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的讀后感
寫讀后感需要人們深入分析評價原文,同時也要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和看法。《詩經》的讀后感怎么才能寫好?這里分享一些《詩經》的讀后感,方便大家學習。
《詩經》的讀后感篇1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古人穿衣打扮的規定十分嚴格,必須按不同社會階層的要求而穿著。漢代以前,商人不得穿絲綢,只能穿葛麻。戰國時期的呂不韋因為是商人而備受歧視,所以投機政界,以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和身份。而讀書人的地位一直很高,可以穿著當時很優雅高貴的青色衣服。因此,詩中“青衿”指代書生,后成為文人賢士的雅稱。
《子衿》的作者應該是一女子。有一些日子沒見到心儀的人,心里有些擔憂。女子走上城頭,想借著登高,看看是否你能看到他的身影。然而,眼前千帆過盡,總不見心中的青青子衿。為什么還沒有來?女子心里一遍遍嘀咕,一次次踮起腳來張望,一點焦急,一點固執,一點失落,一點嗔怨。“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女子的相思之深躍然紙上。
如果說思念是有顏色的話,那一定也是青色的。《毛傳》說:“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所服。”也許在古代女子的內心深處,都有一個關于青衿書生知己的夢幻。也難怪,從古至今流傳的愛情故事中,男主角幾乎都是書生。《牡丹亭》中的柳夢梅、《西廂記》中的張生、《桃花扇》中的侯方域,等等。
《子衿》中的女子是這樣的思慕、等待、張望著“青衿”,一往情深深幾許,自古以來女子就是深閨寂寞人。常言道,癡男怨女,為何女子要怨,想來也是那癡情的男子遲遲不肯交付真情。君不見,夕陽西下,還有女子的翹首期盼。
《詩經》的讀后感篇2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過去數千年,但依然能在我們耳邊回響。如果說有一本書能夠讀一輩子,那么我認為就是《詩經》。
《詩經》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詩歌集,收集了從西周到春秋五百多年的詩歌。《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又叫國風,收集了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15個地區采集上來的土風歌謠。有對愛情的期望,有對勞動的贊美,有征夫對故土的懷念,還有受欺壓者的憤慨。雅,分為大雅和小雅,是周王室的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多為貴族所做,為了祈禱豐年,歌頌祖德。頌,就是宗法制的體現,都為宗廟祭祀的歌曲。
正如我們課堂上所學,賦比興是詩經的表現手法,賦就是指鋪陳,我們從小聽的“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就是用了這種手法,直接表現自己的情感;比就是打比方,比喻,“手如柔荑,膚如凝脂”將衛國女子的風情寫了出來;興就是起興,先言他物,后吟所詠之物,“野有蔓草,零露漙兮”,用蔓草和露珠將對愛情的浪漫和自由顯現出來,對詩歌渲染氣氛,創造與眾不同的意境有很大作用。
愛情,是《詩經》一個很優美的主題,千年之前的情侶追求著自己愛情的自由,浪漫。如果說有一種情感能一直延續下去——那就應該是愛情的純潔和美好。如《衛風·木瓜》中“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
”描寫男女相互贈禮來表達對對方的愛,用“瓊琚”“瓊瑤”“瓊玖”來強化主人公對愛情的執著追求和一再表白。
親情,在中華民族的傳承中從未中斷,《常棣》中“常棣之華,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講兄弟之間比作常棣花,花托花蒂相互襯托,常棣花顯得更加的光燦鮮艷,兄弟之間也更加親密。詩中詩人不斷用注意兄弟之情去撞擊世人的靈魂,使人引起共鳴。
