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中華文化重塑文化自信優秀作文
文化有共性有個性,但對于民族文化來說,正如魯迅所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是的,一個民族要立足于世界之林,文化是基石,是一個國家實力強盛的標志,是每一個國人的自信之源。
面對日趨激烈的經濟競爭和那些漸漸被取代的傳統文化,很多人對此都感嘆不已。
近些年來,許多國家的母語都漸漸被英語所代替。就拿中國來說吧,上小學的娃娃,自己的母語還沒有學利索,便學習英語,讓中國人從起跑線上就丟失了自己國家的文化,持續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學,英語各種考試等同于母語,甚至超越母語。就拿大學來說吧,好些專業沒有了大學語文,但卻先要有英語過級考試,才能獲得文憑。如果細心地作一下調查,不知道有多少學子因為學英語困難而產生了厭學情緒,或考不上理想的大學。可是,畢業之后,又有多少人真正運用上了英語呢?能不能將已經成為“規矩”的英語過級考試改為選考呢?又能不能將大學語文納入必學科目,將母語的考試列入過級必考而成為“規矩”呢?
在這個充滿競爭的世界,重拾文化自信顯得就猶為重要了。
不久前,網友陸續把一些中華民族的傳統老規矩搬上了網絡,希望它能重新走上文化舞臺,有人說這是封建思想在作祟,在這個人人平等的世界,那些老掉牙的思想早應該被淘汰掉了。而有的人又說,中國的文化古老而又死板,不像外國文化先進。如果說前者的思想有激進之處,那么后者卻是一種極度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現。
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只覺得異族的文化更優秀,于是放棄自己的文化而依附在別人的文化下度日,那是典型的失去了文化自信。如此,遲早有一天,這個國家會像它的文化一樣,從此消失在世間。因此,不管是好是壞,只要是自己的,都應該保留。對于那些過時了的,可以陳列在博物館,對于那些還適應時代需要的就好好發揚。
如果說“笑不露齒,話不高聲”過于拘束,但我們可以在特定場合不要目中無人地放肆,讓言行舉止午休總該可以吧?如果在公開場合“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實在太累,你可以在家里隨意放松。因此,不要說這些“老規矩”是死板的文化,我們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將它變得更加靈活,更加的富有時代內涵的。
記住,民族要有自信心,必須要有文化自信;要有文化自信,必須重拾傳統文化,再造中華文明的復興。
傳承中華文化重塑文化自信優秀作文篇2
中國,一個以五千年文明為積淀,以百余年磨難為基點,以五十余年發展為基石,多少榮辱悲歡,多少興衰成敗,成就了中國這只浴火重生的鳳凰!在當今開放的世界里,我們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也要大力弘揚華夏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只有這樣,世界才會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發展,才能更加地充滿生機和活力。
小時候,每當大年三十晚,村里便鼓聲四起,霎時間村當街便擠滿了人,有敲鑼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蹺的,有玩龍的,村里好不熱鬧。小孩子穿著棉襖在街上你追我趕的,不時地放著炮,老人們聚成一堆兒聊天,年輕小伙兒,俊俏姑娘則在給人們表演節目。
而清明節,人們總會把嫩綠的柳枝插在門上;端午時,奶奶總會給我們系五線繩,煮雞蛋、煮大蒜,包粽子……到了中秋節呢,我們一家老小坐在院子里,舉頭望明月,低頭吃月餅,真是人間一大樂事。
可現在呢,“洋節”來襲,西方的情人節代替了我們的七夕節。洋節風靡而傳統節日卻逐漸被人們淡忘,身為一名中國人,你難道不應為此做些什么嗎?
現在,每當過年時人們總是出去大吃一頓,守在電視機旁看春晚,有許多人在嘆氣,說:“怎么一點年兒都沒有?”孰不知扭秧歌,敲大鼓等這些文化習俗正在揮手向我們告別。
清明節人們哪還會在自家門前插一枝嫩柳呢?僅僅去墳里掃掃墓,僅此而已。端午節,還有誰會安分地在家包粽子?中秋夜圓之夜,又有誰會和家人們愜意地坐在院子里手拿月餅,抬頭賞月呢?
中華的優秀傳統文化慢慢被人們所淡忘。傳統佳節在現在社會里日益冷清,怎能不令人擔憂?不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呢?
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老祖先留給我們的無形財富,傳統佳節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子,這些是我們民族的優秀勞動成果和智慧的結晶。
作為一名中學生,我能倡議大家為弘揚傳統文化而貢獻一份微薄之力。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屬于這個民族,它更屬于這個世界。我們要盡全力把我們的傳統佳節推廣到世界上,讓世界變得更加炫彩多姿。保衛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你還等什么?快行動吧!
傳承中華文化重塑文化自信優秀作文篇3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歷史的滾滾長河,民族的浩瀚星空,人生的坎坷歷程,無不浸透著中華文化的精神。于是,千百年中國傲立于東方,歷史長河金鯉化龍,浩瀚的廣宇群星燦然,炎黃挺起五岳的脊梁!“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是杜甫吟唱的盛唐清韻;“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是辛棄疾吶喊的兩宋悲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是譚嗣同面對民族衰微的浩然肝膽 !
