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作文素材簡短
2017年,他創立了蘇州市緣躍紙制品有限公司。2020年,工廠年營業額1000多萬元,42名員工中有30人是殘疾人,并且先后有50多名殘疾人在陸鴻這里學到了技術,靠自己的雙手實現脫貧致富。
感動中國作文素材簡短篇2
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號飛船成功著陸,三位宇航員結束了為期半年的太空之旅,終于安全返回到陸地。
在此次航天任務中,翟志剛和王亞平成功完成了出艙活動,為女兒“摘星星”的王亞平是中國女航天員首次完成出艙任務。
而翟志剛2008年,在神舟七號飛行任務中,就圓滿完成了中國首次空間出艙的任務,也是第一位出艙活動的中國人。
更是被稱為“中國太空漫步第一人”。
其實早在1965年,就出現了第一位在太空行走的航天員,當時來自蘇聯的列昂諾夫在天空僅僅停留了12分鐘就返回座艙。
當時我國在航天計劃中,已經把這個目標提上了日程。
但在當年我國航天技術比較落后,直到2003年,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首次進入太空后,我國才開啟了出艙計劃。
在2008年神舟七號飛行任務中,翟志剛通過層層選拔,成功擔任飛船指令長。
2008年9月27日,翟志剛身穿“飛天”艙外航天服,首次完成了中國空間出艙的任務,成為繼美、俄后第三個擁有出艙技術的國家。
看似光榮的背后,所有航天員背后的付出是普通人難以想象的。
翟志剛第一次出艙時,也驚險萬分。
后來翟志剛回憶,首次出艙時,眼前的景象足以震撼自己,他所看到的地球懸在太空里,翟志剛還開玩笑說,當時看著地球,害怕地球也飄走了。
當時我國首次執行太空出艙,全世界的焦點都在此,但是當時卻有一個小插曲。
艙門無法打開,據劉伯明回憶,當時翟志剛用盡了全身的力氣,艙門并沒有打開。
在當時如果艙門打不開,任務是一定完不成的。最終兩位航天員用一根撬棍艱難地撬開了艙門。
艙門的問題解決后,另外一個意外又接踵而來,軌道艙發生了火災警報。
在當時出現“火災”警報對他們而言是致命的,但劉伯明詢問翟志剛是否出艙,翟志剛堅定的決定出艙。
后來就出現了翟志剛在太空中手舉五星紅旗的畫面!
“神舟七號報告,我已出艙,感覺良好!”
實際上,翟志剛的任務是要先取回試驗材料,再展示紅旗,但在當時,他更改了流程,首先展示了五星紅旗。
后來翟志剛回憶到,選擇先展示紅旗,就算他們回不去,也要讓中國的國旗飄揚在浩瀚的太空中!
殊不知,在那一刻,他們已經做好了犧牲的準備!
美國第一位在太空行走的宇航員就是在機艙內出現火災,被大火活活給燒死的。
飛船出現火災是太空中最可怕的事情,不過慶幸的是,當時神舟七號只是報告了火災警報,他們當時檢查了設備,并沒有發生火災。
事后經過分析,軌道艙內的火災警報并不是設備故障,只是虛驚一場。他們最終順利地完成了出艙任務,并安全返回。
“中國太空漫步第一人”翟志剛
來自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龍江縣的一個小鄉村,從小家庭生活非常困難。
父親常年臥病在床,全家靠母親維持生活,雖然家里條件不好,但母親在翟志剛兄弟姐妹6個人的上學問題上,卻毫不含糊。
母親靠著賣瓜子養活著一家人,生活很不容易。
翟志剛很能體會母親的不容易,每次放學都會去幫母親賣瓜子,可就是這樣的一個家庭,在那個貧困的年代,母親將這6個孩子全都送到學校,直到高中畢業。
翟志剛上初中時,就有了一個當飛行員的夢想,他努力學習,直到1985年空軍招飛,翟志剛偷偷報了名,臨走時才告訴家里人。
翟志剛1989年畢業于空軍第三飛行學院,安全飛行950個小時,更是被評為空軍一級飛行員。
在1996年我國招募首批預備航天員時,翟志剛毫不猶豫報了名,并經過層層選拔后脫穎而出,1998年1月5日順利成為我國第一批航天員。
航天員在備戰任務時,有一個訓練項目是失重水槽訓練,航天員需要穿著近160多公斤的訓練服在水下進行模擬失重的訓練,這個訓練及其消耗體力,而且難度也極高。
每次水下訓練長達三四個小時,這些只是其中的一項訓練,不論訓練多苦,航天員們都能堅持下來。
