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雜詩的讀后感
己亥雜詩的讀后感精選篇1
古詩乃我們華夏民族文化的精髓,浸潤在書香校園中的我誦讀過不少古詩詞,但最鐘愛的還是清末明初中國杰出的大文學家龔自珍寫的《己亥雜詩》。
當時,龔自珍辭官回鄉,這正值清政府敗落的時期。路上,龔自珍看見外面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一打聽才明白正在舉行紀神大典。一位道士請求龔自珍寫一篇祭文,龔自珍沒有片刻的沉思,筆走如飛,一會兒就寫成了一首古詩,全詩如下: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這首詩寫出了龔自珍對中國形勢的看法。大自然如果要保持生機勃勃的狀態,就要有風雷的激蕩。國家也是一樣的,要改變腐敗的情況,就必須來一場轟轟烈烈的大改革。而現在,人才被扼殺,各個地方貪官污吏作威作福,老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在這種危機的情況之下,龔自珍希望朝廷能夠振作起來,奮發有為,利用人才,使國家欣欣向榮!
在歷史的長河里,有許多人才支撐起了國家的江山,于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作為明朝的兵部尚書,于謙忠于職守,當蒙古人來打進京城的時候,其他將領都不敢出城迎戰,決定堅守京城。而于謙一個小小文官卻為了保住大明江山拼死一戰。他鼓勵新兵要有作戰勇氣,并把九個城門分配的井井有條,用巧妙地方式同蒙古軍隊打伏擊戰,最終大獲全勝。
“不拘一格降人才”,我希望,有更多人以此激勵自己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己亥雜詩的讀后感精選篇2
在燈光下,我手捧著這首詩,心中默默誦讀,一曲充滿愛國情懷的詩,流進了我的心田,那就是它——《己亥雜詩》。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這是感情激越的詩篇,它那真摯的情感,懇切的言辭,生動的氣勢,無一不表現出期待人才改變現狀的強烈的愿望!
我可以想象,詩人龔自珍生活的時代正當清政府腐敗衰落的時期,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銳,百姓疾苦,官場上無一正直的官員。這時,愛國詩人龔自珍熬不住了,他飽含著憂憤之情用如椽大筆,勇猛地向封建“末世”開戰,揭露黑暗,抨擊時弊,倡言改革的風氣,這多么令人振奮啊!
我放下了書本,望著廣闊無垠的天空出神,好像我就是那位希望當朝統治者能奮發有為的詩人。深藍色的天空中有幾顆若有若無的星星,它們好像也在控訴那時的朝庭。我又猛然想到,我們生活在這么平靜詳和的世界里,不是社會的恩賜嗎?
此時,我又重新拿起書,細細品味這四行既平凡又特殊的詩句。
己亥雜詩的讀后感精選篇3
少年擊劍更吹簫,劍氣簫心一例消。誰分蒼涼歸棹后,萬千哀樂集今朝。
很早以前看武俠,就見過這首詩,不過只有頭兩句。似乎還有一本書,直接拿了劍氣簫心做了題目。當時很是擊節,覺得簫之慈柔、劍之剛直,二者相合,正是儒者心中俠的形象。以慈柔之心為剛直之事,君子所當行,恰如作者龔自珍少年時那一闕詞:“怨去吹簫,狂來說劍,兩樣消魂味”。然而卻忽略了后面的兩句,現在看來,這才是他寫這首詩時的真實感情。換而言之,不是我想象中飛揚踔厲的年少輕狂,而是蒼涼歸棹的中年心事。
龔自珍出身經學世家,幼年即有文名,外祖父極寄厚望,彌留之際寫給他七個字:做名臣,不做名士。我有時猜想,正是這七個字,影響了他的一生。古時士大夫,求官求隱兩途: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如遇太平盛世,君有道則佐其君;亂世無道則遠避江湖。求己清靜。龔自珍所處,正是鴉片戰爭前的中國,山雨欲來,敗相已成,如他另一首詩中所寫: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論理,師承訓詁,做個學者名士便罷;然而他終不能放棄自己的名臣情結,憂心國事、剴切時弊,雖屈沉下僚、飽受排擠,終不肯放棄,也是癡心人。梁啟超曾言:“光緒間所謂新學家者,大率人人皆經過崇拜龔氏之一時期,初讀《定庵文集》,若受電然。”則其人于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啟蒙地位可知矣。
