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傳記讀后感600字
寫領袖人物的傳記是很難的,難就難在分寸不好把握。現在已經不是一棍子打死或一味唱贊歌的年代,怎么相對客觀地描述領袖人物的完整一生,不僅需要掌握大量一手資料,需要有很好的文筆和宏觀把握能力,更需要有一種魄力,一種敢于面對現實、敢于說實話的魄力。
我這個年齡段或更早的人,對蔣介石的印象大多來自過去電影、課本等載體,基本的概念是國民黨反動派的頭目,更確切地說是一個純粹的反面人物,一個徹頭徹尾的壞蛋,與領袖人物扯不上邊。讀了《大傳》后,才覺得過去的認識是片面的,也才真正感到解放思想是多么的重要。過去這類書是不能出的,寫這樣的書小則判刑入獄,大則拉出去槍斃,怎么能說蔣介石是個領袖人物呢,怎么能說蔣介石在抗戰中運籌帷幄呢,怎么能說是蔣介石的努力廢除了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呢?30年前這確實難以想象。
《大傳》讓我更加全面了解了那一段過去的歷史,那個滄海桑田、血雨腥風的年代,也讓我感知到當今社會的開放與包容,詆毀我們曾經的敵人并不能太高我們自己,我們太需要包容,這種包容來自于認知,而認知來自于歷史書籍,這大概也是讀書的樂趣所在吧。
蔣介石傳記讀后感600字精選篇2
作為一個政治家和政治領袖,蔣介石是一個戰術家而不是一個戰略家。他比他的競爭對手們略高一籌并善于控制他們。但是,盡管他統治了中國人口的大多數。但他實際上不了解整個政權的社會基礎。
對蔣介石的一生進行總結。蔣介石有自己的勇氣、精力和領袖品質,他不僅是一個有很大缺陷的人物。而且從希臘悲劇的意義上講。他也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
他的悲劇是他個人造成的。
——布賴恩·克羅澤
“毛看特里爾,蔣看克羅澤”,前兩天我拿到中文版《蔣介石傳》,對比著肖特的《毛澤東傳》開始了另一個角度的閱讀,因為特里爾的《毛澤東傳》還在閱讀中。
克洛澤的評價基本準確,蔣介石確實是一個悲劇人物,他的悲劇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1、性格的悲劇。他是一個獨斷專行的人,聽不進意見,在北伐中,這個性格決定了他如黑馬般成功,在孫中山走后的特殊時代,他超越廖仲愷、胡漢民、汪精衛,以其軍事勝利主導黨務政治;但是在解放戰爭中,他的性格有為他的失敗埋下大禍,蘇聯和美國都希望一個和平的中國,甚至共產黨都希望能牟個一官半職的就行時,他決絕了和平,他不要聯合政府要獨裁,他的失敗是必然的:蘇聯大力支持了共產黨,將東北的日本武器全部給了共產黨;美國停止了對蔣的軍事援助,他的武器很緊張。
2、命運的悲劇。他的運氣一直不好,從1927年開始,孫中山天真的去北京會馮玉祥,客死北京后,留下的爛攤子孫博士不要再操心了,但蔣卻還只是個黃埔軍校校長,他要對付黨內競爭者,要對付共產黨,要對付北伐軍閥,要對付外國,一刻也沒有停止。攘外必先安內,這沒有錯,至少他做到了99%,第五次圍剿的勝利讓共產黨快消失了,當日本人救了共產黨,蔣介石的最后一擊的勝利被共產黨史詩般的長征及北上抗日的宣傳給沖淡了,他又面臨與其合作的可能,如果再晚半年,小日本再侵華,那歷史將重演。
