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孔乙己的隨筆
寫讀后感的確是一種文學創作,需要人們運用自己的語言和文學技巧來表達對作品的感受和看法。好的關于孔乙己的隨筆要怎么寫?小編給大家帶來關于孔乙己的隨筆,供大家參考。
關于孔乙己的隨筆篇1
有一個人,他碌碌無為。
有一個人,他一無所有。
有一個人,他一事無成。
有一個人,他平淡而凄苦,落寞而凄慘。
他就是孔乙己
我對他的第一感覺就是同情,再是惋惜。人們可能會認為他是一個無用的人,可在我看來他即使生活困乏,處在黑暗的社會中,但他始終保有那個時代難得的善良和淳樸。他也會在吃茴香豆時分一些給孩子們,會忍受著所有人的嘲笑,卻又滿臉通紅的反駁著。
也許他是不值得讓人同情的,但他身上卻也有我們的影子。自欺欺人又“樂在其中”。
悲從中來,孔乙己;思從中來,孔乙己。
關于孔乙己的隨筆篇2
血,冰一樣冷?
“哈哈”、“嘻嘻”,腦海里不斷回響著、盤旋著咸亨酒店內外那一片開懷的哄笑聲。我的心突然抽緊,再抽緊。渾身上下的血像停止了流動,變得像冰一樣冷。
不知為什么,孔乙己總是令我聯想起很久以前鄰居里的一位老人。時間久遠得連她的姓氏也已經模糊,但還清晰地記得她瘦小的身影和眼中那一片從不改變的安詳而又帶著一點點落寞的神情。老人當時已經有差不多70歲了,可身子看上去還挺硬朗她一個人住著一間不小的房子,據說是老伴過世了,一兒一女都在外地工作,便只剩下她孤零零的。老人不愛在屋里待,天天都搬把竹椅子坐在曉馬路上看來往的人,間或和在外閑笑的其他鄰居拉家常。老人很熱情,也很健談,見了每個熟人就大老遠地招呼,因為她天天坐在那兒,幾乎每個人她都認識,都叫得上名來。老人的手藝想來也不錯,她常自己做許多種好吃的小零食,炒瓜子啦,豌豆糕啦,見個孩子都要給一些,孩子們都愿意和她親近。老人也是很喜歡孩子的,見了任何一個,她有些昏暗的眼睛里就立刻散發出一種明亮的神采,那么慈和親切。所以后來,漸漸地有一些年輕的媽媽因為有事,把孩子放在老人手里,老人每次都高興得心花怒放,每次孩子都戀戀不舍地不肯離開她的懷抱再后來,就有了老人的家里同時有三四個孩子的盛況。那一段時光,老人眼里的落寞幾乎不見了蹤影,總是洋溢著觸手可及的喜悅
但老人畢竟是上了年紀了,突然地,老人開始劇烈地喘息,咳嗽開始她還忍著,后來越來越厲害,她的腳步開始瞞珊,臉也變得蠟黃。漸漸地,媽媽們不再把孩子抱到她跟前,她的屋子里便沒了孩子的吵鬧聲。老人整天坐在路口的小椅子上,呆呆地看著來往的人們,偶爾伴著撕心裂肺的咳嗽聲。我不敢再去注意她的眼神,而鄰居們,依舊匆匆忙忙地從她面前走過,似乎并沒有人注意她的變化。再后來,老人下樓的次數越來越少,終于有一天再也沒有出現過。后來聽說,老人的女兒從外地來探視她,看到她已經徹底起不了床。
事情已經過去許多年,老人的形象像一縷輕煙被風吹散。她的慈祥,她的孤獨,都仿佛不曾在旁人的心里留下一點痕跡。
所以我真的感覺很冷,忍不住顫抖。也許生活就是這樣無情,無論怎樣的人,你自己的悲歡生死、刻骨銘心、驚天動地,之于旁人,只不過是塵世中匆匆掠過的一痕灰影,不會觸動他們心頭的半絲感觸。血,真的像冰一樣冷?
