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與罰的閱讀感悟
寫讀后感的確是一種文學創作,需要人們運用自己的語言和文學技巧來表達對作品的感受和看法。罪與罰的閱讀感悟怎樣寫才正確?接下來給大家整理罪與罰的閱讀感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罪與罰的閱讀感悟篇1
《罪與罰》是由俄羅斯陀思妥耶夫斯基于1866年寫的,小說以涉世未深的大學生拉斯科利尼科夫內心的“罪罰觀念”為中心,體現了沙俄當時社會動蕩的混亂。
拉斯科利尼科夫。這就是小說中抱負青年,一方面,他認為人是可以分為兩類的:平凡人和不平凡人。而不平凡人是有權利犯罪的,他以拿破侖為例,懷著去實踐自己的夢想,去殺一個有錢老太太,這一點,他是從來都不會后悔的,可是他又殺了老太太的妹妹莉扎薇塔,而莉扎薇塔實善良弱小群體的代表,這是是他后悔導火索;另一方面,他有一顆善良的心,他殺老太太是為了得到錢,實現自己的夢想,是媽媽和妹妹過上很好的生活。他總是處在憂慮之中,他憤世嫉俗,他懷有夢想,他學拿破侖下定決心殺人完成事業,可是他卻做不到拿上錢去過自己想過的生活,相反,他總是處在自責和自我原諒,自首與悔罪中。他說:“我只不過是不愿攥緊自己口袋里的一個盧布,坐等“普遍幸福”的到來,而看不見自己的母親在挨餓。”看到這里,讀者也會為他的遭遇嘆一口氣,沒有辦法,或許,如果我們處在那個時代,也會像他一樣的。即使后來莫名其妙的自首入獄,他都不覺得自己有罪,他說:“只要以完全獨立、全面擺脫世俗觀念的觀點來看問題,那么我的思想當然就根本不是那么奇怪了。”可是,這只是一種最幼稚的想法。他不懂為什么自己要自責,不懂為什么要憂慮,為什么沒有人理解。或許這只是成長的煩惱。小說最后,說他是因為愛情獲得了新生,而我認為他只是找到了新的希望罷了。正如他所說有希望的人就是“不平凡的人”。
杜斯托也夫斯基透過《罪與罰》中的對話,先知卓見的提出他的質疑:罪惡真的只是社會問題引發的嗎?還是在人性深處尚有其他邪惡,是導致犯罪的因子?犯罪跟社會體制的不完善,真的是等號相關?拉斯科納夫顯然不相信改善社會制度之路,他認為這世界就是需要偉人,偉人配擁有權力,偉人也夠資格在破而立的過程中犯罪。這些問題不由得引起我的深思,這些問題的答案是什么呢?而這本書另一個讓我引發深思的地方是,社會中的弱者,精神中有無私奉獻與愛的人卻在引導著救贖之路。
罪與罰的閱讀感悟篇2
拉斯科爾尼科夫一方面善良,樂于助人;另一方面麻木,冷酷。生活的環境和經歷促使他形成了如此復雜、矛盾的性格。或許許多人陰暗的一面會在一生中的某個瞬間被徹底激發,一念天堂,一念地獄,沖動總在一瞬間。 主人公在殺了放高利貸的老太婆和她的妹妹后,內心受到強烈的自我譴責,來自靈魂的拷問,遠遠比肉體所受的苦難更為強烈。陀哥對于主人公心里變化的描寫可謂登峰造極,閱讀時甚至總把自己設想成主人公,入戲太深。
脫離故事,事實上多數情況下,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是異常脆弱的,難以經受時間和空間的考驗,有時候翻臉并不比翻書慢。
不同的經歷會將我們雕琢成不同的模樣,每次遇到氣不過的人和事,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容,那并非懦弱,而是一種修行。
陀哥說,誰最會哄騙自己,誰才能生活得最快樂。
雖不敢完全贊同這句貌似阿Q生平寫照的話,卻也深知自我理想實現的過程中,偶爾也需要放慢一點節奏,說沒有邏輯的話,過隨意的生活,也未嘗不可。
