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心得體會和感悟
做人要懂得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通過這次學習孩子在家變化很大,以前我叫他幾次他都不吭聲,學完《弟子規》后,我再叫他沒有反應時,就說:“父母呼?”他聽到后馬上跑過來說:“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然后再要求他做什么事時,他能很快去做。有一次,我倆從外面回來,開開門后,我習慣性的讓他先進去,他卻站在我身后說:“或飲食,或坐走。長著先,幼者后。”開始吃飯了,他站那不動,我說:“你干什么呀,快點吃飯。”他說:“長著立,幼勿坐,長著坐,命乃坐。”說完非讓我坐下,并且先吃一口飯,他才坐下吃。雖說孩子做的還不太好,但比起以前已經強的太多了。這一點我們做父母的真是自愧不如。希望自己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加倍努力,能讓操勞了一輩子的父母過上幸福的生活。
“為國教子,以德育人”,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教育好下一代是我們做父母最大的責任。“至要莫如教子”,相信一份耕耘一份利益,十份耕耘十份利益。懂得反省自己,時刻反省自己地言行,做一個真正無愧于心的人!
弟子規心得體會和感悟篇2
我通過了國學經典弟子規知道了要"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我以后要尊敬老人,聽父母的話,聽老師的話,聽哥哥的話。(許哿嘉的話)
10月的一天下午,我突然接到哿嘉班主任李老師的電話,說哿嘉放學時打奶奶,啊!怎么會這樣!原來奶奶去接哿嘉放學,他正和同學玩得高興,不想跟奶奶走,奶奶去拉他時,哿嘉一反手打到奶奶臉上。李老師特意打電話告訴我這件事,奶奶是老人,又是長輩,發生這樣的事情,我們家長要怎樣來教育他呢?特別是學校正在進行21天培養好習慣的訓練,而且也在學習國學經典。"百善孝為先"怎樣讓哿嘉明白懂得這個道理呢?
回到家里,我和哿嘉爸爸商量吧奶奶接到我們家來住一段時間,我們做給他看,讓他懂得什么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當天晚上,我們一起去把奶奶接到家里來,首先我們向奶奶道歉,是我們沒有教育好孩子,對不起奶奶,讓哿嘉認識到事情的嚴重性,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多么的不應該。
在奶奶住在我們家的這段時間,我們每天早上起床首先向奶奶問好,下班回家,進門先去奶奶房間問好,吃飯時,哿嘉先給奶奶添飯夾菜,等奶奶吃了第一口后我們大家才開始吃飯。晚上我們一起讀"弟子規",學習里面的內容。因為心里想著要給孩子言傳身教做榜樣,我們家長特別認真。在學習的過程中,才深深體會到這古人傳下的《弟子規》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寶典,淺顯易懂的文字卻蘊含著做人的真諦,不僅對于教育孩子,對于我們成年人如何經營我們的幸福人生,創造和諧的家庭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在過去孩童都懂的道理,我們現代人又有幾人知曉呢?記得在我小的時候,家里用餐時長輩不上桌,晚輩絕對不可以動筷子,"長者先,幼者后"有好吃的長輩先嘗,這樣子在我們晚輩的心中就扎下了"孝"的根。現在因為沒有和老人住在一起,反而忽視了這些,通過這件事也讓我們家長警覺,老祖宗的東西一定不能丟,不能忘。
哿嘉在我們的帶領下早就知道了打奶奶是非常不對,非常不應該的事。現在不管走到哪里,他首先會想到奶奶,出門牽著奶奶的手,有好吃的先送給奶奶,笑容又重新回到奶奶臉上。學習"弟子規"讓我們家受益匪淺!
弟子規心得體會和感悟篇3
小的時候,我非常不懂事。現在,我知道什么叫做懂事。因為除了虛心聽取老師的教導,我還在一年級起就學習了《弟子規》。
還記得很小的時候,我去別人家的時候,我看見了一直喜歡的游戲卡,我就忍不住偷偷拿走了。藏在了我家的院子里。
第二天媽媽看見了。媽媽說:“你為什么拿人家的東西?趕快還給人家。偷拿人家的東西是很丟人的事情!再這樣媽媽就要教訓你了!”從此我決定要改正不拿別人的東西的缺點,做個聽話的好孩子!