關于孔乙己的隨筆篇3
讀《孔乙己》有感《孔乙己》是魯迅繼狂人日記繼《狂人日記》之后第二部抨擊封建制度和文化的小說,講述了一個沒有考上秀才的讀書人的悲慘遭遇,主人公孔乙己是一個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科舉制度的毒害下,除了滿口“之乎者也”之外一無所能窮困潦倒,成了人們取笑了材料,為生活所迫,他偶爾做些小偷小竊的事情,終于被打斷了小腿,在生活的折磨下慢慢的死去。
穿著舊長襯衫的高大體型,青白的面色,深陷的帶著傷痕和蓬亂的的白色虎子,這就是魯迅所描寫的孔乙己的樣貌了,一口的文受著也愛面子就是他的特點,這種人物,是不值得一看乃至一提。但在別人提起他的時候讓人感覺那是一種微妙的存在,不用特別的去記他也不用刻意的去忘記他。
但是,孔乙己就是孔乙己,不會把他和別的長衫文人混為一談,個性鮮明,喜歡在別人面前顯擺自己,好吃懶做,死要面子,這似乎也跟別的文人沒什么兩樣,但卻似乎沒有其他文人如此高傲,說是平易近人,也有那么點差距,總之,這是一個特別的人。
就是這樣的一個孔乙己啊,襯托出來了那個時代的悲涼,那個時代人的冷漠讓我感到如此震驚,無法想象那個時代的人可以以死亡這么的輕描淡寫,就連孩童都是那么自私,而人們關系著的是自己的腰包,從不會關心到別人,就像老板想起了孔乙己也就是為了那十九文錢罷了。
不過么這也不怪他們,那些領導可曾有一個關心過民眾?或是沒有時間,正在忙著往腰包里塞錢,或是根本不愿意去管了,試問,在這樣的領導下的人們有怎么回去關心別人呢?
現代呢?好像的確是有人關心別人了,但是去還是有一些人比以前的更加惡劣,比摻水還要過分的賺錢方法比比皆是,應該要有人反省一下自己,科學帶來的到底是福還是禍。科技該不該發展,文人該不該誕生,我不希望“孔乙己”越來越到,跟不希望漠視人性的人越來越多,還不希望長衫文人與往來越多,但是,可能嗎?
第一次讀魯迅的《孔乙己》實在初一,那是對這邊文章的理解是一片空白,現在,再次品味《孔乙己》似乎看出了些問題。
孔乙己的“善”孔乙己是一個善良的人,這一點我不可否認。古語曰“人之初,性本善。”這世上本就少有為惡之人,從孔乙己把茴香豆分給孩子們吃以及他從不拖欠酒錢,在這里,孔乙己的善良表露無疑,一個善良的老頭。
孔乙己的“惡”并非說孔乙己是一個無惡不作的人,他的生活已然到了窮途末路的地步,可他依然放不下讀書人的假紫,若是他在學問上有所作為也就罷了,可他一事無成,他不讀書也不求上進,又不會營生,卻還狡辯到:“竊書,不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嗎?讀書人讀書人。”我似乎覺得孔乙己簡直玷污了“讀書人”這一神圣的稱號。
最后,沒有人再見到他,或許已經死了。
關于孔乙己的隨筆篇4
為什么你總甩不掉那破舊的長衫、甩不掉滿口的“之乎者也”呢?是你愛慕虛榮?好逸惡勞?還是環境所迫?經過作者魯迅的眼光,你的身影,總在我心中縈繞,揮之不去……
我無法理解你,你總是想把自我“包裝”起來,讓別人承認你是一位“讀書人”但你是否明白,你其實是在欺騙自我,既然是“讀書人”那為什么學不到“自食其力”的道理呢?為什么要舍棄謀生的機會而去“偷”呢?又為什么要為自我的“偷”而找借口呢?你確實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但你在別人心目中的地位卻得不到提高,就連“我”小時候都向你投去鄙夷的目光,試問,你還有什么理由墮落下去呢?我忘不了你乞求“掌柜”時的眼神,更忘不了你凄慘的結局,世態的炎涼,你的路,也更是難走。
我同情你,當我明白你是怎樣一個人的時候,我沒理由同情你,卻又無法不一樣情你,“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你為了追求功名而讀了大半輩子的書,卻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是上天對你的不滿,還是你命運早就注定?若時光能夠倒流,我會對你說:“其實是科舉考試害了你。”可是,你,一個愚蠢的舊社會的潦倒讀書人,能相信我嗎?能擺脫功名利祿的誘惑而去相信我嗎?我同情你,可你什么時候能清醒過來,擺脫科舉對你的殘害?