那些經歷的艱難,只有自己體會得到,冷暖自知,別人無法理解,也不奢求別人理解。歷經磨難,卻最終活成了逗比的模樣,奮斗者的模樣,有著生活樂趣的模樣,這樣的人值得尊敬,也是自己想要成為的模樣。
感謝陀哥150多年前寫的故事,在此致敬。
既然長了一顆瘋子般的心,又何必強迫自己活成傻子的模樣。
罪與罰的閱讀感悟篇3
某天午夜,我讀了《罪與罰》,這本書是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 這本書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小說描寫了窮大學生拉斯柯爾尼科夫從小就認為自己是個無所不能的人,可以為所欲為。為生計所迫,他殺死放高利貸的老太婆房東跟她無辜的妹妹,這起兇殺案震驚全俄。在他經歷了場場內心痛苦的掙扎后,他最終在教徒索尼雅姑娘的規勸下,進行了靈魂的懺悔,并且最終投案自首,他被判流放西伯利亞的故事。
就是這樣一個殘酷血腥的殺人事件,緊緊纏繞著罪與罰的主題。讀起來真讓人不寒而栗,仿佛我們就置身于其中,仿佛我們就是公拉斯科爾尼科夫。殺人的元兇就是我們自己。如果貼近拉斯科爾尼科夫狂熱的信念,燥郁交加的心理和患病的身體,那么在他殺人之后,那種巨大的恐懼的陰影就一直頑固地籠罩在我們的世界里,使我們感同身受,就像我們也殺了人,仿佛我們的罪也一直在等待審判。本書就我的理解而言,主人公的主要思想就是無政府主義,個人主義。他不考慮殺人后所要承當的罪果,如果在他決定殺人之前考慮考慮我想他也就不會陷入無限的恐懼和罪惡中了。
但他那驕傲自大的性格也注定了他將犯下罪惡,讓他從新認識自己的渺小,認識自己的性格缺點,從而升華自己的精神層次。
《罪與罰》是一部非常優秀的社會心理小說,讀完這本《罪與罰》的時候,我的心已經久久不能平靜了,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已經讓我開始對人生的真理從新認識。上帝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有功有獎,有罪就有罰,就像《罪與罰》里表現出對于完全違反人和人道的生活的罪惡進行無情揭露和批判。他揭示的城市里貧困人民生活的艱辛,對盧仁的冷酷卑鄙和極端利己主義,地主斯維里加洛夫的荒淫無恥的批判。
《罪與罰》對于我們當今的社會的啟示也是巨大的,當今社會中,人與社會及組織之間同樣存在著巨大的精神壓力,只有正確的處理人與人的關系,才能夠從精神上找尋到無限的輕松跟快樂。
罪與罰的閱讀感悟篇4
今天,我看了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叫《罪與罰》,它是俄羅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
小說描寫了一個貧困交迫的大學生,因痛恨放貸款的老板娘的盤剝,憤而行兇卻自以為是伸張正義。然而殺人的恐懼,良心的譴責,使她飽受心靈的煎熬,整天心驚膽戰。最后在愛人,朋友,家人和警官的幫助下,投案自首。這樣,她整天就不在發生心靈的恐懼。
想對大學生說:我知道你們都很痛恨那個老板娘,但你已經知道那個老板娘已經身患肺病活不了多久,但你為了伸張正義的名稱去殺人,這樣是不對的。
想對老板娘說:你的兇狠壓榨窮人的錢,誰都知道,難道你想一直走在黑暗里,不去尋找光明,再加上只做壞事不做好事,你真是罪大惡極。
當高山的崎嶇變成了坦途,當古老的文明隨著熾熱的巖漿和無數沸騰的生命一起跌入黑暗的深淵,當輝煌的王朝在一片復辟之聲中再次走向戰爭的漩渦中,沕穆的歷史經書是始作俑者的迂闊之論,還是歷史的倥侗,是上古的情思還是夢幻泡影,卻早已成為不辨的真理。
罪與罰的閱讀感悟篇5
