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改變作文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所作為,在學習上考出一個好成績。但孩子一考差,家長們就打就罵,我的鄰居也是這么一個家長,但有一件事改變了她的所作所為,想知道嗎?讓我來慢慢給你講。
自從小蔭轉到鯉城的一所實驗學校讀書后,成績就不如以前好,她媽媽以為是高年級組了,試卷變難做,就沒當作怎么回事。這學期開學后的幾個單元,她的成績老下降,她媽媽急了,打了她罵了我。有一次,她語文考了88分。回到家里,她把試卷拿給她媽媽看。我想:這次她肯定逃脫不了一頓打了。果真如此,她媽媽走了出來,拿了根棍子出來。先是雙手插腰,怒目圓睜,把她罵了個狗血淋頭,越罵越生氣,順手一巴掌送給她,打得她頭昏腦漲。我真覺得她好媽媽像是開元寺大門內那四大金剛其中之一。
后來她媽媽拿起棍子狠狠地抽打她的雙腿,疼得她大哭大叫。她越哭,她媽媽越生氣,反而打個不停,打得她媽媽手酸了才停下來。我知道她媽媽平時對她最好,不會打她的,罵兩下子就完了,沒想到她媽媽這次真的打了她,她哭了,很久哭得好傷心,她伸手招架手臂都被她媽媽打得一塊青一塊紫的。哭的時候,她狠死了她媽媽,什么“打在兒身上,痛在娘心上”這句話,根本就用得不對,應該是“打在兒身,笑在娘心。”
晚上,她睡時,被子掉在地上,她冷得直打哆嗦,但又懶得去撿被子,倦成一團。以前每次晚上,她媽媽都檢查她有沒有踢被子,今天也一樣,她媽媽檢查時,看見她的被子掉了,把被子撿了起來,給她蓋上,還吻了她一下,她假裝睡著,覺得那吻好甜好甜。心里對她媽媽的恨也煙消云散了。
又一次語文單元考試,她也考得不是很好,她把試卷拿給她媽媽看。她媽媽看了,溫柔地對她說:“沒關系,下次再努力。”說完,不但教她改正錯處,還給我講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叫她好好讀書。聽了她媽媽的話,她想:“一定要爭氣,考出好成績給她媽媽看。后來,她上課更專心聽講,積極思考與發(fā)言,作業(yè)認真做。就在這一次第四單元考試,她考出了98的好成績,她媽媽也溫柔地笑了。她不明白她媽媽怎么會變成怎樣。
后來,阿姨給她講了,原來她媽媽是看《知心姐姐》的書,才變成這樣。現在,她真喜歡這“新媽媽。”
經過這件事后,我要警告各位家長,不要用高壓的手段來威脅孩子們,應該多鼓勵他(她)們,才會使他們進步。
話題改變作文篇2
當面對大海,我們該怎么辦?潮流時刻會涌來,時尚、流行的玩意兒朝我們一股腦地傾瀉下來。信息時代的高頻波濤沖著我們怒吼———“誰不懂電腦,誰會被淘汰!”娛樂的漩渦向著我們叫囂———“周杰倫也不知道?你落伍了!”……老人們躲到了高地上,而我們這些風華正茂的年輕人無疑被推到了前排。面對大海的巨浪,我們只能往前沖;面對海嘯,也許只有一種方法可以逃生,那就是———潛下去!
海里很雜。這里的“雜”,并非貶義而是中性詞。我們知道有個叫袁隆平的,搞出了雜交水稻,我們對其贊許一番,然后置之一旁。同時,我們看到《河東獅吼》里“蘇勇邦”在“演詞會”上把“水調歌頭”唱得亂七八糟時,可以一邊笑一邊說:“經典!”并且可以守著電視,認認真真地看完改得面目全非的《西游記》、《封神榜》,還津津有味。我們提倡“去其糟粕”,可是有人回答:我們很忙!