可是,我同樣敬佩你、尊重你,當別人拿你取笑、消遣你的時候,你沒有逃避,而任由他們去說、去笑,盡管那使你難堪,難道應對這些不需要勇氣嗎?難道這份勇氣不值得我去敬佩嗎?你向孩子們分發茴香豆的那份善良,想教“我”識字的那份誠懇,以及被打折腿后活下來的那份堅持、那份勇氣都值得我去敬佩、尊重,然而,你的路,卻走到了盡頭。
“年關”已過,又一年端午的時候,粉板上的“十九個大錢”依然還在,這意味著你走了,在世的時候,受盡了生活的困苦,世人的奚落、嘲笑,以及社會對你深深的折磨。愿你走得安息,來世的時候,也期望你能永遠脫下那破舊的“長衫”,做一回真正的自我。
文章到此,我的內心深受感觸,仿佛遺憾什么、惋惜什么、又仿佛虧欠孔乙己什么。在作者魯迅的“神筆”之下,我認識到了一位凄慘的人,更認識到一個世態炎涼、人性丑陋的社會。
關于孔乙己的隨筆篇5
有哲人說過,悲劇是永恒的美。我認為,悲劇之美中又以凄美最為動人。《孔乙己》就是這樣一部凄美的偉大作品。
《孔乙己》的凄美又妙在它完全隱在冷峻的語句中。通篇文章找不到一個帶有感情傾向的句子,甚至找不到一個帶有強烈色彩的字,一切的意味靠的是讀者自己去體會。故事的視角被固化在特定的場景“咸亨酒店”的柜臺前,主人公的一生就通過這樣一個場景呈現在讀者面前。但通過這樣一個“窗口”,卻可以洞悉孔乙己悲慘的一生,體會種種人情世故,這需要多么高超的技巧。
關于孔乙己的隨筆篇6
《孔乙己》是魯迅筆下的短篇小說,主人公孔乙己更是一個深受封建思想和科舉制度毒害的讀書人,讓我們看到了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質,而生在那個時代的人們是何其不幸,其悲慘的下場正是對封建王朝的抨擊和嘲諷,而這篇小說就是為了驚醒中國人,改變自己的思想,是從精神上給國人醫治病癥,讓我深受啟發。
小說描寫了孔乙己去鎮子口咸亨酒店喝酒的情節,孔乙己本來是一個窮困潦倒的人,但仍然穿著長衫,把自己裝扮的很有學問和身份。當他在付賬的時候,還將錢一個個擺出來,顯得自己很闊氣一般,實際情況是,他不會營生,不懂得賺錢養家,當他要面臨討飯的境地時,就去幫人抄書寫字,賺取幾個大子兒糊口,而這時他參加科舉得到的唯一個長處了,寫得一筆好字。
而諷刺的是,孔乙己是唯一一個穿著長衫還站著喝酒的人,因為只有短衣幫因為窮困才只喝酒,不點菜,孔乙己也是如此,因此遭到了很多人的嘲笑,而這也是封建時代的讀書人共有的無奈和凄涼。而他也有一個讀書人的氣節,那就是從不耍賴,欠酒店的錢是肯定會還上的。
故事的結局并不好,孔乙己因為拿了丁舉人幾本書就被其私設公堂打斷了腿,從此成為了一個殘疾人,只能用雙手爬行走路,而作為一個普通人,根本不敢和丁舉人討公道,而這樣的事,在那個“吃人”的社會里也是不會被腐敗的官府過問的。
孔乙己因為殘疾無法謀生最后死去了,而他僅僅是封建社會里眾多被刻度制度毒害的人之一,是一個典型的代表和形象,深刻的揭示了封建社會的丑惡。
我們要珍惜今天的民主社會,建立自己的科學價值觀,勤奮努力做一個上進的人,不能像孔乙己一樣不求學問,空有一副讀書人的外表,卻名不副實!
