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記讀后感600字作文
永州十年,柳宗元游歷山水來排解自己滿腔憤懣,并寫下心中的憂郁:“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就在這樣一個陌生的地方,帶著一個罪名,終日惶恐。不過他或許是幸運的吧。因為在這里,他遇上了許多美麗的景色,更是遇見了那和他命運相仿的小石潭。
竹林深處,被翠綠匿蔽著的地方有一汪潭水。靠近岸邊的地方,石塊為嶼,為嵁,為巖,還有許多整塊的石頭靜靜地躺在水底。周圍的蒼翠與潭中的湛藍形成鮮明的對比,不免讓人眼前一亮。
水中的魚兒也不知在這呆了多久,四周的一切本是那么安靜,突如其來的一行人讓水中的魚兒覺得新奇,在水中快活地游來游去。被太陽斜射的水面上泛著粼粼白光,周圍石頭的影子也投射在水里。
再向西南方向望去,泉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又像蛇一樣蜿蜒前行。遠處的水流若隱若現,看不到盡頭。在視力可見最遠處什么也沒有,還是一片竹林和潭水。可那兒仿佛有什么魔力,讓人忍不住盯著它看。看著這一條曲折蜿蜒的水路,仿佛看到了自己未知的前路和坎坷的從前。
他笑了笑,坐下了。看著眼前的美景,寫下了這篇《小石潭記》。
不知為何,突然覺得有些悲涼。是環境和天氣的因素呢?還是自身的緣故呢?眼前的景色已經不像起初那樣令人眼前一亮了,綠得讓人心生寒意的竹子和幽深的潭水似乎只剩一種凄涼的美。柳宗元起身,拂去身上的泥土,離去了。
他離去后,剩下的,就又是這孤寂的一汪潭了。
小石潭記讀后感600字作文(篇2)
柳宗元的孤獨,是千萬孤獨。
千年前,一位老翁坐于紛飛大雪之中,千山萬徑,人鳥絕跡,草木皆枯,天寒地凍,江面孤舟上的他,大雪落滿了蓑笠,給人留下了一個不屈而又孤寂的身影。
不知他是釣魚、釣雪、還是釣那冰冷刺骨的孤獨。
柳宗元被貶于荒涼之地,精神受到極大的打擊,身心都遭受著孤獨的侵蝕。他仍倔強地立于世間。
但他遇到了小石潭。
他探山訪水,流連于竹林的幽深,我似乎也與他一同欣賞著自然勝境。
清脆的水聲隱隱約約在身邊響起,欣喜悄悄地暫時地壓住了內心的悲涼,我隨著他,一睹小潭真容。一股清爽的氣息拂面而來,清澈冰涼的潭水倒映在我的眼中,整塊的石頭鋪在潭底,坻、嶼、堪、巖交錯分布,露出水面,看得正入迷,一尾小魚從眼中閃過,那是一抹多么明亮色彩啊!數百條魚就那么靜靜地停在水底,忽然間又迅速游開,讓人眼前一驚。
向小譚西南方向望去,蜿蜒的溪水流淌著、蔓延著。溪岸似犬牙般交錯不齊。像他坎坷不平的人生一般,溪水也被迫變得曲折,兩岸巨大的堅硬的巖石幾乎要阻斷它前進的方向,但它緩慢的堅毅的淌了過去,承載著痛苦與孤獨延續著,無人知曉它的終點究竟在何處。
他嘆了口氣,坐于潭邊,周圍安靜寥落,這身影與獨釣寒江雪的老翁一模一樣,待久了,我竟也覺得心情悲傷起來,頓時覺得草木藤蔓冷冷清清,冰冷的潭水散發出的寒氣深入骨髓。怕是只有細細咀嚼這孤獨才能與他產共鳴。凄涼幽深擊破了他的外殼,直逼他的內心,恐怕他自己都十分驚訝,自己早已麻木于青山綠水的心境竟又被孤獨占據……
那身影與獨釣寒江雪的老翁一模一樣,只是脆弱了些,多愁善感了些。
如今回首,他仍立于大雪之中。陪伴著他的,是千萬孤獨。
小石潭記讀后感600字作文(篇3)
我讀了這篇《小石潭記》,覺得這是一篇優秀的散文,是他所作“永州八記”中的一篇。永州,即今湖南零陵縣,地處湖南的邊境,和廣東相近,在那個時候是一個很荒僻的地方。作者因為跟朝廷關系不好,所以被貶到永州。
而這篇的作者柳宗元正是在這種環境里寫下了“永州八記”。本篇使我看到的是一個被名為“小石潭”的小潭。而且在小潭的周圍奇異清麗,具有充滿生機的景色,才使得他有這種追求曠達靜默的心境。我認為這是一組連續性的描寫山水的散文,其中文章對潭中的游魚寥寥刻畫幾句,準確的寫出了潭水的空明清澈和游魚的形神姿態。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的清澈。
