劇家和喜劇家,在當時為了能讓更多的人到戲院看戲,伯利克里當政時發布了一項法令,在公共節日時,給每位公民發放相當于一天生活費的津貼。這樣大大的促進了公民的積極性。使得再窮苦的人民也能受到優美文化的熏陶,大大的提高了當時的文化層次。在當下,有多少人因為繁忙的工作而失去了對藝術的熱愛,藝術可以表現出健康充滿活力的生活也可以表現出崇高理想的人生。繁忙無休止的學習,讓我們都無暇去關注藝術。盲目的尋求金錢和地位,但是到了最后其實失去的才是最寶貴的。讓我們偶爾學習下顧希臘人,聽聽詩歌,品品歌劇。
漫長的古代之旅完結了,但是尋找失落文明的腳步不會停下,文明的缺失就像是物種的滅絕一樣。至今人們都不懂,那些悠久的神話是怎么來的。就如中國而言,有五十六個民族,就有五十六中文明,我們能做的就是保護好這些文明,因為它們是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象徵,也是他們的心血。有時,我經常會想到,關于情感的很多問題。人常常會被感情所迷惑,弄不清分不出,那種感情。而且最能左右人的也是感情,同時也是理智的對手。其實我覺得復雜的情感不必放在心里,應該大聲的說出來。釋放心里堆積如山的感受,明白的讓身邊的人去領悟,去感受。
我覺得在城市中的我們,還缺少了對自然的狂熱。習慣了使用高科技,偶爾會想念一下去郊外野營的時光。但是我覺得,體驗自然并不是一件很輕松的事,遠遠比學會使用高科技產品來的復雜。
讀全球通史的感受篇3
整本書內容比較多,畢竟是講歷史的書籍,但是書中穿插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以及作者對那些偉人的溢于言表的贊美辭藻,都能深深的吸引讀者。
其實科技的發展總是圍繞著兩個方向:能源和通信。能源從最早石器時代的火,到農業時代的太陽(光合作用),再到工業革命時期的煤、電、石油、最后是現代的新能源(太陽能、核裂變、核聚變等);通信從石器時代的人類語言、文字發明,到農業時代的造紙術、印刷術,再到工業革命時代的印刷廠、電報機、有線電話、無線電話,最后是現代的計算機、互聯網、量子通信等。每次能源或者是通信技術的新發現,都宣布著新時代的到來。
火的發現使人類能夠吃上熟的食物,提高了平均年齡;農耕的到來,造成人口的大幅增加;蒸汽機的發明宣布機械時代的到來,人類第一次創造出幾倍與人體所所需的能量,有更多的人不必擔憂糧食的問題,也就有更多的人能夠從事科學研究,發明創造;新能源的時代如果人類能夠控制核聚變所產生的能量,星際旅行不再是夢想。語言的`出現,使人類第一次能夠相互組織成為一個巨大的團體,更有利于大規模運動;文字及印刷術的發明,使人類的知識能夠傳承和可復制可疊加;電報、電話的發明使千里之外的人們可以及時溝通,遠程協作;互聯網的到來宣布著信息大爆炸,大數據由此而來。
人類無法想象超過20年以后的時代,因為從石器時代到近代,人類的進步都在以幾何數字的方式提高。未來人類將有更多更偉大的發明,21世紀能否再創造一個新時代的來臨呢?我們拭目以待。
題外話,關于新能源和新通信相關的技術成果,可能在股市方面有所表現。例如巴菲特新進美國生物科技公司:生物基因(生物基因也是20世紀最新的發現,人類正在嘗試使用基因技術治療癌癥、實現長壽、治療基因疾病等)、大幅加倉能源股:西方石油公司、森科能源(人類對能源追逐是一個永恒不變的話題)、加倉美國通用汽車:看好未來AI汽車與智慧交通。還有特斯拉公司股價大漲,國內鋰電池(移動新型能源)股票一飛沖天,都表現出資本對能源、科技的追逐。
讀全球通史的感受篇4
不妨像《奇葩說》上那樣,先提出一個問題:讀歷史有好處嗎?
