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與超越讀后感心得體會
在這個斑駁陸離的時代,成功學大行其道,大部分人必定聽過這方面的雞湯,那么"別人的故事"是否值得學習并且具有可復制性呢?以上海金融圈為例,(本文來自于范-文-先-生-網)西裝革履行走在陸家嘴的某個大廈中,化著精致的妝容,從事著上億的投資項目,談論的都是國內外宏觀基本面的經濟形勢和行業圖景,這樣聽起來不錯的工作環境大概是眾多經管類專業學生向往的生活。但是,一些研究生一踏入這些金融機構,卻發現事實好像不是那么美好。除了一些中后臺的工作可能不需要加班,那些令人神往的券商、投行變成了一座座圍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去。工作內容單一,加班到89點算比較早的下班時間,沒有人給你規定準確的休息時間,但是你需要完成每天每周的工作任務。羨慕新財富榜單前三的證券分析師,年收入成百上千萬,那么得認清20h的作息時間,羨慕阿里巴巴程序員薪資水平高,福利待遇優厚,那么得服從半夜三點半下班回家的加班制度。所以,薪資待遇真的只是就業的一方面因素,但絕對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每一個人都應該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心得體會篇2
本書第一章《生活的意義》是全書的綱領,也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理論核心。提出了人們生活中的三大問題:職業、社會(既與他人的關系)和性(既為愛情和婚姻)。每個人都要面對這三大問題,而由此作出的反應表現出他對生活意義的最深層的感受。他分析了人們各種錯誤“生活意義”的共同尺度:缺乏從屬感和社會興趣,過度關注自我,和正確“生活意義”的共同尺度:有從屬感和社會興趣,作為團體的一份子,愿為人類幸福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這一觀點,本書編譯極為欣賞,他在代序中寫到:在一個物欲橫流、精神匱乏的年代里,阿德勒的心理學猶如浸入沙漠的一縷甘泉,讓人重新體味到人生活的意義和價值絕不僅僅是金錢、物質和泛濫的私欲,它還有更廣闊的,也更令人神往的精神園地。阿德勒在書中認為“自卑感”在生活中時刻都有可能產生,象先天的生理缺陷、人在面對現實社會產生的不完滿、不得志、比別人差時的情緒。他認為有這種情感是很正常的,并不是病態的,關鍵是如何對待這種自卑。是利用自卑來逃避現實還是克服并超越自卑,由此而形成截然不同的生活風格。
如果敢于正視自卑,會激發人的創造性力量,成為奮發向上的巨大動力。在達到新的境界后,又會發現新的自卑,于是向新的優越目標前進。這樣,在自卑與優越的距離不斷接近而又拉開的過程中,人便不斷地完善自己,這一過程永無止境。由此,阿德勒認為,全部人類文化的動力都建立在自卑感之上。這一觀點與弗洛依德認為性本能是人類進步的動力是相左的。
阿德勒還提出了“生活風格”這一重要概念,它是指一個人的生活目標,對自己和世界的看法以及他實現生活目標的方式。人在他的思維、情感、行動中處處體現著他獨特的生活風格。“生活風格”是阿德勒治療心理疾病患者的一把利器,他通過對病者生活風格的分析,(主要有三種途徑),幫助病者找出產生這種錯誤生活風格的根源,讓他去正視、了解它,并讓病者作出新的生活選擇,形成正確的生活風格。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心得體會篇3
在書中我的確看到了阿德勒對于【自卑】成因的各種解讀,但【超越】我并沒有get到。或許是我理解力不強,只能說這本書與我的預期相差太多。
整本書下來,阿德勒一直在強調合作他人和奉獻他人的重要性。似乎唯有做到這兩點才能解決自卑帶來的問題。可我卻覺得他對于自卑并不是那么的了解。
他童年時期因為身體不健康也曾內心自卑過,后來經過自己的努力他成功的克服并在自己的領域取得了不菲的成績。當然,那些曾經諷刺挖苦過他的人算是他前進的動力。
對此,我只能說,他,并不曾經歷過自卑。真正自卑的.人,是不會因為他人過分的言語和行為而奮發圖強的,相反,他們會認同這樣的觀點,即使這些觀點與實際情況不符,但自卑的人會無底線的全盤接受并且還深以為然。
自卑的人是無法和人合作的嗎?是不愿意對他人奉獻的嗎?并不是的。越是自卑的人越是想盡辦法融入社會融入自己所處的團體,他們渴望成為其中的一員,但結果往往不太盡如人意。
為什么?因為周圍的人并沒有那么多的耐心和寬容。很多時候,自卑的人并不是能力有所欠缺,舉個例子,如果一個自卑人在某方面的能力為10,讀后感.因為自卑的心理他往往發揮出來的只有2,落在他人眼里這就是無能的體現,他無法得到認可和信任,再加上他會毫不猶豫的相信別人對于他的不客觀的評價,就這樣循環往復最終成了死循環。