我們很忙。我們正在拼命地為了一些東西忙,很有著科學家們的刻苦精神。忙里偷閑娛樂的東西還要自己細細地篩選?饒了我們吧,我們要看我們自己喜歡的。我們不愛看說教的、動作僵硬的卡通,我們愛看畫面精美、情節(jié)跌宕的;我們與其看那些艱深的名著,還不如看那些唯美柔情的韓劇、言情小說;聽古典音樂多沒勁啊,松松垮垮沒個完了,還不如R&B、嘻哈來得刺激呢。我們忙太多了,讓我們休息休息吧,不要辨別什么了。
等到忙完了,浮到海面上來,才發(fā)現什么都沒有了。
引用一句《笑傲江湖》里令狐沖的話:這個世界都在改變,我們沒有辦法,只好改變自己。令狐沖的改變,并不是妥協。
我們并不一定要追趕著潮流,完全可以做自己;并不是一味地學著人家的樣兒,完全可以做更“高級”的事。
改變自己,使自己有高尚的品行,而不是只知“忙”。
改變自己,使自己有愛國的情操,而不是“愛大米”。
改變自己,使自己有出色的修養(yǎng),而不是只看搞笑和言情。
改變自己,讓自己有鶴立雞群的素質,如今個性也是潮流,像這種特點,無疑是最“in”的。
周圍的一切,正在對我們的成長形成影響,而它們常常是負面甚至頹廢的,真是“一點技術含量也沒有”。但只要改變自己,我們一樣可以擁有過人的氣質。否則,“后果很嚴重”。
話題改變作文篇3
臘梅開放在寒冬,并不是因為它堅強,而是為了生存。是寒冬選擇了它,而不是它選擇了寒冬。如果活在夏季,它注定會迅速凋零,消散于空氣。
人又何嘗不是呢?一個人,沒有自己的花期,只能去適應,如果終究還是無法融入這個社會,那么只能和花一樣,葬身于塵土。即使活著,也無法避免痛苦。
改變自己,或許很難,而相對于改變世界而言,太簡單了。
武則天,這個中國的女皇帝,她之所以擁有了改變國家的權力,是因為她有改變自己的能力。曾經,她不過是一個徒有美貌毫無才學的才人,失寵卻讓她懂得了“以才侍君者長,以色侍君者短”這個道理,她努力地改變自己,從一個平凡女子變成一位學者,從一位學者變成一代君王。
她成功,因為她有越人的膽識,更因為她有改變自己的勇氣和毅力。
轉回頭,再看如今。這個新時代里,卻出現了那么多的“啃老族”,他們大學畢業(yè),有不淺的才學,卻樂哉悠哉地躺在家里的沙發(fā)上,吃父母的,用父母的。走出家門,他們變得微不足道,他們嫌工作不好找,工資沒處賺,卻不知道,這個世界哪能一切如他們所愿,沒有好工作就不工作?相信這不是一個好借口。正如《漁父》中所寫:“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這個世界上能有幾個屈原?何況我們國泰民安,也沒見有幾個人會因為失業(yè)而投江葬身于魚腹。工作差而已,又能有更大的進步空間,何樂而不為呢?
世界是一個巨大的染缸,什么顏色都有,平凡的我們,只能竭盡全力去融入,去適應。泰戈爾說:“不要因為你的胃口不好,而去責怪你的食物。”那么,不要因為自身素養(yǎng)不好,而去挑剔你所處的環(huán)境。
人生是一條有很多荊棘的小路,要去折斷它們,只會傷了自己的手,唯有改變自己的路線,繞過去,才能更快地看見陽光。
話題改變作文篇4
人以自我為中心。這個中心有時要改變,有時卻要堅守。
一個哲人說:“一個人賺得了整個世界,卻喪失了自我,又有何意?”由此看來,真正的救世主便是那個擁有堅守精神核心的自我,擁有這個精神的坐標由守住自我,我們就不會隨波逐流,另一個哲人說:“生命如一泓清水,需要流動。”它告訴我們:“我打開心靈的堤壩,融入江海,改變自我,這樣的生命才能得到進一步提升。”世界首富:諾貝爾獎的創(chuàng)立者諾貝爾,先前由一個不太富有的普通人開始,賺錢,攢錢等,最終,他如愿以償,成為大富翁。在他臨死前,他做了一個驚人的舉動:他不是把巨額款項留給他的后代和親屬,而是用他畢生的財富設立一種很高的榮譽獎——諾貝爾獎。而且在各個領域都有,如:文學、化學等。以此來鼓勵在某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人,來造福人類,還以他的名字命名,以此來紀念他。后人更是受益無窮,許多人都把目標定在諾貝爾獎上。而諾貝爾,雖已去世,但他在人生的最后關頭守住了自我,沒忘卻自我。所以,時至今日,人們仍留念和贊揚曾為人類作出貢獻的一個普通人。而他,也將被載入歷史,萬古流傳,其原因是他在最后關頭守住了自我。
而有時,這個中心也要被改變的。有兩個學習繪畫的人在學藝途中將自己的得意之作以1000元的標價出售,他們的第一位顧客均說了一句相同的話:“您的畫怕是值不了那么多吧”?
