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讀后感600字作文
包法利夫人讀后感600字作文篇1
長篇小說《包法利夫人》是福樓拜的代表作。他--現實主義作家以簡潔而細膩的文筆,通過一個富有激情的婦女艾瑪的經歷,再現了19世紀法國的社會生活?!栋ɡ蛉恕返男纬墒顾蔀榻≌f的一個新的轉折。從《包法利夫人》出世以來,小說家知道即使是小說,也要仔細推敲。但是,《包法利夫人》也為作者帶來了一些影響。許多人議論紛紛,批評福樓拜這部書"破壞社會道德和宗教",他還被法院傳了去:原來是有人告他"有傷風化"。這時許多讀者紛紛向福樓拜表示同情和支持,甚至連一向反對他的浪漫主義作家也為他辯護。由此可見《包法利夫人》的影響。
書中的女主人公艾瑪出生在外省的一個還算富裕的農家 .她從小在修道院接受教育.在那期間,艾瑪迷上了看小說,其書中男主人公不是伯爵就是子爵,這讓她深深地著迷了.小說中的情節使她對愛情充滿了童話般的幻想,以為結婚就可以實現她的愿望.在機緣巧合下,艾瑪嫁給了醫生夏爾.可是在婚后才發現一切遠沒有想象中的美好.在蜜月里,她體驗不到快樂,在此后的相處中,她發現自己的丈夫是個膽小懦弱,遲鈍無能的人.她心中的白馬王子在哪兒? 生活在她看來變得不再絢麗多姿,只不過是日復一日的活著罷了.自從艾瑪參加了安德威烈侯爵的那場舞會后,她的心也一樣,一經富貴熏染,便不肯褪色。
她渴望刺激的愛情,萊昂、羅多夫給予了她,但只不過"逢場作戲"罷了。一個個拋棄了她。
最終她積債如山 陷入身敗名裂的絕境.艾瑪求助于她的情夫,但他們在這時卻像個縮頭烏龜似的避之不及,沒有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在這一刻,危急自身利益的時候,世間丑態在艾瑪眼前展露無遺.她走投無路了,最后選擇了死亡......
艾瑪,也就是包法利夫人,她,是一個悲劇人物.她追求浪漫的愛情,奢華的生活,卻不知她所處的環境給不了她想要的.當愛情建立在物質基礎上時,就注定了它的悲劇結果,無論過程如何使人沉淪,結局都只有一個.是誰使她走向了絕路 。是人們的冷漠淡然使她求助無門,最終導致了艾瑪的悲劇,或許可以說是當時的社會逼得她服毒自殺的。
《包法利夫人》反映出當代社會現實與理想總會有差別,當現實于理想中的情況不同時,我們不應該把這一切歸結為命運的安排。在繁華和虛榮里,也許你會忘了自己的正面目。但要知道自己擁有的,珍惜自己獲得的,不要總陷入沒有結果的幻想中,來虛度光陰。命運是虛無的,愛情也是虛無的,人們總是茫然的,對一些不屬于自己的,總是去狂熱的追求,而不知那些與自己的現實的距離。
包法利夫人讀后感600字作文篇2
《包法利夫人》的作者福樓拜(1821-1880),是法國現實主義文學大師,法國19世紀小說史上三位巨人之一,福樓拜出生于一個醫生世家,曾在巴黎攻讀法律,因病輟學。福樓拜的出身對他的寫作有巨大的影響:看慣了手術刀的他不堅信宗教,崇拜真實——這在他的小說中都有充分的反映。他依靠豐裕的遺產過活,專心于文學創作,他終生過著獨身生活。
長篇小說《包法利夫人》是福樓拜的代表作。作者以簡潔而細膩的文筆,透過一個富有激情的婦女愛瑪的經歷,再現了19世紀中期法國的社會生活?!栋ɡ蛉恕返乃囆g形式使它成為近代小說的一個新轉機。從《包法利夫人》問世以后,小說家知道即使是小說,也要精雕細琢。這不僅僅是一部模范小說,也是一篇模范散文。但是,《包法利夫人》也為作者帶來了麻煩。許多人對號入座,批評福樓拜這部書“破壞社會道德和宗教”,他還被法院傳了去:原來是有人告他“有傷風化”。這時許多讀者紛紛向福樓拜表示同情和支持,甚至連一向反對他的浪漫主義作家也為他辯護。法庭上,經過一番激烈的辯論,作家被宣告無罪——由此可見《包法利夫人》的影響。
