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一多太陽吟讀后感600字
課文《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主要表現了聞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高度贊揚了他的革命精神,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讀后感,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聞一多太陽吟讀后感600字篇1
詩的一至三節算作第一部分。寫的是詩人清晨從睡夢中醒來,猛然間瞥見太陽而生出的一系列感想。于是,那聊以忘卻鄉愁的美夢消逝了,他又不得不回到這塊陌生的土地,不得不透過窗戶望著那黑氣沖天的工業煙囪。現實生活的緊張感使他對無覺無知的酣夢格外鐘情,盡管他并不能永遠地陶醉在夢中,但這乍然醒來的強烈的不適感卻也很自然地讓人遷怒于物。在他看來,太陽的出現實在是太粗暴、太不近人情了,“刺得我的心痛”!那難捱的白日又要等多久才能結束呢?這個意思在前一首《晴朝》里已經有所表現。
然后,太陽的“熱”也為詩人體驗到了。太陽冉冉升起,大地逐漸為之增溫,那些在花草叢中晶瑩閃爍的露珠被烘烤干了。但是,給萬物以生機的太陽于“我”又何干呢?詩人那迎風落淚的眼眶永遠都是濕漉漉的,太陽的熱度還遠不足以將它們烘干。因為比起故土的溫暖來,太陽的這點熱度實在太不值一提了。自聞一多去國離鄉以來,淚水就常常伴隨著他度過了無數個寂寞孤獨的日子。在《晴朝》中,詩人也說:“地球平穩地轉著,/一切的都向朝日微笑;/我也不是不會笑,/淚珠兒卻先滾出來了。”不過,也有必要指出的是,太陽 也烘不干的竟是詩人的“冷淚”,可見,這還不是《晴朝》中滾出來的“淚珠兒”,它們很可能是詩人夢鄉的產物,在夢中見到了那想念已久的故鄉,于是激動得淚如泉涌,等到早晨,這淚水就已經冰涼冰涼的了。
接著,詩人又把目光投向了已經升入高空的太陽。他想到,這一天才剛剛開始,太陽還需要多長的時間才能再度沒入地平線呢!這“九曲回腸”的“十二個時辰”實在太長太長,況且,他的留美生涯才剛剛的開始,還有漫長的五個年頭啊!這整整的五年竟然也都要象這一天似的一個時辰一個時辰地度過,那又將是怎樣的痛苦呀!1992年冬,聞一多在一封家書中寫道:“一個有思想之中國青年,留居美國之滋味,非筆墨所能形容。……我乃有國之民,我有五千年之歷史與文化,我有何不若彼美人者?將謂吾國人不能制殺人之槍炮遂不若彼之光明磊落乎?總之,彼之賤視吾國人者一言難盡。”這可能就是所謂的“緩刑”吧?一般認為,詩人所說的“緩刑”就是洋人對中國人的欺侮和岐視,即“彼之賤視吾國人”,這在當時是的確存在的。而我又還想強調一點,即這樣的“岐視”還并不一定都是生活態度上的,它更具有一層文化上的涵義。在二十世紀,西方文明已經達到它的鼎盛,實現了“現代化”的目標,而中國文化卻仍然處于封建專制的統治之下,這一歷史性的差距必然在各個民族之間造成不小的心理距離。西方人有他們目空一切的姿態,而中國人也可能產生極度敏銳的感覺,亦即所謂的“文化自卑感”。聞一多當時正處于這種“文化自卑感”的籠罩之中,越是在文化教育的實踐中產生深深的自卑,他就愈可能極力維護祖國文化的尊嚴,而故土則是祖國文化的縮影,當然也就更是強烈地牽動他的情懷了。詩的四至六節屬于第二部分。寫詩人希望借助太陽的力量了解故鄉的情況。