2003年,翟志剛正在為神舟五號備戰訓練時,母親因勞累過度突然臥床不起,兄弟姐妹為了讓翟志剛安心訓練,一直瞞著他母親重病的消息。
同年10月份,翟志剛才知道母親重病的消息,等到他趕回家時,母親已經去世了。并在母親墓前立下誓言,一定要完成飛天夢想,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
最終翟志剛不負眾望,圓滿完成了自己的夢想。
國家的強大才有了“太空漫步”的勝利,背后更離不開航天員們的努力。
感動中國作文素材簡短篇3
今晚,我觀看了20_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典禮,在這次的頒獎典禮中在平凡中堅持,成就了不平凡感動大家,感動中華兒女。
在感動中國節目中,帶領科學家團研究科學家于敏;已退休外交官、放棄在城市生活、到貴州山區支教朱敏才、孫麗娜夫婦;帶領鄉親們啟程為南水北調工程做出巨大奉獻的趙久富;為災區捐款不愿意留真名的普通市民張記清;為了自己兒子跟其他小朋友一樣能唱歌、跳舞,付出了很多母愛陶艷波等。我印象最深的是陶艷波。
陶艷波每天從早到晚,幾乎都要陪伴在兒子楊乃彬一起學習。因為有一次發高燒導致耳膜出血,失去了聽力能力。這給陶艷波和一家人很大打擊。為了給孩子治病,他們走過很多的地方,但醫生的結論始終讓他們失望。她給兒子去學唇語,然后一點點地教兒子說話、識字。就這樣,陶艷波辭職陪著孩子一起上學,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母子一起學習。經過不斷學習,楊乃彬也能比較正常地和人交流。現在他希望通過自己努力來回報幫助他們的人。
看完這頒獎典禮,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一個平平凡凡的人,經過一點一滴,也能變得很偉大,我們要向他們學習,應該做出對社會有用的事,貢獻出自己一份力量。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都是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動的人物。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點一滴的小事感動著我們,也感動著他人。
這些人物襯托著我們中華民族的文明,放飛追逐著我們的中國夢。感動中國,感動我們的心靈。中國夢,凝聚中華兒女的百年期盼,讓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烘托我們美好的中國夢,支撐我們美好的中國夢。
用十大人物去感染中國夢,感染我們視覺,給我們心靈上的洗滌,精華我們的心靈。為了中國夢的實現,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讓我們實現自身解放和自我超越。
感動中國,感動你我,感動中國夢。
感動中國作文素材簡短篇4
“情”與“愛”,是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中劉盛蘭老爺爺讓我體會到的一份平凡卻沉甸甸的感情,這份簡單卻飽含情誼的大愛讓我折服。他的事跡感染了我們有些麻木的內心,勾起了我澎湃的熱血,給予了我們充滿激情的正能量。
劉盛蘭老爺爺以平凡普通的身份做著超凡脫俗的大愛奉獻。他沒有豐厚的收入、沒有富裕的家境、甚至沒有安定的生活,本想在自己的風燭殘年、無力行動時,身邊能有一個照顧自己的人,不至于過著苦行僧般的生活。抱著這樣的初衷,資助行動就這樣自然開始了。但是,人的思想覺悟是在不斷進步的,當看到更多需要資助的孩子時,劉盛蘭老爺爺的大愛之心就自然的爆發了。資助的對象在逐步的擴大,資助的資金也在不斷增長。他開始將自己微薄的工資都捐出去,開始節衣縮食“吝嗇”自己省下錢來捐助孩子,開始將自己的退休金不斷分批捐出,開始蹬著破舊自行車走村串巷撿拾破爛換錢繼續捐助??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無私的奉獻著自己一生,照亮著別人。為了身處困境的孩子們,他可以17年不嘗肉味、可以從來不添一件新衣、可以不顧形象的去撿破爛、可以苦苦支撐著不進養老院,但不可以看著一個個需要幫助的孩子身處困境而不管,當看到一則則需要救助的報道總是義無反顧的捐出自己的所有,卻讓自己過著連普通收破爛的都不如,可是他從來不在乎。甚至當自己因為腎病不得不住院時,心里還是惦念著捐資助學的事情,擔心孩子們會因此受到影響。在生命的尾聲,劉盛蘭老爺爺真正在用生命的每一刻發光發熱,讓無數的孩子重新點燃生活的希望,老爺爺深藍色布袋里一封封飽含感激之情的回信就是最好的見證,在老爺爺病房中一群群前來感激他的孩子就是最好的回報。
