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傳記讀后感
朱元璋傳記讀后感篇1
出身貧寒朝不保夕,逆襲為一代天子,開創大明帝國,不可不謂之恒古未有之傳奇。其前世雖有漢高祖,但高祖起點至少為吏;其后世雖有毛潤之,但十三牙子是進步學生出身,有學識和眼界。而朱重八,四三不靠,家世重度貧困,災荒年、泄洪區,家人相繼餓死,別說做吏,別說上學,其每天思考的問題,就是如何活到明天。
聽街坊四鄰及家人勸說,他孤身投奔皇覺寺,做佛前掃除,佛后打雜的小沙彌52天。天亦絕人,皇覺寺也難以為繼,小沙彌被疏散,美其名曰遠道化緣。經廬州皖西入河南,北上鹿邑折返,過亳州,至鳳陽皇覺寺。與故友通信被揭發,再次面臨絕境,或者坐等被抓含冤而死,或者一不做二不休投身革命,問佛問晴天,惟有華山一條路。報效郭子興,十個月時間,從普通士卒,至小頭目,為親兵護衛,得到郭的逐步信任和賞識。因郭在東路紅巾軍中,一直處于弱勢,朱毅然決然返鄉,拉攏相鄰,自立山頭。破城池,受降軍,也快速發展成為展露頭腳的小諸侯,解救郭與水火,迎娶郭之養女,籠絡郭之下屬。郭抑郁而亡后,借刀殺人解決掉郭公子,霸占郭之親女為妾。真乃“量小非君子 無毒不丈夫!”
禮賢下士,結交名儒高人,客觀研判時局,戰略布局與之契合,西拼陳友諒,東下張士誠,南征福建兩廣,得湖南廣西,北伐山東河南,折西山西陜西,終得元大都,其后納東北和四川云南,天下初定。如此得天下者,最相近者,乃太平天國洪秀全。
立國皆下重手,殺功臣,斬文將,欲盡其快!撤中書,散門下,尚書六部做大,禮吏戶刑工兵,老大直轄,滅宰相。皇權王室高度集權,興郡蕃制,中央增都督府司、通天司、大理寺,六部九卿。地方置布政使、按察使、都督府司三司。大興文字獄,廷杖士大夫及文儒。強化錦衣衛和檢校,威懾官僚體制內人員。延續科舉為國舉才,鄉會殿三試,增國子監培養監生。如此這般仍不放心,一心只為延續萬超功業,禁止宦官識字,禁止宮內外一切聯系;滅外戚,母系、妻系永不錄用。戚宦歷史上就一直是國家政權的最不穩定因素,朱欲除之而后快。
傾心雕琢太子朱標,早逝。再立其孫朱允文,為事后永樂起靖難之變埋下隱患。朱世江山,劉基、宋濂、徐達、常遇春等諸位弟兄居功至偉!可歌可泣!太祖明訓,是朱嘔心瀝血之作,但需后續君主勤政而為,其后中衰,皆因違背太祖所立朝綱,肆意亂政怠政而誤國,尤為惋惜。
作者吳晗,此書四稿,本刊為第二稿,也最接近作者本意的一稿。吳晗本人,不可否定的有逢君溜馬之嫌,因此對朱獨裁專政深惡痛絕,不可避免的、含沙射影的,傷害到潤之之痛楚,左右敲打,仍不得其意,竟然肆意妄為的寫起啦“海瑞罷官”,成為WG祭旗的炮灰,也是咎由自取!晚年,恩人胡適感慨到“吳晗,走錯啦而已”
朱元璋傳記讀后感篇2
原本沒有寫讀書筆記的習慣,但是沒想到昨晚通宵讀完的書現在仍盤踞著整個腦子,于是乎決定將讀完這本傳記的一些感想記錄下來。
說起明太祖,腦海中跳出的詞便是:殺戮成性、猜忌心重、文字獄、長相丑陋……一系列似乎沒有褒義詞,甚至選擇這本傳記的原因也是因為傳記的作者——吳晗,而不是傳記的主人翁——朱元璋。聽起來有點本末倒置,但是真的對明太祖沒有太多的好感。可是這樣的感覺在我讀完這本傳記后有了很多顛覆。
先說傳記的文字,從《海瑞罷官》開始接觸吳大師,一直喜歡吳大師夾敘夾議的敘事風格。當然也是這樣的原因在眾多的傳記中讓我選擇了這本。通篇讀完,還是很喜歡這種平易樸實的筆法,毫不晦澀難懂,白話的可以。雖然這本傳記寫的年代較早,字里行間也透露著那個年代的氣息,但總的來說,是一本吸引我的傳記。
接著說到傳記的主人翁,太多的電視劇,太多的野史使得我對這個明太祖一直有嗜殺成狂的印象。但是讀完傳記,我才發現,其實他也有平民天子的很多通性,年少的清苦、年輕的努力、成年的拼搏……真的,沒有哪個人可以隨隨便便的成功!很難想象,這樣一位被打上“嗜殺”烙印的皇帝的偶像竟然是“劉邦”。其實,朱元璋當皇帝之前也是個坦誠、英勇、睿智的統帥,有功勞推給大家,有賞賜分給眾人,更是得到了將士的擁戴。歷史其實可以這樣解讀……
與其說朱元璋是幸運的,不如說他是努力的。年少時的瘟疫,不得下選擇做和尚開始,朱元璋都是努力的,努力的打水,努力的做事,努力的忍氣吞聲,所以在家人都死絕的情況下,他堅強的活下來了。