3、體制的悲劇。從一開始的北伐就埋下了禍根,為了盡快在黨內競爭中取得勝利和決定權,蔣放棄了革命到底的機會,對馮玉祥、張學良、閻錫山等北伐軍閥妥協了,雖然成立了國民政府,其實是軍閥的暫時統一,蔣只是最大的一個軍閥而已,這個體制注定了時刻的為了利益的反叛,時刻的命令不統一,時刻的黨內斗爭,無論在抗日戰爭還是解放戰爭中,都是如此,國民黨如同一盤散沙。
其實,總其一生,蔣都不懂中國革命要解決的問題,他都從未真正統治過中國,他只是頻于應付,他是一個軍人,不是一個政治家;他是一個玩弄權術的軍事獨裁者,不是一個統治者。
看完蔣傳,再對比毛傳,我突然感覺到,埋頭干事情和嘴上唱歌一樣重要,甚至在一定時候,會說的比會做事情的更能成功,中國人民是勤勞勇敢的,從來就不缺乏做具體事情的人,缺的往往是思想家,缺的是信仰。毛解決這個問題,而蔣頻于奔命,這就是一個成功,一個失敗的根本原因。
一個秀才,一個兵,秀才雖然在開始單挑兵是打不贏的,但是秀才號召一群農民把那個兵群毆了一頓,于是他勝利了,這就是中國近代史。
蔣介石傳記讀后感600字精選篇3
歷史不會是百分之百的事實但正是他們與事實的距離反而突出了他們存在的價值。
——題記
蔣介石一個不能從中國二十世紀的歷史之中抹殺掉的人物,他的一生是非滿是中國不可忽略的重大爭議。
我們可以向蔣介石在大革命之中的崛起的經驗
俗話說“時勢造就英雄”,蔣介石自1928年大革命失敗在之后幾乎成為了國民黨的代名詞然而當我們仔細回味這段歷史之時,我們會發現1928年的蔣介石未必能代表整個國民黨,孫中山逝世之后他只不過是個將軍罷了更何況作為一個將軍在國民黨之中也無唯一優勢而在黨內有汪精衛、廖仲愷、胡漢民這樣的強人。那么蔣介石為何能夠在孫中山逝世5年以后成為國民黨的最高領人的呢?籠統答之運用“權術”而已。那么這些權術的運用為何能夠取得成功呢?從當時的形式來看主要有四股政治力量:以蘇俄為后盾的共產黨及親蘇的國民黨左派、反對國共合作的國民黨右派、封建就軍閥、帝國主義。
北伐戰爭未開始之前在國民黨內部由于左派深得民心及共產國際的支持和共產黨的密切配合勢力極大而右派的勢力及其弱小,而此時的蔣介石屬于人們心門中的“紅色將軍”——鐵桿左派,因而蔣介石不僅得到了民眾的支持而且在共產國際的心目中也是一個無疑的革命者但是正是這一切為蔣介石實力的初步形成給予很強的幫助也為蔣介石能在“中山艦事件”之中取得勝利創造了良好的“共產國際形象”。蔣介石實質上是一個十足的國民黨右派,或許像李敖先生所認為的那樣,蔣介石只是一個權力的追隨者,為了自己能夠取得極權有必要選擇力量弱小的右派,但是蔣介石在這場權力的追逐之中無疑是一個勝利者,他不僅得到了其本身的敵人的支持也取得了右派的掌門地位以至于最后成為國民黨的掌門人。所以,對于蔣介石的選擇我們以正面的角度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沒有道德的投機行為但是在權力的角逐之中無疑是個明智之舉,獲得了左右逢源的優勢,并且隨便也解決了自己的幾個強勁的對手。
蔣介石以自己的左派形象以及自己的爭奪成為了北伐軍的總司令,在北伐之中蔣介石的裝備是共產國際或者可以說是蘇俄提供的,作戰依靠的是李宗仁、唐生智、及后來加入陣營的馮玉祥等一批將軍而蔣介石自己卻指揮了北伐戰爭之中兩場最大的敗仗但是蔣介石卻以總司令的身份取得極大的政治資本并且與收編舊軍閥的部隊以充實自己的實力,同時也得到了浙江財閥、舊官僚的支持,在此同時蔣介石的膽子真正的變大了不再搞口是心非的陰謀而是放開膽子的支持上海青幫幫著搞政變還在南京另立政府。自此,蔣介石背叛了革命同時也走上了對自己真正夢想的捍衛之路。蔣宋結合、寧漢合流、中原大戰之后的蔣介石才真正的成為了中華民國的最高統治者。這個曾經的“紅色將軍”成為了今日的反動總頭目、這個當日的職業軍人成為了一個“政界元首”、這個當日的鹽商兒子成為了今日的國家元首,這一切是出乎人們的意料之外。此時的蔣介石就權勢和地位而言他是當之無愧的成功者。