懷著沉重的心情看完了劉盛蘭老爺爺的事跡,許久,我的心里都不能平復,感動佩服的淚水在眼眶里打轉,這份沉甸甸的大愛是如此的偉大,撼動我的心靈。頒獎詞就是劉盛蘭老爺爺的真實寫照:殘年風燭,發出微弱的光,蒼老的手,在人間寫下大愛。病弱的身軀,高貴的心靈,他在九旬的高齡俯視生命。一疊疊匯款,是寄給我們的問卷,所有人都應該思考答案。他用自己最平凡最普通的身軀為他人默默地奉獻著,用一點一滴的感動為我們折射出了大愛無私的崇仁厚德,為我們的心靈進行了一次神圣的洗禮,為我們上了充滿教育意義的一課,讓我們動容。
平復這份感動,回歸自身,突然發現自己是如此的渺小。在自己小的時候,由于家庭條件不好,一直過著艱難的生活,深切的感受到了貧苦人民的日子有多難過。所以就夢想著,在自己有能力之后,要盡自己的努力去發揮自己的能力去幫助他人,我一直為著這個夢想拼搏努力著。成為了一名教師后,我也在心里一直信守著這個諾言,努力通過自己的教學教育好每一個孩子,在學習生活中關心著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盡力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健康快樂的成長。當孩子缺學習用品了我會盡力為他補上,當孩子有困難了我會盡力幫助,當孩子不舒服了我會及時為他解決??但是這些都是作為一名老師應該有的最基本的師德,根本就不值一提,我一直以來的夢想也遠遠不止于此。和劉盛蘭老爺爺相比,我沒有他那種舍我其誰的大愛之心,沒有真正將自己的心靈和生命奉獻出來。老爺爺在沒有工作、吃不飽穿不暖休息不好甚至身體不好的環境下,還能堅持數十年如一日的捐資助學,這是我們無法做到的大愛之心,讓世界都感到溫暖。而我,缺少的就是這樣一份大愛之心,只存在于自己小小的世界里。我擁有著教師這樣一份神圣的職業,卻沒有將教師應有的博愛之心發揚廣大,沒有真正讓身邊的孩子們過的更加充實無憂。仔細回想,這幾年在我的身邊確實有著許多需要幫助的孩子,像家庭貧困的、父母離異的孩子我其實可以更好的幫助他們,幫助他們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但是我缺少這份覺悟。我要向劉盛蘭老爺爺學習,讓自己在工作崗位里奉獻自己的力量,將老爺爺這種崇高品質傳承下去,讓世界更加溫暖。同時,作為社會中的一員,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向老爺爺致敬,不管能力大小、不分地位高低、不論貧窮富有,都憑著自己的良心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身邊每一個正處在困境邊緣的他們,伸出你寬厚的大手拉他一把,讓彼此擁抱更多的幸福,讓世界更溫暖陽光。
有美才有好,有善就有得,有你才有他,美好的世界里需要你我他,我們大家手拉手,生活才更美好。劉盛蘭老爺爺的博愛善舉就是我們的鮮明旗幟,為我們傳播著社會正能量,是我們應該執著的生活態度,讓我們也懷著一顆仁愛之心,傳播更多的正能量,為他人的美好生活添磚加瓦,共筑和諧未來。
感動中國作文素材簡短篇5
感動無處不在,因為令人感動的人無處不在。他們為我們獻上了一個個感人的故事。
姚明,這位中華擎天柱,我們再熟悉不過了。他在美國NBA掀起了“明王朝”,被稱為“移動長城”。2.26米高的巨人剛到NBA的時候卻被說成是一個傻大個,確實姚明在黑皮膚與白皮膚的人群中顯得特別扎眼。但經過長時間的苦練,現在他已經成為了其中的一個佼佼者。他每天早上提前一小時到田徑場訓練體能,下午與隊友們進行對抗訓練,晚上則在運動房內揮汗如雨。勤奮再加上先天的身體條件,你說姚明怎么會不成功呢?
