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出師表有感的600字
《出師表》出自于《三國志·諸葛亮傳》卷三十五,闡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對后主劉禪治國寄予的期望,言辭懇切,寫出了諸葛亮的一片忠誠之心。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讀出師表有感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出師表有感的600字(篇1)
一聽到“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人們就會不由自主想起諸葛亮來,諸葛亮的《出師表》更是表達了一對君臣之間的感恩圖報之情,《出師表》不知打動了多少志士的心,千百年來一直在他們中間傳誦,激勵著他們奮發有為……
諸葛亮輔佐劉備,歷經艱難坎坷,終于建立了蜀國。兩年后,劉備病逝,后主劉禪繼位,時年十六歲。諸葛亮統率蜀軍北京,駐軍漢中,準備討伐曹魏,奪取中原,光復漢室。劉禪昏庸懦弱,諸葛亮頗有后顧之憂,所以臨出發前上書劉禪,懇切勸諫,希望劉禪繼劉備遺志,振作精神,廣開言路,嚴明賞罰,盡心國事,匡扶漢室,統一天下。
文章中有兩句,說盡了諸葛亮的一生,“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諸葛亮是蜀國的頂梁柱,他的這番陳詞,慷慨而情深,大義而忠烈,表明自己對蜀漢的忠誠,既是報知遇之恩,也是盡為臣之責,意在勸諫劉禪奮發有為,勵精圖治,嚴明法紀,已完成劉備的未盡之業,統一中國,可謂用心良苦。
諸葛亮不僅足智多謀,更看出的是那份竭盡為蜀漢效忠的心愿,滿篇盡是治國之寶鑒,而情牽其文,感人肺腑,動之以深情,曉之其大意,而且反復提到劉備的“遺德”、“遺詔”,陳述自己匡扶漢室的決。我想,諸葛亮能成為我們婦孺皆知的人物,不僅是因他的智慧,更是因為他的忠義啊。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仲伯間?”歷來以詩名世者甚眾,以表傳后者頗少,唯獨諸葛亮的《出師表》不僅存于歷史典冊,而且燦爛于文苑,煥發出精神的光芒。這里面的君臣之間的忠義,感人肺腑之情,感染了千秋萬代的人民,讓這個名臣成為智慧與忠義的化身。
讀出師表有感的600字(篇2)
今天,我們語文課上學習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出師表》。這篇文章是諸葛亮寫給后漢的皇帝劉禪的。學習他我感觸頗深,也感受了許多。
剛開始閱讀它的時候,我都有些不認識其中的字,因為生僻字生僻詞太多了。但是經過老師的耐心講解,我最后全部能認識,并且能流利通順地閱讀下來。我取得了一些成就之后,便開始了對這篇文章的細致學習。
剛開始是讓我們翻譯這篇文章,了解疏通了大概意思。完成之后,我第一感覺便是諸葛亮那拳拳的報國之心和報國之志。因為諸葛亮時時刻刻都在想著國家,想著北伐,平定中原,從而完成統一的大業,實現鮮麗的夢想,這才是他終生的志向。
他還有滿懷感激地說:“其實剛開始的時候,我僅僅是一個卑微的農民。在南陽那片地方種地,但是先帝他不計前嫌,而且不嫌我的身份地位低微,依然以他皇叔的名字三顧茅廬請我出山,這樣才使我有了建軍的想法。我的人生全是靠著劉備,所以我一定要好好報答!”讀到這里,我感觸頗深。古代的人們是多么的誠實善良,他們受點水之恩,必以涌泉相報,而我們現在的人呢,可能心底早已那么不誠實了吧!
其實諸葛亮他的考慮事情非常的周到。他不僅考慮到了宮內的事情,而且就連宮外的事情,他越考慮的很恰當得當。他不僅考慮到宮內有許多的忠臣志士,而且考慮到戰場上也有許多立志要報效國家的人,所以從這點來說,他不僅是一個軍事家,而且是一個政治家。羽扇綸巾,在千里之外運籌帷幄之中,這才是他的政治家風范!
