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譚記600字讀后感
如果聯系到柳宗元的遭遇,文章第三段的情感體現及其承前啟后的作用,就決不能忽視。
柳宗元出生山西河東解,世稱柳河東,13歲就能寫出好文章,20歲中進士,25歲又考取博學鴻詞科。可謂大器早成,躊躇滿志,對未來充滿信心,欲想:“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萬萬沒想到的是因參加王叔文的革新集團被貶為永州司馬。
永州是當時相當荒僻落后的地區,司馬有職無權。柳宗元嘆息自己被埋沒,于是寄情山水,以泄自己憤懣不平的苦悶。作者在《小石潭記》中,這種心情顯得尤為突出。在這種憂郁的心情下,柳宗元走到小丘西時,清脆悅耳的流水聲給作者那沉寂的心潭掀起了微瀾,清澈透明的石潭中,歡快的游魚帶給他些許快慰。作者暫時忘掉了心中的不快。在這天人合一的意境中,他想尋根溯源,縱觀“斗折蛇行”,自己命運坎坷,小人從中作梗的潛意識油然而生,遭人排擠的意象或現或隱。細看“犬牙差互”,聯想到官場中爾虞我詐、社會關系盤根錯節,加上自己前途迷茫,未知朝廷何日召見自己,不由得發出“不可知其源”的感嘆,顯得是多么的無奈。水聲、游魚帶給他的歡快揮不走殘酷現實彌漫在心潭上的陰霾,面對現實,作者定會感受到此時歡快的是它們,而自己什么也沒有,才感受到這時周圍的竹樹“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不由得倒抽一口涼氣,于是便出現“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的結局。
小石譚記600字讀后感(精選篇2)
《小石潭記》這片古文出自唐代的作家柳宗元先生之手,寫出了自己被貶之時心中悲涼的心情。這片《小石潭記》是他所做的“永州八記”中的其中一篇。
永州是一個非常偏僻的地方,他被貶在永州長達十年之久。在那里他當了一個不足輕重的職位,司馬。因為在政治上的問題,在那里的生活變得甚至有點坎坷,他要避免被一些小人陷害他。但是即使身處那樣的禁地,他也依然堅持寫詩。他發現這一代地方是沒有開發的,那些自然景物就深深地吸引了他,把自己的情感寄留在這山水之中,也因此寫了不少的記游之作,而《小石潭記》也就是這其中的一篇。
整篇的文章都圍繞著小石潭來寫,作者寫出了小石潭的美麗景色,小潭及其周邊的景色,寫了小石潭旁青翠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隨風飄蕩,參差不齊。陽光把魚的影子直接照到了水底的石頭之上,讓潭中的魚好像全都在空中游動,可想而知那水是有多么的清澈透明。
柳宗元樂在了自己能看到有如此漂亮,美麗的地方。但這種的快樂是暫時的觸景生情,只要一經過凄涼的環境的觸發,那憂傷而悲涼的心境就會流露出來,也就由一開始的樂慢慢的轉變成了憂。
同我們的生活于柳宗元相比,我們的生活簡直是不能再好了,我們不用擔心被什么小人所陷害,不用借著景物去寄托感情,封建的社會已經過去,我們就應該在這個環境下努力學習,接軌祖國的未來。
小石譚記600字讀后感(精選篇3)
《小石潭記》,這是中唐杰出的文學家柳宗元所寫的一篇散文,在寫這首散文的前夕,被貶為永州司馬,并被貶了十年。之后,心情就一直很郁悶,無可事事,所以就游山玩水欣賞自然風光來排遣心中的愁悶,寫下很多詩詞,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心胸氣度寄托其中。《小石潭記》便是其中著名的一篇。
《小石譚記》全篇以寫景為主,在一片茂盛的竹林中,有一汪清澈的小潭,潭中魚兒自由自在歡快的鬧著,看到這樣清幽美麗的景色,與我同行的幾乎都不在了,只剩下我凄涼的心境和這凄涼的景色融為一體。
文章語言也很恰如其分,比如“皆若空游無所依”用“空游”兩字形象的寫出水的透明,又像“斗折蛇行”只有四個字,卻用了兩個比喻,寫出靜態和動態,言簡意賅,寫出了作者經過觀察后獨到的體會。
