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表的讀后感心得體會
出師表的讀后感心得體會【篇1】
歷史上,人們對于諸葛亮都有很高的評價。今天,本人斗膽也來談談我對諸葛亮的一些看法。 諸葛亮智。他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他不但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而且精通戰術兵法,空城計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而他當年那篇肝膽照人、令人讀后感覺蕩氣回腸的《出師表》,更成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流傳至今。
實在是智! 諸葛亮神。他雖身在草廬之中 ,但卻十分注意觀察和分析當時的社會,對外界的形式了如指掌,且在劉備三顧茅廬之時,對當時的時局分析透徹,面面俱到。他甚至還能“呼風喚雨”借東風,仿佛天地萬物都為他所用。他用兵如神,運籌帷幄,能決勝于千里之外。實在是神! 諸葛亮義。他的一片丹心以求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因受到劉備三顧茅廬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為了漢室之興竭忠盡智,效死不渝,“鞠躬盡粹、死而后已”這句歷史名言,不知影響了多少代人,成為多少名人志士的座右銘!他為了江山社稷,忠貞不二,嘔心瀝血,直到臨死之前,還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業,為的就是報先帝的知遇之恩。
實在是義!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唯一的遺憾恐怕就是沒能實現劉備的遺愿了吧。以諸葛亮的才華與聰慧,竟落得如此下場,實在是可悲啊!人無完人,諸葛亮也確實有不足,但這又有什么關系呢?因為他實在是無愧于一個值得千秋贊頌的人。
出師表的讀后感心得體會【篇2】
《出師表》是一篇好文章,而作者諸葛亮,卻不太像一個好人。
看到這兒,你應該有點兒奇怪吧?諸葛亮不是大忠大貞救蜀救漢的英雄嗎?我不反對以上觀點,但要加上三個字:對劉備。
諸葛亮對劉備可謂是畢恭畢敬,對劉禪呢,則是動不動就拿“先帝”出來嚇唬人,我仔仔細細地數過了,《出師表》中共出現了十二次“先帝”,而“陛下”這個詞,只出現了七次。
《出師表》對封建社會而言,是一篇大逆不道的奏折。什么叫:“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以報之于陛下也。”說穿了也就是這些臣子為什么替你賣命?還不是看在你爹的面子上,只不過是來還人情的。否則早就撂挑子不干了。
還有這一句:“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諸葛亮無緣無故不陰不陽來這么一句是啥意思?暗喻什么呢?這是說劉禪是亡國之君還是興國之主?會做閱讀題的同學都知道,只要聯系上下文,便可以在一秒鐘之內完成這道送分題,答案是前者——亡國之君。這就充分說明,諸葛亮是恨不得早點兒讓劉禪滾蛋,然后他本人就可以實現一下劉備的遺愿(你諸葛亮可以自己做皇帝)。
整篇《出師表》我認為是大逆不道的還是:“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而來二十有一年矣。”這,這……背義棄恩,天人共戮!單就“”這一句話,便把關羽、趙云等功臣忘與腦后,將建蜀國,抗擊敵軍的功勞全攬到自己身上了。而且,還頗為得意,倚老賣老。
《出師表》雖說在封建社會時期是逆文,但時至今日,大家應該換一個角度去解讀這篇文章。
出師表的讀后感心得體會【篇3】