書中的女主人公愛瑪出生在外省的一個還算富裕的農家。她從小在修道院理解教育。在那期間,愛瑪迷上了看小說,尤其是那些有關男女情愛的書。書中男主人公不是伯爵就是子爵,這讓她深深地著迷了。小說中的情節使她對感情充滿了童話般的幻想,以為結婚就能夠實現她的愿望。在機緣巧合下,愛瑪嫁給了醫生夏爾。但是在婚后才發現一切遠沒有想象中的完美。在蜜月里,她體驗不到快樂,在此后的相處中,她發現自己的丈夫是個膽小懦弱,遲鈍無能的人。她心中的白馬王子在哪生活在她看來變得不再絢麗多姿,只但是是日復一日的活著罷了。
這時萊昂闖入了她的生活,他們有著共同的愛好,在頻繁的交談中,萊昂發現自己漸漸愛上了這個有夫之婦可萊昂不敢向愛瑪袒露自己的心跡,他怕被愛瑪拒絕最后選取了逃避,去了巴黎。愛瑪在萊昂離開之后才后悔沒有挽留他??呻S著時刻的推移,懷念被漸漸沖淡了,另一個男生走了進來。
羅多爾夫第一次見到愛瑪就被她與眾不一樣的氣質深深地吸引了。于是乎他暗暗下決心必須要把這個女生弄到手,他很自信自己能夠成功,正因他有錢。羅多爾夫用盡花言巧語是愛瑪神昏顛倒,她的虛榮心迅速膨脹起來。一開始愛瑪有過猶豫,但在羅多爾夫一波又一波的攻勢下,她臣服了。愛瑪覺得自己最后找到了小說中向往的生活,感到既刺激又欣喜。但是愛瑪的獨占欲很強,久而久之,羅多爾夫對她產生了厭倦。當愛瑪下定決心拋棄眼下的生活,和羅多爾夫雙宿雙飛時,他退縮了。羅多爾夫覺得一切都是逢場做戲罷了。他狠心的寫下了一封信,可笑的事文字中完美的掩飾著自身的疲倦,反之把一切都歸咎于"命運"二字,極力地推卸職責。他無情的走了,好像一切都沒發生過似的走了。愛瑪崩潰了,從此一蹶不振。
最終她積債如山陷入身敗名裂的絕境。愛瑪求助于她的情夫,但他們在這時卻像個縮頭烏龜似的避之不及,沒有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在這一刻,危急自身利益的時候,世間丑態在愛瑪眼前展露無遺。她走投無路了,最后選取了死亡。
愛瑪,也就是包法利夫人是一個杯具人物。她追求浪漫的感情,奢華的生活,卻不知她所處的環境給不了她想要的。當感情建立在物質基礎上時,就注定了它的杯具結果,無論過程如何使人沉淪,結局都只有一個。是誰使她走向了絕路。是人們的冷漠淡然使她求助無門,還是自己對命運的臣服,最終導致了愛瑪的杯具,或許能夠說是當時的社會逼得她服毒自殺的。
現實與理想總會有差別,當現實于理想中的狀況不一樣時,我們不就應把這一切歸結為命運的安排。當我們遇到挫折或者意外時,或許這是上天給我們一次調整心態的機會。在繁華和虛榮里,也許你會忘了自己的正面目。但要知道自己擁有的,珍惜自己獲得的,不好總陷入沒有結果的幻想中,來虛度光陰。
包法利夫人讀后感600字作文篇3
包法利夫人無疑是個躁動的女子。她的欲望強烈,正如書中所說——她愛大海只愛大海的驚濤駭浪,愛新綠只愛新綠點綴在廢墟之間。她的氣質是多愁善感型的,而非藝術鑒賞型的,她尋求的是感情,而非景物。
很多人不明白,包法利夫人有一個穩定的家庭,丈夫老實善良,女兒健康可愛,生活并不窘迫,不用她擼起褲腳下地干活,不用她操心柴米油鹽,那么她到底在“作”什么呢?
