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與超越讀后感心得體會
最近,讀了一本書,《自卑和超越》頗有感觸。本書闡明了人生道路和人生意義的通俗性讀物。但通俗中包含著極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學術價值。在《自卑與超越》中,作者提出的觀點是: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沒有一個人對其現時的地位感到滿意;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關鍵在于正確對待職業、社會,在于正確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嬌縱、被忽視的兒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錯誤的道路;家長和教師應培養他們對別人、對社會的興趣,使他們真正認識“奉獻乃是生活的真正意義”。這樣,他們就能夠從自卑走向超越。
自卑,顧名思義,主體自己瞧不起自己,它是一種消極的情感體驗。在心理學上,自卑屬于性格的一種缺陷,表現為對自己的能力和品質評價過低。自卑和自滿正好是兩種完全相反的心理品質,卻都是年青人常有的心理表現。 自卑的前提是自尊,當人的自尊需要得不到滿足,又不能恰如其分、實事求是地分析自己時,就容易產生自卑心理。一個人形成自卑心理后,往往從懷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現自己的能力,從怯于與人交往到孤獨地自我封閉。本來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目標,也會認為“我不行”而放棄追求。他們看不到人生的光華和希望,領略不到生活的樂趣,也不敢去憧憬那美好的明天。
雖然,我們無法成為一個沒有缺點的“完人”,但可以變成一個身心健全的人。防止自卑心理的產生,有了自卑也應當正確對待。這樣我們才能健康、更好地發展。
這本書讓我努力從自卑中走出來,讓我知道了改變的方向,下一步就是邁出艱難的一步改變自己。我要從自卑中走出來并且要超越自己,實現自己的價值。
其實,在平凡的世界之中,你會發現你并不平凡,其實你會發現你可以成功,相信自己,才能超越未來,終有一天你會有屬于自己的一片藍天!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心得體會篇2
《自卑與超越》是這么告訴我們的:"只對賺錢有興趣的人必定會和合作之道背離,而只追求他自己的利益。如果‘賺錢’是他的唯一目標,而其社會興趣又付之闕如,那么他就沒有不能用搶劫或者欺詐來獲得錢財的理由。即使情況不是這么極端,他賺錢的目標中還包含有少量的社會興趣,那么他雖然已經腰纏萬貫,他所作所為對于別人仍然毫無益處。"阿德勒認為,人需要有從屬感和社會興趣,作為團體的一份子,愿為人類幸福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這才是正確"生活意義"的共同尺度。
在這個斑駁陸離的時代,成功學大行其道,大部分人必定聽過這方面的雞湯,那么"別人的故事"是否值得學習并且具有可復制性呢?以上海金融圈為例,(本文來自于范-文-先-生-網)西裝革履行走在陸家嘴的某個大廈中,化著精致的妝容,從事著上億的投資項目,談論的都是國內外宏觀基本面的經濟形勢和行業圖景,這樣聽起來不錯的工作環境大概是眾多經管類專業學生向往的生活。但是,一些研究生一踏入這些金融機構,卻發現事實好像不是那么美好。除了一些中后臺的工作可能不需要加班,那些令人神往的券商、投行變成了一座座圍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去。工作內容單一,加班到89點算比較早的下班時間,沒有人給你規定準確的休息時間,但是你需要完成每天每周的工作任務。羨慕新財富榜單前三的證券分析師,年收入成百上千萬,那么得認清20h的作息時間,羨慕阿里巴巴程序員薪資水平高,福利待遇優厚,那么得服從半夜三點半下班回家的加班制度。所以,薪資待遇真的只是就業的一方面因素,但絕對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每一個人都應該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心得體會篇3
在《自卑與超越》這本書的最開始講到的是生命的意義,在社會情感這一小節中有這樣的一段話:只有當一個人的生命被其他人認為是舉足輕重的時候,他才有可能被稱為“天才”。在這樣的生命中所傳達出的意義總是告訴人們:“生命,就意味著做出貢獻”,但凡能夠處理好人生問題的人,其所做所為無不傳達著這樣一個信號,即他們仿佛已經透徹地、自然而然地理解了生命的意義,懂得最根本的東西在于對他人的關注以及集體協作。他們所做的任何一件事看起來都符合人類的群居本性,在遇到困難時,他們會努力尋找不損害他人的方式來加以解決。