《罪與罰》屬外國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著,作者名字很長,書中的主人公叫拉斯柯爾尼科夫,名字也很長,很難記。書中人物較多,未寫某一個人或某一類人,而是寫了從達官貴人到底層民眾等各色人的種.種思想沖突,作者沒有抬高某些人,也沒有過度的去貶低某些人,每個人物都顯示著一類相關的思想。有的思想復雜,有的思想簡單,在追尋生存的需要和生活的意義的道路上,個人的認識和努力既豐富多變,又嚴酷緊張,在環境重壓下,好像所有人都面對著宿命般的困境,但所有人又有無限的可能,雖然希望很微弱、很模糊,負出的代價很沉重,但都在自己的圍城中不斷努力。
拉斯柯爾尼科夫在物質生活匱乏,社會又充滿不公正的情況下,精神一直在掙扎。有時和別人爭論時,也在對自己進行反復的肯定與否定。加之總夢到七歲時,親自看見一匹馬被活活打死的場面,而那匹馬無法自我挽救。在此情況下,對照自己的現狀,他選擇從自己的世界里進行突圍,采取行動,對放高利貸的老太婆進行下手,為了所謂的公正神圣,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強大。他把人分成了兩類,一種是平凡的人,一種是不平凡的人。平凡的人必須遵守法律和道德,但是不平凡的人在為實踐自己的理想時,有權力超越。當他殺了老太婆后,卻沒有走向他夢寐的美好生活,而是一直處在自我原諒和自我譴責之中,這種精神上的折磨使其難以忍受,幾盡癲狂。
現實生活中,像拉斯柯爾尼科夫的人較多,你說要絕對公平正義,從來都不可能,只會存在于觀念和幻想之中,人們永遠在追求公平的路上。因為每個人情況不同,天賦有差別,能力有大小,不可能每個人都處在同一起跑線上。純粹的起點平等是做不到的,競爭的最后結果更可能導致不公平。只能求得大致的公平、相對的公平。如果追求絕對公平、完全一致,最終導致公平正義的倒退。
雖然求人的事屢見不鮮,無論是升學、看病、生孩子或是辦什么事,很多都得走關系、靠背景,但隨著全社會樹立法治理念,增強遵法、守法、用法意識,自覺做公平正義的守護者后,公平正義的陽光將照亮每個人的追夢之路,讓每個夢想都能開花,中國夢最終會成為現實。
罪與罰的閱讀感悟篇6
接觸陀思妥耶夫斯基從《罪與罰》開始,初讀的時候覺得人物心理刻畫精彩,而且情節跌宕緊湊,如同在觀看一部犯罪電影。但過分關注和沉溺于故事之中時,便忽略了外延的一些東西。繼而看了《白癡》、《卡拉馬佐夫兄弟》以及茨威格的《三大師》以后,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與宗教觀有了漸漸明朗的線索。
跨越
拉斯柯爾尼科夫把世間的人分為平凡和不平凡,前者循規蹈矩、逆來順受,后者傾向于違法和破壞,前者是被壓迫者,后者是統治者、主宰者。為了檢驗自己是否屬于拿破侖類“不平凡的人”,他進行了一場殺人形式的實驗。拉斯柯爾尼科夫這個人物形象具有矛盾性,一方面他是位善良而且樂于助人的年輕人,另一方面他卻又是殘酷、嗜殺的罪犯,這種二重性格這也是他不斷動搖自己的“理論”和舉動反復無常的根源。茨威格在《三大師》中談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物時說道,“只有當他的人物具有使自己生命增強而且成為分裂的表現形態的時候,只有當他的任務還是將要變成命運的混論狀態的時候,陀思妥耶夫斯基才愛他們”。誠然,陀思妥耶夫斯基力圖打破統一性,創造混合的、模糊不清的、不和諧的人物,在其肉體里,上帝和野獸毗鄰而居。
