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讀后感600字
馮友蘭的人生四境界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我認為人只有兩種境界:一種是做人,另一種是做神。
從小長輩就為我們灌輸一種思想:想要學會做事,先要學會做人。而到底具體怎樣做人,沒有誰可以為我們解釋清楚。長大一點后才了解,并不是先做的人,后做的事,而是我們在做事中學會了怎樣做人。
我想童年時代大概就是馮友蘭說的第一種境界――自然境界。那個時候我們對自己的生命沒有任何限定,不知從何而來要到哪兒去,當然我們也不會考慮這些東西,只是“按計劃行事。”這是做人之前的階段。因為每個人童年的境遇不同,使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慢慢產生了。城市里的孩子生活條件優越,在上學之前無憂無慮,上學之后感到了約束,漸漸感到學習是一種負擔,或許是四十分鐘背手坐在座位上,或許是放學回家后令人煩惱的家庭作業……于是高年級的小學生開始了一連串的為什么,直到大人告訴他們是為了將來,他們才去俯首思考將來是什么,才去為約束的童年找個繼續的理由。山區貧窮的孩子就不一樣了,他們恰恰羨慕的就是教室里坐在座位上聽講的四十分鐘,回家后還有可以做的作業。有了他們與“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孩子們的對比,才有了自然境界的升華,才開啟了做人的第一步。
一個人在自然境界所做的事是對于他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的,由此看來,我們小時候被送去上學早已超越了自然境界了。
至于功利境界,那便是很容易達到的了。“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是人性的本來面目。利己的事不一定是損人的,而多數損人的事都是利己的,這使我們在學做人的過程中不斷地去衡量自己與他人的利益或損失,而當我們實在不能明確誰是誰非時,當然會私心一點,做出利己的舉動。所以我們沒有必要去批判篡位奪權的人,那是人性的一種真實的體現。除非他的私心膨脹得不可收拾,那便自然會被時代所淘汰。
做人的重要環節就是道德境界了,從自身修養開始,從一句“你好”“謝謝”開始,一直到毛主席所說的“為人民服務”“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道德是一根標桿,走得端,行得正的人,是不會繞著標桿走的。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并不多,即使我們已經夠講道德了,卻也避免不了一時的過失。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看上去是最講“禮”的了,而人們往往不能把講“禮”與自身的'責任和義務聯系起來,如果我們可以把道德看成是一種責任和義務,那么上升為道德境界就不是件難事了。
做人或許只能做到這種程度了吧,我不認為最后一種境界屬于做人的范疇。所謂的圣人也是不存在的。天地境界是完全超脫于人性的,能達到這種境界,我想那已近乎于神了。從古至今,總有被壓迫或不得志的人想要超凡脫俗,而這僅僅存在于幻想之中。即使我們已經從細胞研究到了宇宙,卻還是不能為所欲為,從人成為神。這種境界只能成為人們一個永恒的美好向往。
人類是高級動物,大腦的潛力、思維的深邃不可預料。長大成人已然是一件難事,而要學會做人就更是難上加難,想要從人跨入到神的境界,那就是極其難了。所以既然是人就不要奢求去做神,我并不認為和尚或隱士的境界有多么崇高,就算把一切都視為“空”,他還是不能把飯看“空”,把衣看“空”,還是不能超脫出做人的范圍。
做神只是個幻想,做人才是值得我們一輩子去學習的,所以歸根結底,人生只有一大境界,就是做人。
人生的境界讀后感600字【篇2】
最近我無意之間注意到了書架上的一本書,任何書都無法引起我的關注,唯獨這本《人生的境界》深深的把我的心給死死的勾住了。
這本書的封面極其簡樸,而我就喜歡這種簡單、樸素、有特點的書。
翻開第一頁季老的簡介出現在我眼前,其實我對任何作者的簡介都不太愛仔細讀,但是季老是我最尊重的大作家之一,不看豈不是不想了解我最尊重的大作家基礎資料嗎?我連基礎資料都不看的話,那季老的文章我再怎么深入進去呢?季老是山東聊城臨清人,他是國際著名東方學家、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著名代表作品有《牛棚雜憶》、《天竺心影》、《中印文化關系史論集》等。
