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詩經》的讀后感
寫讀后感需要對自己的思考進行整理和表達,這要求學生能夠理清思路并掌握語言表達的技巧。要怎么寫讀《詩經》的讀后感呢?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讀《詩經》的讀后感,供大家參考。
讀《詩經》的讀后感篇1
曾經總覺得,《詩經》之于我太晦澀、太難懂,于是總想逃避,更不要說對它有什么感覺。然而今日讀《氓》,卻陡然讓我的心靈為之一顫。我也不知是從何而來的莫名的感動,但可以肯定的是,我被震撼了。
很同情《氓》中的女主人公,由于是女性,她相當感性,相信愛情的她在對氓的感情中付出了真心和全部的愛。為了一個她心愛的男人,她無怨無悔,哪怕帶上嫁妝連同一顆誠摯的心陪著氓艱難度日她也樂得開懷。在感情世界中,氓是王,她只是屈服氓的姬妾,卑微而低賤,沒有一點點身份可言。然而,這一切的一切她都承受下來,默默無言,只因她深愛著氓,很深很深的愛著。但氓,卻因著她對他的愛而驕傲起來,也不再珍惜那份感情。可是,要知道,沒有任何一份愛的給予是理所應當的。氓的不屑踐踏了她的真心,冰凍了她含淚的雙眸!
也許,氓在最初對待女主人公是真心的,他也曾許諾過她美好的未來和一輩子的不離不棄。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歲月的變遷,他厭倦了平淡的日子和毫無波瀾的生活,他忘記了曾經的海誓山盟,忠貞不渝,對女主人公更是磨滅了愛的火花。氓是不專一,不甘于寂寞的花心男人,對待家庭沒有責任感,對待女主人公更是始亂終棄。當初的甜言蜜語早已隨風消散,留下的只剩女主人公的漣漣淚水。“太美的承諾因為太年輕,但親愛的那并不是愛情”,也許正如歌中所唱,年少輕狂的諾言猶如一陣風,它不會為誰停留。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女主人公終于被無情無義的氓傷透了心,她沒有想到自己居然看錯了他,她傷心她難過只因她沒有看準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她不再愛氓,不再對這個三心二意用情不專的人有一絲留戀。從此,她與氓再無瓜葛。她明白,他不在乎她只因他有足夠的把握,他知道女主人公深深的愛著他,他憑借著她對他的愛胡作非為,朝三暮四。然而現在,她不再愛氓。對于現在的她來說,氓一文不值,沒有了她的愛,氓什么也不是,只是一個陌生人,僅此而已。
與氓分離了的女主人公也許會對月惆悵,甚至想起許久以前的諾言;也許寂寞的她也會眼含著淚水吶吶自問:這大千世界究竟還有沒有真愛,而我,還能夠相信那縹緲的所謂真愛嗎?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面對這樣的愛情,面對這樣的婚姻,手無縛雞之力的她能說些什么呢,又能反抗些什么呢?從來不會有,也永遠沒有。等待著她的只有無盡的承受、承受、再承受。
讀《詩經》的讀后感篇2
這是一部研究我國古代最早的文學作品集《詩經》中的動植物與自然現象的專著,自從吳陸璣的《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以來,涉及這門學問者代不乏人,至于晚近,則此調不彈久矣。
作者胡淼先生是長期研究農學的專家,他既吸取了前人的成果,但決不人云亦云,而提出了很多的創見。據胡先生統計,《詩經》305篇,有141篇492次提到動物,144篇505次提到植物,89篇235次提到自然現象,可以說是世界最早的一部百科全書。而這1232個知識點,就是胡先生這部著作的釋讀對象。
《詩經》首篇是人們最熟悉的《周南·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中的“雎鳩”一般解釋為魚鷹,胡先生認為魚鷹不在河州地區生活,亦非歌手,故“雎鳩”應該是東方大葦鶯。
《周南·麟之趾》中的麒麟,常被視為傳說中的動物,或被認為是先民的圖騰,胡先生引用國外學者的研究成果,說麒麟實際上是今僅存于中部非洲一帶的麋羚,古時曾遍布于東亞到西亞及非洲的廣大地區,《詩經》《春秋》和《山海經》等書有關麒麟的記載,表明它曾在我國黃河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繁衍生息過。大約在公元前52017年前后,它在山東地區最后消失。河南南陽石橋出土的漢畫像石上,刻有麒麟奔越的優美圖像。