現在我已經知道了什么“事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我不能再丟自己的人,丟媽媽的臉。
弟子規心得體會和感悟篇4
“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字文。”最近我讀了一本名為“弟子規”書,書中一個個孝敬父母,關心朋友的故事深深的迷住了我。
弟子規中有很多意味深長的故事,書中沒寫一段都會有一段注解,接著就是意味深長的故事,有教人尊敬師長的故事;有教人怎樣孝敬父母的故事;有教人改正自身缺點的故事。。。。。。等等一些耐人尋味的故事。
下面我說兩個故事給大家聽聽吧。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勿行賴。”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叫你,應該及時答應,不要拖;父母要求你做的事,要認真去做,不要拖拉偷懶。這一句話有兩個因孝敬父母而千古留名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叫做孝心感天。話說古時候,有一個叫王祥的人,他的生母很早就死了,他爸爸又給他找了一個后媽,王祥的后媽對他很不好,一天,她的繼母想吃魚,可現在是大雪紛飛的冬天,于是,他跑到滿是冰的湖面上打了一個洞,忽然,兩條小鯉魚從冰洞中竄了出來,直接跳入了他的網中。之后繼母為了刁難他,又說想吃烤熟的黃雀,王祥立馬抓了一只烤熟給他后媽吃,可他后媽吃完還想吃,,王祥又拿著網子出去了,剛一出門一大堆黃雀飛入了王祥的網子,鄉親們紛紛議論,說:孝心感天啊!
第二個故事:有一個叫孟宗的人,她的母親生了一場大病,非常可憐,經過醫生檢查之后發現沒病,原來是想吃竹筍了冰天凍地的冬天哪里有竹筍,孟宗急得大哭,眼淚滴在地上,一棵棵竹筍從土中鉆出,孟宗的孝心感天動地了啊!
弟子規心得體會和感悟篇5
《弟子規》是清朝康熙時山西絳州人李毓秀所作。全書以《論語·學而》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開篇,以三字韻語的文字形式,教人應當怎樣待人處世。
對弟子規的學習,讓我找到了答案。弟子規總序開篇是這樣教育我們的: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它從人之根本出發,教育我們要從這幾個方應對自身進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說做人首先要心中有愛,要孝敬父母。一個人如果連對他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話,那么他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對長輩、對領導、對教師、對兄長、對朋友就更談不上發自內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難得到認同。
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意思是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余遐,還要學習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識充實自我。這是教育我們如何待人處事、如何學習,要經常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我的.缺點,從各個方面來約束自我,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弟子規心得體會和感悟篇6
在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使我受益非淺。因為在學習《弟子規》之后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規》增長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靈。通過對《弟子規》的學習我有幾點體會:
首先是〈入則孝〉,這里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弟子規里面也有寫到“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么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和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里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么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扣,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后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鮮花感恩雨露,因為雨露滋潤它成長;蒼鷹感恩長空,因為長空讓它飛翔;高山感恩大地,因為大地讓它高聳;我們應感恩老師,因為老師打開我們智慧的大門,讓我們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在我們的成長歷程中,濃濃的師愛一直伴隨左右。
要感恩國家,今天如果沒有國家,沒有一切的施政,我們就沒有辦法生活在安定的社會里。一個對國家、社會有責任心的人,才會用一顆感恩的心去面對一切,他的人生也因此而精彩。
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
弟子規心得體會和感悟篇7
今年寒假,學校要求我們背《弟子規》。回到家我問媽媽什么是《弟子規》,媽媽說《弟子規》主要講在學習和生活中應當遵循的行為準則,媽媽還說要我對照自我的行為認真閱讀,背誦。我一聽來了興趣,心想自我平常是家里的乖乖女,應當不會與書中所說的有多大差距。
我每一天詳細閱讀《弟子規》卻發現自我在學習和生活中有許多缺點。
《弟子規》中說:"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可是我偏偏和書作對,我的書桌上放著練習本,練習冊,漫畫書……所有和學習有關,無關的書全都放在書桌上,東一本,西一本,我的書桌成了"舊書攤",要想找一本急用的書,有時比登天還難。此刻我得好好收拾收拾,堅持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
《弟子規》中還說:"出必告,反必面。"可是我出去玩卻常常忘記和家人打招呼。有一次我出去玩,沒有告訴媽媽,我回到家里媽媽狠狠地說了我一頓,我讀過《弟子規》以后,我明白自我做的不對,我出門時要和媽媽打招呼,回家時也要跟媽媽說一聲。這樣媽媽就不用擔心了。
我讀完了《弟子規》,了解了自我的缺點,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我必須要改掉缺點,做一個完美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