翻開第二頁,也就是季老的文章,第一輯是《人生隨想》。而第一篇則是《人生》,我的親戚、同學,都說我才五年級就看這么深奧的書,我并不那么覺得,我覺得雖然我有些地方不懂,內容不太適合我,但這是我愛看的書、愿意去思考內容意思的書。第一篇《人生》中,季老說:“我勸人們不妨在吃飽了燕窩魚翅之后,或者在吃糠咽菜之后,或者在卡拉OK、高爾夫之后,問一問自己:你為什么活著?活著難道就是為了恣睢的享受嗎?難道就是為了忍饑受寒嗎?問了這些簡單的問題之后,會使你頭腦清醒一點,會減少一些糊涂。謂予不信,請嘗試之。”我每天都在試,效果的確如季老所言:會使你頭腦清醒一點會減少一些糊涂。
第二篇《再談人生》我看完后囫圇吞棗,大有不求甚解的味道。
第三篇《三論人生》季老批評了曹操那樣毫不利人、專門利己的人,并且季老還言道:毫不利人、專門利己的人,普天之下倒是不老少的。說這話,有點泄氣。無奈這是事實我有什么辦法?季老又說:“古往今來的許多仁人志士,他們為什么能為國捐軀?為什么能為了救別人而犧牲自己的性命?魯迅先生所說的中國的脊梁,就是這樣的人能有。”我的個人觀點是:孟子所謂的浩然之氣,也是只這樣的人能有。
后面的41篇,季老更是費勁心思寫了出來,加上這幾篇,季老寫了44篇,分為3個部分,第一個部分:《人生隨想》共十七篇。第二個部分:《九十述懷》共十五篇。第三個部分:《死的浮想》共十七篇。不要嫌多,你一點點的細細鉆研,會給你人生的道路上再添上一盞指明燈。
這本書的最后,季老說道:“人世多悲歡,珍重生命的人,會尋求一種較合理的人生態度,我所欣賞的人生態度,是道家的一種境界。正如陶淵明詩中所云: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縱然身處大風大浪中,也不歡喜也不傷悲,凡是盡力而為,無需多過糾結思慮。
人生的境界讀后感600字【篇3】
曾讀過這樣的故事:有個叫楊密的官員,在一個漆黑的夜晚,拒收了屬下送給他的賄賂。屬下很詫異:這件事沒有人知道,你這樣清高是做給誰看的。只見楊密坦然說出了這樣的話: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說無人知道?天地之間,人最大。這種 “大”,不是個人形體上的巨大,而在于發自他心靈深處那種讓人震撼、讓人汗顏的東西。這是雖處“舉世皆濁”的世道,仍能自覺保持洞察萬物,淡泊名利的一種心態;這是擺脫世俗的監督、約束之后,仍能自覺保持清正廉潔的一種品行。楊密的行為充分體現了這種“大”,他活出了自己的人生境界,成了封建士大夫中的佼佼者。
馮友蘭先生將人生的境界分為四種: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的人做事完全出自“本能”,類似于原始人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至于為什么要下地干活,他們也不知道。功利境界的人做事則是歸結于一個字“利”。“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出發點是為了別人,目的卻是為了自己,對社會有益,是積極的功利行為;損人利己,為了自己不惜損壞別人,對社會有害,是消極的功利行為;至于損人不利己,則是“偷雞不成反蝕把米”,害人害己,是愚蠢的功利行為。與功利境界不同,道德境界的人做事則是另一個字“義”。“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舍生取義,殺身成仁”,這些話語是對“義”的最好解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林則徐,還有那些默默付出的人們,他們的偉大是他們對國家、對集體、對他人的那份犧牲,是那份不求回報的責任和良知。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正是由于這些人的執著追求與默默犧牲。他們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的不屈脊梁!天地境界的人做事眼界更為開闊,行為更顯博愛。抗戰時期的加拿大醫生白求恩,不遠千里來到中國,手術臺就是陣地,最終犧牲在中國。他的愛心跨越了國界,著眼于不幸的人類,做了天地之間更大的“人”!印度洋海嘯中的國際捐助,汶川地震中的國際救援同樣體現了各國具有“天地境界”人們的愛心,彰顯了他們對異國生命的尊重,對自然同類的同情,活出了更高的人生境界!
人要活出自己的“境界”,也許是忙碌生活中的一份坦然,也許是人生失意后的一份曠達。人生的境界是一個不斷歷練,不斷成熟的過程,也是一次冷靜選擇,認真把握的結果。幸福始終把握在自己的手中,我們會以更高的人生境界,活出自我,活出灑脫!