不能否認的是,凡是與神經官能癥扯上關系的人都與童年不太愉快的經歷有關。心理學發展至今,還是有大部分停留在對結果成因的分析,很少有人會去做預防工作。而對于急于擺脫過去傷痛的人來說,渴望的并不是我為什么得病,而是我應該如何自我治療。畢竟神經官能癥與身體上的疾病很不同,各種醫學手段只能作為輔助,真正的關節在于患者自身的覺醒。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心得體會篇4
文:阿愚;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派的創始人,我曾不止一次從他人口中聽說過他的大名,于是在友人的推薦下我拜讀了這部作品。這本書我讀到一半就讀不下去了。總感覺邏輯上不太順,似乎是作者想到哪里就說到哪里的。
最重要的是,文不扣題。在書中我的確看到了阿德勒對于【自卑】成因的各種解讀,但【超越】我并沒有get到。或許是我理解力不強,只能說這本書與我的預期相差太多。
整本書下來,阿德勒一直在強調合作他人和奉獻他人的重要性。似乎唯有做到這兩點才能解決自卑帶來的問題。可我卻覺得他對于自卑并不是那么的了解。
他童年時期因為身體不健康也曾內心自卑過,后來經過自己的努力他成功的克服并在自己的領域取得了不菲的成績。當然,那些曾經諷刺挖苦過他的人算是他前進的動力。
對此,我只能說,他,并不曾經歷過自卑。真正自卑的.人,是不會因為他人過分的言語和行為而奮發圖強的,相反,他們會認同這樣的觀點,即使這些觀點與實際情況不符,但自卑的人會無底線的全盤接受并且還深以為然。
自卑的人是無法和人合作的嗎?是不愿意對他人奉獻的嗎?并不是的。越是自卑的人越是想盡辦法融入社會融入自己所處的團體,他們渴望成為其中的一員,但結果往往不太盡如人意。
為什么?因為周圍的人并沒有那么多的耐心和寬容。很多時候,自卑的人并不是能力有所欠缺,舉個例子,如果一個自卑人在某方面的能力為10,讀后感.因為自卑的心理他往往發揮出來的只有2,落在他人眼里這就是無能的體現,他無法得到認可和信任,再加上他會毫不猶豫的相信別人對于他的不客觀的評價,就這樣循環往復最終成了死循環。
不能否認的是,凡是與神經官能癥扯上關系的人都與童年不太愉快的經歷有關。心理學發展至今,還是有大部分停留在對結果成因的分析,很少有人會去做預防工作。而對于急于擺脫過去傷痛的人來說,渴望的并不是我為什么得病,而是我應該如何自我治療。畢竟神經官能癥與身體上的疾病很不同,各種醫學手段只能作為輔助,真正的關節在于患者自身的覺醒。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心得體會篇5
第一次開豆瓣,第一寫讀書感受,以前也讀書,但是從來沒有寫過讀后感,以至于讀完之后也就完了,沒有過多的去思考。由于學的工科,也有好多年沒有寫過文章了,感覺自己的寫作能力退化的厲害。希望以后可以多讀書,多寫書評,多練習。
《自卑與超越》這本書花了5天的時間讀完,當然,讀的也很粗糙,里面的好多東西理解的也不透徹。這本書講人類個體心理學,是我讀的第一本有關心理學的書。感覺是一本心理學的科普書,它講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生活的意義、記憶、夢、家庭的影響,學校的影響、青春期的引導、職業問題、愛情與婚姻等方面。
在剛開始讀的時候,作者說人生的意義在于奉獻與合作,剛開始對于這個觀點是不贊同的,也是有疑問的,然后抱著這個疑問繼續讀下去,發現確實不管是我們的生活還是工作,處處離不開合作,我們與同事的合作,與學生的合作,與父母的合作,與愛人的合作,以及在社會的中與陌生人的合作。而之前對于奉獻的理解過于狹隘,奉獻不僅僅是偉人為人民、為國家做的大事兒才叫貢獻,我們的祖先為我們創造的如此優越的生存條件何嘗不是一種貢獻,而我們的父母為我們的成長所付出的又何嘗不是一種貢獻,我們對身邊的環境的愛護更何嘗不是一種貢獻。
在書中作者講述為什么我們會做這樣或者那樣的夢,是因為現實生活滿足不了我們的需求,這個觀點我還是抱有懷疑的態度。
還有家庭、學校對于每個小孩成長的影響,這對于以后的育兒還是有一些幫助的,但是不可照搬,有些觀點還是不能認同,可能這本書也比較久遠了,里面的一些觀點比較老舊。學校的影響可以幫助我作為一個老師去理解學生的心理,可以更方便的去管理班級。
在對于愛情和婚姻的描述我還是比較認同的,婚姻是一種合作關系,沒有地位之分,確實如此,在兩個人的婚姻世界里應該是平等,互相尊重對方的。
總的來說,《自卑與超越》這個本講的反而不是講什么是自卑,怎樣去克服自卑。而是一本講述了生活的各方面,讓我們知道,為什么人有時候會有這樣或那樣讓人不理解的行為,講的不是很深入(估計太深入我也會看不懂),對于我們以后為人父母,與人相處會有幫助,當然里面的一些觀點我們還是要自己去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