在思想的驅動下,拉斯柯爾尼科夫殺死了當鋪老板娘和她的異母妹妹,同時他好像“用剪刀把他與一切人和一切事物都剪斷了”。他走到了一條界線旁邊,突然止步,跨還是不跨?他一直在糾結,并充斥了一系列的疑問“我是像大家一樣,是個虱子呢,還是一個人?我能跨越過去嗎,還是不能跨越過去?”那些所謂的“不平凡的人”,對這類壞事惡行根本不屑一顧,并且毫不猶豫地跨越過去。拉斯柯爾尼科夫卻仍然留在了這邊,痛苦而不幸,但“跨過去呢,也許會更加不幸”。因為跨越過去的不只是兩具死尸,而是拉斯柯爾尼科夫自身的人性、原則、道德。通過他的經歷,陀思妥耶夫斯基想傳達的是,不能用作惡的方式反抗黑暗,毀滅是雙方的,內心的懲罰終其一生。拉斯柯爾尼科夫為了實踐自己的哲學,卻墜入了黑暗的深淵。參考尼采《查拉圖斯特拉》中蒼白的罪犯一篇,犯罪心理包括事后的瘋狂,“人們總抱有僥幸心理,以為在他身上的特例會變成法則”,但拉斯柯爾尼科夫試圖建立自己的法則卻無法承擔。另外還有事前的瘋狂,“你們要深深地透視這個靈魂”,拉斯柯爾尼科夫的毀滅也是與“真實的自我”進行搏斗的結果。
新生
結尾拉斯柯爾尼科夫自首入獄,但他并未認罪,“痛苦和眼淚——這也是生活嘛。然而對自己的罪行,他并無悔過之意”,而把一切歸咎于沒能經受住考驗和沒能跨越過去。但索尼婭的陪伴改變了他的思想,“難道現在她的信仰不能成為我的信仰嗎?至少她的感情,她的愿望”。而且拉斯柯爾尼科夫是在比法律更深的層面上認罪了,獲得了最徹底的救贖。在《卡拉馬佐夫兄弟》的結尾,阿廖沙建議米卡越獄時說,“你想用承受苦難的方法使自己重新做人,我看呀,不管你跑到哪里,只要你一輩子永遠記住你重新做人的決心,能做到這樣也就夠了。”拉斯柯爾尼科夫永遠困頓在“一俄尺見方的空間”的愁苦里,感受到承受十字架的大苦難,也是獲得真正的新生。
“在這兩張仍然帶有病容的、蒼白的臉上已經閃爍著獲得新生的未來的曙光。愛情使他們獲得了新生,這一個人的心包含有另一顆心的無窮無盡的生活源泉”,但這一刻的光亮似乎穿透了整本書的黑暗。
罪與罰的閱讀感悟篇7
一段罪孽與懲罰的故事,一段重生與救贖的佳話。
拉斯柯爾尼科夫,似游離在兩個人之間一樣,他心地善良、樂于助人,同時,他也冷漠無情、麻木不仁。好像在他身上似乎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性格在交替變化,對于這個有天賦、有正義感的青年來說,他正在忍受冰火兩重天的折磨。
罪
拉斯柯爾尼科夫原來只是一個貧窮的大學生,但不愿像馬爾美拉陀夫那樣任人宰割,他想變為“不平凡”的人。離他住處不遠的當鋪中的老板娘是個高利貸者,心狠手辣,于是拉斯柯爾尼科夫在一天晚上殺害了他,因為恐懼,他也殺死了老板娘的異母妹妹。內心的極度恐懼漫上了了他的心頭,在這之后,他的內心都很惶恐不安,內心的煎熬,使他緊張得昏厥過去,在他的心里,罪惡感如同藤蔓一樣,纏住他的血液,纏住他的心靈。這就是罪。
罰
變為殺人犯之后的拉斯柯爾尼科夫,他的內心和精神上都忍受著極大的折磨,要么證明殺人是一種對抗不公平社會的合理行動,要么承認罪惡,接受懲罰,痛苦的他,無從選擇,因為如果選擇不承認,等待著的他的便是更深的煎熬,承認呢,承認的話會怎么樣,承認之后還要服刑,但是,他去選擇了后者,去承認,去自首。最后他向索尼婭坦白自己的罪行,在索尼婭的鼓勵下,他又在廣場向社會、向人群承認自己的罪行,然后去自首,去服刑。從向索尼婭一人認罪,到向廣場上的眾人認罪,拉斯柯里尼科夫的靈魂終于擺脫煎熬,從而走向了解脫和救贖。書的結尾拉斯柯爾尼科夫和索尼婭相遇了,他們決心虔信上帝,以懺悔的心情承受一切苦難,獲取精神上的新生。這就是罰。
罪與罰,一部讓人審視自己心靈的良藥,從中,你的心靈將會和拉斯柯爾尼科夫一樣,獲得新生。
罪與罰的閱讀感悟篇8
第二本陀陀的書,和我印象中的他很像。有些陰郁的暗沉,有些瘋狂的濃烈,也有復雜深刻的內核。必定需要二刷的書!