我非常認同這樣的觀點,在我們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幫助他人不求回報會讓自己快樂,其實付出了一定是會有收獲的,不管是同事的一句謝謝,或是一個微笑,都是對我們自己的一次肯定,而其他人的肯定會增加我們自己的自信心,減少我們的自卑感。在我們工作中遇到困難時,我們應該努力尋求不損害他人的方式來加以解決,而不是以損人利己的方式達到自己的目的。在學校這個相對簡單、純凈的環境里,老師天天和純真無邪的學生在一起,我們的人際關系本身就簡單了很多,我們必須對自己的生命負責,我們是自己行為的主宰,如果有什么需要除舊布新的,那也只有我們自己能夠完成,無需他人。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心得體會篇4
自卑情結是指一個人在意識到他要面對一個他無法解決的問題時,表現出的無所適從。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更優秀,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
自卑感的補償是優越感。人人都在追求屬于自己獨有的一種優越感。它取決于人們賦予生命的意義,這種意義不單單是浮于表面,而是體現在一個人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模式上,它像一個獨特的生命基調貫穿人的一生。
我們時常會說,我感到自卑,但是好像沒有仔細去思考過自卑來自于哪里,怎么表現,如何克服,怎樣補償,什么程度的解決才是真正的消除自卑感。
我的感受,自卑更多的是一種情緒,落實到行為表現就是畏懼和逃避。很多時候不明白自己為什么會有某種下意識的反應,在看書的時候才恍然大悟。
《自卑與超越》書中說,當一個人失去自信,認為不可能通過腳踏實地的努力克服自卑的時候,他將走向一個反面,就是沉醉于一種優越感中,強迫自己認為自己有優越感。這樣不但不利于自卑的克服,反而使自卑感不斷增加。看到此處才第一次認識到,我的幻想來自何處。
原來幻想來自于,我不愿意承認自己不行,我要在自己構建的世界中,接著做自己的中心,做一個永遠不會失敗的成功者;或者我不能通過一步步的努力獲得改變,或者這種改變實在太慢,我渴望盡快的脫離某種不喜歡不舒服的情緒,只能在自己幻想的美好中得到一時的安慰。而脫離了實際生活的幻想,卻一點點偷走我面對現實的勇氣,這份不能實現的超現實的優越感,讓我愈發的自卑和難過。
我總是在幻想和現實巨大的差距中撕扯,卻從來沒有想過為什么會這樣?看到書中的解釋才明白,原來自卑情結早已深入我心,卻用另一種表現方式表達出來。那些我不愿意承認的卑微,深深的埋在我高傲的姿態中。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心得體會篇5
嗯,我自卑過,也將一直自卑下去,仿佛一種習慣,沒有他,反而不知道去哪里。
我知道我自卑已經很久了,但是真正的去了解自己的狀況,還是從讀了阿爾弗雷德的《自卑與超越》開始的。怎么講呢,很多學心理的不是想弄清楚整個人類的心理狀況是怎樣的,也不是想糾結于感覺知覺記憶這些實驗內容,而是想解決自己的問題。
書中講,人自卑的一個因素是生理缺陷。我想我是有的。小時候,我比較好強,認為別人有的,我也應該擁有,但是別人都長得很高,而我不是。身高的問題困擾了我很久很久,以至于我覺得大學特別滑稽的是全模擬隊個頭1米92的大懋和我一個宿舍。這樣的心理路程你們不懂,為了上課能和他們一樣快,我簡直就是在跑。究其原因,自卑來自比較,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比較的標準又都來自于社會的共識,所以啦,有社會就有自卑。雖然文中講的是個體心理學,但是怎么能逃脫社會的污。
社會這個污妖王產生了太多的壞水。比如貧窮,曾今有一年春節,家里都買不起取暖的煤炭了。那時候感覺無助到極點,自卑到骨子,也發奮的去努力,只為改變。所以說,自卑也是人們超越的一種動力來源。有人會說,你因自卑而做的努力是為了追趕,而不是超越。我想說的是,我們所想要超越的是曾經不堪的自己。每個人的發展,都需要原始積累,有人有錢,有人有知識,有人有一些意想不到的資源,對于沒有傘的孩子,只能是努力奔跑。
是啊,不向前奔跑,哪還有退路。有時候,最簡單的不去自卑的方法就是不去比較,有人選擇避開眾人,兩耳不聞式的讀書、封閉自己的交際圈,尋求短暫的平靜,但這就像毒癮,一次一次的將你吞噬,有人從人根本的心理上去解決,超脫自然,別人所謂的出世吧!我有時候選擇阿Q精神勝利法,哄哄自己的內心,讓他安靜,有時候直面現實-------我雖然個頭矮,可我身上的擔子重啊。磨練的就是一種心境,這種時候,最可怕的不是程度有多深,而是觸底沒?大家都知道否極泰來。幸好,在這種心境的騰挪輾轉的時候,我看到了自己內心的自卑根源,我開始學著去解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