對于成功者我們都應該尊重,至少他們的成功之方,我們有學習的必要。那么蔣介蔣介石的這條成功之道或許滿是革命者的鮮血、或許有無數個骯臟的交易、或許用了許多的卑鄙手段但是政治場上的角逐本來就不會是仁道的、潔凈的、光明正大的。因為政治場上的利益是多樣的而它的歸屬者是沒有品質限制的,所以我們沒有必要怪罪這個追逐過程之中一些為人所恥的東西而成為任人宰割的小羊。那么蔣介石的崛起之道我們不應該學習嗎?更何況我們是想一想哪有干凈的政治爭奪。那么蔣介石的成功之道如何呢?首先,他這種所求。其次,他有這種謀劃的水平。
再次,他有這種市場。蔣介石的所求就是取得最高的統治權并建設他所設想的“革命事業”,他的謀劃水平則在于他能夠合理為自己爭取機會和利用各種勢力從中漁利,蔣介石存在的市場則在于他能夠滿足在革命之中受到利益受到沖擊的團體的要求——即有點“時勢造就英雄”的味道。因此,我們想要成功首現要有所求、要有理想,同時好要合理的處理好自己與別人或不同利益團體的關系為自己的發展找到足夠的空間還要正確的把握時代的需求尋的自己的生存市場。
蔣介石傳記讀后感600字精選篇4
閑極無聊,信手拈來一本《蔣介石傳》,書中以較為客觀的角度描寫了蔣介石從出生到日本求學,從從軍到登上高位,從權傾當野到敗退臺灣的歷史過程,作文之讀后感:《蔣介石傳》的讀后感!。細細讀來,一個活生生的蔣介石躍然于紙,讓我思緒萬千。
關于蔣介石,想必并不需要我多說什么?每個人的心目中都會對他有一個自己的評價?對于蔣介石,我只知道他的一些最最基本的情況:他名中正,字介石,1887年10月31日生于浙江奉化,1975年4月5日在臺北病故。是中國國民黨當政時期的黨、政、軍主要領導人。除此之外,從沒思考過他是不是一個好的領導者?他的失敗該歸咎于什么
觀完全書蔣介石給我的感覺是,那是一個接受了封建思想教育很深,一個很傳統的男士,追尋著父輩光宗耀祖的思想,并一輩子實踐著。一個守舊的人用著守舊的方式統領著當時風雨飄渺的中國。如果說蔣介石的失敗在于他自己所說的黨政軍的腐敗,但其中卻缺少一人就是他自己的,歸根結底,我發現他用施恩的方式令手下效忠(這只是其中一部分),他的施恩令追隨者感恩戴德,但錯誤的是他放縱手下一邊腐敗一邊效忠。畢竟整個社會都是由人組成,一小部分的腐敗卻會令另一大部分的人怨聲四起。于是革命開始了,不懂得收服人心卻用兵力鎮壓,這大概是熟讀儒家卻不懂得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的人的悲哀吧?
那是一個心胸極其狹隘的人,當西安事變結束后,張學良將軍將蔣委員長親自送到南京,但極度憤怒的蔣介石對著幽禁了他三天的張學良說,'你關了我三天,我要關你一輩子'。而蔣介石的老家溪口就是張學良將軍幽禁生活的序曲,因為蔣介石喜歡這里的山水風光,于是把張學良關在他的腳下,他最喜歡的妙高臺下面雪竇寺的后面的小旅社中。這段歷史我不想多做評述,但一個人身關民族存亡正義的行為,雖然冒犯了一下他的權威,就對一個人的人往后長達一世紀的生活就做出了他自己的決定。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長,他的火氣延伸到他去世的那天還沒熄滅。一個高高在上的人的沒有寬大的胸襟去包容自己的手下,卻一味的用金錢去討好追隨者們,也許這也是他失敗的一大誘因吧?
