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再別康橋有感500字
讀后感是讀者對閱讀材料的一種直觀和主觀的反應,可以讓讀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從而獲得更多的收獲。寫讀再別康橋有感500字有什么要注意的呢?這里給大家帶來讀再別康橋有感5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再別康橋有感500字篇1
“那榆陰下的一譚/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這是現代詩人徐志摩《再別康橋》中的詩句。詩中喻譚為夢,自有作者的追尋。讀唐代文學家柳宗元這篇散文《小石譚記》同樣讓我認識到:一譚如夢!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與哲學家,字子厚,河東解人,世稱柳河東。他最拿手的散文是山水游記,“永州八記”是他的____作品。
《小石譚記》作于唐元和四年,即柳宗元因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永州司馬期間。柳宗元滿腔的____熱情及高遠的____抱負橫遭惡____的打擊,可知其抑郁憤懣。而他借游遣悶時所見的小石譚,雖位處荒郊,但能得到自然造化,毫無拘束地盡展風貌;其水,潺潺流淌而“如鳴佩環”,清清一泓而纖塵不染;其石,名具個性;其木,風姿迥異;其魚,隨心所欲;其岸,依水而曲……
其實,人世間,朝廷中,若能得此些許,勃勃雄心何愁不展,但人世多桀,與丑惡相對的美夢,實現起來卻總是舉艱難。其實人也源于自然,也屬于大自然的一部分,應該與大自然親密接觸,而不應該把自己囚禁在狹隘的空間里。打開渴望理解的心鎖,捅破心靈與大自然的隔閡,掙開一切內心的束縛與壓抑,從大自然中尋找生命的真諦,努力去追尋靈魂中那份最純潔、最原始的凈土。但是柳宗元畢竟是柳宗元,當他在小石譚夢的影子前得到一絲絲快樂時,還是不能徹徹底底地忘卻自我,小譚固美,卻位處僻野,有怎能給樂眾生?
唉,一譚如夢,樂難遣憂!我也只能這樣感嘆了。
讀再別康橋有感500字篇2
我向來喜歡極其浪漫而又精巧的文字。那些文字讀起來,有種戀愛的感覺。
高中的時侯我喜歡上寫詩,每一個文學小青年都會有這么一段時光。如果一個文學小青年沒有喜歡過詩,那么我敢說他不是標準的文學小青年。
那時,我喜歡徐志摩,因為他寫了“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揮一揮手不帶走一片云彩”以及“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瀟灑\我必須認清我的方向——飛揚,飛揚,飛揚,——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除了徐志摩之外,我還很喜歡戴望舒先生的《雨巷》,詩中這樣寫道“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期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直到此刻,每到雨天時,我還都莫名的渴望著在一個陌生的胡同里遇到一個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
當然,還有卞之琳以及顧城等。卞之琳在《斷章》中這樣寫道“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而顧城在《一代人》中寫道“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而他在另外一首詩《遠和近》中寫道“你一會兒看我\一會兒看云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你看云時很近。”
讀再別康橋有感500字篇3
“那榆陰下的一譚/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這是現代詩人徐志摩《再別康橋》中的詩句。詩中喻譚為夢,自有作者的追尋。讀唐代文學家柳宗元這篇散文《小石譚記》同樣讓我認識到:一譚如夢!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與哲學家,字子厚,河東解人,世稱柳河東。他最拿手的散文是山水游記,“永州八記”是他的代表作品。《小石譚記》作于唐元和四年,即柳宗元因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永州司馬期間。柳宗元滿腔的政治熱情及高遠的政治抱負橫遭惡勢力的打擊,可知其抑郁憤懣。而他借游遣悶時所見的小石譚,雖位處荒郊,但能得到自然造化,毫無拘束地盡展風貌;其水,潺潺流淌而“如鳴佩環”,清清一泓而纖塵不染;其石,名具個性;其木,風姿迥異;其魚,隨心所欲;其岸,依水而曲......
其實,人世間,朝廷中,若能得此些許,勃勃雄心何愁不展,但人世多桀,與丑惡相對的美夢,實現起來卻總是舉艱難。其實人也源于自然,也屬于大自然的一部分,應該與大自然親密接觸,而不應該把自己囚禁在狹隘的空間里。打開渴望理解的心鎖,捅破心靈與大自然的隔閡,掙開一切內心的束縛與壓抑,從大自然中尋找生命的真諦,努力去追尋靈魂中那份最純潔、最原始的凈土。
但是柳宗元畢竟是柳宗元,當他在小石譚夢的影子前得到一絲絲快樂時,還是不能徹徹底底地忘卻自我,小譚固美,卻位處僻野,有怎能給樂眾生?
唉,一譚如夢,樂難遣憂!我也只能這樣感嘆了。
讀再別康橋有感500字篇4
風平浪靜,踏上歸國的船只,行駛在浩瀚的大海上。這時候徐志摩會想些什么呢
畢竟那是他曾留學的康橋,留下了他完美的回憶。在夕陽下,他走在河畔,看著那柔情似水的柳樹,似乎如同夕陽中的新娘,望著水中的倒影,蕩漾在心頭。在徐志摩眼中那康橋的柳樹是如此嬌媚,而那柔波里的水草又是如此動人,那康橋的一切都是如此完美。在那里徐志摩又留下了七彩的夢。不遠萬里踏上征途,到康橋留學,為的就是學有所成,提高自我的水平。但奔赴康橋后,卻發現康橋如同夢幻一般美麗,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彩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康橋的一切事物就連那榆蔭下的一潭,都沉淀著作者彩虹般的夢。可見作者對康橋是情有獨鐘。
但作者此刻不是奔赴康橋,而是遠離它,帶著對康橋完美的夢,漸漸離去,回首康橋,漸漸遠去。完美的夢,輪廓漸漸模糊,只變成了一點,便也不久消去。回想起曾在康橋度過的那段完美時光,此刻卻要驟然遠去,留下的是無比的惋惜和憂愁。
或許作者不是為了寫愁,只是為了安慰自我,留下紀念而寫下這首詩。但從文中卻表現出那樣的灑脫和寬廣的境界。揮手作別,那是作者的不舍。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又是何等灑脫,沒有兒女情長,沒有淚沾衣裳,有的只是揮手告別云彩的瀟灑與自然。
懷著憂愁,卻能表現出瀟灑與風度,憂愁不能占據整個心靈,是因為心境開闊,便能容納憂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