姚明雖然在美國打球,但他同時也不錯過中國國家隊的任何一次大賽。如20__年他回國參加亞洲男籃錦標賽,決賽中姚明以30分、15個籃板、5個蓋帽的優異表現幫助中國隊取得勝利。姚明作為NBA的超級球星有著巨額的廣告合約,收入自然相當可觀。但他在富起來的同時,也始終不忘回報社會。20__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爆發。地震震動了全世界人民的心,同樣也震動了姚明的心。他聽到這一消息,第一時間就向災區捐出了50萬人民幣,后來又增加了21.4萬美元,總計達到200萬人民幣。一個個令人感動的數字,一件件令人感動的事情,姚明這個名字深深地刻在了人們的心頭。祖國也給了這位優秀兒女很高的榮譽。20__年8月8日,姚明作為旗手與小林浩一起帶領中國奧運代表團緩緩進入鳥巢,那一瞬被永遠載入了奧運史冊。
體壇“巨人”姚明給我們帶來了感動,而我們身邊也不乏令人感動的人和事。在我們小區的路對面有一個店面很小的修車鋪,店主是一個殘疾人叔叔。每天天剛蒙蒙亮,他就打開店門開始營業。每當有人去他店中修車,他都是異常認真。那真是兢兢業業,一絲不茍,干得活比健全人還要好。而且他一點都不自卑,對人親切而自然。每次路過他的小店時,我的鼻子都有些發酸,我想這就是感動吧。同時我也在想,一個殘疾人都這么自強不息,又何況我們呢?
感動需要傳遞,他感動了我,我就要努力去感動你。生活中需要感動,讓我們發現感動,并感動他人。在我們偉大的祖國成立60周年之際,讓我們向感動我們的人學習,并努力去感動他人,去感動中國。
感動中國作文素材簡短篇6
3月22日中午,一個噩耗傳來,新聞前輩鄧拓的女兒、馬蘭村孩子們的“鄧老師”,79歲的鄧小嵐女士于21日深夜在北京逝世。每一個熟悉她故事的人,一時間都感到難以接受,以及深深的哀痛。
就在上個月,舉世矚目的北京2022年冬奧會開幕式上,以鄧小嵐義務支教18年的馬蘭村命名的馬蘭花兒童聲合唱團的44個大山里的孩子用希臘語演唱《奧林匹克圣歌》的一幕,剛剛驚艷了全世界。誰能想到,耳畔的天籟之音還未散去,這位善良、堅定、偉大的老人便離開了我們,也永遠地離開了她深愛的馬蘭村和那些可愛的孩子。
18年來,退休后的鄧小嵐回到父母戰斗過的馬蘭村,把自己一半的光陰無私地奉獻給了太行山深處的孩子。鄧老師的到來,架起了一座橋——從未接觸過音樂的孩子們由此愛上了音樂,打開了眼界,快樂地成長,最終走上了冬奧會開幕式的宏大舞臺。
重回馬蘭,孩子們竟不會唱歌
"胭脂河水歡快地流淌,小嵐老師來到馬蘭。小鳥嘰嘰喳喳地歌唱,馬蘭路上鮮花盛開……"這首歌的名字叫《美麗的家園》,歌中唱到的馬蘭村位于河北阜平縣的太行山深處,是《人民日報》前身之一《晉察冀日報》的所在地,也是鄧小嵐的父親鄧拓、母親丁一嵐和眾多革命前輩戰斗過的地方。
鄧小嵐是鄧拓的長女。1943年的冬天,在日寇掃蕩的陰影下,她就出生在馬蘭村旁的易家莊。
3歲前,鄧小嵐都被寄養在馬蘭村附近的老鄉家里。長大后,她追尋父親的足跡回到馬蘭村時,已是1997年了。受母親的影響,鄧小嵐自小熱愛音樂,2018年她在接受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采訪時說:“小時候我媽媽就愛唱。高二那年他們給我找了老師學小提琴,到了清華我接著學,加入了清華的樂隊。”
1970年從清華大學化工系畢業后,鄧小嵐分配到山東泰安制藥廠工作,她先是教廠里的女工拉琴,后來又教她們的孩子。1995年她回到北京,4年后從北京市公安局退休。