《召南·采蘩》《豳風·七月》《小雅·出車》中的“蘩”,前人多注為“白蒿”,《中藥大辭典》定為大籽蒿。實際上,蒿是非常復雜的一個混合種群。大籽蒿只是白蒿中的一個種,是旱生性的,而詩中指明蘩是生長在澗和沚的水生植物。所以蘩應該是蔞蒿(水蒿),是一種清香可口的蔬菜,古人譽為“嘉蔬”,既可用于祭祀,也可食用,需要量很大,女子常常成群結隊地去采摘。
《詩經》中的“谷風”有兩種。一是東風,是一種大中尺度的大氣環流,春夏之期,和潤的東風帶來雨水,有利于谷物生長,《邶風·谷風》描述的“習習谷風,以陰以雨。黽勉同心,不宜有怒”就是這種風。另一種是中小尺度的大氣環流,即山谷風,白天由山腳向山頂刮上山風,夜晚由山頂向山腳刮下山風,在一定的條件下,可造成強烈的區域性雷暴雨,《小雅·谷風》中描述的“習習谷風,維山崔嵬”就是這種風。注家大多沒有做這樣的區分和解釋。
讀《詩經》的讀后感篇3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這三個古國文明早已衰落并消失,只有古中國文明保留了下來,并得到了發展,在經過長期歷史積后淀形成了今天中華文化,因此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在這無邊中華文化大海中,有一顆金子之重在閃閃發光,不曾黯淡,那就是——《詩經》。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經總集。現存《詩經》共收錄詩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都春秋中葉共500余年名歌和朝廟樂章,傳統上分為風、雅、頌三類。西周到春秋中葉民風較為開放,人們一般都用詩歌直白表達自己最真實情感,因此從《詩經》中可以窺得當時民風民情。其中最為人們所喜歡是他愛情詩。
《關雎》是為人們所主旨一首詩,“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好女子是青年好妻子,為此青年“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結果“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輾轉反側”。這首是描述了一個男子為追求心愛美好女子使勁渾身解數,表達了男女之間最為純潔愛情。類似表達純潔愛情詩歌還有《靜女》、《木瓜》等,當然愛情不都是美好,因此也有《氓》這類怨婦詩。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歸,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這幾句詩出自《采薇》。男子很早就去戍邊守關,邊關軍旅生活是艱苦,性命沒有保障、生活條件差這些都是其次,更為難過是無邊無際孤獨,在邊關沒人慰問、沒人關心、沒有家人消息,心是空!等到終于可以回家時,一切已經物是人非,自己也不再年輕,心情是沉重,開頭幾句試形容就是他心情。這首詩寫出了廣大將士戍邊辛酸。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這幾句詩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們都出自《鹿鳴》。《鹿鳴》是一首燕饗詩,帶有一定政治色彩,主人向嘉賓或君主表達自己熱情和謝意,以及向人示好,暗示自己忠誠。因此詩也是一種政治工具。
《詩經》中還有其他主題,在此就比一一舉例列舉。《詩經》無論在政治、經濟、文化,還是歷史、社會等方面都有重要意義,是中華文化寶貴精神文化財富。孔子曾經說過,“不學詩,無以言”,因此教育部門應該把,《詩經》中更多詩歌以各種形式編入教材,讓學生們從小學習,讓他們充分了解其中深刻思想性,提高學生們思想深度。
讀《詩經》的讀后感篇4
相比于唐詩宋詞奢華雕砌的韻律和儀仗,詩經里的句子給人更多的是未經雕琢的真實感與沖擊感。就好像唐詩是精雕細琢的窗欞檐角,滿是技巧,儀態萬千;而詩經則是一方古樸的石階,蒼涼的站在那里上千年。從刀耕火種,坎坎伐檀的時代里走來,滄海桑田,時間的屠刀亦無法磨滅的是屬于詩經的最古老的魅力。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初讀詩經,便是從這首《蒹葭》開始的。主人公輾轉難寐,夙夜思念追求著自己心愛的姑娘,此刻,那一方溯洄曲折的河水也好似一座可以通往意中人的石橋,什么也不能阻擋主人公的腳步了。此情此意,純樸真摯,令人不得不為之動容,也讓我們從平庸瑣屑的世俗之中思考著現如今我們缺少的那份純樸的情感,這便是詩經所帶給我的最初的悸動。