《論語》,它告訴我們做人要守住內心的寧靜。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保持內心世界的寧靜,是一種修養,一種智慧,一種境界,也是成就事業獲得幸福快樂的必要條件。只有一個內心寧靜的人,才能在紛繁復雜的世界面前看得深,看得遠,才能使自己的思維閃爍出智慧的光輝,才能把自己的人生看得更透徹、更完整。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一個工人在倉庫搬運貨物,一不小心把手表弄丟了,到處找不到。后來同伴也加入了尋找的行列,大伙兒翻箱倒柜,仍然一無所獲,只好沮喪地回去吃午飯。這時候,有個小男孩偷偷溜進倉庫里,沒費多少力氣和時間,很快就把手表找到了。人們詫異地問他是怎么找到的 小男孩回答道:“我只是躺在地板上,保持安靜,馬上就聽見手表的滴答聲了。”偌大的一個倉庫,要找一只小小的手表確實不大容易。但是那么多人辦不到的事情一個人辦到了,大人辦不到的事小孩子卻辦到了。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得到啟示:人生在世,理想、志氣、勇氣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沒有一點靜氣,整天慌慌張張,浮躁不安,也是成不了什么大事的。
《論語》傳遞的是一種態度,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孔子的這種態度同時也影響著他的學生,他最喜歡的一個學生顏回,他曾經夸獎這個學生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即使一個社會物質文明極大的繁榮,享受著這種文明成果的現代人仍然存在復雜的心靈困惑。只有真正的賢者,才能不被物質生活所累,才能始終保持那份恬靜和安寧的心境。
神州大地上,國學文化傳承千年。何為國學?是司馬遷熟悉華夏文明,留下了傳承民族魂魄的《史記》?是李時珍涉足千山萬水,遍嘗百草,用自己的親身體驗造福于后人的《本草綱目》?還是紀曉嵐精通經、史、子、集整理出浩瀚的《四庫全書》?何為國學?不就是經那得起時間洗煉而沉淀下來的,能夠在千百年后還能給人以深刻啟示,讓人從中獲益的精神財富、文化積淀嗎?
國學經典是中國的瑰寶,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傳承國脈的精神﹗它是炎黃子孫奮斗不息,富國強兵的力量源泉!它猶如一束光芒潤澤著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
那或鏗鏘或柔美的詞章,濺落在歷史的長河里,激起遙遠的絕響!
國學經典,華夏輝煌,成就了偉人的不朽,締造了民族的昌盛。國學文化,是華夏民族的靈魂,是炎黃子孫的精神脊梁!讓我們一起誦讀國學經典,傳承中華文化,肩起民族復興的偉業,讓中國這條龍騰飛在世界東方!
傳承中華文化重塑文化自信優秀作文篇4
我說中國的文化一半是浸在海水中的,咸澀的焦灼,凄苦的迷離,構建了華夏的高閣。
回望歷史,我們無法不直視那些才華橫溢的詩人,無法躲避他們臉上長流的淚。那淚,是一種包含,包含了人生諸多的坎坷,包含了時代留下的痕跡,包含了中華禮貌蹣跚的腳步。
你看,李煜總在哭,哭聲中是他泣訴朱顏改的悲哀;陸游總在哭,哭聲中是他北國久失的無奈;杜甫總在哭,哭聲中是他渴望國強的期待;李白總在哭,哭聲中是他一醉千年的姿態。淚,飄灑。你聽,蘇軾在淚中低吟:“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柳永在淚水中默念:“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淚,表達了千種風情。
我聽到阮籍呼號,“天下無智者,使豎子成名”而窮途而哭,那是魏紛亂的憤恨之淚;我聽到李清照低吟“梧桐落,又還秋風又還寂寞”而雙淚長流,那是對南宋敗落的無奈之淚。淚,記錄了一個時代。
中國,也許正因為這些淚流滿面的感傷文人才有它更為鮮活的生命力。而這些淚,又幾經流傳,流在后人的眼中。我們無法忘卻這些感傷的文人,他們對人世的種種必然的丟失不能對之坦然,對人世必有得缺憾總耿耿于懷,他們無法安寧于生活的定數,然而卻既不能戰勝世界又不能戰勝自我。這樣的現實于是只能由淚來承擔。
是的,一個又一個,一代接一代,悄然而來,溘然而逝,最終流下了風雨飄搖中的身影,流下了永不干涸的淚,而對無數的后人來說,則是流下了一個永遠的標志,一個屬于東方的文化情結,一個不息地祈禱著昌盛的記憶。淚,于是化為血液,流動在文化的全身;淚,于是成為烙印,鐫刻著中華的禮貌;淚,于是折射著一種永恒的文化流轉。
我總是這樣想,在這個年代,我們不怕笑容的消亡,而是害怕在淚眼中無法了悟人生,了悟中國的文化。淚,不只是一種實物的液體,而我們應當清楚地明白,淚是一種精神的包含,在那里,我們能夠看見一切的一切。
原先,小小的一滴淚,卻滋潤了華夏五千年的禮貌。原先,小小的淚滴,我們看見過去與未來。
中華文化千古不朽,永遠是世界禮貌不可揩去的一部分。
傳承中華文化重塑文化自信優秀作文篇5