人生的境界讀后感600字【篇4】
馮友蘭的人生四境界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我認為人只有兩種境界:一種是做人,另一種是做神。
從小長輩就為我們灌輸一種思想:想要學會做事,先要學會做人。而到底具體怎樣做人,沒有誰可以為我們解釋清楚。長大一點后才了解,并不是先做的人,后做的事,而是我們在做事中學會了怎樣做人。
我想童年時代大概就是馮友蘭說的第一種境界――自然境界。那個時候我們對自己的生命沒有任何限定,不知從何而來要到哪兒去,當然我們也不會考慮這些東西,只是按計劃行事。這是做人之前的階段。因為每個人童年的境遇不同,使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慢慢產生了。城市里的孩子生活條件優越,在上學之前無憂無慮,上學之后感到了約束,漸漸感到學習是一種負擔,或許是四十分鐘背手坐在座位上,或許是放學回家后令人煩惱的家庭作業……于是高年級的小學生開始了一連串的為什么,直到大人告訴他們是為了將來,他們才去俯首思考將來是什么,才去為約束的童年找個繼續的理由。山區貧窮的孩子就不一樣了,他們恰恰羨慕的就是教室里坐在座位上聽講的四十分鐘,回家后還有可以做的作業。有了他們與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孩子們的對比,才有了自然境界的升華,才開啟了做人的第一步。
一個人在自然境界所做的事是對于他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的,由此看來,我們小時候被送去上學早已超越了自然境界了。
至于功利境界,那便是很容易達到的了。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是人性的本來面目。利己的事不一定是損人的,而多數損人的事都是利己的,這使我們在學做人的過程中不斷地去衡量自己與他人的利益或損失,而當我們實在不能明確誰是誰非時,當然會私心一點,做出利己的舉動。所以我們沒有必要去批判篡位奪權的人,那是人性的一種真實的體現。除非他的私心膨脹得不可收拾,那便自然會被時代所淘汰。
做人的重要環節就是道德境界了,從自身修養開始,從一句你好謝謝開始,一直到毛主席所說的為人民服務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道德是一根標桿,走得端,行得正的人,是不會繞著標桿走的。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并不多,即使我們已經夠講道德了,卻也避免不了一時的過失。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看上去是最講禮的了,而人們往往不能把講禮與自身的責任和義務聯系起來,如果我們可以把道德看成是一種責任和義務,那么上升為道德境界就不是件難事了。
做人或許只能做到這種程度了吧,我不認為最后一種境界屬于做人的范疇。所謂的圣人也是不存在的。天地境界是完全超脫于人性的,能達到這種境界,我想那已近乎于神了。從古至今,總有被壓迫或不得志的人想要超凡脫俗,而這僅僅存在于幻想之中。即使我們已經從細胞研究到了宇宙,卻還是不能為所欲為,從人成為神。這種境界只能成為人們一個永恒的美好向往。
人類是高級動物,大腦的潛力、思維的深邃不可預料。長大成人已然是一件難事,而要學會做人就更是難上加難,想要從人跨入到神的境界,那就是極其難了。所以既然是人就不要奢求去做神,我并不認為和尚或隱士的境界有多么崇高,就算把一切都視為空,他還是不能把飯看空,把衣看空,還是不能超脫出做人的范圍。
做神只是個幻想,做人才是值得我們一輩子去學習的,所以歸根結底,人生只有一大境界,就是做人。
人生的境界讀后感600字【篇5】
馮友蘭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一文里提出了人生境界的諸多問題,這種人生(即精神)境界,有高下(四級)之分,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他說,人的境界不同是由于人存在于自然和社會之中的“覺解”不同而決定的。這種提法應該說具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
俗話說:人分三六九等。的確,人與人是不一樣的。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并不在于個人財富的多少,官位的高低,人的差別體現在對人生的感悟,對人生的把握,個人“覺解”的差別上。正是這“覺解”的不同造就了人的不同,人生的不同。
馮友蘭先生把它分為四種,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這與傳統思想中把人分為人、大人、賢人、圣人四種是一個道理。
該怎樣選擇人生境界呢?一個人做事可能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其社會的風俗習慣,他做的事對于他并沒有意義或少有意義。這種就是自然境界。自然境界作為四種境界中最低一級,凡非原始人或幼童之正常人按常理來說不會停滯在該境界。而處在功利境界的人做事往往以自我利益為中心,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但其動機是利己的。在弱肉強食的社會中為了自己固然沒有錯,但若終身停留在該境界則難免有俗氣之嫌。一個人若僅僅為利而活,那不能不說是人生的一種缺失。真正讓人不同于人的在于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前兩者是人本來就是的人,后兩者是人應該成為的人。
道德境界與天地境界是傳統文化中中國人的人格理想,即神于天,圣于地,即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統一。人的意義應與天和地一樣。天地人并稱“三才”。天時、地利、人和才是國家興旺、事業成功的基礎
我認為人生的境界當以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最為高尚。賢人與圣人不同于市井之輩也就在于其人生“覺解”的不同。由感性到理性,由個人到自然,由“覺”入道達到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統一,融入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才是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