服役,每個征夫心里都會有思鄉思佳人的想法,“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于嗟闊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漫漫征途,佳人等待已久;思鄉之心,雨雪紛紛飄過。縱然路途遙遠,思鄉之情,相思之苦,并沒有淡去,心依然向著一個不變的目標——故鄉。
恬淡,生活的追求,秦人用“十畝之間兮,桑者閑閑兮,行與子還兮。十畝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與子逝兮。”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清新恬淡的田園生活,與自己心愛的人一道歸家,一道勞作,路上欣賞一片片的桑林,陣陣輕笑聲傳便樹林,透人心脾。生活的舒適,環境的優美,人生的自由,這不就是我們現代人不斷追求的理想生活么?先人已然為我們描寫了一幅如仙境一般的世外桃源。
人生,無論什么時代都會有人感嘆時間短促,人生短暫,“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憂矣,于我歸處。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憂矣,于我歸息。”我們能感到詩人對人生短暫而無所歸宿的失落。蜉蝣,朝生暮死,詩人用這種小昆蟲寫出人生的脆弱和消亡前的美麗以及即將離開時的困惑,使人所感曇花一現,浮生若夢的感覺格外強烈。
詩經,我國文化的瑰寶,孔子曾說:“不學《詩》,無以言。”學習詩經,不僅僅是對對文化的繼承,更多的是對自己的涵養的一種成長,從來沒有人為了讀書而讀書,只有在書中讀自己,在書中發現自己,或檢查自己,只有這樣才能做一個合格的中學生。
《詩經》的讀后感篇3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是古裝電視劇里常有的場面:一群小孩子在學校里搖頭晃腦地跟著夫子讀著書。我經常指著電視問:“媽媽,他們為什么總在讀這一句?”媽媽回答:“這是古代所有小孩讀的第一本書——《詩經》”。到了暑假,媽媽給我買來一本厚厚的《詩經》,說要和我一起讀。
一開始,我跟著媽媽讀《詩經》,只覺得讀起來非常別扭,很不通順,勉強跟媽媽讀了幾遍之后,覺得好難啊!一點點興趣都沒有了。到后來,等我完全明白這些詩歌的意思之后,就覺得它們是那么的優美,文字雖然簡潔精煉,卻能描繪出一幅幅美麗的畫面。當我讀到“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時,我仿佛看到一朵朵美麗的桃花燦爛地盛開著。當我讀到“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時,我仿佛看到了河邊的蘆葦青蒼一片,深秋的露水變成了白霜。每一首詩歌都精美絕倫。
后來,我能自己讀《詩經》了,慢慢地,我能理解這些詩歌的意思了,慢慢地,也知道了什么是“風、雅、頌”,什么是“賦、比、興”。《詩經》大量運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辭手法,描寫了各種各樣的生活場景。從詩歌中,我了解到了古代人們關于愛情、勞動、戰爭等等故事,如《關雎》描寫了一個男子追求一個摘荇菜的少女,《桃夭》描寫了一個女子出嫁時的情景,《無衣》描寫了戰士準備出征的場景。每一首詩歌都是一個有趣的故事。
現在,我能背誦《詩經》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風雨凄凄,雞鳴喈喈”,這些朗朗上口的詩句讀起來非常有意思。我漸漸理解了詩歌要表達的情感,如《木瓜》中“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通過描述相互贈送禮物表達尊重友情;《芣苢》中,“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通過描寫婦女采車前草的場景,表達了人們熱愛勞動。我終于知道《詩經》為什么能流傳那么久,是因為它教會了人們很多很多的道理,宣揚了真善美的情感。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又坐在窗前吟誦著《關雎》,仿佛也回到了古代的學堂,搖頭晃腦地聽夫子講授《詩經》!
