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隨筆生命的讀后感600字
最近,我讀了一本叫做《培根隨筆》的書,書中的條條哲理讓我受益匪淺。
此書篇都與讀者討論人生的方方面面,有論真理的,有論死亡的,有論讀書的,也有論幸運的……都以簡單而有說服力的語言文字,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使我豁然開朗。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培根在《論讀書》中說的一句話:“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敏,寫作使人嚴謹。”讀書是一個汲取知識,充實自己的過程,我們就如同一只只干癟的氣球,需要用知識來充實自己,這樣才能飛得更高更遠。在讀完了一本書后,還應積極和讀過這本書的人去討論交流。在討論的時候,相當于回顧了一遍書本的內容,而且還能用自己的話說出同樣意思的哲理可以鍛煉語言表達能力,是自己變得機敏。寫讀后感可以“加工”你所說的感想,是那些文字變得井井有條,體現嚴謹性。
讀書是學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可以讓我們從別人的經歷中獲得人生的經驗,讓我們的思想越來越成熟,做事越來越穩重。
培根在《論逆境》中說的一句令我記憶猶新的話是:“人的美德猶如名貴的檀木,只有在烈火的焚燒中才能散發出最濃郁的芳香。”人生難免有挫折,其原因多種多樣,但其結果只有兩個:越挫越勇和越挫越弱。當我們身處逆境時,需要的不是退縮,而是勇氣。我們要相信自己的實力,勇敢地克服挫折。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走出逆境,迎接美好的未來。正如惡劣的品質會在幸福的邊緣被顯露一樣,最美好的品質也正是在逆境中釋放出光輝的。逆境所帶來的并不只有傷痛,還有希望與啟示,它們會帶領我們走向充滿希望的明天,讓我們不再畏懼前方的艱險。
這本書中還有很多金玉良言使我受益不少。
一本好書可以是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為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如同培根所說:“讀史書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不得不說,《培根隨筆》的確是值得一讀的好書。
弗朗西斯·培根在當毫無疑問是個見多識廣的人,這當然要很大程度地歸功于他的出身和家庭背景。
這本書我還會再讀的,有很多文章也是我要學習的,或許下次因我的環境的變化,心態的改變,我更有全新不同的體會……
培根隨筆生命的讀后感600字(篇2)
《培根隨筆》讀來給人一種享受,簡潔優美的辭藻讓人忍不住讀完全文,讓每個讀過的青少年受益匪淺。這本書工有58篇隨筆,包括“論逆境”、“論善良”、“論自私”……很多都聯系到了我們的生活,與我們息息相關。
其中,最讓我感慨的還是“論死亡”這篇隨筆。因為,我認為這是最重要的。人如果沒了生命,那還談何友誼,談什么幸運、財富呢?因此,只有活著,才能實現你的愿望。然而,人活著并不是虛度年華,而應該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一分、一秒都不可以錯過。人在世就得使你的生命有意義,要為自己的目標、追求不懈努力,你要相信:勝利的曙光時刻在等待著你的凱旋。
“采菊冬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悟出了人生的真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文天祥寧死不屈的浩然正氣;“享受人生,并且幫助別人享受人生”,這是茅于軾在晚年思考出的人生意義;“從今天開始,做一個幸福的人”,鄭海嘯明白了人生是有意思的……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感悟了人生,明白了人生,懂得了人生的真諦,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而我們呢?真正明白了嗎?雖然很多人都很畏懼死,雖然這個字眼會讓我們的恐懼油然而生,可是如果你的人生已經很充實、很美好了,“死”又算得上什么呢?你已經不枉此生了,你會覺得人生好幸福。聾啞盲人海倫。凱勒,這是一個眾所皆知的大人物了,對待她,你抱什么樣的態度,心里應該很敬佩吧,我想只要有一點點憐憫之心的人都會感動,甚至為她而哭泣。這樣一個殘疾人和我們這些正常人相比,我們當然占了上風了。那又畏懼什么呢?我們為什么就不如她呢?照理說,我們有能力學得比更好。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命運會因你而改變,人生會因你而絢麗多彩。所以,挑戰是必不可免的。生命本是一泓清泉,只有挑戰自我的人才能體味出它的浩蕩;生命就像一首優美的歌曲,只有挑戰自我的人才能譜出優美的旋律。
把握你的生命,努力奮斗,撒下汗水,不斷耕耘,為你的人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培根隨筆生命的讀后感600字(篇3)
《培根隨筆》是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這位被馬克思稱之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的科學家,出生于豪門,自修獲得律師資格并步入政界,幾經波折后成為了國家重臣,最后又因一樁受賄案被國會彈劾去職。《培根隨筆》主要講敘培根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的態度和想法。本書的內容涉及到政治、經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藝術、教育和倫理等,對于各種方面的內容培根都寫出了自己的想法,從字里行間透露出培根的人生態度和處事方式。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論友誼》。他在這篇隨筆中寫到:“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在我們的生活中,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角色,他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一份色彩。當出國留學網遇到困難時,朋友是一個可靠的支柱,讓我們可以得到依賴;當我們跌倒時,朋友是一枝拐杖,扶助我們站起來,并告訴我們:“從哪里跌倒就從那里站起來!”當我們做事想半途而廢時,朋友是一本備忘錄,提醒我們一定要堅持到底;當我們獲得成功時,朋友是一本字典,教我們下一步應該怎樣做,且時刻告戒我們“勝不驕,敗不餒”。朋友是可以傾訴、可以依賴、可以尋求幫助的人,我們應該珍惜身邊所有的朋友,他們不僅是一種角色,他們還是我們的良師益友。