乍然醒來時的懵懂引出了萬千怨憤,但這畢竟還毫無實際意義。太陽照舊每天升起,驅散人們的美夢,向大地播撒自己的熱量,又依舊不緊不慢地完成著自己的使命,任何意氣性的怨怒都于事無補。詩人逐漸清醒了過來,他望著高空里運行的太陽,不覺又為它俯瞰一切的優越地位而感慨起來。他幻想能夠騎著太陽旅行,“天天望見一次家鄉”;他又由太陽的東升西落,往復不已而想起了《淮南子》中的傳說:“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入于虞淵之汜”這樣說來,太陽就是剛剛來自東方大陸,來自詩人的故鄉,想到這里,詩人似興奮起來,他急切地向這位故鄉的來客打探消息:“我的家鄉此刻可都依然無恙?”“北京城里底官柳裹上一身秋了罷?”在詩人的人生經歷中,“家鄉”和“北京”是他感受最深的兩個地方。“家鄉”養育了他,給了他最初的啟蒙教育,在后來又是他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營養的“二月廬”,自然也給了人倫的親情和友善。“北京”則是他接受現代文化教育,發展成熟的地方,在北京清華學校就讀之時,他還曾對學校多有不滿,但時過境遷,同異國他鄉的寂寞孤獨比較起來,凡是東方古國的一切都顯得格外的溫馨迷人,讓人追戀不已。
詩的七至九節構成了第三部分,寫的是詩人與太陽互相認同,從而向他傾吐衷腸。
這思路依然是從太陽東升西落、整日往返不已、奔波不息當中引發出來的。詩人由“太陽”的勞碌奔波而想到了自己,繼而猛然悟出了太陽與自己的相同命運:“你也好象無家可歸似的呢。/啊!你我的身世一樣地不堪設想。”由自己的奔波勞苦、漂泊異鄉而設想太陽也有同樣境遇,這可以說是一種典型的自我平衡吧?如果高居萬仞碧空之上的輝煌的太陽也一如“我”的命運,那么,“我”所承受的那份精神壓力是否就理所當然地為之減輕了一些呢?
無論怎么說,詩人都的確是把太陽引為了同病相憐的知己,他開始向它傾吐自己的種種煩惱,希望得到太陽的幫助指點。詩人細細地講述著自己對美國社會的感受:“這不象我的山川”,“這里的風云另帶一般顏色,/這里鳥兒唱的調子格外凄涼。”在《孤雁》里,詩人也曾有過類似的描述:“那里是蒼鷹底領土”,“那鷙悍的霸王啊!/他的銳利的指爪,/已撕破了自然底面目,/建筑起財力底窩巢”,“喝醉了弱者底鮮血,/吐出些罪惡底黑煙”。
聞一多太陽吟讀后感600字篇2
我懷著崇敬的心情讀完了著名詩人臧克家寫的《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聞一多先生是湖北人,是著名的詩人、學者和民主戰士。
“人家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人家說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說。”這是聞一多先生曾說過的兩句話。的確,他做到了。他潛心研究古代典籍,以天下為己任,從文化研究上探求救國的方法。幾年辛苦,凝結而成《唐詩雜論》的碩果;十年艱辛,《楚辭校補》和《古典新義》赫然而出。
他并沒有先“說”,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績。別人在贊美,在驚嘆,而他卻鍥而不舍,依然是那樣的全神貫注,依然是那樣的心會神凝,成為“何妨一下樓”的主人。
“做了再說,做了不說。”這就是聞一多先生作為學者的方面。
作為爭取民主的戰士,聞一多先生向全國人民呼喊,叫人民起來,反對獨裁,爭取民主!他“說”了,跟著是“做”了。他言論與行動完全一致,這是以生命作為代價的。
在國民黨當局蓄意殺害聞一多先生的信號多次出現后,他仍大無畏的站在群眾大會上,大罵特務,慷慨淋漓,聲震天地!在生死關頭,他走在游行隊伍的最前面,昂首挺胸,以寶貴的生命實證了他的“言”和他的“行”!
臧克家在《有的人》一詩中寫道:“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是的,聞一多先生雖然早已犧牲,但他仍活在我們的心中,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標。”——向聞一多先生致敬!