“自我維持生存和自我發展的欲望,成為了人類偉大的推動力”,弗雷德里克·巴斯夏說的。
每個人都存在大大小小的競爭中,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我們都要充實我們的大腦,武裝我們的思想。可我們一生下來就是同樣的人,什么能改變我們的思想?環境、知識和時間。
這三者好像都輪不到由我們控制,環境和知識的改變是根據時間的推移來改裝我們的思想。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時間既然不舍晝夜地涓涓流淌,如何來改變它,從而讓我們的思想在競爭中拔得頭籌?
環顧你四周,你看不見時間的蹤影,但是你此時此刻站在的歷史長河中,前面是未來,沒人可以預測,即使你看見了未來,忍不住動動手指改變什么,就像蝴蝶動動翅膀,那你改變的可不只有你的思想,而是宇宙時空。你的身后是幾萬年的文明。
即使社會結構不同,環境、技術、觀念都不相同,可是你可以在這一個個統一、滅亡、興奮、衰落的輪回中找到閃光點。
希臘-羅馬留下的古跡,雅典衛城的莊嚴,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三代師生的傳承。歐洲黑暗的中世紀。秦迅速的發展以及短暫的生命,漢武帝的“好戰”英明,野心勃勃,萬里長城史詩般的整修重造。
這些歷史結點的背后是什么?是人,一個個有名或無名的人,它們的生存是如何維系的?生活是怎樣多彩或無味的。
朱熹把人比作一面落滿灰塵的鏡子,一旦抹去灰塵,將和過去一樣明亮。
當你秉承著一顆當事者的心去閱讀那些不同時代的人的生活背景,你會作何評價?
想象一下,你處在中世紀的歐洲,你是一名沒有人權的農奴附庸,被囚禁在看似自給自足,實則麻痹人們的意識,無處不在的枷鎖中。可是你每天要負多少沉重的徭役,任那個坐享其成,無情無義的領主打、罵、罰、買賣、侮辱,看著身邊的人企圖逃離莊園,脫離這個黑暗的中世紀,建立起人性化的制度,你會怎么想?反抗?起義?當時羅馬的斯巴達克起義,中國的陳勝、吳廣起義,他們人多勢眾,而你孤身一人,手無寸金。你會嘗試尋找新生活,還是忍辱負重。
如果你是中世紀歐洲時期的一名領主,面對那些沒有自由的農奴,他們跟自己一樣,都是由猿進化而來的人,只是起點不同,你會對他們起絲毫的悲憫之心,還是不愿打破封建。你不妨像那樣站在21世紀人們的思想去活一下中世紀的人生,你就會感覺自己像是經歷了由史前到21世紀的進化與凈化——歷史是事實,事實是已經發生的,是沒有任何人在你耳邊打擾你對歷史的看法的,所以它是純凈的,就像清晨葉上的露珠,冬日車窗上的霜,實驗室中的蒸餾水,而不是水龍頭流出被漂白粉浸過的自來水,河中夾雜著各種生物代謝物的浪潮。
所以說,歷史就像是可以真正拭凈鏡子上灰塵的水,讓鏡子保鮮、干凈。
生命不息,運動不止,當你把你的思想拿出來放在歷史這條奔流不息的長河中洗一洗,或許不能改變歷史,但一定能改變你的未來。
讀全球通史的感受篇5
《全球通史》揭示了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的有機聯系體現了世界史豐富而重要的認識價值;提出了許多對當代人有啟示的.須作思考的問題,并通過歷史來尋求解決這些問題的答案,賦予歷史以新意,富于智慧,體現了思想的力量。貫穿于書中作者對歷史富于見解的思考:
1:人類社會群體可接近性和相互影響的作用。綜觀人類歷史,人類文化的進步取決于社會群體是否有機會吸取鄰近的其他的社會群體的經驗。只有那些最易接近.最有機會與其他民族相互影響的民族,才最有可能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并處于領先地位!隨著全球史時代的到來,結果將是全球范圍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融,并產生如生物學領域中雜交優勢法則的那種發展。