也許你聽到出師表這個名字還有些陌生,那我要是說出它的作者你就絕不會不知道了。它的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諸葛亮。今天我之所以要給大家分享這篇文章不僅是因為它文字優美,滿篇洋溢著濃濃的愛國之情,而且這篇文章還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諸葛亮,以及他對劉備能夠像伯樂一樣發現他身上才華的感激之情。不信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文章開頭便分析了天下形勢,陳述了先帝的遺愿。希望以形勢之危急,激勵后主劉禪奮發圖強。就從這里我們便能看出,諸葛亮與劉禪之間不止是威嚴的君臣關系,而是在君臣的基礎上又多了一絲期望,諸葛亮希望劉禪從那個愚笨的少年中走出,成為可以公正嚴明的君王。
而后諸葛亮的筆鋒一轉將我們帶入到當年的回憶中去。以看似平靜的語調講述,當年伯樂劉備發現他這匹千里馬,并給了他充分的發展平臺。讓他能一展才華。如果認真讀的話不難從中找出“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之類的話,充分表達了諸葛亮對劉備的感謝與感恩。同事又表達了自己北定中原,以報先帝之恩的決心。最后以一句“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結尾再次表達對先帝的感恩。
有些同學可能很疑惑,這劉備究竟何德何能,能讓這么聰明的諸葛亮對其死心塌地。其實道理很簡單,就是因為劉備發現了自己在行軍作戰方面的不足,而且還發現了諸葛亮在行軍方面的天賦。所以不惜放下身份,三顧茅廬來請他輔佐自己。在生活中,有人總是抱怨自己沒朋友,大家都排斥他。其實并不是大家排斥他,而是他總是用挑刺的目光看別人,用表演的目光看自己。這樣相較之下別人就自然而然的顯得配不上他了。其實我們只要像劉備一樣有挑刺的目光檢視自己,用發現的目光去贊美別人。那么,你將會擁有很多朋友。
出師表的讀后感心得體會【篇4】
千年的古風未老,氤氳出一雙睿智的眼,訴說著他的情,他的志……
——題記
江山如畫,左右了古今多少豪杰。猶記天下三分,他一雙銳利的眼,洞悉了一切。自信如他,一抹英氣由眉間漾開,指點著天下江山……
臥一間草廬,品一杯清茗,躲避亂世,抑或是在蒼茫人海中等待知遇知己。依稀望見劉皇叔時,他那平淡如水的眸子,霎時似若有了星光點點,直覺告訴他,這便是一生都要追隨的人。面對皇叔的真摯、虔誠,不免心生一絲猶憐,一縷感動,一份堅定,羽扇輕搖,淹盡了眸中的百感交集。他的瞳仁,像碧藍的湖水般,深邃而平靜,令人永遠捉摸不透;最終的堅定,恰似陽光灑滿了湖波點點,從此,三顧頻煩天下計。
臥龍先生,你的眼睛告訴我,你感念三顧之誠,你無悔,無悔走出這個田園。
江畔,霧彌漫。江水間,徘徊著戰鼓的鏗鏘。江岸上,燈火通明,萬箭齊發。他著一身青衫,執一把羽扇,持一杯美酒,言笑晏晏間,早已借的數十萬箭,那響徹天寰的“謝將年箭”,蕩漾了對手多少的自信與倨傲!黑夜,濃霧,他的眸子,似璀璨的星,雖然無奇,卻裝點了天空,無盡的英明與智慧,盡斂其間。
孔明先生,你的眼睛告訴我,你的志向,你要成就一番偉業。
彈一曲古箏,飲一壺濁酒,慵散地坐子危城之間,談笑風生中,眼望面前十分雄兵,眸中,仍舊是平淡如水,波瀾不驚,更添了幾分自信,幾分得意。嘴角略微勾起的一條孤痕,此時恰恰幻化作一把無形的利劍,將對手的來勢洶洶,刺得體無完膚,任再多十萬精兵,也不能震動這座空城半分。有誰曾望見那平靜如湖水的眸中。多了一份釋然,一份從容,恰似一顆小石子打入水中,漾起陣陣綠的漣漪。
諸葛丞相,你的眼睛告訴我,你的無奈,你無奈七年北伐,終不能踏入中原半步。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雙睫微垂,神色黯淡,清淚潸然而下,浸染了滿卷斑駁。此時,他的雙眸中,萬分糾結:先主的崩,天下的鼎立,臣子的無奈,出師與否的進退兩難,令人頓生萬般感觸。想起先主的恩惠,他的雙眸頓時放出了光芒,堅定,再堅定,一顆熾熱的心,揮動三軍,為攮除奸兇,興復漢室,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不知在風餐夜宿的紅軍途中,在月明星稀的中秋之夜,遙望蜀川大地,眼中是期盼,還是惆悵,最終都付之于一聲心酸的嘆息。
有誰曾見七擒七縱的欣賞與渴望?