其中一個人聽了后,認為自己的畫或許真的不值那個價,便降低了要求,以500元售出。至今,他也只是一個三流的畫家,以賣畫糊口,過著流浪的生活。他一直就生活在我們的身邊。而另一個人聽后只是輕輕地將畫撕毀,從此改行,學習雕塑而成為一代宗師。他就是唐代著名雕塑家楊惠之。
所以,保守不是絕對的。人類貪圖享樂和物欲的滿足。他們欲壑難填,無窮無盡的向世界索取,無數的生命卻成了他們手下的冤魂,他們目光短淺,不會改變,殺雞取卵,急功近利,暴殄天物。他們雖是地球的主宰,但他們已成為地球生命健康和諧發(fā)展的障礙。他們留給明天的是“烏云密布”,渾濁的河水,荒漠化的土地和堆積如山的垃圾,他們讓地球變得千瘡百孔,他們……
這種情況下,人類仍一味不固守原則,扔的扔,砍的砍,這樣,忽視了改變,一味的固守,最終,后果將不堪設想。該改變時還得改變。所以往往在某些時候,卻更需要改變自我,稍微的轉變,可能會令你受益無窮,拔云見日,甚至事半功倍。
當你迷惘時,不妨用守住自我或改變自我的方法去解惑,可能會令你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和驚喜,它們可以是契機,也可以是陷井;可以輕松愉悅,也可以漫長深沉;可以荊棘遍布,也可以開滿鮮花。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樣的生命才能被得到進一步提升!
話題改變作文篇5
一棵不知名的大樹,因為改變了自己,讓自己聳立于萬樹之上,才得到人們的賞識;一棵不知名的花朵,因為改變了自己,讓自己綻放五彩繽紛的美麗,才得到人們的贊嘆;歷史人物陶淵明,因為改變了自己,讓自己吧受黑暗社會的影響,才被后人銘記,在歷史的蒼穹中閃閃發(fā)光。只有改變自己,才能走出陰霾。人有何嘗吧不是呢?一個人只有改變自己,才會走出陰霾,盡情讓自己成為一道獨一無二的靚麗的風景線。世界不會因我們而改變,環(huán)境不會主動適應我們,只有我們去改變自己適應環(huán)境,進而取得成功。 日記日記
人有何嘗吧不是呢?一個人只有改變自己,才會走出陰霾,盡情讓自己成為一道獨一無二的靚麗的風景線。世界不會因我們而改變,環(huán)境不會主動適應我們,只有我們去改變自己適應環(huán)境,進而取得成功。
人有何嘗吧不是呢?一個人只有改變自己,才會走出陰霾,盡情讓自己成為一道獨一無二的靚麗的風景線。世界不會因我們而改變,環(huán)境不會主動適應我們,只有我們去改變自己適應環(huán)境,進而取得成功。
蠟梅開放在寒冬,正因為它改變了自己,讓自己編的堅強,才接受了寒冬的考驗,讓自己在百花調零之時戰(zhàn)士自己的風采。人有何嘗吧不是呢?一個人只有改變自己,才會走出陰霾,盡情讓自己成為一道獨一無二的靚麗的風景線。世界不會因我們而改變,環(huán)境不會主動適應我們,只有我們去改變自己適應環(huán)境,進而取得成功。
回望歷史,武則天她之所以有了改變國家的權力;是因為他有改變自己的能力。她曾是一個毫無學問的人,指頭美貌。失寵打他懂得了只有改變自己,才會使自己成功。她從此努力改變自己,從一個平凡打女子變?yōu)橐晕粚W者,繼而又變?yōu)橐淮鳌?/p>
她的成功,因為她有超越人的膽識,有改變自己的勇氣和毅力。
回頭看看自己,常常因為考試失敗而灰心喪氣,常常因為別人的突飛猛進和自己的一落千丈額而無奈的嘆息,雖然我還會在爬起來,但一次次的失敗讓我無法回避。我知道,我這樣下去還是一樣,甚至可能退步,不知所措的我只有嘆息,有一天,不經意間看到了改變自己這幾個字,我便頓悟。我堅信只有改變自己,才能改變未來,要改變自己就要鞭策自己,讓自己努力想成功前進。改變自己,才能不配淘汰,才能讓自己勇闖前方!