倘使包法利夫人稍微愚笨一點,相貌稍微丑陋一點,或許她就不會整出那么多幺蛾子,便同普通人一樣,淹沒在塵世中毫不起眼了。
她的美麗與寂寞無人能懂,所以她對鏡自憐,抑郁不歡。她的靈魂澎湃著激情,生活卻如死水一般,攪不起來波瀾。
這是一種人生悲劇。
包法利夫人在懷孕的時候曾盼望要一個兒子,她覺得男孩是自由的,可以恣意放浪,周游世界。而女人呢,則經常受到束縛,缺乏活力。女人的意志,就像用細帶子系在帽子上的面紗,風一吹就飄來擺去,時時都有欲望在引誘她,時時都有禮俗在限制她。
二、我們身邊的包法利夫人
姥姥這位歲月美人,在即將步入七旬的時候突然抑郁起來。她要么獨自坐在陽臺上迎著溫熱的陽光一言不發。要么就是垂淚與我們抱怨她的生活有多么苦累,日子多么煎熬。
姥姥姥爺感情不好,姥爺年紀大了,脾氣也有些怪,吃飯總是挑三揀四,只要不高興就找茬,姥姥也是性情中人,聽不得姥爺說她的不好,兩個人免不了口舌之爭。
爭吵是煩惱的來源。
農村婦女一輩子埋頭于家庭瑣事之中,年紀大的,很多都沒上過學,大字不識。眼下手機電腦普及,舅舅舅媽包括表弟都端著手機看電視刷新聞,姥姥幾次三番與他們搭訕,他們也只是敷衍兩句。
沒人能了解姥姥的孤獨。
那是一種從靈魂深處蔓延出來的寂寞。
她睡得很早,天剛擦黑就躺在床上。我在一旁寫字,總是到八、九點時她坐起來,眼直直地望著墻壁發呆,有時試圖與我說兩句話,我分不開神,她就嘆一口氣,躺下來依舊睜著眼。
三、有的人安于穩定,有的人貪戀風浪
當得知順利入編事業單位的時候,姐姐連連做了幾天噩夢。夢里都是對單位的恐懼,夢到一個月只有一千塊錢的工資,夢見單位的同事死氣沉沉。
姐姐對朋友說她的精神壓力,他只回姐姐一個“作”字,他說你都考上了,有一個離家近又穩定的工作,到底還在矯情什么?