他對人的包容在哪里呢?去了他的老家溪口,看了美侖美奐的小洋房和他的出生的故居我才知道,他眼中有的只是他自己的家,他為他的家人和自己修建了許多的在當時很流行的房子,并擴建了自己的舊宅。一個統治著一個社會的人心中重要的只有他的小家而已這可能就是他失敗的原因之一,他為自己出生的地方投入了太多的精力去報效自己的母親和自己的家族,提攜和包容自己有血緣關系的人,甚至那個人是搶走所有家產的大哥。在他退守臺灣時,為了他的族人不受解放軍的可能會出現的不公平對待而把自己所有族親全都帶走,卻丟下了溪口千千萬萬的和他毫無血緣的人。但這些保留下來的故居,這些曾經見證了他的輝煌歷史的遺留物都在告訴我這是一個軍閥留下來的。一個為了自己的生活的更好去犧牲別人并掠奪更多財物供自己享用的人他的失敗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
書中最后一句話令我記憶猶新,大意是說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如果不出現一個叫蔣介石的人,也會有另一個不知名的人站在他的位子上,這是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所選擇的一個悲劇性的人物而已。
蔣介石傳記讀后感600字精選篇5
剛剛讀完了美國傳記作家布萊恩·克洛澤的《蔣介石傳》,照例我要寫下一點感想。
現在這個時代已經不是非黑即白的,評價一個人也是一樣。
小時候受得教育都是說蔣介石是反動派,美國的走狗之類的,但是當人長大后,懂得分辨黑白時,我覺得以前的價值觀很可笑,以前的價值觀是被強加的,我們沒有自己思考過。
在受了這么多年所謂“國民教育”后,突然聽到另外一些觀點,感覺挺新鮮,然后對以前的價值觀充滿懷疑,甚至完全拋棄,最后成為憤青,意識形態這個東西處理不好,真的會成為它的傀儡。
我現在明白了,學歷史要先弄清事實,怎么評價歷史是之后的事,弄清事實才是開始。想想以前,甚至現在,教育先灌輸給我們總是一邊倒的東西,先把東西條條框框好了才給我們看,永遠我們都看不到真相。
蔣介石是個怎樣的人,當然他是對中國影響很大的人。對于怎么評價歷史人物,功與過是一個傳統的標準,大陸這邊的歷史教育更是如此。雖然蔣介石野心勃勃,在中國的傳統他不符合一個賢主的標準,所以他得不到民心。他的戰略上在當時的中國情形下完敗給毛澤東。
蔣介石自稱自己的政府是中國大陸唯一合法的,事實上也如此,在當時,就算我也承認蔣的政府是唯一合法的,但也因為合法野背負太多期望,面對太多困難。蔣的政府進行每一次行動都要看列強的臉色,做任何事都要對外承擔責任,同時也要對民眾負責。而蔣卻選擇先對列強負責,漠視民眾。這樣的政府離被民眾拋棄不遠了。毛領導的中共政府個人認為沒有什么負擔,可以說沒有什么后顧之憂,既然都是野政府,就敢放手去干,效果反而更好。
蔣的政府的成分太復雜混亂了,有軍閥、地主、買辦、官僚等等,都是沒有統一信仰的。如何團結的了。所以蔣在1928年表面上統一了中國,其實中國還是四分五裂的。
蔣個人雖然更注重權力而非金錢,但對下面貪污視而不見,最后導致失敗。今天,中共同樣貪污成性,不知命運如何。現今臺灣還可以稱作民主自由的地區,風水輪流轉,不知以后怎么發展。
無論中共還是國民黨,都希望中國統一。
夢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