《詩經》的讀后感篇4
早都知道《詩經》是浪漫主義的源頭,但面對那些四字一短句的小段時,卻感覺好無韻味可言,索性就將它丟在一邊,結果讓我錯過了這么一本有價值的書。
《詩經》是咖啡,那么《詩經是一枚月亮》則是咖啡伴侶,越嚼越有味,于是,我翻開它享受品咖啡的過程。
《詩經是一枚月亮》的作者是沈文婷,一個細膩溫嫻的女子。她將《詩經》中的文字加以自己的理解表露出來。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有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宣其室家。”原以為“逃之夭夭”是正確,這里只不過是引用而已,經過反復酌想得知,“桃之夭夭”才是最原始的表露。這句詩大概的意思是說,一女子要出嫁穿上桃紅色的嫁衣,心情很愉快,也覺得《桃夭》該是一首歌:“桃花盛開朵朵艷,桃林內外紅纏綿;這位姑娘要出嫁,夫妻和睦樂天天。”重點在這“桃”上,“桃”可以引申為桃花林,桃花運等。
現代社會,有不少人都幻想著自己能有一次美麗的桃花運。可這畢竟是幻想,有幻想就會有落空。有多少女生天真的以為自己能夠有又一次桃花運,然后從此“飛黃騰達”。事實證明80%的女生錯過了自己的青春。假使自己遇到了,能保證你心儀的對象也看中你嗎?女生有了桃花運便會越陷越深,男生有了桃花運只是一次美麗的意外。
生活不是拍偶像劇,男主人公是多么耀眼,我們更不是黃蓉和郭靖能在桃花島上看桃花。所以,現實點,學著《詩經》中女主人公快樂是因找到了自己的生活。
再者,《詩經》中所描繪的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愛情是純真的,的確,在那個時代,一個沒有被金錢和地位所污染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最樸實,最真誠的。相反地,誰能想到過了幾千年后的今天,我們都在為生活所奔波,所勞累,忘記了我們最初的目標,迷失了自我。若我們都靜下心沉下心來,翻開《詩經是一枚月亮》,你一定不會對《詩經》中枯燥的文字而感到厭倦,找找自己的內心,聆聽自己最真實的聲音。
《詩經》是一個月光寶盒,流注了無限愛意與溫暖,它真是一枚月亮,看見最本質的自我。
一行詩句,無限思量。
《詩經》的讀后感篇5
思念是一種很奇特的東西,它無形,無色,無味,無法炮制,不可捉摸,卻又無時無刻不縈繞在你的腦海,直插你的心扉。正如王菲在《我愿意》里歌唱的那樣,思念是一種很玄的東西,如影隨形,無聲又無息出沒在心底,轉眼吞沒我在寂默里。你想抓它,它匿影藏形,你想留它,轉瞬即逝。你想躲避它時,它卻卻像調皮的孩童一樣,如影隨形,寸步不離。思念究竟是何滋味?《詩經·草蟲》為我們展示一二。
“喓喓草蟲,趯趯阜螽。”思念無形,但思念卻無孔不入。蟈蟈在喓喓地叫,螞蚱在草叢中歡蹦亂跳,如此歡快熱鬧的場面,也抵擋不住主人公的思婦情懷。歡樂是別人的,熱鬧是別人的,它們的喧鬧更襯托出了主人公的孤獨,這些草蟲歡聚一堂,何等開心,而她卻與自己的親人分離。草蟲鳴叫,秋已來到。那一聲比一聲緊促的草蟲鳴叫,似乎在向她宣告,惱人秋天已經又要來到了,而她朝思暮想的丈卻遲遲未到。在這里,隨處可聽的聲音,似乎都成了開啟她思念之門的鑰匙。蟲鳴蛙叫,風聲雨聲,好似都在向她敞開思念的大門,要將她吞噬掉,所以,此時,思念無處不在。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陟彼南山,言采其薇”。蕨又叫也蒜苗,乃是春天長出的一種野菜;薇,又叫野豌豆,夏季莖葉柔嫩,可煮食,亦可生吃。為了排遣心中的思念,主人公從春天到夏天一次次地登上高高的南山,采摘野菜,她想通過繁忙的勞動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緩解自己的思念之苦,可是,所謂的勞動,非但沒有減弱她的相思之苦,反而將這份思念激化開來。正所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本想掩飾自己的思念,卻讓這份思念欲蓋彌彰,一發而不可收拾。從開始的 “未見君子,憂心忡忡”,到后來的“未見君子,憂心惙惙”,再到最后的 “未見君子,我心傷悲”,思念如決堤的洪水一般,一瀉而下。思念從開始的心跳不止,到后來的憂慮不安,再到后來的悲從中來,思念的程度越來越烈。
夜夜思念,日日期盼,卻終不見想念的人兒出現。所以,主人公才選擇“陟彼南山”來采摘隨處可見的蕨和薇。因為,登高方能望遠,爬山高高的南山,她可以看到更遠的距離,可以更早地看到丈夫歸家的身影,即便是這只是自己的期盼,她也要進一百分的努力。又或許,站在高高的南山之巔,她可以與自己心中的人兒更近一點。