有誰曾見揮淚斬馬謖的無奈與惱恨?
有誰曾見六出祁山的睿智與嘆息?
秋風吹打著梧桐,亮如明晝的營帳中,他的雙眸依舊不減少年時的英智,自知大勢已去,那雙眸竟沒有絲毫的痛苦與生死的憂傷,在一生的最后一刻,他有哪一分打算是為了自己?朝思暮想,殫精竭慮的是劉阿斗的江山,是紙醉金迷,笙歌燕舞的劉阿斗啊!抑或是,先主的知遇之恩,點燃了他一生邁往終點的明燈。
這就是愛國主義的真諦。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抬望眼,他的眸中依舊似湖水般平靜,波瀾不驚……
出師表的讀后感心得體會【篇5】
關于《出師表》教學反思,很多人的見解都不同,因為這樣一篇膾炙人口,這么經典的文言文,每個人品味它的方式和感覺都會不一樣。
如何讓學生學好文言文,我認為應把好四個關,即“讀”“譯”“賞”“用”,但怎樣讀,如何譯,如何引導鑒賞和運用,需要提煉有效的方法。本課教學設計運用“斷句朗讀”和“口譯朗讀”兩種方法通讀全文,突破傳統“教師譯,學生聽”,“盲目讀,收效微”的弊端,對訓練學生語感,積累語言有積極的作用,同時省時省力,為學生所接受。“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教材學習的重點,也是指導學生學習鑒賞的范例。
設計中,注意處理學法指導與教材的關系,力圖突破傳統的唯教材論、唯知識論,重在學法的指導,學生的學習成果從學法嘗試中獲得。最后的作文設計,目的是引導學生積累寫作材料,養成學以致用的習慣,克服傳統教學讀寫分離的弊端。另外讓學生們根據課內課外對諸葛亮的認識和了解,結合自己的人生觀,對這個歷史人物進行評價,其實也就是培養學生們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學過程中不足的是臨場點拔不夠到位,鑒賞分析和知識點的落實尚不能自然有機的結合,教學的空間拓展不夠。還有就是師生互動這個環節沒有展開好,主要是學生沒有積極的配合,這是失敗的地方,以后在這方面自己要多下一些功夫。
成功之處,自己在授課的過程當中,還是能積極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體內容和主題,以及本文的寫作特色,對文章中的重點句子也都掌握。
文言文的教學是背讀在前還是分析在前。傳統的文言教學模式是重背讀在前的。現在臺灣等地正在大力倡導的幼童讀經活動也在回歸傳統力主文言學習“背下來”再說。為了讓《出師表》的這次“背讀在前”的學習能夠有效實施,我采取了很多的輔助措施。比如為學生講述劉勰、文天祥、杜甫、陸游、岳飛等人和《出師表》的故事,激發學習熱情。讓學生聽課文錄音,發起總動員,掀起背誦大潮。采用豐富多彩的比賽的形式進行誦讀比賽,如“背誦擊鼓傳花”、“背誦pk賽”等,力爭優生中等生熟誦,“憂生”重點段落基本成誦等等。有了全文的反復誦讀,才可能有整體的獨特感知,“情景教學”才能取得實效。可以說,從語感的培養規律來說,“背讀在前”的方式對學習文言文是經濟有效的。
文言文的教學是以文言字詞積累為主還是以理解內容為主。我認為,這并不是矛盾的問題。比如關于識字教學的問題,小學初年級采取集中識字的方法,而高年級則采取分散識字的方式。從人的長遠學習來看,字詞的掌握和文本內容的理解是融和在一起的。“融和觀”也應該是符合語文學習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片面強調文言字詞的積累只會把文言文學習推到純粹技術化的尷尬境地。我們應該相信,文言學習也不能夠脫離語言學習的一般規律。當然,有意識地恰當的總結歸納文言字詞的用法是有必要的,這和片面追求文言學習字詞化不是同一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