變是永恒的法則。改變自己,方可以用拼搏的汗水釀成歷久彌香的瓊槳,方可以用不調的希望和不滅的夢想豬成固若金湯的鐵壁銅墻!只有改變自我,才有成功之時。
話題改變作文篇6
讀了一片文章,是寫《皮鞋的來歷》。本以為是哪個名人得到哪種啟發(fā),發(fā)明了這種東西呢,看了才知道是講這些——
很久很久以前,人們都還赤著雙腳走路。有一位國王外出經過一個偏遠的相見,相見的路面崎嶇不平,而且有很多碎石頭,刺得國王的腳又痛又麻。回到王宮后,他下了一道命令:將國內的所有道路都鋪上一層牛皮。他認為這樣做,不只是為自己,還可以造福與他的人民,讓大家走路時不再受刺痛之苦。
但即使殺盡國內所有的牛,也籌集不到足夠的皮革。而所花費的金錢,動用的人力,更不知多少。雖然根本做不到,甚至還相當愚蠢,但因為是國王的命令,大家也只能暗自感嘆。
一位聰明的仆人大膽向國王提出建言:“國王啊!為什么您要勞師動眾,犧牲那么多牛,差遣那么多人,花費那么多金錢呢?您何不割倆小片牛皮包住您的腳呢?而且所有的人都可以這樣啊!”
國王聽了很驚訝,仔細一想,立刻收回成命,采用了仆人的建議。于是,世界上就有了“皮鞋”這種東西。
給大家講了一個故事。
讀完以后,我有很大的感想——這個仆人的創(chuàng)意多棒呀!所有的路鋪上牛皮—每個人的腳包上牛皮。都是同一個目的,創(chuàng)意不同,結果也就不同。這篇故事后面的警示,或名言是這樣寫的:“想改變世界,很難;要改變自己,則較為容易。與其改變全世界,不如先改變自己。當自己改變后,眼中的世界自然也就跟著改變了。”我很喜歡這段話。
在面對一些事情時,我們每個人的想法都更接近與文中的國王,既然國王都不可能做到讓全國的路上鋪上牛皮,我們又怎能改變心中希望改變的事情呢?既然無法改變世界,我們?yōu)槭裁床桓淖冏约耗?
如果想要老師對自己好,就讓自己努力學習;如果想要同學和你很親密,就讓自己真心對待;如果想要爸爸媽媽對自己放心,就讓自己做事沉穩(wěn)謹慎……
不要妄想改變世界,只能努力改變自己!
話題改變作文篇7
以前只要一提到讀書,我的腦袋就有十個大,但是現在,我卻對它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情感,為什么?因為是它改變了我。
(一)相遇
記得我第一次和書真正相遇的時候,是在某一個暑假里,當時在家里除了吃、玩、睡,實在是沒有什么事想干,媽媽看我在家里閑的難受,買了一本《意林》逼著我看,我不愿意,為此我們還吵了一架,但最后,還是乖乖的去看了。
唉,你還真別說,我就是在這種心不甘,情不愿的情況下于書相遇的。
(二)相處
剛翻開書看著那白紙黑字且又覺得無聊的題目,更是沒了興趣,剛剛看了五分鐘,就出屋想開電腦,媽媽一看這情形,對我劈頭蓋臉的就是一頓臭罵,便又把我關進了小黑屋里看書,我一怒之下竟把書的封皮扯了下來,用眼簡單的掃了一下屋內,實在是沒有什么可以拿來取樂子的,唉,沒辦法,接著看吧。
嘿!你還真別說,這書還真不錯,又看了五分鐘,我就被書中的故事所吸引了,真像書中所說的五柳先生一樣“沒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了”,飯點到了,媽媽叫了我好幾遍我都沒有理她,并不是還再生她的氣,而是書實在是太吸引人了。媽媽看我看的這么入迷,也沒好意思來打擾我。和書在一起,嘿!你還真別說,忒棒了!