青年時,參與紅軍。雖然說幸運地得到郭子興的垂青,而一下子躍成“朱公子”,但是婚后的朱元璋仍是努力的。用書中的說法就是“從小流氓迅速成長成紅軍大帥”,這也許會借了“養女婿”的光,但一定不是全部。所以在n多將領中,朱元璋脫穎而出,甚至在郭子興死后順理成章雄踞一方。
但最后,登上帝位,朱元璋仍不可否認的是個勤勉的皇帝。他鐵腕反腐,辛勤辦公,沒有娛樂,也沒有休息。雖然他脾氣暴躁,雖然他猜忌心重,雖然他自卑的可以,但是他仍是努力的,努力的希望能鞏固自己家的“萬世基業”,甚至是看到自己的子孫謙遜,希望能靠自身為后代排除一切他認為的障礙。
另外,在教育子女方面,他更是努力的。也許是吃了沒有文化的虧,讓他這輩子都活在沒有文化的陰影下,也許自己也感到自身性格上的某些缺陷,所以,在教育子女方面,明太祖強調“德”和“才”兩方面。如果說在建設國家上,朱元璋遜色于后來的康熙大帝話,在教育子女方面,朱元璋絕對更甚一籌,從太子到皇太孫,到后來的明成祖,一個個皆是德才兼備的人才。
盡管如此,努力的朱元璋雖然自我來說是成功了,但是留給歷史太多恐怖的記憶,從文字獄到各種各樣的刑法,從嗜殺功臣到建立錦衣衛,這段歷史太沉重了。沉重的讓人不忍心去讀這段描述的文字。
從個人的進取角度來講,朱元璋是成功的,從底層一步步走向最頂峰。但是他的個人成功帶給中國歷史太多的白色記憶。所以,我只能無限欽佩其努力的態度和努力向上的精神。其他,我想沒有其他了。
朱元璋傳記讀后感篇3
早就看完了這本書,春節回家時看的,很快就看完了,比歷史書寫得詳細一點,比一般的傳記粗略得多。
小時候家里有一本朱元璋傳的書,肯定不是這個版本,比這個詳細得多了。還是小孩子時主要是看里面的故事,但是看完一部分好像書被爺爺奶奶藏起來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當時金瓶梅都沒有被他們藏起來,為什么單單不讓我看這本書,不過前年過年回家又在柜子里面翻到了那本書。
很多人說這本書是寫給當時剛開始的領導人看的,難怪有的地方寫得那么粗略,卻帶有很多政治方面的評論。領導人的出身和過程是和朱元璋差不多的,所以他想從他身上學到許多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后來很多領導人的政策和作為都似乎有些朱元璋的影子,但是歷史的潮流滾滾向前,不會停在某個時代,當時的知識在后來的時代中肯定會有需要適應和改變的地方。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歷史從來都不會是一個人書寫的,哪怕他有再大的權力和能力。
貌似現在關于明朝的電視電影題材相對都比較少,12年去山東孔府參觀時,導游說到朱元璋的出身卑微,領導人拿他自比,所以孝陵得到了保全。朱元璋確實是歷史上少有的白手起家干出一番事業的,最后某就帝業,除了時勢造就之外,本人的氣質、性格和抱負也很有關系。也許正是因為自己一介草民也能翻天覆地,所以登上帝位之后,對于其他人的反叛就顯得更加擔心,對于權力的鞏固采取了很多極端的措施,其中很出名的就是錦衣衛,這至少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他那顆不得安寧的心。而也許正是對于別人很謹慎,家里人卻成為了他精神的寄托港灣,他成了歷史上很少把皇子關系、皇位繼承、后宮關系等處理得還算成功的皇帝,至少他在位時,皇室中并沒有出現很大的影響帝國的事情,他與馬皇后的故事也得到了后人的傳頌。
朱元璋傳記讀后感篇4
對吳晗這樣明史界的大拿開炮,而非從書中學到他三十年的研究成果,讀書,到底讀什么,似乎成為在行文前,必須先予以反思的一個問題。
事實上在讀了幾章之后,我確實有過以更積極的視角去閱讀這本傳說中的五大傳記之一,然而閱讀終究是一件無法勉強的事情。草草翻完全書,時隔數日回憶起來,嫌棄感絲毫未減。
一、作品的定位
這本《朱元璋傳》我拿上手到讀完,一直不能分辨,這到底算什么。大量史料的梳理裁剪,夾雜著個人的評論,加上小說式的目錄、敘述方式。
算史料,廢話太多,敘述方式想逗比又不成功。算評論,淺得讓人沒有閱讀欲,對政局、人性的分析被《明朝那些事兒》甩幾條街,對宏觀、經濟的分析被《萬歷十五年》、《中國大歷史》甩幾條街。算小說,對不起,沒看過這么難看的小說。