日思夜想,不得相見,唯有借助夢境來團圓。“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 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說”,“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夷”。思念已久的丈夫終于出現在自己眼前,主人公該是何等的開心啊。“降”,“說”,“夷”再現了她由不安,到坦然,有惦念到寬慰,有憂愁到歡欣的心路歷程。即便是只能在夢中暫借思念之苦,也是值得竊喜的,畢竟是聊勝于無啊。
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唯愿沉浸在這樣的夢中不曾醒來,思念的滋味可見一斑。
《詩經》的讀后感篇6
這是一首出嫁的衛國貴族女子思歸不得的詩歌。
首章從河流起興。這里的泉水,是一個專屬名詞,專指一條叫“泉水”的河流。它是淇水的支流,而衛國的國都就在淇水之畔。所以她以泉水匯聚到淇水來起興,表達它這個嫁到外地的女兒,盼望回到故鄉衛國的心情。
第二章是回憶當年出嫁時候的情形,如何與父母親戚依依不舍。第三章寫的是歸寧的情形,如何重新裝飾她出嫁時乘來的馬車,要告別婆家回娘家了。
最末章把這種思歸故鄉的心情提升到了憂愁家國的高度。一句“思須與漕”,點明了她為何而嘆息憂愁。學者認為,“須”即是“沫”,這是商王朝的舊都(也就是商紂王的朝歌),也是衛國始封之地。衛國是周王朝在原來商朝的國都地區建立的諸侯國,以之來控制、監視殷商遺民的。后來衛國國都幾次遷移。到了春秋時期,河北的狄族勢力猖獗,常常入侵周王朝的諸侯國,衛國一度被滅國,在齊國的扶持之下才南遷到了“漕”地,建立了新的都城。
這句“思須與漕”,把衛國立國之初的興盛和現在國破家亡的衰落進行了強烈的對比,于是她思歸故國就不再局限于兒女情長的層次了,突出了亂世之中,國家命運和個人的命運都如浮萍一般朝不保夕,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這種有家不能回的蒼涼之感才顯得尤為沉重。
《詩經》的讀后感篇7
胡適曾說:“古代的書,只有一部《詩經》可算得是中國最古的史料。” ——題記 受到網絡知識競賽的壓迫,沿著浮云走過的痕跡,天空的淺藍色曾令人憧憬,但那看似沉重的鉛藍色也曾使人思綺。于是,買了一本沉甸甸的《詩經》,走在回去的路上。就我腦袋里這點兒國學知識,沒有一本讀過的“經書”是不能過國學知識網絡大賽關的。 小部分是久聞大名,其中的風、雅、頌三部分更是讓我期盼。
《詩經》是由孔丘主編,收錄自西周初到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年間的三百零五篇詩歌,我很想瞧一瞧出名得不得了的孔老夫子在國際聲譽這么獨具一格,那眼光也是否異常獨到。我帶著期待翻開了《詩經》的封面,貪婪地吸允著油墨的芳香,這種心情一直持續到我合上這本深入人心深處的著作。《詩經》的題材十分豐富,不僅有思鄉、借物抒情、感嘆時光等常見的題材,還有許多素未謀面的題目。贊揚、憎惡、傳誦,引人入勝。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 十分之一是我十分驚奇“風”、“雅”、“頌”是何其理解,想參透孔子如何把這三百多余首詩歌分為三個大類。“頌”的意思較好理解,其中的“風”卻應用怎樣的理解方式去讀懂?品讀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 百分之二十是真的發自內心地想品讀與領略西周至春秋的歲月風塵。我想掌握古人寫文章的方法,如何用無數個中華漢字的幾個就能表達盡一篇翻譯過來有幾百字的文章,每次看那幾個字和譯文時,一長一短,一少一多,一段一句,區別好大,因此自然心里總贊嘆古人的筆好神奇啊!這次國學知識競賽,考題很難,每個考題都需要經過細細精讀的古文的理解和熟讀來答做。
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我結束了第一場考試,考試成績雖不太理想,但我也懂得了這不是隨便考考就九十多分的,而是需要正真下功夫的,鉆研、翻透的。我更加努力地翻了翻僅有的《大學 中庸》和《詩經》,眼睛虎視眈眈地盯著那幾張薄薄的紙瞧,總希望能看出什么名堂來,一旁的母親看著我,嚇呆了,似乎從來沒有看過我這副模樣,她卻一邊說:“我們家溫馨真用功啊!”經過一番考試前的“垂死掙扎”和臨時抱佛腳,我凌然進入了第二次考試,終于比前一次考試高了幾分,這讓我十分高興。所有的考試都像起伏不定的旋律,一會兒沉淀,一時輕浮,在往事里慢慢銹化,叫人捉摸不透。哦,不,考試成績是自己把關的,都要靠自己努力!