罪與罰,拉斯柯爾尼科夫當然有罪,他殺死了2個人。無論死者是怎樣的人,無論她如何壓榨和啃食百姓,都沒有人可以肆意剝奪他人的生命,更不提還有位無辜的妹妹。如果這條評判方法是普適的,那沒任何可說,這個世界在公平的運轉。但現實是,有權利的人在肆意殺戮,用生命堆砌起自己的王座。他的罪是確鑿的,卻又充滿著命運的捉弄。
罰?拉斯柯爾尼科夫被流放西伯利亞,他付出了自己的自由與未來。但他又不僅僅付出了這些,他還付出了自己。他無法與母親和妹妹擁抱,他自覺自己是不配的。他虛幻的想要成為偉人的理想和自己的罪惡感混雜著,幾乎要折磨瘋了他。這次孤注一擲的理論(殺掉一個虱子一樣吸血的人,拯救成百上千個人)實踐,不僅失敗了,還掏空了他的理想和目標,他失去了活下去的動力。
但讓人慰藉的是,即使如此,陀陀還是為他留下了救贖之路。索菲亞的出現,不僅在宗教上,更在人生上拯救了拉斯柯爾尼科夫,他還是重燃了活下去的愿望。
罪與罰的閱讀感悟篇9
《罪與罰》是一部卓越的社會心理小說,它的發表標志著陀思妥耶夫斯基藝術風格的成熟。
小說以主人公拉斯柯爾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后受到良心和道德懲罰為主線,廣泛地描寫了俄國城市貧民走投無路的悲慘境遇和日趨尖銳的社會矛盾。作者筆下的京城彼得堡是一派暗無天日的景象:草市場上聚集著眼睛被打得發青的妓女,污濁的河水中掙扎著投河自盡的女工,窮困潦倒的小公務員被馬車撞倒在街頭,發瘋的女人帶著孩子沿街乞討……與此同時,高利貸老太婆瞪大著兇狠的眼睛,要榨干窮人的最后一滴血汗,滿身銅臭的市儈不惜用誘騙、誣陷的手段殘害“小人物”,以達到利己的目的,而荒__無度的貴族地主為滿足自己的獸欲,不斷干出令人發指的勾當……作者懷著真切的同情和滿腔的激憤,將19世紀60年代沙俄京城的黑暗、赤貧、絕望和污濁一起無情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然而,作者作出的上述揭露和批判僅僅是從倫理道德觀念和宗教思想出發的。作者認為一切以暴力抗惡的作法都不足取,因為人無法逃避內心的懲罰,在毀滅他人的同時也毀滅了自身。作者還力圖把拉斯柯爾尼科夫的犯罪行為歸結為拋棄了對上帝的信仰所致。用索尼婭的話來說,是因為“您離開了上帝,上帝懲罰了您,把您交給了魔鬼!”作者為拉斯柯爾尼科夫安排的一條“新生”之路,實際上就是一條與黑暗現實妥協的道路,也就是所謂“索尼婭的道路”。作者把索尼婭看作人類苦難的象征,并在她身上體現了虔信上帝,承受不幸,通過痛苦凈化靈魂的思想,作為一個黑暗社會的犧牲品,一個受壓迫最深的女性,索尼婭的形象有著不可低估的典型意義,但是作為一個理想人物,這一形象卻顯得十分蒼白。顯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說中宣揚的這些宗教思想,與整部作品所顯示的強大批判力量是不相協調的:這里充分表現出作者世界觀的尖銳矛盾。
《罪與罰》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小說比較全面地顯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關于“刻畫人的心靈深處的奧秘”的特點。作者始終讓人物處在無法解脫的矛盾之中,通過人物悲劇性的內心沖突揭示人物性格,同時作者對幻覺、夢魘和變態心理的刻畫也極為出色。小說中,由于作者著力拓寬人物的心理結構,情節結構相對地處于從屬地位。盡管作品中馬爾美拉陀夫一家的遭遇令人同情,兇殺事件扣人心弦,但它們都只是“一份犯罪的心理報告”的組成部分。正因為這樣,主人公的內心世界才以前所未有的幅度和深度展現在讀者面前。此外,這部小說場面轉換快,場景推移迅速,主要情節過程只用了幾天時間,在濃縮的時空中容納了豐富的思想內容,小說的時代色彩和政論色彩十分鮮明。