所以準確點說,并非定位的問題,而是到底是用哪個定位,能讓這本書是一本好書。從歷史研究的角度來說,這本書確實是吳晗多年研究的心血,價值極高。但是他對作品的定位和作品實際價值所在之間的差異,讓人沒有興趣去了解書中的價值。總得先看得下去,再談其他吧。
我是非常龜毛的讀者,對書籍非常挑剔,挑剔到能力范圍內變態的地步,尤其是對我認為盛名難副的東西。
二、文筆和邏輯
我以為,除了少數特別的文學藝術類作品之外,文筆不好的,就不要寫書,邏輯不好的,就不要寫書,文筆和邏輯不好的,就更不要寫書。
《朱元璋傳》的文筆和邏輯讓人想哭。寫史平實點或晦澀點都沒問題,但麻煩不要用大白話。以及,語句通順是一種美德。
其實《明朝那些事兒》所采用的寫作方式和《朱元璋傳》有些相似之處,但是文筆和邏輯,甩《朱元璋傳》很多很多條街。
貨好?沒用啊。給我一大塊灰頭土臉的玉礦里開采的切割得非常粗糙的還有裂痕的原石,非說這是當代最值錢的幾件玉雕之一,這不是玩我嗎。
三、史學家的三觀
前面兩點姑且算作是我個人的過分龜毛,這一點實在是無力吐槽。
《朱元璋傳》讓我處處讀不下去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作者太明顯的牽強附會了一些特殊時期的立場。舉個簡單的例子吧,朱元璋手下的軍隊,是脫胎于明教,有很多稱呼,但吳晗先生非得選擇“紅軍”這個并不主流、本該避開的稱呼。
歷史雖然不可避免的帶上研究者的主觀偏好,但是至少呈現的時候,要盡量是客觀的敘事。因為讀者更有興趣的可能是歷史本身,而非具體哪一個研究者的主觀因素。就算要把個人情感糅雜進歷史,也請隱晦點,不露痕跡的糅雜那些不會被時代拋棄的東西。比如太史公在寫《史記》時是有明顯的好惡的,力捧迷路侯,黑我衛、霍,但是他的那種情感傾向,即使放到今天,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史記》仍是一部非常偉大的著作。
而吳晗先生將革命、建國時期的一些東西刻意的投射到作品中去,幾十年后,時過境遷,就變得太過好笑和荒唐。
來幾段。
“這一切,蒙古貴族心里明白、害怕,臉上雖然擺出一副狠相,骨子里卻正在怕得發抖。怕什么呢?怕人民有組織,怕人民有團結,一句話,害怕人民有力量。”
“彭瑩玉可以說是典型的職業革命家,革命是一生志業,勤勤懇懇播種、施肥、澆水、拔草。失敗了,研究失敗的教訓,從頭做起,絕不鞠躬,絕不肯占有所播種的果實。”
讀書讀得好好的,冒出來這種話,鬧心不鬧心?
身處特別時期,并不是寫出這種東西的借口。同時代的其他大拿也很多,寫出來的書就很正常。我想問題還是出在作者的三觀上,假如三觀正一點,分清歷史與政治,不在書寫歷史時過于追求其他目的,或許這本書原本可以是一部非常值得尊敬的作品。
朱元璋傳記讀后感篇5
海子說,沒有絲毫的寬恕和溫情:秋已來臨。雄主的深心你若懂,又何必揭之昭昭。老子有言: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毛公深諳明帝王之道。主上當朝,大有太祖遺風。書生縱筆行文,直指圣意,豈不出人命?
書生是一種性格,而不是一種職業。百無一用是書生。帝王的心態可是一般書生可以揣測,看得太明白,揣測的太準,難免讓當世的帝王心悸。
還好,看的是49版,而非64版。15年間的肅殺之氣讓這個以前仗義執言的才子學者徹底蛻變成了戰戰菁菁的為工農為階級服務的小小螺絲釘。慘死獄中又是多少那個時代學者的共同下場。當他們放棄自己的信念,這已經是最大的犧牲和退讓,也是最悲慘的下場。不同的歷史時期,相同的歷史悲劇。
吳晗治學嚴謹,文筆生動,由此書可見一斑。那日深夜讀到鄱陽湖之戰的時候,窗外的大雨也正下的酣暢過癮。戰船和呼號的聲音幾乎穿越了六百五十五年的時空,盡在耳畔。眼前戰火一片,鐵血盔甲,策馬奔走,直指皇權。戰栗,恐慌,偽裝,逃避。。。勝負在次一舉,可是守業之路卻永無盡頭。從來就沒有什么固若金湯、永恒保鮮的皇權,也從來就沒有一勞永逸的固守之術。很多事情就是,開始了就再也停不下來。
一段無法概括的過去,讓我們如何去評價?美人遲暮,英雄末路,總是唏噓。而后,只能在歷史的洪荒里默默前行,尋一絲希冀,爭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