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描寫重塑文化自信的作文
文化有共性有個性,但對于民族文化來說,正如魯迅所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是的,一個民族要立足于世界之林,文化是基石,是一個國家實力強盛的標志,是每一個國人的自信之源。
面對日趨激烈的經濟競爭和那些漸漸被取代的傳統文化,很多人對此都感嘆不已。
近些年來,許多國家的母語都漸漸被英語所代替。就拿中國來說吧,上小學的娃娃,自己的母語還沒有學利索,便學習英語,讓中國人從起跑線上就丟失了自己國家的文化,持續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學,英語各種考試等同于母語,甚至超越母語。就拿大學來說吧,好些專業沒有了大學語文,但卻先要有英語過級考試,才能獲得文憑。如果細心地作一下調查,不知道有多少學子因為學英語困難而產生了厭學情緒,或考不上理想的大學。可是,畢業之后,又有多少人真正運用上了英語呢?能不能將已經成為“規矩”的英語過級考試改為選考呢?又能不能將大學語文納入必學科目,將母語的考試列入過級必考而成為“規矩”呢?
在這個充滿競爭的世界,重拾文化自信顯得就猶為重要了。
不久前,網友陸續把一些中華民族的傳統老規矩搬上了網絡,希望它能重新走上文化舞臺,有人說這是封建思想在作祟,在這個人人平等的世界,那些老掉牙的思想早應該被淘汰掉了。而有的人又說,中國的文化古老而又死板,不像外國文化先進。如果說前者的思想有激進之處,那么后者卻是一種極度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現。
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只覺得異族的文化更優秀,于是放棄自己的文化而依附在別人的文化下度日,那是典型的失去了文化自信。如此,遲早有一天,這個國家會像它的文化一樣,從此消失在世間。因此,不管是好是壞,只要是自己的,都應該保留。對于那些過時了的,可以陳列在博物館,對于那些還適應時代需要的就好好發揚。
如果說“笑不露齒,話不高聲”過于拘束,但我們可以在特定場合不要目中無人地放肆,讓言行舉止午休總該可以吧?如果在公開場合“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實在太累,你可以在家里隨意放松。因此,不要說這些“老規矩”是死板的文化,我們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將它變得更加靈活,更加的富有時代內涵的。
記住,民族要有自信心,必須要有文化自信;要有文化自信,必須重拾傳統文化,再造中華文明的復興。
關于描寫重塑文化自信的作文篇2
“我是金,吾將光。”此自信之言;“敗乃成功之母。”此自信之噪;“行己之道,任他人言乎!”此信之感;“于稻下納涼。”此自信之言;閉眼,漸涵詠,身流而信之香。
自是生成的奠基,人之成功必履信之級步步登高。有之自信,人得其所期至也,可以為所欲為者,固其所尚之信。無論在何事下,自信者之言皆曰:“吾欲我之能者,今不能,后必得之!”
多事實證,自是多所同具之心,亦一人成之要也。人常言,一人在林中不見人搏,其能復起,最可畏者自搏,其無欲矣。何以免“自櫟”乎?則須自信。
自信之人,永不為世破之,自己竟力,力不能戰。
塔哈候賽因,埃及文家,文學評者,三歲而眇,其力自,學法國,為埃及史上第一位博士。作有小說《鷓鴣之聲》、《幸之樹》、《失之情》、自傳性之《日》等。又有文學論《前伊斯蘭世之文學》、《阿拉伯文學史》等大作,被譽為“阿拉伯文柱”。
在逆境中不失信,古今中外屢見不鮮:張海迪幼病位截癱,其自信力,為人翻譯家。被譽為科技“鐵人”之高士其,其在病不惡,從半身痿及身瘓,失言力之下,又作了六十余萬言之科學小品與科普論,作了二千余行詩,著新書十余本,屈原放作《離騷》;孫子臏劉后受著《孫子兵法》。司馬遷離宮羽書《史記》;貝多芬聾后譜出《英雄交響樂》;奧斯特洛夫斯基于盲瘓中著《鐵所成之》。
德國名天文家開普勒。四歲出天花,留一險麻也后遺癥,后復患猩紅熱,身熱壞目,成了高近。其終身被疾。然未嘗失信,在貧病困篤中大無畏年奮勇。。立其星動三律,為牛頓覺萬有引力打下基。著有《宇宙之秘要》,《哥白尼天文略》,《宇宙和論》等。
世有一等雖處窮,而滿自信,自強不息,奮跡于上,遂得輝于煌成者。古希臘名演說家德摩斯梯尼,先患吃病,幼年鴿者,語音微弱,說時見人飲倒彩。終于自信心百倍,以救疾病,每旦含礫,呼習,遂成懸河,辯縱橫之演說家。