罪與罰的閱讀感悟篇10
《罪與罰》是陀斯妥耶夫斯基最偉大的代表作之一,一部揭示人物內心道德沖突、善惡交替的心理小說,是作家完全走向獨創性的一個成熟的標志。作品發表后,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為作者贏得了世界性的贊譽,被譽為“俄羅斯式的新長篇小說”……陀氏的代表作!我讀過兩遍了,非常震撼!書中的內涵非常豐富的社會哲理小說,比托爾斯泰還深邃,而且這部罪與罰比陀的“卡拉馬佐夫兄弟”好很多,盡管后者名氣更響,我卻始終讀不進去。
《罪與罰》是一部卓越的社會心理小說。小說以主人公拉斯柯爾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后受到良心和道德懲罰為主線,廣泛地描寫了俄國城市貧民走投無路的悲慘境遇和日趨尖銳的社會矛盾。作者筆下的京城彼得堡是一派暗無天日的景象:草市場上聚集著眼睛被打得發青的妓女,污濁的河水中掙扎著投河自盡的女工,窮困潦倒的小公務員被馬車撞倒在街頭,發瘋的女人帶著孩子沿街乞討……與此同時,高利貸老太婆瞪著兇狠的眼睛,要榨干窮人的最后一滴血汗,滿身銅臭的市儈不惜用誘騙、誣陷的手段殘害“小人物”,以達到利己的目的,而荒淫無度的貴族地主為滿足自己的書中的故事主角拉斯柯爾尼科夫因正義(原來是因為貧窮)而殺了位為富不仁的老太,因作案后主角卻不取贓物,致令警方無法以正常程序去掌握犯罪證據。只是探員以特別敏銳的直覺,而認定主角為犯案者。只苦無證據。書中有很大篇幅描述二人間的智斗攻防。主角由在大學期間的論文,已懷疑人間法律的限制性:偷鉤者誅,竊國者侯。為什么單獨的殺一個人就是犯法,像拿破侖這些人,發動大規模的戰爭、屠殺,反而不受法律制裁,反而更成為英雄?這里涉及法律的絕對性原則的探討:是否動機是貪財而殺人是違法,但若為了更高的理想去殺人就不此限?又而戰爭為例,不應殺害生命這個標準,為何不及施于敵方?敵方軍隊也是人,也是生命呀?是否為了保存我方生命,而合理化去殺害對方的生命。如是,不應殺害生命這個標準便無絕對性。法律如只是相對性的,能否被認定為公義的、合理的?其相對性標準又應如何定奪?就像主角殺老太一例,起先是因為貪念而動殺機,也夾雜著厭惡其為富不仁的正義感成份。及后不動用贓物,這在現今法律上可被認為是犯案動機的性質改變了。而他個人堅持此信念,只是因為正義而殺人不應被法律制裁,此信念支持他一直與干探周旋。但問題是,在劫殺老太的同時,她那外甥不適時地在案發時出現(經主角長時期觀察,他所選擇的犯案時間,此女不應在場的,事實上也是因為偶然的事故,此女在意外地折返現場)而無可避免地被一并殺害。而此外甥是特別善良及羞怯,也常被富老太所欺。對于外甥的枉死,主角是難以釋懷的。
拉思科尼科夫,他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是一代人的叛逆。他不滿于命運,不滿于現實,不滿于社會。所以他選擇反抗,但他又不知道該如何反抗,以何種形式,向誰反抗。于是他找到了放高利貸的老太婆,認為她是萬惡之源,當他舉起斧頭的那一剎那,他把自己當成了救世主,他應該認為那一刻世人都在等他的解救吧。