初讀這篇文章還有一個疑問,作者在倒數第二段寫出四周竹樹環合,寂寥無人,為何又在最后一段專門再點明同游的還有很多人?這豈不是互相矛盾了。再讀一篇,我似乎懂了作者的意思,作者寫得很巧妙。在這種凄涼的景色中,我忘卻了其它人的存在,從而來突出自己寂廖的心情。
這樣美麗的景色,開始令作者忘記了被貶的凄涼,隨著景致的深入,小石潭的寂寞、凄清、幽涼令作者觸景生情,抒發了被貶后失意的情感。
從這段閱讀經歷中,我還明白了一個道理,在讀書過程中,要敢于疑問,再認真思考,不管后來解決了這個問題沒,你都收獲了一個思考的過程。
小石譚記600字讀后感(精選篇4)
讀完《小石譚記》后,我不禁為當時的社會嘆息,為當時的柳宗元感到惋惜。
在當時的那個時代,有許許多多像柳宗元一樣的閑人,這只是對那一群都胸懷大志,一心想要報效國家卻無法實現自已理想的人的統稱。
當這現些人成為閑人時,他們總會找一些自然中的事物來發泄自己不得志的苦悶和無奈,在這時,他們也會注意到一些平時毫不起眼的事物,如蘇軾發現了竹柏,而柳宗元則發現了小石譚。
柳宗元對小石譚做了十分詳細的介紹,從聽到小石譚傳出的水聲,到順著水聲尋找小石譚,再到找到小石譚,最后再詳細地描寫小石譚的每個細節,全程仿佛都是在游玩,根本看不出有一絲的悲傷。但是你又仔細一想,細品他描寫小石譚的細節,你就能很容易地讀出作者的心情,再結合當時柳宗元的遭遇,就能明自作者在寫這里時的無奈與悲傷了。
柳家元的一生可以用悲慘來形容,他為他幾個月的風光,付出了一輩子的代價,雖然他在政治上并不成功,但是他在文學的歷史上有不可否認的貢獻,他的文學作品直到今天還廣為人們傳頌和學習。
閑人,古往分來有許許多多的文人都自嘲自已,將自己稱為閑人,可也正是因為閑,才讓他們又創作了那多的詩詞,古詩,為文學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負獻,所以,他們并不閑,他們只是表面是閑人,內心卻從未閑下一刻,都在忙于創作為文學事業獻出一己之力呢。
小石譚記600字讀后感(精選篇5)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在我讀到這里時,心中不免多了幾分疑惑——明明作者之前描寫的小石潭既“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又“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幽靜而又清澈,到底為什么又變成“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后面聽老田講了柳宗元的一些事,我一下子了然于心,原來柳宗元是個有些悲觀的人。也難怪,他明明胸懷大才,卻不被賞識,是真真正正的懷才不遇。柳宗元看到無人問津的小石潭,就聯想起自己的遭遇,這才有了后面的“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試問如果柳宗元是一個不那么悲觀反而是個十分樂觀的人呢?這一句這一種心情是否還會出現在《小石潭記》中呢?情況可能會兩樣。
我個人覺得應該不會,即使有一點點,那個樂觀的柳宗元充其量也只會稍稍表達一下遺憾之情,而不會悲觀至極。有時候,人的悲觀或樂觀,會對生活產生巨大影響。與其悲觀地沉湎于過去那些傷心之事上,不如樂觀地去面對未來的未知。
柳宗元確實有才,但過于悲觀,四十多歲就抱郁而終,真的很遺憾。以此類推,世上的人世上的事如意者會有多少?恐怕一定不會太多,如果大家都像柳宗元那樣悲觀地沉溺其中,而不去勇敢地面對未來,只會讓自己更難受。倒不如坦然面對,眼光不要老是朝后看,而是向前看,這樣才會看到未來和希望。
讓我們都做一個享受生活,熱愛生活的人吧。心態好才是真的好,很多人的幸福生活,不在于他事業有多成功,不在于他擁有多少金錢,就在于他有個好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