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感悟心得散文
《朱自清散文集》——是伴我走過這個暑假的“好朋友”,我非常喜愛讀它。這是我第一次接觸散文集,朱自清先生的情感憑著文字在書中流淌,讓我覺得散文就像是一篇篇情感的記錄,告訴我們生活中的點滴感受。
“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看《匆匆》這篇文章讓我想起了,我們曾經學過的林清玄的《和時間賽跑》:燕子飛走了有飛回來的時候。但是,只有時間去了,為什么不復返呢?是啊!時間一但過去了就不會再來了。“今天、明天和昨天”,時間在慢慢的流逝,可見它是多么的匆匆啊。看著文章里時間從飯桌上溜走,在洗手的時候,從水盆里流逝,讓我想到自己的時間也在不經意間流逝,這多么可怕!最可怕的是,我在學校里課間休息和同學玩鬧、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思想開小差的時候、在家里偶爾會拿起平板電腦玩游戲消磨時間的時候,時間就這樣無聲無息、不知不覺的過去了。時間走得那樣的悄無聲息,又是那樣的如箭如梭。時間都去哪里了?我知道,時間猶如生命一樣,在生活和學習中要利用好每一分鐘,珍惜每一天,做好時間的小主人。
《背影》這篇文章使我懂得了感激,這是一篇記事的回憶散文,敘述了:朱自清先生離開南京到北京讀大學,父親送他去火車站照顧他上車并給他買橘子,在火車站月臺爬上爬下時的動作和背影,此時的兒子感覺到了父親的偉大,
通過細致的動作描寫來流露出父親對兒子的關愛和付出,同時也表達了兒子對父親深深的敬佩和懷念。讀完后我想想自己,每天清晨做好早飯的媽媽來到我床前叫醒我的時候,我總是那么的無奈和抱怨,每天晚上在燈下、在桌前陪伴在我身旁還是我那和藹可親的媽媽,我卻感覺不到什么,難道要等父母離去的時候,才明白他們那份無私、偉大的愛嗎?
書中的字里行間中,我體會到了朱自清先生的真情實感,更讓我也聯想到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情感,明白生活中的道理。這本書是我永遠的朋友,值得我們認真閱讀、細細品味!
工作感悟心得散文篇2
讀著《余秋雨散文》,就如同讀著一本厚厚的歷史書。書里更有人間百態,有愛恨情仇讓人們去品味,去欣賞,從中獲得心靈的升華。
初次接觸他的文章,是語文課本上那一篇《信客》。讀畢,平淡的語調,樸實的語言卻描繪得如此生動,令我不經心生敬佩。專業點說,就是他選擇恰當的、富有詩意、表現力的語言加以表達,這些語言具有詩的美感,從而把復雜深刻的歷史思想和文化說的深入淺出,平易近人,可讀性很強。
余秋雨的散文中始終貫穿著一條鮮明的主線,那就是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問。余秋雨的作品更透著幾絲靈性與活潑,盡管表達的內容是濃重的。同時他還綜合運用對偶、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大段的排比,對偶增強了語言表達的力度,構成了一種語言的氣勢,使語言不矯揉造作,裝腔作勢,平淡無味,而富有了張力,富有了文采。
我欣賞《蘇東坡突圍》。正如蘇轍的那句話:“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正因為他太出色、太響亮,使得那些品格低下的諫臣有了嫉妒的目標。然后蘇軾就被你一拳我一腳的批判,甚至貶損。八百多年前蘇東坡先生的遭遇,本已塵封于歷史之中,然而余秋雨先生的《蘇東坡突圍》,對曾經攻擊過蘇東坡先生的人經行強烈的反駁。用詞之尖刻,情緒之激昂,在文字之中盡顯鋪張。恣意_的文采、率真自信的個性、樂觀豁達的氣質,都是我們對這位大才子蘇東坡的認識。幾百年來,其詩詞文賦吟誦不絕,相傳至今。