我覺得,拉思科尼科夫并不僅僅是那個時代的產物,甚至在當代,大批的大學生也有同拉思科尼科夫那樣的壓抑。寒窗苦讀多年,終于來到夢寐以求的象牙塔,以為可以瀟灑,以為擁有了浪漫,但在現實生活中,他們的想象根本不存在。在冷漠的傾扎中,日子慢慢地消去。于是引起一大批人的恐慌,大家都在努力彌補,于是喝酒、談戀愛,一大堆好像大學生專利的事情被提到日程上來。日子還是無法返回的死去,像夢想和靈魂,一起無影無終。
在自己幻想的世界里沉淪,直到有一天,人們告訴他,你畢業了。然后,揮一揮手與那段燦爛的糜爛日子告別,而和更多的失業的人群喝著啤酒唱著生活的壓力,再慢慢老去,像葉子一樣黃黃的,枯枯的在風中飄零。
罪與罰的閱讀感悟篇11
罪與罰,是一本非常精彩和特別的小說,這是我經過連續兩天奮戰這本小說后的感想,因為這本書真的是非常的好看。
小說以主人公拉斯柯爾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后受到良心和道德懲罰為主線,廣泛地描寫了俄國城市貧民走投無路的悲慘境遇和日趨尖銳的社會矛盾。作者筆下的京城彼得堡是一派暗無天日的景象:草市場上聚集著眼睛被打得發青的妓女,污濁的河水中掙扎著投河自盡的女工,窮困潦倒的小公務員被馬車撞倒在街頭,發瘋的女人帶著孩子沿街乞討……與此同時,高利貸老太婆瞪大著兇狠的眼睛,要榨干窮人的最后一滴血汗,滿身銅臭的市儈不惜用誘騙、誣陷的手段殘害“小人物”,以達到利己的目的,而荒淫無度的貴族地主為滿足自己的獸欲,不斷干出令人發指的勾當……作者懷著真切的同情和滿腔的激憤,將19世紀60年代沙俄京城的黑暗、赤貧、絕望和污濁一起無情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然而,作者作出的上述揭露和批判僅僅是從倫理道德觀念和宗教思想出發的。作者認為一切以暴力抗惡的作法都不足取,因為人無法逃避內心的懲罰,在毀滅他人的同時也毀滅了自身。作者還力圖把拉斯柯爾尼科夫的犯罪行為歸結為拋棄了對上帝的信仰所致。用索尼婭的話來說,是因為“您離開了上帝,上帝懲罰了您,把您交給了魔鬼!”作者為拉斯柯爾尼科夫安排的一條“新生”之路,實際上就是一條與黑暗現實妥協的道路,也就是所謂“索尼婭的道路”。作者把索尼婭看作人類苦難的象征,并在她身上體現了虔信上帝,承受不幸,通過痛苦凈化靈魂的思想,作為一個黑暗社會的犧牲品,一個受壓迫最深的女性,索尼婭的形象有著不可低估的典型意義,但是作為一個理想人物,這一形象卻顯得十分蒼白。顯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說中宣揚的這些宗教思想,與整部作品所顯示的強大批判力量是不相協調的:這里充分表現出作者世界觀的尖銳矛盾。
《罪與罰》中寫的最多的就是罰,“罪”只是僅僅占了全書的前面兩章,而“罰”貫穿了大半。不是身體上的懲罰,而是比這更嚴厲的道德的懲罰。所以法律只是我們一種懲戒犯罪的一種途徑,而另一種就是人內心心靈深處的譴責。有時候法律不能使人認識大自己所犯的罪,而心靈深處的譴責則會讓人更明白自己所犯下的錯誤。
罪與罰,這本書主,描寫了社會中的弱者,精神中有無私奉獻與愛的人卻在引導著救贖之路。這是一本真正的好書,非常值得大家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