在沒有考入事業編的時候,姐姐像漂浮在大海上的帆船,學歷不高,時刻想扎根在一處,過上穩定的日子??僧斀憬愕玫竭@種穩定的時候,憂慮又時時向她襲來。
錢鐘書的圍城里說,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里的人想出來。其實事事都是如此,因為不了解所以想接近,因為了解了所以厭倦。我們總是從一座圍城出來,走進另一個圍城里。
但有些人天生具備安穩的氣質,他們的眼里容得下景物,可以獨自品茗賞花,自有自己的樂趣。他們喜歡花大把的時間做早餐,繪畫讀書,而不尋求感情上的刺激。
所以,你是什么樣的人,就去選擇什么樣的生活。
包法利夫人讀后感600字作文篇4
年幼時候,是很難喜歡《包法利夫人》的,它不太合乎浪漫的情懷。雖然它具備一切浪漫劇的條件:年輕美麗的女主角,不幸的婚姻,負心情人,毀滅的結局??墒聦嵣?,卻沒有期料中的那種傷情。尤其是在大量閱讀各種西方小說的青春時代,《安娜·卡列尼娜》,《被污辱與被損害的》,《簡愛》,《呼嘯山莊》,《約翰·克利斯朵夫》,特別是俄國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小說:《初戀》,《貴族之家》,《前夜》等,從中攫取的多是美麗的委婉的憂傷。青春時代,大都是崇尚感傷主義的。不幸和犧牲罩了幻想的光環,格外照耀著經驗和認識都處于空虛的年輕時光。而《包法利夫人》卻熄滅了光環,令人看見底下黯然的真相。
愛瑪的美貌、愛情、憂郁、希望和絕望,甚至于她的死,都是在缺乏同情和贊美的描寫中,呈現眼前,更不要說別的了。這一切都不夠熱情和甜蜜,無法滿足自戀的情結。即便是成年,再一次讀《包法利夫人》,覺出了它的好,也不是為它醉心。相反,因你比年幼時清醒,于是便冷靜了,它原是沒有一點讓人做夢的企圖,你領受到的是更為真實的現實。所以,你是,折服,折服寫實的殘酷。
重讀的新近周克希先生的復譯本《包法利夫人》,他在序言中,提到儒勒·德·戈吉耶由小說而發明“包法利主義”這個名詞,定義為“人所具的的把自己設想成另一個樣子的能力”。其實,這已經囊括了包法利夫人命運的所有性質。多情和善感,追究起來,竟只是“把自己設想成另一個樣子的能力”,終因“設想”和真實力量懸殊,跟循既定的邏輯,形成整個事件的因果的骨骼??墒虑閰s又遠不是一個定義那么簡單,如同現實一樣,“設想成為另一個樣子的能力”是一個漫長的復雜的日常過程,這個過程是因果的骨骼上的血脈、肌肉、豐富敏感的神經,也是決定它不是定義而是小說的全部理由。
還是要引用權威的語錄,序言中提到的左拉的話。如左拉這樣同是所謂自然主義者,他是能夠了解寫實的工作性質:“以《包法利夫人》為典型的自然主義小說的首要特征,便是準確地復制生活,排除任何故事性成分。作品的結構僅在于選擇場景以及某種和諧的展開秩序……”“場景”、“和諧的展開秩序”,便是寫實的美學要素。那么,“設想成為另一個樣子的能力”,及遭致滅亡,是經由如何的“場景”與“展開秩序”而實現的呢?