關于龔自珍,史有定論:思想勝于文章,文章勝于詩詞。后世作介紹,也多偏重于他的思想家地位。我卻獨喜他的劍氣簫心,因其中有俠氣。中國的書生大多是些病態的形象,如同戲劇中的小生,羸弱、自負,得志時目空一切,失意時怨天尤人。我之所以喜詩不喜詞,也是被一班風花雪月中呻吟的才子們扭捏怕了。但龔自珍不是,無論詩、詞、文,即便風月之作,也自有豪氣。最喜歡的一句便是《浪淘沙》中——“湖水湖風涼不管,看汝梳頭”。何等瀟灑可喜!想來那梳頭女子,嫵媚之中必有三分英氣,豈是庸脂俗粉比得?唐傳奇寫到虬髯客初見紅拂:“張氏(紅拂)以發長委地,立梳床前。公(李靖)方刷馬。忽有一人,中形,赤髯而虬,乘蹇驢而來,投革囊于爐前,取枕欹臥,看張梳頭。公怒甚,未決,猶親刷馬。張熟視其面,一手握發,一手映身搖示公,令勿怒,急急梳頭畢,襝衽前問其姓。”每見這一節,常有心旌搖搖之感。無多語,只是看汝梳頭,將紅拂之英爽嫵媚、虬髯客之超邁倜儻,寫得淋漓盡致,氣象萬千,神韻躍然。金庸評價此段,言道“雄奇瑰麗,不可方物”。亦劍氣簫心一流也。
己亥雜詩的讀后感精選篇4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 不拘一格降人才。”這是龔自珍的己亥雜詩。
己亥,是我國古代用天干地支法來標記的年月,在本詩中它其實就是一八三九年。這年龔自珍辭官南歸,后又北上接取家屬,在南北往返的途中,《己亥雜詩》誕生了。在這路途中,龔自珍一有感觸便寫下來,扔進簍里。他珍惜詩篇,315首詩一首都沒丟。他述寫其平生出處、著述、交游等,題材廣泛;或記事,或抒情內容復雜,大多借題發揮,抨擊己亥雜詩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龔自珍生活在鴉片戰爭前夕。他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主張改革內政,抵抗外國侵略。《己亥雜詩》中的批判、呼喚、期望、,集中反映了詩人高度,關懷民族、國家命,運的愛國激情。寫出了作者對清朝政府不重視籌劃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鹽鐵生,堪危。龔自珍《己亥雜詩》多用象征印喻,想象豐富、奇特,運用意象手法創景抒情。
境,的前兩句用了兩個比喻,寫出了詩人對當時中國形勢的看法。“萬馬齊喑”比喻在腐朽、殘酷的反動統治下,思想被禁錮,人才被扼殺,到處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現實狀況。“風雷”比喻新興的社會力量,比喻尖銳猛烈的改革。從大處著眼、整體著眼、大氣磅礴、雄渾深邃的藝術境界。詩的后兩句,“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傳誦的名句。詩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現了他熱烈的希望,他期待著優秀杰出人物的涌現,期待著改革大勢形成新的“風雷”、新的生機,一掃籠罩九州的沉悶和遲滯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現實,更憧憬未來、充滿理想。它獨辟奇別開生面,呼喚著變革,呼喚未來。
我不禁被龔自珍的愛國情懷所感動。
己亥雜詩的讀后感精選篇5
古詩乃我們華夏民族文化的精髓,浸潤在書香校園中的我誦讀過不少古詩詞,但最鐘愛的還是清末明初中國杰出的大文學家龔自珍寫的《己亥雜詩》。
當時,龔自珍辭官回鄉,這正值 清 政 府 敗 落 的時期。路上,龔自珍看見外面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一打聽才明白正在舉行紀神大典。一位道士請求龔自珍寫一篇祭文,龔自珍沒有片刻的沉思,筆走如飛,一會兒就寫成了一首古詩,全詩如下: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這首詩寫出了龔自珍對中國形勢的看法。大自然如果要保持生機勃勃的狀態,就要有風雷的激蕩。國家也是一樣的,要改變腐敗的情況,就必須來一場轟轟烈烈的大改革。而現在,人才被扼殺,各個地方貪官污吏作威作福,老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在這種危機的情況之下,龔自珍希望朝廷能夠振作起來,奮發有為,利用人才,使國家欣欣向榮!
在歷史的長河里,有許多人才支撐起了國家的江山,于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作為明朝的兵部尚書,于謙忠于職守,當蒙古人來打進京城的時候,其他將領都不敢出城迎戰,決定堅守京城。而于謙一個小小文官卻為了保住大明江山拼死一戰。他鼓勵新兵要有作戰勇氣,并把九個城門分配的井井有條,用巧妙地方式同蒙古軍隊打伏擊戰,最終大獲全勝。
“不拘一格降人才”,我希望,有更多人以此激勵自己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