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讀后感600字
初三讀后感600字【篇1】
看讀者,其實早已經成了我的一種習慣,與其看一本厚厚的書,我更愿意看讀者,一篇的故事,每次晚飯后隨手翻閱,細讀,對于親情,生活,人生,會有種種理解,在物欲橫流的當今社會,它像一股清泉,凈化著人們的心靈,讓我們懂得去關注親情,珍惜友情,一篇睿智的文章,給我鼓勵,看一些漫畫,幽默故事,讓我開心,啟迪心靈,給人以愛心,正義,純真的引導和熏陶,使我們充滿了一顆顆感恩的心。
在無數個與讀者相識的日子里,真,善,美在我的心底里升華成了一輪明月,一盞香茗,《讀者》有一種神奇的,潛移默化的力量,讓我感受到了“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精神力量,鼓勵我“上帝關了一扇門,同時也會打開一扇窗,讀《讀者》這里有的是一片凈土,陽光,干凈的空氣。
《讀者》是本感人至深的雜志,也是給人深刻教訓的雜志。
初三讀后感600字【篇2】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是出自北宋范仲淹筆下《岳陽樓記》的一句名言,意為“在天下人憂慮之前先憂慮,在天下人快樂之后才快樂”。范仲淹被貶出京,面對萬頃洞庭,把個人“寵辱偕忘”,這是多少仁人志士慷慨激吊的感慨,是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的體現,也表現出他高尚的愛國情操。
蘇武牧羊,歷盡千辛萬苦。忍辱負重為什么?還不是因為蘇武胸懷為國分憂、為國持節的信念,才不顧個人悲慘的境地。他那種博大胸懷值得子子孫孫發揚廣大。社會發展了,歷史背景不同了,但“先天下之憂而優,后天下之樂而樂”,即“為人類美好理想在先,以苦為樂”的人生觀,仍是我們民族的主旋律,也仍是我們青年一代的理想。一代偉人周恩來在國事危殆,外侮日亟的情況下,從小就樹立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志向, 他以天下為己任,甘心為“面壁十年圖破壁”,把自己的的前途命運緊緊聯系在—起,為國為民奮斗—生,贏得了人民的敬仰和愛戴。
今天,祖國現代化建設突飛猛進,現代化的美好生活向我們每個人招手,而孔繁森卻毅然拋開繁華都市,奔赴祖國那塊貧瘠的土地,心甘情愿地向這塊土地灑去一腔熱血,他是我們新時代的“以天下為己任”的典范。為了藏族同胞,他可以取消回家探親,可以把自己的工資送給藏族老大娘,其至可以不顧自己的病痛,為了那一方水土,為那里的同胞,他把有限的生命化為無限的精神動力。生命不息,戰斗不止,鞠躬盡瘁,死而無憾。
今天,我們吟誦“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之樂而樂”這句千古名言,就是要以天下為先,以人民為先,不為一點成績而沾沾自喜,不為一點挫折而垂頭喪氣,我們只有勇敢地肩負起民族振興的擔子,才無愧于歷史,無愧于先烈,無愧于明天!
初三讀后感600字【篇3】
每當夜幕降臨,在燈光下讀書和寫作業時,我就會想起一個人,那就是《燈光》這篇文章中的主人公郝副營長。
戰斗前夕,郝副營長正倚著交通溝的胸墻坐著,他輕輕地劃燃火柴,借著微弱的亮光看擺在雙膝上的一本破舊的書,深情地對戰地記者說:“趕明兒勝利了,咱們也能用上電燈,讓孩子們都在明亮的燈光底下學習,該多好呀!”半個小時以后,戰斗打響了,郝副營長為了在漆黑的夜里給尋找突破口,劃著火柴點燃的那本書,讓戰士們沖進了圍墻。戰斗勝利了,可是郝副營長因為暴露了自己,被敵人的機打中了,這位年輕的英雄,為了讓孩子們能夠在電燈底下學習,犧牲了自己的生命,他卻沒有來得及見一見電燈……
這是一個多么感人而真實的故事啊!記得讀篇文章時,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淚。我們的童年是金色的,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陽光下健康成長。我出生在新中國,吃穿根本就不用發愁,每天和同學們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聽老師講課。在我的房間里,有臺燈、壁燈,還有吊燈,讓我的學習、看書,感覺到十分舒適。真是不讀不知道,一讀才知曉,那普普通通的“燈光”里還有這樣一個驚人動魄、感人肺腑的故事呢!