二十世紀二十年前,國際地質與地理界長行一說,以中國未冰川第四。李四光想:外國地質學家并無過審問,何謂中國無第四冰川?其不信洋人,1921年,李四光親至河北太行山東行地質考,1933至1934年又于江中流之廬、九華、天目山、黃山考,然后以論,論華北與江通有四紀冰川。1939年,他又在世地質學論《中國冰川震旦紀》,以大國冰川跡之存者必,此謂地質學、地理、人類學皆一大。
二十世紀初,吳美孚石公,嘗于西穿井得油,終無所得。乃以吳布萊克威爾授首之一批西學,則謂中國地下無油,中國是一個“貧油也”。
少者地質學家李四光獨不信此邪:美孚之敗不能定中國地無油。其言曰:吾不信,凡油,豈但生于西之地?于是烈之恃之以下,其始也三十年之覓油旅。其用地質沉論,相見了慶油田,大港油田,勝油田,華北油田,江漢油田。其時尚見西北亦有石油。今日方開之西番大油田,亦足證其言。
李四光以自信、自盡碎之“中國貧油論”。
人生如蜿蜒曲折者也,不免有石、灘,惟自信之選手能闖其渡灘,能乘長風破萬里浪,受風雨之洗。御舟自信之,方能使舟直抵彼岸;揚自信之馬鞭,能使自信之馬前。
關于描寫重塑文化自信的作文篇3
自信是一種信念,一直支撐著你;自信是一場春雨,滋養世間萬物;自信是一盞燈,指引你走向正確的人身道路。自信,是人身上必不可少的一樣東西。
我是一個不太自信的人,可自從那次之后,我明白了自信是多么重要。記得那次,老師叫我代表全班去參加練字比賽,我聽了立即拒絕,說:“老師,你還是重新換一個人吧,我的字也沒有那么好看的。”老師見我這樣說:“我們班就數你的字最好看了,你不參加,你說我去找誰?”看著老師不太高興的樣子,我只能說:“那好吧,要是我去參加沒有得獎怎么辦?”老師說:“沒事,重在參與嘛。”
很快就到了比賽的日子,我很緊張也很沒有自信,生怕自己不能獲勝給班級丟臉。老師看見我這樣子,一眼就看穿我沒有信心,走過來拍著我的肩旁說道:“你知道人最重要的信念是什么嗎,那就是自信,如果你連自信都沒有就不配上臺比賽。”我把老師說的話牢記在心,上臺比賽了,我嘴里一直念著自信自信,心里沒有一絲雜念,最后比賽成績出來了,我得了一等獎,老師說的果然沒有錯。
自信是成功的源泉,居里夫人為了提取純鐳,以便測定鐳的原子量,向科學證實鐳的存在,終日穿著沾滿灰塵和污漬的工作服,在極其簡陋的棚屋里,用和她差不多一般高的鐵條攪動冶鍋,從堆積如山的瀝青礦的廢渣中尋覓鐳的蹤跡。條件極其艱苦,但她心里卻充滿自信。她對友人說:“我們應該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我們必須相信我們的天賦是用來做某種事情的,無論代價多大,這種事情必須做到。”最后她終于獲得了成功。
愛因斯坦說過“自信是向成功邁出的第一步”。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必須要有自信有毅力,這樣才會獲得成功。
關于描寫重塑文化自信的作文篇4
“自信”二字,不多不少,十五個筆畫,也伴隨著我走過了這十五個春夏秋冬。第一次感受到這自信的力量,是在幼兒園。
那時一開學老師就讓我們準備舞臺劇,當時把我嚇傻了。其實我負責的內容簡單極了,只是兩只手上掛滿鈴鐺像個小兔子一樣跑上去,再拿起地上的假水果跑回去就可以了。但在臺下等待著的我當時卻是那樣緊張。我呆呆地坐在椅子上,兩腿不受控制的打顫。這時,班主任走了過來,摸摸我的頭說:“加油啊,你一定可以的!“接著給了我一個燦爛的微笑。當時只覺得心里暖暖的,因為笑容里有一種我叫不出名字的東西。直到稍大些,我才知道這微笑中藏著的,是自信。演出很成功,老師還特地當眾夸我說我跑上去是俏皮可愛極了。我回應老師一個與老師一模一樣的自信的微笑。之后與自信重逢,是第一次踏進小學。本在家里背著書包興奮地像只小鹿似的亂蹦著的我,到了學校門口,卻突得愣住了。一個個大哥哥大姐姐背著書包從我身邊匆匆走過,我莫名的感到了緊張。
媽媽把我送到學校門口就走了,我無助的立在原地。“小妹妹,你是幾年級的呀?怎么站在這里不動了?”回過頭,我看見一個大姐姐正關切的看著我。她了解了我的一些情況后,便默默地把我送到了教室。分開前,他在我耳邊輕輕說了一句:“勇敢起來吧!"自信的語句讓我心底仿佛流入了一股暖流。
我開始愛上自信。遭受打擊時,碰上挫折時,遇到困難時,自信都將是他們的克星。希望生活中的每一個都能相互傳遞自信的力量,是每一個人都擁有面對困難的勇氣。
關于描寫重塑文化自信的作文篇5
“悠悠文化五千年。”這是我讀《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所總結出的。
在這本書中,我不僅了解到中國的傳統文化思想,感悟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讓我意識到了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性!