關于孔乙己的隨筆篇7
這篇小說以一位不諳世事的酒店小伙子的口吻,不動聲色地講述著孔乙己的悲慘遭遇,貌似平淡輕松,實則蘊含深沉的批評力量。孔乙己自身的可笑,正是作者對封建文化,封建教育制度的嘲笑,諷刺,揭露以及批判。作者對孔乙己被侮辱被損害的內心痛苦與悲哀,,給予了一定的同情。小伙計的笑是不經意的,“附和著笑”。鄰家孩子的笑,并非惡意,是“聽的笑聲”“趕熱鬧”的笑。短衣幫的笑。是為孔乙己不倫不類的樣子。故弄玄虛的語言,迂腐無能的性格而笑,以求得無聊生活中的片刻而活。這是“病態社會”所致,反應了當時社會里人與人的關系冷淡無情。掌柜及穿長衫的人的笑是以欺凌,玩弄為目的的笑,這是階級本性所決定的。
雖然孔乙己是酒店們取笑的對象,酒店里的人們肆意逗笑。取笑孔乙己。有得顧忌地去戳他性靈上的隱痛。但在孔乙己的心中,“茴”字有四種寫法就是真理,無論別人如何嘲笑,多么冷漠,他從不放棄對心中真理的執著,仍然懇切的說:“不會寫吧……我教你。”在那個落魄的時代,這是一種怎樣的精神,需要多大的勇氣?我們可以贊頌哥白尼,贊揚華盛頓,為什么就不能認同孔乙己?
關于孔乙己的隨筆篇8
時代前進的路上,必有改革維新,有的人激于奮進,不斷前進,引領潮流;而有的人躺下就再也不起來,或因時代的緣故,或因黑暗的背景,他們失去了上進的機會,只得閉上眼睛裝睡,任憑時代的號角如何嘹亮,他就在那兒“睡”著,不是他不能去上進,而是他可憐地無法這么做。他們帶著一種時代的悲哀,成為舊社會的犧牲品,可悲,可嘆。
一襲破舊的長衫,長長的指甲,那些半文不白,迂腐得讓人聽了便發笑的話——“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構造了孔乙己給人最初的印象。
孔乙己的一生是可悲的,他出口成章,少時必定飽讀詩書,希望通過科舉,改變命運,過上安穩舒適的日子,也不枉昔日囊螢映雪,寒窗苦讀。
然而,時代變得太快太快,封建王朝風雨飄搖,一個嶄新的民國自亂世中崛起,文化轉變,制度革新,新到統治讀書人思想兩千多年的“孔孟之道”再也無法跟上它們的腳步。躊躇滿志的他,推開屋門正打算用平生所學謀求一官半職時,驚異地發現,周圍的一切,都變了,人們運用著新式的語言交談,大清朝變成了民國政府……他可憐無助地揉著自己的看慣古文的小鼓眼,彷徨地觀察著這個新的社會。
他碰過無數次壁,遭遇了數不勝數的嘲笑欺辱,每當他張口想要申辯什么,那一口迂腐的舊朝語調又激起看客們的哄堂大笑,他傷心、痛苦、無助,面對這全新的,他所陌生的社會,他無法跟上,更無力回擊,只得無奈地微閉雙眼,昏昏沉沉地“睡”去。
迫于生活,他無奈偷書,現行當場,他竭力地申辯道:“竊書不算偷!”固守著自己身為讀書人最后的尊嚴;他看不起其他人,對誰都一副高高在上,目中無人的樣子,自己窮困潦倒,他只得以“君子固窮”、“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來自我安慰,他固守著封建禮教的最后壁壘,在資本社會苦苦堅持,別人勸說道:“你不要太執迷不悟”。
他放聲嘲笑對方:“你才執迷不悟呢,可憐人!”,其實,他自己當然知道是自己頑固不化,然而如果自己承認,那么就意味著連自己最后一點顏面也喪失殆盡,他只能固守,不能后退。
在時代的潮流中,他只得苦澀地閉上雙眼,任憑時代的號角如何嘹亮,他就在那兒“睡”著,不是他不想順應潮流,而是無力去順應潮流,那前朝的封建禮教根深蒂固,他只得眼看毫無出路卻又必須一路走下去,帶著那前朝文人最后的尊嚴與深沉的悲哀,默默地,走下去。
作為看客的我們不應再一味地恥笑他的迂腐、執迷不悟、不識時務,而應從中吸取經驗,不努力改變自己,迎接我們的只有淘汰與落后,裝睡的人叫不醒,但醒著的人卻必須不斷進步,趕上時代的腳步,才能避免有一個孔乙己的悲劇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