此外,本片文章中還寫出了潭中游魚的筆法及妙,作者卻一次沒有涉及到水,只是說魚則“空游無所依”寫出了水的透明魚的生動都各盡其妙。文章第四段描寫了小石潭幽深、寂靜的景色和氣氛。在這種境界里,流露出作者貶居生活的孤妻悲涼,這讓我們可以體會到封建社會中進步和文人的痛苦心情,他在這短短的語句中表達了貶居生活中孤凄悲涼的心境。
我認為他跟我們上次學的陶淵明的詩有很多相似度地方,就比如在當時的生活場景中都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他們生活的時期就十分的差不多,一個是為了避開亂世,另一個則是被朝廷貶到了永州。但是卻造就了不一樣風格的詩句,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的風潮,而柳宗元寫的詩要我感覺到了一種濃濃的悲傷情懷在里面。
這篇小池譚記好像不僅僅是在寫景,而是在烘托出作者的一種情感吧。
小石潭記讀后感600字作文(篇4)
《小石潭記》,這是中唐杰出的文學家柳宗元所寫的一篇散文,在寫這首散文的前夕,被貶為永州司馬,并被貶了十年。之后,心情就一直很郁悶,無可事事,所以就游山玩水欣賞自然風光來排遣心中的愁悶,寫下很多詩詞,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心胸氣度寄托其中。《小石潭記》便是其中著名的一篇。
《小石譚記》全篇以寫景為主,在一片茂盛的竹林中,有一汪清澈的小潭,潭中魚兒自由自在歡快的鬧著,看到這樣清幽美麗的景色,與我同行的幾乎都不在了,只剩下我凄涼的心境和這凄涼的景色融為一體。
文章語言也很恰如其分,比如“皆若空游無所依”用“空游”兩字形象的寫出水的透明,又像“斗折蛇行”只有四個字,卻用了兩個比喻,寫出靜態和動態,言簡意賅,寫出了作者經過觀察后獨到的體會。
初讀這篇文章還有一個疑問,作者在倒數第二段寫出四周竹導語:面對人生,也許心中充滿感悟,但有時候千言萬語,也比不上一句簡潔的話。下面小編給大家收集整理了1句話的人生感悟,希望大家喜歡。樹環合,寂寥無人,為何又在最后一段專門再點明同游的還有很多人?這豈不是互相矛盾了。再讀一篇,我似乎懂了作者的意思,作者寫得很巧妙。在這種凄涼的景色中,我忘卻了其它人的存在,從而來突出自己寂廖的心情。
這樣美麗的景色,開始令作者忘記了被貶的凄涼,隨著景致的深入,小石潭的寂寞、凄清、幽涼令作者觸景生情,抒發了被貶后失意的情感。
從這段閱讀經歷中,我還明白了一個道理,在讀書過程中,要敢于疑問,再認真思考,不管后來解決了這個問題沒,你都收獲了一個思考的過程。
小石潭記讀后感600字作文(篇5)
他從小丘向西走了一百二十步,隔著竹林聽到了似珮環碰撞般的水聲,心中為之一樂,便“伐竹取道,下見小潭。”
水格外清涼,青蔥的樹木和翠綠的藤蔓,蒙蓋纏繞,搖曳牟連,參差不齊,隨風飄拂。潭中約有百來條魚游來游去,似乎在空中游動,沒有什么可以依傍的。陽光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頭上。此時一切的美好景物都令寄情山水的他感到無比舒適,在那一瞬之間他甚至產生了一種錯覺,覺得這就應該是他生活的全部,要是一輩子都住在這多好啊。歷經嚴冬的他似乎感到了一點光,一點溫暖,一點希望。
可是,你甘心嗎?
剎那間,喜悅之情散盡,他像是被從溫室扔了到冰池中,寒冷穿進了他只的心里,透進了他的骨子里,一陣陣孤寂,一陣陣悲愁向他襲來。他突然感覺自己是那么落莫,那么無助,自己就像一把好把腐朽的木椅,渾身上下都在吱吱作響。他似乎又想起了自己起初參加革新時候那股“春風得意馬蹄疾”的勁,認為一切都會便變好,可惜他想錯了。他的志向,他的理想,全被扔進了一臺叫做“現實”的巨大磨盤里,被磨成粉、磨成渣,連同他的全部希望一起像廢品一般扔掉。在柳宗元的那個年代,理想,是最不值錢的。
他絕望了,一切的景物都幻滅破碎,如同他那顆殘破的心一般。名為“希望”的荊棘之路使他渾身都在流血,但這條路卻仿佛永遠望不到盡頭。
于是,在他眼前,便只剩下了“其岸勢大牙差互”“”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他記下了這番景色,便匆匆離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