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計305篇,分為風、雅、頌三部分。詩之風,或潑辣,或諷刺,或含蓄,或蘊藉,純樸真摯,生趣盎然;詩之雅,或幽怨,或鏗鏘,或清雅,或柔潤,言盡意遠,激蕩心靈;詩之頌,或肅穆,或雄健,或虔誠,或謙恭,回旋跌宕,意蘊無窮。
作為中國古典文學的源頭之一,《詩經》如同黃河一般,在這片華夏大地上流轉延伸了上千年,不僅澆灌培育了世世代代的文人墨客,也浸潤著數千年來不同階層之人的心田,在文學史和文化史產生著深遠的影響。源于歌謠,卻又不止于歌謠,因此,《詩經》被認為是中國古典文學之巔。
而今,在這個社會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都走得太快了,以至于在步履匆匆中遺失了原本屬于我們最初的那份純凈。言情小說、修仙小說各種網絡文學泛濫,試問,讀之又有何價值?在金錢至上的物質社會里,還有多少人如詩經里的男女般勇敢追求自己的真愛?是啊,如今我們沒有了沉重的徭役和賦役,沒有了統治階級的剝削與壓迫,我們甚至可以跨域空間和時間,不必如《蒹葭》里的男主人公般跨越山河險阻苦苦追尋,也不必像《卷耳》里的女主人公般隔卻萬水千山對遠征的丈夫思念成河,我們都不用了...可是,燈紅酒綠、車水馬龍里,你是否還記得自己最初的信仰,它是否還被你所虔誠地信奉著?抑或是,它已經在觥籌交錯間,隨著碰撞的酒杯聲一起遺落和破碎?
讀《詩經》,使人在物欲橫流的世界里獲得寧靜,讓人感受著來自華夏古老大地上的無窮魅力,“最美不過詩經”,而那些泛濫的“文學”,亦不過爾爾。惟愿我中華的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傳承,源遠流長,故仿詩經一首,聊以記之。
《凱風》——凱風自南,吹吾棘心。瓊瑰睍睆,古韻長慉。吾自黽勉,待君棲遲。
讀《詩經》的讀后感篇5
站在南山的腳下,聽著暮鼓的聲音,靜靜地看著夕陽西下,在輕輕誦出一首優美的詩詞,體會來自《詩經》的淺唱。開盡了美麗,享受了年華。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不涉卬否,卬須我友。”一曲《匏有苦葉》,揭示了等待的凄涼與悲慟。欲進,心酸;欲歌,早已被淚水迷失了旋律。站在河邊,眺望著水面上的人影,期待著夢中人的出現。一只只扁舟劃過,心里的希望一絲絲的變得渺茫,越來越絕望……但是那份執著卻像一縷縷的思緒一般,久久縈繞在我的心頭……
來自心的呼喚,是最純美的!《匏有苦葉》中的女子是傻,是癡,是執著,也是這份執著一分一分地打動著我,也是這份執著讓原本平淡無奇的《匏有苦葉》,成為千古傳唱的佳作。
“舍旃舍旃,茍亦無然。人之為言,胡得焉?”此曲《采苓》用最淳樸的方式,表露了作者心中最為平凡也最為重要的事——人們的平安。《采苓》沒有華麗的篇幅和經典的語言,卻可以打動人心,發其愚聵。歌者反復陳說,不避其煩,為的是點醒世人,不讓他人重蹈他的覆轍啊!“人之為言,胡得焉?”簡而易,卻充滿著他對社會和人民的用心良苦。
質樸、單純的言語,流露出歌者心中最為心動的情義。大膽的述出,只為點醒世人,讓他們不再沉淪苦海。也為自己立下一個警示,別被花言巧語所惑。一曲《采苓》,利己亦利人。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一曲《蒹葭》抒盡了希望與感傷。欲進,卻阻;欲歌,唯余一片蒹葭的飄舞。一次又一次的追隨著她的芳蹤,每次只見到她模糊的身影,真正到達對岸之時,她早已離去。盡善盡美是一種理念,也可說遙不可及。所謂的“伊人”正是這樣。在我的眼里,她就是這樣盡善盡美的境界,雅而幻。蒹葭激勵著歌者前進和堅強的動力,也讓我懂得了什么是矢志不渝,什么是理想的超越!是執著,是堅持,是追求!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歌者的心緒點滴,盡顯在這八字當中。“伊人”其實只是一個完美的理念,但她在歌者的心中卻是真實的。那份可歌可泣的堅貞意志,深深地打動著我。是的,愛就像讀過的詩,讓我的眼角隨時會濕潤。風吹蘆花,我已無我,只有蒹葭飄零成每一個字。
時間已過去千年,扁舟早已變換,女孩也早已逝去。那份惆悵也早以散去。是《詩經》留住了當年那份執著與凄美。質樸的言語流露出的情感,人心最純潔的隨性早已散去,那份純情卻因《詩經》而千古傳唱!