類似郝副營長那樣的英雄,何止一個呢?我終于明白,今天美好的生活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如果我們不好好學習,怎么對得起他們呢?21世紀是知識科技競爭的年代,我們只有好好學習,將來長大了才能報效祖國,才能告慰長眠在九泉之下的先烈。
“燈光”如航標,指引著我的人生方向,郝副營長的光輝形象永遠銘刻在我的心中!
初三讀后感600字【篇4】
重溫了一遍《老人與海》,平添了幾分感慨,對人生的真諦多了些追問。
整個故事敘述的就是關于一個遭遇命運捉弄的古巴老漁民-圣地亞哥的故事,故事中還有關愛他的一個男孩。
老漁民年輕過,愛過、出眾過、幸運過,歲月帶走了主人公飽滿健碩的肌膚,卻無法帶走他英武的體格,帶不走他內心的高貴,更帶不走他的勇猛頑強。鎮上小男孩對他的深情和關愛,這人間寶貴的真情是老漁夫挑戰生命極限生存下來的精神支柱。
交上背運的老漁民在近海一直無法捕到魚,于是他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判斷,決定勇敢地獨自一人去更遠的海域捕魚。歷經了常人無法容忍的千難萬險,老漁民不斷地挑戰自己身心的極限,終于捕獲了一條巨大的“登多索鯊”-他有生以來見過最大的一條。
他這么喜愛這條魚,覺得他們之間有那么多的相像。“它是靠吃活魚維持生命。它不是食腐動物,也不像有些鯊魚那樣,只知道游來游去滿足食欲。它是美麗而崇高的,見什么都不怕。”這些話勾勒出老漁夫所欣賞的為人準則:光明、磊落、英勇和高貴。
正如老漁民所想的:每樣東西都殺死別的東西,不過方式不同罷了。捕魚養活了老漁民,同樣也快把他害死了。現在,我們人類大量地開發自然資源,假若我們不帶著對自然的愛任意開采,結果會不會也害死我們人類自己呢?
老漁民的所作所為不正代表了人類在自然界的行為嗎?他所思所想也不正是我們人類精神經常所至的嗎?
雖然,最后人們能看到的只是那登多索鯊魚的大尾巴直豎在小船船梢的后邊,魚赤露的脊骨像一條白線,還有帶著突出的長嘴的黑糊糊的腦袋,而在這頭尾之間卻一無所有。但是,人們仍能如此真切地感受到這條魚的偉岸和捕魚者的力量,令明者震撼!
“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老人最后說的這句話富含哲理。就如音樂大師貝多芬所說“我可以被摧毀,但我不能被征服”.這些不能被打敗的是勇氣,這些不能被征服的是高貴。更令人深省的是:那男孩使得老人活得下來!“愛”是人類生存下去動力!
初三讀后感600字【篇5】
晚上,我坐在床頭看了一本很感人的書,是從班級后面的圖書館借的,這本書的名字叫《簡愛》。女主角的名字就叫簡愛,她的命運本是悲慘的,但偶然的機會他進入了一個慈善學校,在那里學習了六年,擔任了兩年的教師。她父母雙亡,好心的舅舅義務撫養她,但舅舅去世了,舅媽就對他不屑一顧,她的表哥一直喜歡罵他,還會毒打她,有一次真的差點把她給打死因為求職,來到了桑菲爾德府,當起了一個活潑可愛7歲女孩的家教。之后又發生了許多的事情,簡愛上了這個莊園的主人。
后來他們相愛了,決定結婚之時,簡被一個噩耗嚇到,羅切特先生(莊園的主人)居然有一位妻子,而且還沒有死,簡和羅切特的婚姻是不合法婚姻。他的那個為妻子遺傳他母親是個瘋子,也是個酒鬼,他們一家三代都是白癡或瘋子!再后來,簡過上了地獄般的生活,他不知道去向何方結果被沼澤山莊的人收留了,之后又經歷許多事情,見還是重新回到了羅切特的懷抱。
我覺得這個故事是凄美,幸福的,雖然也有許多不順的事,結局總歸是美好的,男主角和女主角還是在一起了,他們的愛情也很純潔,相貌雖不是那么華麗,但愛情是華麗的,共同經歷了風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