工作感悟心得散文篇3
這本書主要描寫了自先秦以來,在散文史上有突出貢獻的詩人以及他們的代表篇,將中國的散文史理出了脈絡,總體能夠一目了然。
散文有著自己的特點,有自己的傳統,散文的開始,始于文字記事。春秋時期的散文代表作應為孔子依魯史而修訂的《春秋》,以及孔門子弟們編纂的《論語》等,此時的散文仍有說教的文字,不過大多為先賢們的教誨之言。此時文字也極富文采。
漢朝時期,司馬遷的《史記》被后世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雖為史學巨著,但是《史記》的文學價值也不可小覷。《史記》繼承了《離騷》的傳統,與先秦以及后世皆不相同,于是,便成為這本書的獨有特色。書中可看出作者的思想信念本來來自于孔子以及老子,但是其中作者又產生了疑問,理論與實際相差很大,使作者憤憤不平不得其解,致使他的文章也頗具雜文色彩。
唐朝開元末期,產生了一批憂世詩人,張九齡為其中一個代表人物,詩人為人老實醇厚,在自己身遭貶竄之時,仍寫一些牢騷之言,對當時的政治朝政等都發出憂心。
散文發展至清代,在當時君王的思想統治之下,便產生了桐城派的文學,為盛世之文,清末,由于時代巨變,桐城之文開始日漸衰息,經過曾國藩姚崇等人的推崇,卻又有了復興之勢。此時的文章大多為救世之文,康有為的文章大多反映了他的君主立憲思想,他反對革命,推崇英國式的君主立憲,與他相對的革命派人士卻期望建立真正的共和制國家,他們的文章也大多體現這類思想。
工作感悟心得散文篇4
我們可能永遠無法說清命是什么,但我們能夠打個比方。有人把生命比作一條河,比作一首歌或一臺戲,而作家史鐵生卻用一個看似荒誕卻充滿哲思的故事告訴我們:命若琴弦。
故事的開端這樣寫道:“莽莽蒼蒼的群山之中走著兩個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
每人帶一把三弦琴,說書為生。”那里的老少兩個瞎子便是故事的主人公。老瞎子是師傅,幾十年來他一向沒有忘記他自我的師傅的叮囑:只要彈斷一千根琴弦,就能夠把琴槽打開,取出里面治眼瞎的藥方,然后重見光明。為了這個平生夙愿,老瞎子馬不停蹄地向前趕路,說不定彈斷一千根琴弦的地方就是前面的野羊坳。而作為徒弟的小瞎子就沒有師傅那耐性了,他一會兒追野兔,一會兒聽電匣子里的廣播,異常是到了野羊坳后還被小姑娘蘭秀二吸引住了,心思根本不用在說書彈琴上。最終隨著最終一聲琴響,老瞎子的第一千根琴弦斷了。他迫不及待地拿出藥方去抓藥,卻被告知所謂的藥方竟是一張白紙。失魂落魄的老瞎子在雪地里找到了因蘭秀兒出嫁而悲痛欲絕的小瞎子,告訴他要彈夠一千二百根弦才能抓藥,是自我記錯了。于是故事又回到開始。
這是史鐵生的小說中為數不多的含義比較淺白的一篇,或許是因為文中所揭示的哲理是我們早已明白,并且需要的。人活在世上,有夢想,有目標是無比重要的,夢想是人生的航標,有夢想,人就有向前的動力,又振作的勇氣。對于瞎子來說,重見光明正是最大的夢想。老瞎子正是懷著重見光明的夢想,才會心無外物地彈到最終。即使當他發現藥方是一張白紙時,憑著一個做師傅的對徒弟的無盡的愛護與職責,他也能鼓起勇氣,編造出一個善意的謊言,讓小瞎子也能朝著目標前行。
這個故事沒有拮據,激昂的琴聲會永遠載著一個接一個的目標響下去。瞎子們不必須能重見光明,當最要緊的是必須記住:人的命就像這根琴弦,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所以只須“永遠扯緊歡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張無字的白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