蒹葭早已枯去,伊人也無人真心尋芳跡,是《詩經》保有那份至美真淳……
那是一些吟唱了千年的詩歌,猶如實施不變的蒼穹冗雜可無數鄉愁、親情和愛戀。讀《詩經》是對感情的追尋,對生活的解析,對美麗的渴望。來自遠古的永世經典,千古傳唱的詩家典范,帶給我一份與眾不同的樂趣。
讀《詩經》的讀后感篇6
《氓》是詩經里的一篇課文
氓敘述一個女子從戀愛到被棄的經過,感情悲憤。但是《詩經》的時代,女性還沒什么節烈觀念,像這位作者,還能罵丈夫“士也閣極”,能喊一聲“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鬧離婚,但她也很清醒,自己已是“其黃而須”的桑、“淇水湯湯”中的車了。離開了丈夫又怎樣呢這也是擺在19世紀歐洲女性、20世紀中國女性面前的同樣的問題:娜拉出走后怎樣辦
這就是《氓》,帶給了我們隊舊時代感情的反思,但是,哪怕到了此刻,《氓》里面的故事,在此刻還是會發生,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讀《詩經》的讀后感篇7
俗話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中國文化猶如滾滾黃河,川流不息,而《詩經》可以說是中國文化之源了。
老師、爸媽都這樣對我說:“五年級了,你差不多要認識文言文了,探索、體會古人的思想了。”剛寒假,外公就領著我去新華書店,請來了她——中國文化之源《詩經》。
敞開書頁,粗閱一番,倒覺得文言文並不那么單調、乏味、古板、難懂。它的字里行間滲透出來的魅力卻是那么無窮。雖然書中也有注解,但是我倒覺得:毎個人必須自個兒去品讀、去品味、去作出自己別樣的解釋。
或許,文言文就是“之乎者也”;就是一些念不出的生字拗詞;就是突然發現,凸現在明星歌里、網絡語中的成語出處;就是低語細聲的“衛風”、“王風”、“大雅”、“小雅”的《詩經》格調;就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七言加之,與子宜之,宜言飲酒,與子偕老。琴瑟在卸,莫不靜好。”的古人含情脈脈的情感;就是賦比興的手法、風雅頌的國風……簡直目不暇接、愛不釋手!《詩經》中,小雅調里的《黃鳥》是我最喜歡的詩韻,詩人述寫黃鳥二次:頭一次用直鋪筆法勸黃鳥不要吃自己存下的食糧,讓它飛回故鄉問候親人;其次借黃鳥處境比喻自己在異鄉的遭遇,抒發一位異鄉人不能在當地得到公正美好待遇而迸發出的怨恨,和思念故鄉的心情。
細細品讀《詩經》,書有散發出不僅思鄉之情、愛慕之情、望子成龍、還有描寫國政、家庭、友情、離別……眾多喜怒哀樂、情感交織在一起,澆灌了讀者的心田,牽引了讀者的視線,薰陶了讀者的情。
多多去翻翻老祖宗留下的瑰寶吧!去認識文言文,品味一下古人之情感,真的很快樂哩!