2:人類歷史遺產的繼承。對歷史的考察,揭示作為歷史和文化遺產的人類創造活動的靈活性和潛能,盡量客觀地評價人類歷史的遺產,使人們更加了解今天的人類社會,更有助于把握未來。諸如古希臘時期自由探究的精神.民主政體的理論和實踐.藝術.文學和哲學思想……構成了希臘流給人類的光輝遺產。自從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以來,每個歷史階段中最有影響的社會都是力圖縮小上下層之間鴻溝的社會——都是倡導提高群眾參與水平的社會。這種參與人數總量上的猛增構成了開拓性社會的現代性,這在性質上賦予這些社會以優越的社會內聚力和推動力,使得這些社會勝過同時期的其他社會,在它們的時代打上這些社會的印記。
3: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在取得巨大的成就同時也付出高昂的代價,其原因在于人類運用技術的方式。目前,人類對技術的濫用,已造成了廣島.博帕爾.切爾諾貝利等災難,而更急迫.更潛在的災難則是毀滅性核戰爭所造成的人類滅絕。當前我們的任務應當是促成技術的使用,給大多數人都帶來好處,從而增加我們在這個星球上生活的安全感和舒適感。我們更應關注的是如何充分運用技術來控制大自然的種.種災害,如何發展技術來滋養我們生存的地球。
當今社會,全球史教育,尤其是其中所表現的人類發展的整體觀念和全球方略,對提高人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培養作為地球村一員的當代人的前沿意識和全球眼光是相當重要的!當代大學生值得花功夫學習并且必須掌握的不只是外語.電腦.金融和外貿等課目而已,加強全球史觀的教育在當今時代尤顯重要了,《全球通史》作為一部“精品教材”,更有助于我們了解歷史,把握未來!
讀全球通史的感受篇6
一、中國為什么存在城管這種獨特的生物?
正如美國的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所述,中國歷史更替幾千年,基本更替的原因從來沒有過變化。
一開始,新王朝的口號永遠都是均田地,共財富,也確實這么做的。土地被均分給農民,財富重新洗牌,朝廷統一征土地稅人頭稅以充財政開支;之后,某些人利用自己的聰明勤奮,或者依仗朝廷里有人,兼并了其他人的人土地,若干時間過后,依仗土地帶來的財富,繼續兼并土地,買通政治,獲得其他產出財富的資源。
這個過程經歷幾十幾百年之后,窮者愈窮,富者愈富。
但這本身并不成為問題,問題在于朝廷的征稅卻因為兼并稅收減少,富者可以通過政治或其他原因避稅,原來的100個有產者成為了1個有產者加99個無產者,那剩下的有產者無論如何不會交之前同樣的稅收,而國家官僚體系在沒有約束下,總是以膨脹的姿態發展,帝國財政入不敷出。
最后的解決辦法只有一個,國家對無產者加重稅負,而無產者的財富正在減少。當臨界點到達,農民起義就來了,之后又是這個國家末代王朝老套的情節,一年之內上百次的農民起義,均田地共財富的口號,諸侯鎮壓,游牧民族入侵,20__年的歷史重寫了無數遍的情節。
所以,中心就只有一個稅收。
世界歷史從農業時代開始,無論哪個年代,中心都是財富,也就是剩余價值。這也是每一次戰爭和社會變革的中心。中國社會也如此。
所以,中國城管的存在,不是維護市容,而是維護稅收。
這個國家當今的幾乎全部稅收是間接稅收,也就是向企業征稅,回到消費者頭上。如果允許街頭小販的無限增長,就會嚴重打擊店鋪的經濟,而國家問店鋪收取的大量地稅營業稅等無處收取,這個結果會導致跳過之前的所有過程,直接到末代王朝模式。
這個道理非常淺顯,可是國外是如何解決的。
首先,如果經濟持續增長,人民生活進一步提高,街頭小販是一個暫時的現象。就像現在大城市街頭盒飯越來越少,并不是因為城管打擊,而是因為大家覺得不衛生,有條件去稍貴點的飯館,而不會去街頭吃便宜不衛生的盒飯。而原來賣街頭盒飯的商販也可能因為有了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生活而停止販賣。
另外,這個也取決于稅收的組成,間接稅、直接稅的比例,這個過于專業,不敢妄言。唯一知道的是,我們國家大多數是間接稅,這緩和了大家的情緒,覺得自己并沒有繳稅。但影響也是顯然的,所有稅負幾乎都加在了商家頭上,尤其是小型和微型的商鋪上,你不打擊攤販,店鋪就要倒閉,國家就收不到稅了。 因此城管必存,城管取消,這個國家的結果可想而知。
二、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里為何沒有一本世界性的通史?