細細品讀此文,更能決出其中的味道。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在蜀漢這片大地上熊熊地燃燒起來。
讀出師表有感的600字(篇3)
讀罷《出師表》,掩卷深思,一位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諸葛亮仿佛就站在面前。
《出師表》是諸葛亮分析時局,把握戰機向蜀后主劉禪提出的出師攻魏的意見書。作者在表中反復勸戒劉禪要繼承先主遺志,勵精圖治,嚴明法紀,以完成興復漢室、統一中原的大業,表現了他偉大的抱負和忠于蜀漢的決心。
諸葛亮知道,獎罰應該一致,否則人心不服。他寫道:“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對于蜀國的人才,這位蜀相也很有了解:“侍中侍郎郭攸之……悉以咨之……有所廣益”進行了廣泛的推薦。這突出表現了他一心為國毫無私心的磊落胸懷。“親賢臣、遠小人……”諸葛亮已經洞察了這一點,力諫君王不要親近小人,因為親近小人會給國家帶來禍患。聯系實際,親近小人而疏遠君子者,仍大有人在。有些單位的領導人喜愛聽身邊心術不正的下屬講恭維的話,拍他的馬屁;面對逆耳忠言,卻置之不理,甚至會找莫須有的“罪名”,把講正氣的同志“調離”。我實在想不出他們面對古人“親賢疏佞”勸戒的心理狀態,也許這些所謂的“領導”根本就沒有讀過《出師表》吧!
諸葛亮率兵出戰,甘愿立下軍令狀,“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多么豪爽耿直。如今又有多少人,口口聲聲說什么一定要把“效益搞上去,否則……”“一定要以廠為家”。可是廠子倒閉了,他卻拍拍屁股一走了之。更有甚者用送禮行賄的手段,異地為官,另謀高就,繼續揮霍、攫取。這比起蜀相諸葛亮,怎不汗顏?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諸葛亮的高風亮節,至今令人懷念,讓人敬仰。我讀《出師表》更加深切地體會到,唯心中裝著國家和人民的人,歷史才不會忘記他。
讀出師表有感的范文5篇600字
讀出師表有感的600字(篇4)
歷史上,人們對于諸葛亮都有很高的評價。今天,本人斗膽也來談談我對諸葛亮的一些看法。 諸葛亮智。他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他不但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而且精通戰術兵法,空城計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而他當年那篇肝膽照人、令人讀后感覺蕩氣回腸的《出師表》,更成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流傳至今。
實在是智! 諸葛亮神。他雖身在草廬之中 ,但卻十分注意觀察和分析當時的社會,對外界的形式了如指掌,且在劉備三顧茅廬之時,對當時的時局分析透徹,面面俱到。他甚至還能“呼風喚雨”借東風,仿佛天地萬物都為他所用。他用兵如神,運籌帷幄,能決勝于千里之外。實在是神! 諸葛亮義。他的一片丹心以求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因受到劉備三顧茅廬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為了漢室之興竭忠盡智,效死不渝,“鞠躬盡粹、死而后已”這句歷史名言,不知影響了多少代人,成為多少名人志士的座右銘!他為了江山社稷,忠貞不二,嘔心瀝血,直到臨死之前,還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業,為的就是報先帝的知遇之恩。
實在是義!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唯一的遺憾恐怕就是沒能實現劉備的遺愿了吧。以諸葛亮的才華與聰慧,竟落得如此下場,實在是可悲啊!人無完人,諸葛亮也確實有不足,但這又有什么關系呢?因為他實在是無愧于一個值得千秋贊頌的人。
讀出師表有感的600字(篇5)
三國時期諸葛亮曾在北伐中原前給后主劉禪上了一份奏表,這份奏表中包含了諸葛亮對劉氏父子的耿耿忠心,他用婉轉的語氣為劉禪提出了三條極為有關鍵的建議。分別是廣開言論,賞罰分明,親賢遠佞。
當時天下三分,蜀漢力量薄弱,又由于劉備討伐東吳時折損了四十萬大軍,可是內憂外患。南有少數民族的判亂,東有吳國虎視眈眈,北有魏國強敵。那時國力衰弱,諸葛亮身為一國之丞相,承擔著巨大的壓力。為了報答劉備的三顧茅廬,臨死托孤的恩情,決定出師北伐,上奏《出師表》。
劉禪是一位無能懦弱的君主,諸葛亮在北伐前不放心劉禪,叮囑道,親覽人,遠小人。在《出師表》中,諸葛亮提到先帝劉備多次談論,后漢因近小人而衰敗,西漢因進覽臣而興盛。親賢遠侫國家才能繁榮昌盛,我們要吸取歷史的教訓,防止悲劇再度發生。
為了讓后主劉禪明辯忠善的臣子,諸葛亮在《出師表》中一一中指出,讓劉蟬在決定國家大事時與他們商量。真是良苦要心呀!
讀了《出師表》,我被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精神所感動。諸葛亮把統一天下,光復漢室,完成先帝的遺愿作為自己的志向,以興盛蜀國為己任。
讀《出師表》,我們的深刻的感受到諸葛亮的忠誠之心,報國之心。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是中國文化和精神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