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隨筆250字讀后感
寫讀后感需要對所讀內容進行分析、評價和反思,這可以鍛煉自己的邏輯思維和創造性思維能力。接下來給大家分享培根隨筆250字讀后感,希望對大家寫培根隨筆250字讀后感有所幫助。
培根隨筆250字讀后感篇1
前兩天讀了《培根隨筆》后,我看到他對哲學的執著,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與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讀完這書后,我忽然想起,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個人的理想與信念不同,當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夢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在別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來評判他人。況且人是有兩面的嘛!應多看看別人的優點,吸取精華之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為將來漫漫人生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為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如同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不得不肯定,從某一方面來說,這是一本使人上進的好書!
培根隨筆250字讀后感篇2
前幾天翻開了很久沒看的《培根隨筆》,記得我曾經以培根所寫的|《論讀書》寫過一篇口頭作文參加過比賽,那次比賽對于我來說使一次新的挑戰,記得,那位老師和我說了題目后,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培根的那篇書,
論讀書中講到讀書之用有三:一是:心曠神怡、二是:增趣添雅、而三是:長才益智。這三點我深有體會,但卻不覺得如此,我深感的是,我從來不會如此認為,但是這確實真正的原理,愛學、想學那就一定會覺得所講的沒錯。
我這次,我所看到的這篇就是人人都有的——憤怒。培根的筆者翻譯得很好,人之所以會有怒是因為人很脆弱,經不起波折,但是易發怒者,脾氣就必定會很暴躁,但是大部分人卻無法克制發怒的傾向,所以培根就說“憤怒乃人之常情,但不可因發怒而犯罪。”
看完這本書,我發現自己也如此,易發怒,但卻從未反省。也學這就是人吧。
培根隨筆250字讀后感篇3
讀過培根的散文隨筆,我們能夠深切感受到文藝復新時期的狀況,得知培根是如何在舊的社會結構和思想體系日趨瓦解之際,致力于探討并樹立新的信念。規范和道德。他的散文清晰明了,很容易就能明白,文章關注現實,集中的表達了作者的人生哲學
文章中運用了許多比較和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并講述了許多人生哲理,能夠讓我們從中學習到很多道理,我們也能夠把散文中的優美語句積累下來,豐富自己的語言,提高寫作水平。
培根隨筆語言凝練優美,意蘊深刻,不多的文字中,卻蘊含了許多豐富的哲理,因此我們就應向培根學習,把他這種寫作手法運用到我們的作文當中,并且學會如何用小故事來描繪出深刻的道理。
培根隨筆250字讀后感篇4
“伴隨死亡而來的比死亡本身更可怕”,不錯的,死亡只是一瞬的交錯,而他所衍生的東西卻往往使人們痛苦萬分,世界上一切的一切,在死亡之際,都是過往云煙,僅存的只是面對死亡的淡然那我們在顧慮什么?這樣看來,死亡其實并不可怕,而真正令人恐懼的是死前的掙扎,在這段痛苦的時光中,時間只是過得緩慢,而驚恐無限彌漫,日積月累,這便成了人們對死亡的一種錯誤的認知,死亡是可怕的!
從《培根隨筆》中,我們不難看出培根對死亡的曠達,正如他所說的“生命的終結乃是自然的一種恩惠”,對死亡抱有的是一種順其自然的態度。人總是會死的,這是一種必然的自然規律,亦是無法逃避的,倒不如泰然的面對他,或許你就不會認為死亡有多么恐怖了。
看淡生死,不僅消除了自己的顧慮,也是一種對自己的寬恕!
培根隨筆250字讀后感篇5
《培根隨筆》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文學家、哲學家和科學家弗朗西斯培根一生心血的結晶,一共有58篇,其中涉及哲學、倫理、處世之道等。隨處可見那些發人深思的語句,大多數都與個人生活密切相關。但由于培根的行文方式,對于我們來說,雖然語言優美,但卻有些深奧。
給我印象到深的,是《論逆境》。我最欣賞的話是“順境中的好處人人向往,逆境中的好處人人羨慕。”“順境的美德在于節制,逆境的美德在于堅韌不撥”在這兩名話中我們看到一個自強不息的培根。遭遇逆境是人生的不幸,也給我們帶來困難與挫折;遭遇逆境也可理解為人生的萬幸,因為它給我們一個鍛煉的機會。
《培根隨筆》這本書蘊含了豐富的哲理,我們要向培根學習,并且學會用小故事描繪出深刻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