顯然,通史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后開始渴望了解過去的產物。在近代以前中國幾千年的社會發展中,編寫了蔚為大觀的史書,但是不可能有對全球歷史進行敘述的史書。實際上,連研究歐亞大陸甚至于東亞圈的通史都不可能產生。唐代是中國古代一個空前絕后繁榮的時代,疆界遠至近日的中亞,但是仍然不會產生哪怕范圍稍微擴大的史書,最多只有一些游記而已。從現代的角度理解,編寫通史遠不止是簡單的技術問題,根本的,它涉及到對于人類自身的反思和再理解。這樣看來,在人類發展歷史的縱軸上,在某個時間點之前,通史的產生是不具備條件的。它不像人類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導致工具和技術的進步那樣自然。或者作作的說,影響通史產生的變量更為多樣、復雜。
如此,通史觀點或者通史性的歷史著作在西方產生也是必然的。個中的原因現在人所共知:正如書中提到的那樣,從15、16世紀開始西方文明首先開始全球擴張并領先于其他的地域文明,且時至今日仍然占有絕對的優勢。
再來談談中國的史書。中國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一直到清代,留下了卷帙浩繁的史書,包括史書性質的游記、筆記等。試想這些史書除了對考古、某些學術研究有參考價值外,還有什么作用呢?這些史書幾乎成了皇帝和臣民的默認契約書,無論是官修還是民編。皇帝從這些史書中試圖尋找讓臣屬文死諫,武死戰的依據,而臣屬試圖通過史書來提示或者暗示皇帝應如何才算是圣明,雙方以史書為媒介進行著溝通,各取所需,達到各自都能接受的默契程度。從這
一點來說,中國的史書對于維護傳統社會的形態和穩定真的是深藏不露啊。
歐亞大陸另一端的歐洲所編寫的史書似乎遠較同時代的中國為少。但是,這對于他們幾乎沒有什么影響。在他們看來,只要有一部《圣經》足矣。在某種程度上,《圣經》的出現、傳播是西方文明發展過程中最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混亂的歐洲有了共同的準則(即使后來發生了教派分裂),一般平民也有機會借此學習文字,德意志的文字得到了較好的統一,民族和國家意識也因圣經刊印所用的文字而得以萌芽。后來教皇和教會的權力過大導致的災難當然也是它的不幸。雖如此,仍不能掩蓋《圣經》對西方文明直至今日的偉大歷史功績。缺少了系統性史書的歐洲,因禍得福,少了成文規則、繁文縟節的羈絆,有的只是內心驅動下對社會、自然的改造。
比較而言,中國的史書雖然也可以看成是行事準則,但是并不具有如圣經那樣的普世意義,它的約束力較弱,人們畏懼的還是皇帝的金口玉言,任何人都不得觸逆龍鱗。《圣經》則得到了包括上至教皇、皇帝,中至領主、騎士,下至農夫、佃戶的一致支持,雖然他們有著各自不同的目的和利益。
《全球通史》 是一部值得讓人回味無窮的史書,可以引發許多思考。我思故我在,多讀史,多看報,多思考,乃新聞工作者必須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