2004年,在《晉察冀日報》史研究會任職的鄧小嵐再次來到馬蘭村。“當時我和日報的老人在一起,想讓村里的孩子給我們唱個歌兒。結果發現孩子們竟然不會唱歌,連少先隊隊歌也不會。有一兩個孩子會唱國歌,但也唱得聽不出來是國歌。”
就是這次偶然的經歷,使她萌生了為馬蘭村孩子教授音樂的想法。在她看來,唱歌是很快樂的一件事,如果一個人會唱歌,在生活中無論他高興、難過還是受到挫折的時候,音樂會是他的一個最好的朋友。
為孩子們打開音樂的世界
18年來,鄧小嵐把馬蘭村當成了自己的另一個家,從手風琴、豎笛到小提琴、大提琴、吉他,從“小燕子,穿花衣”到《歡樂頌》《雪絨花》,鄧小嵐為馬蘭村的孩子打開了一個音樂的世界。
2011年保阜高速開通前,鄧小嵐需要一早從北京坐火車到河北定州,再換乘兩次汽車才能到馬蘭村,抵達時常常已是傍晚。
在馬蘭村采訪的時候,記者在鄧小嵐的房間內能看到最多的就是樂器和樂譜,而日用器具和擺設上的裝飾都有音樂元素,連屋外的欄桿都是五線譜的樣式。
馬蘭村村委會主任李士偉介紹,馬蘭村作為行政村曾一度名為岔河村,鄧小嵐的到來使馬蘭村的名字被越來越多人知曉,村名也跟著變回了馬蘭村。在鄧小嵐的影響下,馬蘭小學有了音樂老師、音樂教室、舞蹈教室,由馬蘭村孩子們組成的“馬蘭小樂隊”遠近馳名,多次赴北京演出。2011年,講述馬蘭村故事的紀錄片《馬蘭的歌聲》攬獲多個獎項,被譽為中國版的《音樂之聲》。
剛開始支教不久,鄧小嵐就用自己和向親友籌來的錢為馬蘭教學點翻修了校舍。在她的倡議下,村里為每家每戶改建了屋內的沖水式廁所。村口建起了和鄧拓和老鄉在一起的雕像——“軍民團結抗戰”,介紹《晉察冀日報》史的展覽室也應運而生。
鄧小嵐在2013年發起了馬蘭兒童音樂節,至2019年一共舉辦了四屆。在第四屆馬蘭兒童音樂節上,已有多支專業的表演團體亮相,不同膚色的藝術家共同唱響“馬蘭的歌聲”,為小山村帶來了“國際范兒”。
孜孜不倦18年,她這樣解釋初衷
出生在戰火紛飛的年代,父母的志向和經歷深深影響著鄧小嵐。她曾向記者談起自己入黨的經歷。入讀清華大學前后,鄧小嵐兩次遞交過入黨申請書。她坦言,雖然父母都是老黨員,但沒有給她提過什么要求,“我覺得他們都是中國共產黨隊伍里的戰士,我也要做這支隊伍的一個戰士。”
特殊的歷史時期曾給她的家庭造成很大沖擊,但鄧小嵐說,她對黨的信任和感情從未改變,這也是父親和母親自始至終對她和弟弟妹妹的叮嚀和教育。
十幾年如一日的奉獻,鄧小嵐不求回報,卻真真切切地改變了大山里孩子們的成長軌跡。2021年9月,北京2022年冬奧會開幕式籌備期間,就是在馬蘭小學,馬蘭村所在城南莊鎮的孩子用一天時間征服了北京冬奧組委,獲得了登上冬奧會開幕式舞臺的機會。接下來的幾個月時間里,孩子們組成馬蘭花兒童聲合唱團,練習合唱、學希臘語,終于在2022年2月4日的晚上驚艷了全世界。
關于自己孜孜不倦到馬蘭村支教的原因,鄧小嵐這樣對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說:“父親和母親的青春都是在這片土地上度過的。在生活方面,那當然是他們一生中最困難最艱苦的一段日子,但在精神方面,那又是他們一生中最愉快最有意義的一段時光,因為他們在那時候把生死置之度外,對黨對人民作出的貢獻最多。”
她還說:“我相信美妙的音樂總能讓人聯想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在音樂陪伴下成長起來的孩子,一定能夠樂觀、積極地對待生活。”
鄧小嵐走了,但她執著的付出已經改變了很多東西。她改變了孩子們的人生,改變了馬蘭村,改變了阜平,留下了冬奧會開幕式最動聽的天籟之音,也留給人們無盡的懷念和不舍。
感動中國作文素材簡短篇7