最后幾次考試,雖然成績不太好,但至少拼盡了全力,也因此異常滿意自己的成績。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中國文學中的經典。 當然,其它經過汗水與智慧調和而成的著作也一樣啊。 我只能在墨香里靜靜徜徉,伴隨著陣陣朗讀,將成長在歲月的洗滌中漂白、膨脹,然后晾成飄渺無間的書卷,在回憶里浸潤,蔓延……
《詩經》的讀后感篇8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千古傳誦佳句,讓我第一次認識《詩經》。閱讀之后,不禁被它那清新、高雅、和諧、神秘氣質所吸引,愛不釋手。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是戀愛中人典型心態;“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是一位厭戰思妻士兵內心獨白。“豈不懷歸,是用作歌,將母來諗。”是征人對父母深深思念;“誰謂河廣,一葦杭之。”是身在衛國宋國人思鄉之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含蓄地表達出詩人對某種可望而不可求理想追求。
“淡彼兩髦,實維我儀,之死矢靡它。”生動地展示了一名堅貞不屈女子誓死捍衛自己愛情決心;“雖速我獄,亦不女從。”是一位女性對逼他從婚貴人斬釘截鐵答復。
“勿剪勿拜,召伯所說。”是人民愛屋及烏,對有德政召伯遺跡珍重;“民之罔極,職涼善背。”是詩人對昏庸腐敗統治博大、崇高、深沉憂患。“碩鼠碩鼠,無食我黍。”是人民不堪剝削壓榨,忍無可忍,幻想投奔“樂土”詩。
睿智、沉靜,是詩人性格,含蓄,樸素而又精致,是詩語言,詩人用詩形式,抒寫卻是他們并不平靜心靈。對愛自主追求,對自由渴望,對正義崇奉……每一種感情都是如此強烈,如此真切;每一顆心都是如此善良,如此虔誠。
閱讀《詩經》,我看不到古時人們閉塞,愚昧與保守,我看到盡是愛,智慧,自然,希望與陽光。一切美好詞匯,美好事物,美好情感……充溢著每一首詩。那么和諧,那么執著,那么崇高,那么圣潔,每一首詩都是一首動聽歌,每一首詩都是一個真實故事,每一首詩都擁有一個美麗而高尚靈魂。
昔日雄霸天下帝國已化為云煙;當年國色天香羅裙已散入黃土……今天,真正觸動我情感與靈魂不是幾件博物館里文物,而是那些經久不滅人故事。一首首清新而高雅詩,講述著一個個動人故事。我仿佛被帶到了遙遠國度,歷史又重新展現在我眼前:恍恍惚惚,若隱若現,神秘而悠遠……我仿佛聽到了來自遠古聲音,隱隱約約,斷斷續續,仿佛要告訴我什么……也許是歷史,也許是故事,也許是未來,也許是別什么。愛,自由,正義,是《詩經》永恒主題,這也是生命永恒主題。閉上眼睛,用心靜靜地聆聽,你可以聽得到——那來自遠古心靈呼喚。
同是天涯淪落人,只是我們結局是那么完美。
《詩經》的讀后感篇9
每天讀詩經兩篇已經一個多月了,《詩經》很大程度上滋養了心靈。一個人在杭州,漂泊無依的感覺時常有,繁瑣的工作也會有離職的沖動。今天跟朋友談這股沖動,他說一份工作應該是做的很好時候離開的。這句話挺讓我醍醐灌頂,明明可以提升的還有這么多,明明可以學習的地方還有這么多,怎么可以放棄這提升自我的絕佳機會呢?