設想成為另一個樣子的能力,是從愛瑪十三歲的時候,開始孕育培養的。那一年,她被父親送去修道院讀書。愛瑪在修道院里并沒有如通常那樣感到壓抑,相反,她以她的所好攫取了多愁善感的養料。宗教、教義、宗教儀式,還有修女,為她組織了一個不真實的夢幻世界,她在此沉醉不醒。這是她浪漫的天性所致,也多少因為外省修道院的人性的氣質。修女們對待愛瑪非常友愛,懺悔時,神父纏綿的絮語,講道中引用情人、婚姻的比喻,同學們偷帶進來互相傳看的精美畫冊,還有那個每月來修道院一星期做針線的老姑娘,唱古老的情歌,講故事,說新聞,甚至散播小說這種世俗讀物。在這里,終因為遠離中心而綱紀松懈。于是,修道院便“充滿溫情”。愛瑪的感傷性格在此得到豐厚褊狹的營養,她對生活的想象,即“歡愉,激情,陶醉”的概念,也在此完成。在這些概念化的想象之下,蘊含較深又細水長流的日常生活,就顯得太平淡了,平淡到她認為是個錯誤。
她是在與包法利醫生結婚之后,尖銳地意識到這個錯誤。此前,閨閣的生活再是沉悶,到底還說是有出路的,出路就是結婚。居住分散的外省鄉間,又不是世家出身,婚姻的機會其實很有限。于是,當包法利這個鄉間醫生一旦出現,她便將幸福的指望交給了他,而緊接著就感到了失望。包法利這個笨人,實在是有著感人的愛,即便是對他從未愛過的前妻,也含著溫情,何況是他深愛的愛瑪?!八椴蛔越亟洺R崦氖嶙?、戒指和披巾”;他對她言聽計從;為了換個她樂意的環境,不惜放棄他好不容易立足行醫的托斯特,遷去永鎮;在愛瑪死后,還按著她的喜好行事;他終于發現愛瑪不忠實的證據,被嫉妒打擊得一蹶不振的時候,當他久久望著妻子的情人羅多爾夫,“他仿佛又見著了跟她有關的一樣東西”,竟也嫌隙盡釋。這樣的愛是愛瑪沒有從書上讀過的,因此便是在她想象之外?!岸譀]法理解自己不曾身經的事情”,這其實是致命的缺陷,她的世界就是那么狹小,她沒有體驗的情感于她都是不存在的。由于她對客觀的外界缺乏理解,或者說理解的愿望,她才可能一任發展“設想成另一個樣子的能力”,走入幻覺的深淵。
如同《包法利夫人》的副題“外省風俗”,包法利醫生就是“外省風俗”的最好體現。他比愛瑪更早登場,也更晚退場,是為愛瑪的劇情演出序幕和尾聲。這大約就是左拉所說的,“和諧的展開秩序”,命運的因素依著自然的規律漸次進入,逐步形成事端,又在事畢會留下影響。小說的開頭便是幼年的包法利入學讀書。這是一個老實、呆笨、心底淳厚、少見識但盡職守責的孩子,有多少鄉村醫生是用這樣的坯子做成。他們巡游鄉間,會的就那么幾手,可卻包治百病。有治不好的,也不見怪,因為有上帝召喚做后盾呢!
而醫生的品格就是見證。像愛瑪這樣一個鄉下地主的女兒,與好名聲的包法利醫生結婚,已是她的福分。再不會有更加出奇制勝的機遇了,除非出現神話,比如辛德瑞拉的故事。而性格嚴謹的自然主義向來不制造神話,他們從不企圖扭轉“普通生活的平常進程”,于是他們便也無法扼止愛瑪,這一個沉溺于自我幻覺的女人,一廂情愿地制造神話。當然,他們同樣無法扼止生活的進程不斷地擊破她的臆造的神話。
包法利夫人讀后感600字作文篇5
死亡是每個人的歸宿,因為疾病或衰老或不可抗拒的外力致死,那是不值得討論的。而愛瑪的死并不屬于上述范圍,也就是說憑借她的意志完全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軌跡,為何她不能擺脫宿命的注定?作為現代的我們,又能從愛瑪的遭際中感悟到什么?
家庭決定出身,性格決定命運。愛瑪是一個怎樣的女人呢?