今天下午的第二節課,我們觀看了20x年度的《感動中國》欄目。
在這些感動人物中,讓我最感動的是朱敏才和他的妻子孫麗娜。朱敏才以前是赫赫有名、大名鼎鼎的外交官,退休后,人們認為他們夫婦倆會回北京安享度日,但是他們沒這么做,他們去了貴州山區去教那里的小朋友。朱敏才和孫麗娜在那里教書十年,山里很貧窮。孫麗娜睡覺的小屋連著學校的廁所,一開后窗戶,臭味就從后窗戶里飄出來,臭的晚上孫麗娜帶兩個口罩還睡不著。
他們最快樂的時光是和山區小朋友在一起的時光,可是這十年里他們卻沒有和自己的親生女兒吃過一頓團圓飯。雖然山里什么都沒有,但是朱敏才和孫麗娜還是去那里教書。他們沒有到北京去安安心心的養老,而是跑到貴州山區里去教書。
讀了朱敏才和孫麗娜的故事,我很感動。比起我自己,我差的很遠:我不愿意到山區那里,因為那里很窮,沒有電視、沒有電腦、沒有玩具、沒有衛生所……那里有可能吃不上蔬菜、那里的孩子臟……但是朱敏才爺爺和孫麗娜奶奶卻跑到那里主動教書,不畏條件惡劣(因為山里沒有蔬菜,所以孫麗娜奶奶患上了眼疾,朱敏才爺爺因為不適氣候患了很嚴重的病。朱敏才爺爺說過,即使退休了,也要對社會做一些有益的事,這使我很佩服,我要像朱敏才爺爺和孫麗娜奶奶一樣,不嫌棄山區的小朋友,還要做出對社會有益的事情,不管是老人還是青年。
我要向他們一樣,對社會作出貢獻。
感動中國作文素材簡短篇8
一幅厚重長卷被徐徐展開,紅底灑金紙上,啟功先生親題的“感動中國”四個字緩緩出現。
緊接著,一個個閃光的名字,一張張感人的照片,一幕幕熟悉的畫面,書頁猶如片片“龍鱗”,記錄了《感動中國》創辦以來留下的感動瞬間……這是《感動中國2021》宣傳片中的畫面。
不知不覺間,這檔欄目已陪伴觀眾走過20年,那些平凡英雄的精神事跡感人至深,人格力量更是震撼人心。
今年的開篇人物將目光聚焦在歸根清華、為中國科學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百歲物理學家楊振寧身上。
1971年,乒乓外交打破了中美之間長達20余年的僵局,當美國剛發布公告解除外國人訪問中國的禁令時,思鄉的楊振寧就迫不及待地踏上了歸途。在受到阻礙沒能回國的歲月里,楊振寧用無可辯駁的學術實力取得了多項頂尖的科學成果,使他背后的“中國”二字越發熠熠生輝。回國定居后,楊振寧為吸引中國頂尖科學人才傾盡心血,始終關心中國重大科學工程及科技決策,繼續用他的科學精神和學術人格,在中國科學界起著顯著的引領作用。
從中華少年,到愛國游子,到歸根老人,歲月須臾而過,楊振寧用50年的時間回應鄧稼先“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同途”的約定,拳拳赤子心令人動容、引人落淚。
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與祖國同心同向,一起向未來是本次感動中國人物身上共同的底色:中國核動力事業的奠基者彭士祿“深潛”一生,只為永遠守望祖國海洋;超越年齡、傷病、體能局限,被稱為“中國飛人”的運動員蘇炳添,始終堅信“我們中國人可以跑得更快”;投身高原醫學研究50余年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天一,讓青藏鐵路14萬筑路大軍免于高原病……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在愛國精神之外,自強不息是年度人物身上又一顯著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