讀《詩經》的讀后感篇8
那一夜,聽了一宿的梵唱,不為參悟;那一日,轉過所有的金輪,不為超度;那一年,潛心青燈古佛下,不為功名利祿,只為那些留在我心底的淡淡的美,那些烙下的深深的痕跡。
蒼蒼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小時候的我總是賴在外婆的懷里,聽她給我念《詩經》里的句子。我總是覺得有一種說不出的美來。我聽見純良而質樸的木鐸聲,悠悠的傳來;我聞到成熟的稻谷香,也看到金燦燦的農田里農夫黝黑的喜悅的臉;還有那碧綠的小洲,柔美的水草,岸邊搖曳著的柔嫩的柳條在陰雨霏霏中別有一番味道。
多么美的景象,多么美的《詩經》啊!一切都是那么讓人心安平靜的美好。那么純凈,那么本真,那么樸實的美,《詩經》真是美的典范啊!這種釋放自然天性的美,這種本真的美也總是提醒著我要做一個真實的自己,要讓心靈保持最初的色彩,堅持最初的夢想。因為《詩經》已從小印在了我心里,留下了一道深深的痕跡,時時提醒著我。
點點梅花
我愛花,愛詩中那些美麗的花,但更愛梅花,愛王安石的“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愛的“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也愛王冕的“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我愛梅這種干凈純潔的花兒,愛它那凌寒獨自開得美麗。梅,是堅強的,是純凈的,是清高的,它綻放在那皚皚白雪的季節里,它經受著寒風的考驗,它經受過一切磨難。終于,在最冷最難熬的季節里,它綻放了,綻放得那般美麗。那淡淡的清香彌散開來,無聲的向雪花昭示著:它勝利了,它戰勝了一切磨難!
點點梅花綻放我心,它掠過的痕跡仍清晰的印在我心里。身邊的困難,布滿坎坷的道路,又有何懼!只要堅持不懈,經歷過暴風雨,我堅信成功一定在不遠處。
凄凄居士
你,是那個“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的兩頰緋紅的少女,踏著帶著醉意的步子,盈盈從遠處走來;你,是那個“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思婦,獨守空房,被寂寞與相思淹沒;你,也是那個“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女豪杰,有著讓男子也汗顏的愛國之心,報國之志。你,就是中華五千年文明最杰出的女詞人——李清照。你本來過著幸福的生活,可是卻國破家亡,顛沛流離,最終落個“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只能在“簾卷西風”之時,嘆“人比黃花瘦”。清照啊,你字號易安,可是,易安易安,欲安何易啊!
你的詩詞,是我所喜愛的;你的才情,是我所贊揚的;你的遭遇,是我所同情的;但你的品格,卻是我最敬佩的!你極具坎坷的一生,卻留給我們后世如此美麗的詩篇。易安啊,你安息吧!
那一個停電的晚上,我在外婆懷里聽她柔聲的念《詩經》,那些美美的句子如同梵唱,讓我心神蕩漾,至此《詩經》就在我心里烙下了深深的痕跡,隨時提醒著我做一個本真樸實的人。那一天,老師向我們講述詩中的梅花,那般美麗的花從此便在我的心中種下,種下的還有梅花那高潔的品格,總是在遇到困難時,鼓勵我堅持不懈的走下去。那一年,我一首一首的讀著易安的詞,那些美麗又憂傷的詞啊,那個凄凄慘慘的人兒啊!我為她的故事流淚,為她的詩心動,也為她心痛。流淚感慨以后,我反而感到更多的是堅強,是明白更多人情世故后的成長!
《詩經》的痕跡監督我保持本真;梅花的痕跡塑造我的品格;易安的詩詞帶給我堅強,伴我成長。
痕跡,便這么深深的,重重的烙在了心上。打開窗,清新的空氣撲面而來,和著心間的感動,說不出來的愜意!