聞一多太陽吟讀后感600字篇3
在全詩的結尾部分,詩人干脆把太陽認作是自己的 “家鄉”,詩中這樣寫道: “太陽啊,慈光普照的太陽!/往后我看見你時,就當回家一次,我的家鄉不在地下乃在天上!”集中表達了詩人對祖國的深切懷念。
《太陽吟》是聞一多的代表作之一。按劉烜《聞一多評傳》之看法,當作于1992年9月下旬,即詩人赴美留學的兩個月之后。(詩人于1992年7月赴美)同他這一時期創作的《孤雁》、《憶菊》、《晴朝》等詩一樣,充分表現了他對故鄉的殷切思念。《太陽吟》一詩共十二節,其間情緒跳躍轉折、變化不定,我們最好分節解讀。
詩的一至三節算作第一部分。寫的是詩人清晨從睡夢中醒來,猛然間瞥見太陽而生出的一系列感想。于是,那聊以忘卻鄉愁的美夢消逝了,他又不得不回到這塊陌生的土地,不得不透過窗戶望著那黑氣沖天的工業煙囪。現實生活的緊張感使他對無覺無知的酣夢格外鐘情,盡管他并不能永遠地陶醉在夢中,但這乍然醒來的強烈的不適感卻也很自然地讓人遷怒于物。在他看來,太陽的出現實在是太粗暴、太不近人情了,“刺得我的心痛”!那難捱的白日又要等多久才能結束呢?這個意思在前一首《晴朝》里已經有所表現。
然后,太陽的“熱”也為詩人體驗到了。太陽冉冉升起,大地逐漸為之增溫,那些在花草叢中晶瑩閃爍的露珠被烘烤干了。但是,給萬物以生機的太陽于“我”又何干呢?詩人那迎風落淚的眼眶永遠都是濕漉漉的,太陽的熱度還遠不足以將它們烘干。因為比起故土的溫暖來,太陽的這點熱度實在太不值一提了。自聞一多去國離鄉以來,淚水就常常伴隨著他度過了無數個寂寞孤獨的日子。在《晴朝》中,詩人也說:“地球平穩地轉著,/一切的都向朝日微笑;/我也不是不會笑,/淚珠兒卻先滾出來了。”不過,也有必要指出的是,太陽也烘不干的竟是詩人的“冷淚”,可見,這還不是《晴朝》中滾出來的“淚珠兒”,它們很可能是詩人夢鄉的產物,在夢中見到了那想念已久的故鄉,于是激動得淚如泉涌,等到早晨,這淚水就已經冰涼冰涼的了。
接著,詩人又把目光投向了已經升入高空的太陽。他想到,這一天才剛剛開始,太陽還需要多長的時間才能再度沒入地平線呢!這“九曲回腸”的“十二個時辰”實在太長太長,況且,他的留美生涯才剛剛的開始,還有漫長的五個年頭啊!這整整的五年竟然也都要象這一天似的一個時辰一個時辰地度過,那又將是怎樣的痛苦呀!1992年冬,聞一多在一封家書中寫道:“一個有思想之中國青年,留居美國之滋味,非筆墨所能形容。……我乃有國之民,我有五千年之歷史與文化,我有何不若彼美人者?將謂吾國人不能制殺人之槍炮遂不若彼之光明磊落乎?總之,彼之賤視吾國人者一言難盡。”這可能就是所謂的“緩刑”吧?一般認為,詩人所說的“緩刑”就是洋人對中國人的欺侮和岐視,即“彼之賤視吾國人”,這在當時是的確存在的。而我又還想強調一點,即這樣的“岐視”還并不一定都是生活態度上的,它更具有一層文化上的涵義。在二十世紀,西方文明已經達到它的鼎盛,實現了“現代化”的目標,而中國文化卻仍然處于封建專制的統治之下,這一歷史性的差距必然在各個民族之間造成不小的心理距離。西方人有他們目空一切的姿態,而中國人也可能產生極度敏銳的感覺,亦即所謂的“文化自卑感”。聞一多當時正處于這種“文化自卑感”的籠罩之中,越是在文化教育的實踐中產生深深的自卑,他就愈可能極力維護祖國文化的尊嚴,而故土則是祖國文化的縮影,當然也就更是強烈地牽動他的情懷了。
以上是詩的第一個部分,這一部分集中寫詩人對太陽的種種挑剔和不滿,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怨。詩人遷怒于物,滿腹怨氣。