每天閱讀《詩經》,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我內心的真摯情感。工作一年半,在社會中浸染,經歷過一些挫折,開始重新為自己的人生奮斗。有時候覺得挺殘忍的,在生存面前,在人性面前,美好的東西總是被壓在心底或消失掉。
每次遇到或看到這些事情,內心都是悲傷的。古人說:“嗜欲深者天機淺”,《詩經》陪伴了我走過很多難受的時光,有些路是必經之路,人的成長,總是要經歷過許多,得失之間總是要有的。其實自己心底還是跟寶玉一樣,非常抗拒成人世界的復雜和圓滑。自己雖然對外在的人和事比較遲鈍,也是能夠感受到。總不希望把別人想得太壞,總有些時候不愿去面對現實,是孤獨的。《詩經》給了我很大的安慰,他告訴我,保護好自己的真心,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一個成年人,想要保護自己的真誠,是要付出很多努力和代價的。感謝父母給我很多愛和真心,也有時候會感謝自己的遲鈍吧,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希望自己能守護自己的真心。時光易逝,真心難得。
《詩經》教會我作為一個女孩子,該有的端莊和秀氣。《詩經》中有很多描寫女孩子的真性情,《詩經》中描繪的女孩子都是儀態大方,品性優良。“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實彼周行”“匪女之美,美人之貽”每每讀到這些句子,我內心都會有一股暖流。心中有火花,期待成為這樣的人。
《詩經》凈化了我很多負面情緒。身在職場,工作一天下來,心里早已“陰云密布”,而我也耐得住折騰:工作之余,不停學習,做項目。閱讀《詩經》給我生活添了很大樂趣。每一次閱讀,每一次畫視覺化,內心總是愉樂,如梁音不絕不耳,樂哉樂哉。
每個人在成年的時候,都應該學會從外界拿回屬于自己的那份力量。這個時候,你可能不會從屬于你的宗族,你的血親,而是從內心生出一個新我,就像葉子從石頭中蜷縮著張開,人也一樣,共同完成生長的姿態。
《詩經》的讀后感篇10
曾經總覺得,《詩經》之于我太晦澀、太難懂,于是總想逃避,更不要說對它有什么感覺。然而今日讀《氓》,卻陡然讓我的心靈為之一顫。我也不知是從何而來的莫名的感動,但可以肯定的是,我被震撼了。
很同情《氓》中的女主人公,由于是女性,她相當感性,相信愛情的她在對氓的感情中付出了真心和全部的愛。為了一個她心愛的男人,她無怨無悔,哪怕帶上嫁妝連同一顆誠摯的心陪著氓艱難度日她也樂得開懷。在感情世界中,氓是王,她只是屈服氓的姬妾,卑微而低賤,沒有一點點身份可言。然而,這一切的一切她都承受下來,默默無言,只因她深愛著氓,很深很深的愛著。但氓,卻因著她對他的愛而驕傲起來,也不再珍惜那份感情。可是,要知道,沒有任何一份愛的給予是理所應當的。氓的不屑踐踏了她的真心,冰凍了她含淚的雙眸!
也許,氓在最初對待女主人公是真心的,他也曾許諾過她美好的未來和一輩子的不離不棄。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歲月的變遷,他厭倦了平淡的日子和毫無波瀾的生活,他忘記了曾經的海誓山盟,忠貞不渝,對女主人公更是磨滅了愛的火花。氓是不專一,不甘于寂寞的花心男人,對待家庭沒有責任感,對待女主人公更是始亂終棄。當初的甜言蜜語早已隨風消散,留下的只剩女主人公的漣漣淚水。“太美的承諾因為太年輕,但親愛的那并不是愛情”,也許正如歌中所唱,年少輕狂的諾言猶如一陣風,它不會為誰停留。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女主人公終于被無情無義的氓傷透了心,她沒有想到自己居然看錯了他,她傷心她難過只因她沒有看準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她不再愛氓,不再對這個三心二意用情不專的人有一絲留戀。從此,她與氓再無瓜葛。她明白,他不在乎她只因他有足夠的把握,他知道女主人公深深的愛著他,他憑借著她對他的愛胡作非為,朝三暮四。然而現在,她不再愛氓。對于現在的她來說,氓一文不值,沒有了她的愛,氓什么也不是,只是一個陌生人,僅此而已。
與氓分離了的女主人公也許會對月惆悵,甚至想起許久以前的諾言;也許寂寞的她也會眼含著淚水吶吶自問:這大千世界究竟還有沒有真愛,而我,還能夠相信那縹緲的所謂真愛嗎?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面對這樣的愛情,面對這樣的婚姻,手無縛雞之力的她能說些什么呢,又能反抗些什么呢?從來不會有,也永遠沒有。等待著她的只有無盡的承受、承受、再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