(三)相愛
與書相處之后,我便愛上了她,隨著它悲傷的內容而欲哭無淚;隨著它開心的內容而開懷大笑;隨著它氣憤的內容而氣的直踢桌子。我如同和書成為了一體,它開心,我快樂;它悲傷,我流淚;它生氣,我憤怒。
與它在一起的時光很短暫,一下午我便讀完了它,依依不舍的合上了它,發(fā)現它的書皮還墊在我的屁股底下,忙拿出來壓平用膠水小心翼翼的沾上,在心里嘀咕著:真是的,沒事撕什么書皮?真是閑的!
以前的我是一個遇事不會冷靜思考的人,是書讓我學會了思考與冷靜,它不僅教會了我許多人生的哲理,還讓我的只是大大增加,得到了我身邊許多人的信任,是書把我徹徹底底的改變,從它改變的那一個起,我便愛上了它。
話題改變作文篇8
宋朝有個叫陳正之的讀書人,很想使自己成為最有學問的人,就立志要博覽群書。他也確實這樣做了:無論得到什么樣的書,他都要馬上開始讀。而且,他看書看得還特別快,只要一本書在手,他就會一個勁地趕著往下讀,一目十行,囫圇吞棗,廢寢忘食。于是乎,他讀了一本又一本,盡管花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可是效果很差——讀過的書就像過眼煙云,很快就忘記了,幾乎沒有留下一點印象。這使他十分苦惱,一直疑心自己是不是記憶力不好,天生就是個“廢物”。
后來,很偶然的一天,他遇到了當時最著名學者朱熹,就向朱熹請教。朱熹詢問了他的讀書過程之后,哈哈大笑,但還是給了這個讀書人一番忠告:以后讀書不要只圖快,哪怕每次只讀上五十字,重復讀上多遍,也比這樣一味往前趕著讀的效果好;第二,讀書的時候一定要用腦子去想、用心去記,這樣才能達到讀書的真正效果。
陳正之聞聽朱老夫子的指點迷津,一下子豁然開朗:原來啊,他讀過的書之所以記不住,不是因為他的記性不好,而是自己學習目的太不明確,方法也完全不對頭,他僅僅把讀書多當成了讀書長學問的目的和唯一辦法,忽視了對書籍內容的理解和記憶。像這樣匆忙草率地讀書,既不消化書中的內容主旨,又不有意識地進行記憶,他的記憶效果當然是不會好的。
從這以后,陳正之謹遵朱熹的勸告,每讀完一段書,就立刻停下來,閉目想想:這段書講了些什么?有幾個要點?并且留心把重要的內容記住。哦,當時的.紙張可不像我們今天這么便利,記東西大多還是要憑硬功夫——腦子來記的。不過結果還真不錯,經過日積月累,這位陳正之終于成了宋朝歷史上一個很有學識的人。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遇到過陳正之這樣的困惑,都懷疑過是不是自己大腦的某某區(qū)域有了問題,或者是根本就沒有記憶的天賦。讀完以上的故事后,我想,你也該松口氣了:如果人是生而平等的話,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一樣的好記憶力。
通常,在學術界里,我們把確立了明確的目的或任務、憑借意志努力記憶某種材料(訊息)的方法,叫做有意記憶法;相反,沒有明確的目的或任務,也不需要憑意志努力去記憶的方法,稱為無意記憶法。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有意記憶的效果要明顯優(yōu)于無意記憶的效果。如此看來,我們要想展示自己非凡的記憶力,為了系統(tǒng)地掌握科學知識,就必須把有意記憶作為自己學習中的首選記憶方法。
有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請老師給兩個班的同學布置了相同的課文默寫作業(yè),都說第二天要測驗,而且第二天果真測驗了,結果兩個班成績差不多。測驗后,老師又告訴一班的同學,兩星斯后還要就這次作業(yè)再測驗一次;而對二班同學老師沒做任何交代。兩個星期后,測驗又進行了一次。結果可想而知,一班同學的成績普遍比二班同學要好得多(盡管一班的同學在測驗前也沒有做更多的復習)。這說明,并不是一班的同學比二班的同學更聰明、記憶更好,而是由于老師在第一次測驗后,對一班提出更長久的記憶目標要求——兩星期后還有測驗,結果一班同學有意識地“告誡”了自己,這些默寫內容就記得更加長久些了。
所以,我想,我們有必要在學習中要養(yǎng)成一種習慣:嚴格要求自己,給自己明確提出記憶的目標,這樣才能有更好的記憶效果。好記憶力并不難,只要積極改變你自己,誰都能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