愛瑪,一個農民的女兒,在修道院受過貴族化的教育,讀過許多浪漫主義小說,她瞧不起當鄉鎮醫生的丈夫,夢想傳奇式的愛情??墒撬牡谝粋€情人是個道德敗壞的鄉紳,第二個情人是個自私怯懦的文書。她的偷情沒給她帶來幸福,倒給投機商人帶來了可乘之機,使她成為高利貸者盤剝的對象。最后她債積如山,無法償還,丈夫的薄產早已被她揮霍殆盡,情人又不肯伸出救援之手,她在山窮水盡、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好服毒自殺。
一個人的出身,不應該受到指摘。父母將她送去修道院接受大家閨秀的教育,以致于使她整天沉浸在貴族社會的“風雅”生活的幻夢中不能自拔。此刻,跳入我腦海的是許多父母將自己的孩子送去參加各種藝術課,盼著子女成名成家。學習一門自己喜歡的藝術,著力點如果放在陶冶情操方面將終生受益,但若執著于非成名成家不可,就與愛瑪有些相似了。這就引出了問題的本質,在做重要選擇之前要先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認識自己,才能做正確的事。很顯然,愛瑪并不了解自己抑或是不夠理性,否則她不會深陷于情人的愚弄、欺騙的怪圈中執迷不悟。
愛瑪有著怎樣的性格呢?有浪漫情懷,喜歡文學,但也被其毒害,天天幻想著白馬騎士的到來??蛇@一切與她的生活相隔十萬八千里。她生活圈子的人們,每天來來去去,為生活奔忙。父母不忍心讓她在田莊上操勞,她整天無所事事,日子過得和鐘擺一樣單調:沒有什么可興奮,沒有什么可感受,于是她期待愛情的降臨。愛瑪天天沉浸在幻夢中,但她的父親—盧歐老爹并不糊涂,偶然的機會包法利給盧歐老爹治療腿疾,老人家極力促成了這樁還算令他滿意的婚姻。如果盧歐老爹能夠及時將自己的人生經驗傳授給她,也許她不會誤入歧途。不幸的是,盧歐老爹只能幫女兒選擇適合的婚姻,卻無法將選擇的緣由讓女兒明白。婚姻成為了愛瑪不幸人生的始發站,婚后的愛瑪發現,包法利根本不是自己心目中的愛人。他既無才干,又無雄心,舉止無風度可言,談吐和人行道一樣平板。按照現在的眼光,包法利大概屬于經濟適用男,長相普通,收入一般,既沒有花前月下的心思,也缺乏營造浪漫的財力。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琢磨如何討好女人,但對老婆忠貞不二是肯定的。如果愛瑪能明白,過日子才是正道,也就不會發生后面的慘劇。遺憾的是,愛瑪想要綺麗的愛情,包法利能給予的卻是平淡婚姻。
從愛情來看,包法利和愛瑪的確不合適。且看他們剛剛結婚后的情形:包法利剛剛出門,可又覺得自己愛她愛的不夠,于是又折回房間再看看親愛的愛瑪……,愛瑪是什么想法呢?面對丈夫的熱情,她想,結婚以前她以為自己有愛情,可是應當從這種愛情得到的幸福不見來,她想一定是自己弄錯了。包法利的愛如燃燒的干柴那樣濃烈,愛瑪卻絲毫感覺不到應有的幸福,只有被騷擾的膩煩。
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愛瑪首先應該問問自己,結婚前考慮愛不愛的問題了嗎?沒有。她只想到這是逃離原有生活的捷徑。人是奇怪的動物,缺乏物質,毫無幸福可言,擁有物質也不保證一定幸福,是否幸福與物質的滿足有一定關系,但不會超越心靈共振的喜悅。愛瑪與包法利之間的問題,即屬于精神層面的不匹配。
面對這樣的局面,解決方法有好多種。可以嘗試著彼此多一點了解,盡管這種嘗試對愛瑪是不得已的痛苦,對包法利則是過分的折磨;退而求其次,他們還可以選擇離婚,但愛瑪并不具備自立能力,這顯然不是她敢于嘗試的解脫之路。兩條路她都沒有選擇,而是選擇了婚外戀。
在婚姻中玩火的女人不止她一個,還有俄國的優雅女人—安娜.卡列尼娜。她們之間有共同之處,都玩婚外戀,最后都選擇了自殺。不同的是,愛瑪是一個鄉村醫生的妻子,有一個愛她的本分的丈夫,她婚外熱戀著他人,卻先后兩次遇人不淑被拋棄;安娜則是來自上流社會的官太太,她的丈夫是一個虛偽的政客,她戀上的是一個很愛她的軍官。對安娜的死,讓人看到了一個真性情的女人大膽追求真愛未成的遺憾。而對于愛瑪的死,留下更多的則是人們對自己、愛情和人生的思考,盡可能多了解真實的自己,避免誤入傷人害己的感情漩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