聞一多太陽吟讀后感600字篇4
從下冊的語文書里看到了一篇臧克家先生所寫的一篇回憶錄。寫的是聞一多先生。文中寫到“在30年代國力青島大學的兩年時間,我對他是有著深刻印象的”。臧克家先生在寫此作文時已是75歲高齡,但面對這些往事,他仍然歷歷在目。
聞一多先生總是頭發零亂,但他是無暇及此的。我認為聞一多先生與杜甫有著相同的經歷,在抗戰爆發前,聞一多先生曾是過著一段寧靜的書齋生活,但當他親眼目睹了下層人的苦難生活,也如杜甫般逐漸形成沉郁頓挫的創作風格。我從查閱的資料里知道了了聞一多先生不僅是優秀的詩人,還是大勇的烈士,更是中華民族的驕傲。還有臧克家與聞一多既是朋友又是師生,臧克家常說若沒有聞一多先生便沒有他的今天,他們倆共同有著愛國情懷,那是潛移默化的。
聞一多先生吃的是精神的糧食,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藥方。他在最后一次演講中,慷慨淋漓地大罵特務,那是心的釋放,是代表全中華民族的反抗。勇敢、不墮落!聞一多先生忍受著饑餓帶來的折磨,在發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講》一文后,當天就被國民黨的特務殺害了,
從這篇短文中我明白了有再大的成績不要驕傲。不要懼怕勢力。
聞一多太陽吟讀后感600字篇5
對于“家鄉”,聞一多曾在給吳景超的信中有過一段著名的解釋:“我想你讀完這兩首詩,當不致誤會。我想的是狹義的‘家’。不是!我所想的是中國的山川,中國的草木,中國的鳥獸,中國的屋宇──中國的人。”對此,我認為讀者也應當有所分析。每位詩人、每個作家的情緒觸動都是相當具體而實在的,作家、詩人從都不是面對一個抽象的概念抒情達志,在這里,狹義的“家”是具體實在的,而“中國”的一切則是抽象的和概念性的。我認為,在詩人的情緒啟動之際,刺激著他靈魂,糾纏著他夢魂的無疑是實實在在的“家”,當然,隨著他思緒的逐漸展開,理性成分逐漸增強,抽象意義的中國整體的“家”也就浮現了出來,并最后成了他詩歌的主體和歸宿,這也是并不奇怪的。《太陽吟》如此,《孤雁》、《憶菊》之類何嘗又不是如此。
這里也涉及到了這首詩的理性成分問題。《太陽吟》一詩,全是詩人對太陽產生的感想,如我們以上所分析的,詩的情緒變化多端,游走不定,一會兒是嫌厭,滿腹怨氣,一會兒又滿懷希望,打聽消息,一會兒呼為同類,認作知己,最后頂禮膜拜、奉為偶像。在一些情緒之轉折之處,似也顯示了某種理性的邏輯聯系,但是,這些理性的成分均被詩人用充沛的激情包裹了起來,因此我們從整體上是難以感受到這些“異質”因素的存在的,這也是聞一多作為詩人最令人嘆服的地方!
在藝術特色上,《太陽吟》亦有兩處值得一提,其一是一韻到底,語言鏗鏘高亢,與《紅燭》中大多數的無韻詩形成對比。無韻詩講究的是自然天成,感情含蓄蘊藉,需要我們從字里行間去細細揣摩,而一韻到底的形式卻將詩人的內在情愫凸現出來,給人極大的震撼力。其二是對“太陽”意象有人格化處理。在中國傳統詩歌里,“太陽”大多作為自然背景中的一個有機元素存在,是自然整體性質的一個符號,并未取得與抒情主人公的平等地位。曾經熱衷于西方浪漫主義詩歌的聞一多拋棄了這個傳統,他將“太陽”從宇宙中抽取出來,賦予他人格化的色彩,在與自己平等的地位上互相對話,宇宙對于太陽,倒仿佛是它難以返回的“家鄉”,這種取象、立象方式,無疑是對中國詩歌傳統的一大開拓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