讀《詩經》的讀后感篇9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它保存了從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年間的作品,共305篇。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對我國兩三千年以來的文學發展產生了深廣的影響,也是很珍貴的古代史料。
《關雎》是《詩經》全書的第一篇,選自《詩經?周南》。它是描寫一個青年男子對一位姑娘的一往情深的追求,并運用了比喻,起興的修辭手法和重章復唱的結構形式,成功的表達了樸實的情感,并對這種樸實的情感展開了大膽的表露,將主人公追求愛情的熾烈專一表現的淋淋盡致,極大地增強了詩歌的感染力。我在反復讀的過程中,能身有體會到其中,咀嚼著詩歌每一個字,都能深深的感受到男子追求姑娘的美好。
在生活中,時間對每個人的說都是非常重要的,所謂“珍惜好每一分,利用好每一秒,不留一點遺憾”。《采葛》選自《詩經?玉風》,在讀這篇詩歌時,知道時間的短暫,與其去想思念和痛苦帶來的無盡浪費,還不如珍惜當前時刻,把該做的事情,不留到明天,已作出的及早兌現。
誠信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誠信是人與人交往中必須的品質;誠信是人們在社會中的通行證;誠信是古老的道德范疇,是每個人都應該擁有的優秀品質。在選自《詩經?邶風》的《靜女》中最能體現出來。這篇詩歌主要描寫的是一個男孩接受了一個女孩子的邀請,男孩早早的就來到了約會地點,等了很久都不見女孩身影,怕自己記錯時間失信與她,又怕女孩不守,其實女孩早就來了,只是一直在觀察他。可見,重,講誠信,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無論愛情還是理想,一旦目標確定,就要堅持到底。無論何時何地,都不可以主觀武斷,意氣用事。冥冥之中,總會有一雙雙眼睛看著我們,總會有一種力量在召喚我們,激勵我們,這個力量就是誠信,這個力量就是信任。
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風順,不可能時時處處事事順心如意,總會有坎坷,困難挫折,不幸。就像《柏舟》中寫到的是君子懷才不遇,受小人欺辱的內心痛苦和妻子被丈夫遺棄而不甘屈服的憂憤。我們不怕解決不了困難,只怕困難既將來的時候就退縮。每個人都會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難險阻,我們要用自己的方式和方法去一一解決它。你看那些偉人,哪個不是克服重重困難才取得今天的成就。當然也不是說,要成為偉人一定是經歷過困難的人,能用辦法去避開一些不必要的困難,留下更多的力氣去對抗前方更大的困難。其實每個人都能做到的,需要面對困難時,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我們就能戰勝它。
我最喜歡選自《詩經?秦風》的《蒹葭》。一個熱戀者對意中人的迫切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悵,失望的心情。這也說明一生的奮斗的悲壯,人生都是如此,追求不到固然煩惱,而以為追求到手注定無聊。在不斷追求的過程中,我們會覺得生命是如此充實綻放,生活是如此美好高尚。
《詩經》是中華傳統文化,我們作為中華兒女要繼承和發揚我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在努力實現民族復興的今天,這必然會成為廣大學生朋友的歷史責任與使命。
讀《詩經》的讀后感篇10
這是一首出嫁的衛國貴族女子思歸不得的詩歌。
首章從河流起興。這里的泉水,是一個專屬名詞,專指一條叫“泉水”的河流。它是淇水的支流,而衛國的國都就在淇水之畔。所以她以泉水匯聚到淇水來起興,表達它這個嫁到外地的女兒,盼望回到故鄉衛國的心情。
第二章是回憶當年出嫁時候的情形,如何與父母親戚依依不舍。第三章寫的是歸寧的情形,如何重新裝飾她出嫁時乘來的馬車,要告別婆家回娘家了。
最末章把這種思歸故鄉的心情提升到了憂愁家國的高度。一句“思須與漕”,點明了她為何而嘆息憂愁。學者認為,“須”即是“沫”,這是商王朝的舊都(也就是商紂王的朝歌),也是衛國始封之地。衛國是周王朝在原來商朝的國都地區建立的諸侯國,以之來控制、監視殷商遺民的。后來衛國國都幾次遷移。到了春秋時期,河北的狄族勢力猖獗,常常入侵周王朝的諸侯國,衛國一度被滅國,在齊國的扶持之下才南遷到了“漕”地,建立了新的都城。
這句“思須與漕”,把衛國立國之初的興盛和現在國破家亡的衰落進行了強烈的對比,于是她思歸故國就不再局限于兒女情長的層次了,突出了亂世之中,國家命運和個人的命運都如浮萍一般朝不保夕,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這種有家不能回的蒼涼之感才顯得尤為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