在這五十八篇隨筆中,(讀書筆記 )我們可以看出各有各蘊涵的深遠意義,而且弗朗西斯?培根曾說:“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一個好學深思的讀書人,往往是一個才情并茂,文采飛揚的人。而培根正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的隨筆展現了他的文采,展現了他的人格,也展現了他的論點。我們可以將這本書讀多幾遍,必定會明白其中的道理。
培根隨筆生命的讀后感600字(篇4)
《培根隨筆》為英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學家的弗蘭西斯·培根所著。《培根隨筆》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思想家》、《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論猜疑》中,培根說道:"當你產生了猜疑時,你最好還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于外。這樣,當這種猜疑有道理時,你已經預先作了準備而不愛其害。當這種猜測疑無道理時,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誤會了好人。可見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亂。
在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深刻的,是《論美》篇。這是一篇關于"美"之作,語言簡潔,內涵土獨特,充滿哲理性。"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本文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人生觀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于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于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后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于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贊美。所以一個打扮并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每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論嫉妒》中,我也領會不少彼此越了解,嫉妒心將占據越高。人可以允許一個陌生人的發跡,卻絕不能容下讓身邊人的種種上升的趨勢。一個循序漸進地高升的人也不會招來嫉妒。因為這種人的提升被看作是正當的。
嫉妒在人的生涯中是畢竟的道路,同情心總是醫治嫉妒的一味良藥。但有多少人能明白文中的道理呢。
培根隨筆生命的讀后感600字(篇5)
談這本書感想,個人感覺我必須說說培根本人背景、所處時代、他的地位。培根,1951年出生于一個官宦之家,父親尼古拉。培根是伊麗落白女王的掌璽大臣,母親是文藝復興時代一位博學多才的貴族婦女,有這樣的家庭背景和社會關系,再加上才華出從,培根本人已是1584年入國會,1596年被伊麗莎白女王任命為特別顧問,1617年被任名為掌璽大臣,1621年卷入受賄案被捕,1626年因風寒去逝。如些顯赫的人生背景,我們可以感覺到,怎本書的出發點與目的,個人感覺里面談到國家與政治的隨笑,都不是我喜歡的文章,大多數文章都是以國家利益為眾的前提來寫,所有的思想都是為了國家,為了女王,我個人比較喜歡從人性本生來寫事的書;
本書不喜歡有三,一是基于培根的背景,所處時代,當時所處地位,寫本書的基調,都是為了國家,把女王利益高于一切的基調;二是培根本人已是律師職業,職業和權位使然,需然環環緊扣,所有文字都是在找證據一樣;三是文中太多的小論題,都是在談大道理,教人如何為國,出發點是為國家上層人士,與如現實的生活相距甚遠,我更喜歡發自普通人心底的書籍,描述人心靈的故事。
當然本書肯定是好書,喜歡有三,一是里面有很多文章,如談天性,談膽大、談愛性……等等都是我喜歡的內容,特別是談天性一文,讓我感觸頗深,對小孩的培訓上有了全新的認識,特別是最后一句很是有道理——“人的天性不生香卉,便長野草,所以讓他適時地給前者澆水,將后者鏟除”。二是這本書是本偉大的書,特別是對于青少年時期小孩子,我個人感覺就是必讀,對青少年的成長有很大的幫助,里面很多好文章甚或可讓小孩熟記于心,教與他們做人的道理,指明方向;三是全文都是激勵為主的文章,有很多可細細品味的哲理性語句,當認為生活對自已不公,受盡折磨時可是療傷的哲理文字。
并且可以肯定,他絕不是一個依仗家庭而不學無術的紈绔子弟,在他的隨筆集中可以看出,他對《圣經》是很有研究的,或許可以對其中的篇章信手拈來(雖然一些片段出現了錯誤);他對歷史深感興趣,對于歷朝各代的王侯將相之事如數家珍;至于希臘神話更是融匯在各篇隨筆之中,著實使文章顯得生動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