中國向來被稱為禮儀之邦。重禮儀,講道理。不過在我看來還要再加上幾個字:在古代。不說遠的,就在前幾天。我看到一則新聞“日本游客在泰國裸體跳舞,被認為是中國人被罵”我想看到這句話許多人都會去罵日本人,罵泰國人。
在我看完這條新聞三個感受:憤怒,羞愧,悲傷。出國旅游的人中,有些人表現的多惡劣臭名遠揚,所以泰國人才會把這個帽子扣到國人頭上。其實不用多說大家也看到過許多類似文章。從小老師父母就教育我們要懂禮貌,現在的科技發達,生活水平提高素質卻在下降。不得不讓人深思。
在我認為中華文化中最具有特色的就是書法。篆書靜中有動,草書狂放連綿。楷書端正工整;行書易識好些。現在人們大多都有“提筆忘字”的習慣。幾乎所有的人都在用電腦,手機。打字發信息。學生中也極少有學習毛筆字。比如我的哥哥,那次我寫了一個悠哉的“哉”問他這是什么字。他不假思索的答了出來。當我讓他執筆寫時,他竟說不會。還覺得拿筆很別扭。現在一想,我不禁嗤笑。外國有人癡迷于中國漢字。但中國人卻“忘”掉了自己國家的字。
當我讀到“多姿多彩的民風民俗”時不禁回憶起小的時候,每當大年三十晚,村里便炮聲四起,霎時間街上便擠滿了人,村里好不熱鬧。小孩子穿著棉襖在街上你追我趕的,不時地放著炮,老人們聚成一堆兒聊天,年輕小伙在俏姑娘前大展身手。
而清明節,人們總會把嫩綠的柳枝插在門上;端午時,奶奶總會給我們系五線繩,煮雞蛋、煮大蒜,包粽子……到了中秋節呢,我們一家老小坐在院子里,舉頭望明月,低頭吃月餅,真是人間一大樂事。
清明節人們哪還會在自家門前插一枝嫩柳呢?僅僅去墳里掃掃墓,僅此而已。端午節,還有誰會安分地在家包粽子?中秋夜圓之夜,又有誰會和家人們愜意地坐在院子里手拿月餅,抬頭賞月呢?
“洋節”來襲,西方的情人節代替了我們的七夕節。洋節風靡而傳統節日卻逐漸被人們淡忘,身為一名中國人,難道不應為此做些什么嗎?中國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
每當過年時人們總是出去大吃一頓,守在電視機旁看春晚,有許多人在嘆氣,說:“怎么一點年兒都沒有?”孰不知扭秧歌,敲大鼓等這些文化習俗正在揮手向我們告別。
古代文學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更是世界的瑰寶。在漫長的歷史上曾涌現出一代又一代杰出的作家和數不清的優秀作品,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文學現象,潮流,理論。現在網絡上出現了玄幻,奇俠,穿越架空。占據了學生的書架。沒有人去讀《詩經》;《離騷》;唐詩;宋詞;元曲。中國文學的姹紫嫣紅、瑰麗璀璨早已被現今各種所謂的“書”給淹沒。
現今青少年生活已被科技產品所占據。許多傳統文化早已消失殆盡。國畫,皮影,腰鼓,書法,國學,孝德……也已岌岌可危。在此,我真心呼吁大家學習中國文化,不要讓中國文化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