我們在反思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對文化的摧殘時,卻在以另一種方式摧殘著文化。山西平遙的那座古城墻被幸運地留了下來是因為缺錢。一段歷史的保留竟然還要通過上書的方式,這依然是緣于一種文化的不自覺與不自信。當以任志強為代表的既得利益者代言人高談闊論城市化的時候,不知道他們是否意識到了一種文化的不自覺和不自信。
當一種文化淪落到需要振興的境地,這種振興的背后便是一種不自信。對文化靈魂的拯救并不在于造一個什么,重要的是在于保留一個什么。只有保留了自己獨特文化并具備獨立核心價值觀的國家才算是一個真正的文化強國,文化強國最重要的標志便是是否具備一個獨立人格的靈魂。
有一個故事:魏文王問扁鵲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為醫?” 扁鵲曰:“長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鵲最為下。”魏文侯曰:“可得聞邪?” 扁鵲曰:“長兄於病視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於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於閭。若扁鵲者,鑱血脈,投毒藥,副肌膚,閑而名出聞於諸侯。”其實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事情,總是要到出現很大的問題和重大損失后才去彌補。孟子提倡的王道,行仁政,施教化。遺憾的是,后者一直在被弱化。
美國的成功在于經濟發展與文化發展的同步,有人感嘆而今中國社會道德的淪喪,道德的淪喪歸根到底是文化的墮落,不自覺中做了異族文化的奴隸。經濟的發展以犧牲文化為前提代價太大,當下并不需要文化重塑,文化傳承更重要,鋼筋水泥堆積起來的只能算得上是一種“偽文化”,它比沒有文化更隱蔽更可怕,“偽文化”甚至可以成為文化墮落的元兇;文化重塑也不是一紙紅頭文件所能完成的,全憑一種文化自覺。
當務之急,文化重塑還是從文化人做起,這里所指的文化人首先包括教育人和媒體人,一個新社會離不開教育人與媒體人的建構,而非讓教育與媒體被社會綁架。文化自覺的前提首先在于每一個教育人與媒體人樹立起一種文化良心。
重塑文化自信的根本途徑便是樹立文化自覺意識,不給漢奸文化大行其道提供任何便利。媒體與教育應首當其沖地擔起應有的責任。
傳承中華文化重塑文化自信優秀作文篇6
唐詩宋詞、敦煌絲路、戲曲漢服、文房四寶、四大發明、太極長城、古樂舞獅、松竹居民,這些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在不同人、不同事中源遠流傳,并體現得淋漓盡致。五千年歷史,源遠流長的文化底韻,在這樣一個擁有歷史和文化背景的國家,我們對他產生了強烈的依賴感。
21世紀,這個科技迅速發展的時期,中國正走向一全新的領域,在極大地提升經濟力量的同時,我們吃驚地發現,我們的文化正走向混亂,從半坡文明到21世紀,在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我國的傳統文化正在快速的瓦解。中國的文字語言,在文化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中國的語言文字,以最原始的甲骨文到現在的楷書,其間發生了很多的改變,也記錄了中國五千年來的歷史,在語言文字中,經過時間的洗禮,把近似事物本身的文字演變成為現在的宋體楷書,這些變化源于歷史,源于文化。
中國的傳統習俗,最原始的劃龍船,吃粽子,過端午是為了紀念屈原。而現在,很少有人在過端午節時能想到屈原,現在的大多數人都沉浸在節日的歡慶之中,也很少有人知道這個節日的來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這樣的事例不止屈原一個。其實,每個節日都有他的由來,只有我們在時代的發展中,遺漏了這些微小的細節。其實,不管時間怎樣流逝,我們也應該記住這些歷史人物,他們也是中國文化的一部份。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許多的文化已經被人們遺忘。現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打開電視,一檔檔的娛樂節目充斥著公眾的視覺,我們在這樣的繽紛世界中生活,傳統文化早已被拋到腦后。
歷久的長河,洗刷了我們無數的傳統文化,現在,文化的體現盡在網絡科技。曾經博大精深的文化,現在已經變得不堪一擊。五千年上下文明,擁有無數的文化底韻!
傳承中華文化重塑文化自信優秀作文篇7
我們的祖國文化多姿多彩,龍的圖騰將五千年文化植根在我們心中;我們的祖國文化歷史悠久,中華兒女的一言一行流傳萬世;我們祖國的文化情感豐富,一件件史書和文物把古人的喜怒哀樂刻畫心間。
所謂文化,就是璀璨的文明遺留下的,傳承下的一種習俗、文物、風格、藝術。而中國的文化卻是遠不同于西方文化的,它散發出的那種濃厚的文化底蘊以及那燦爛東方文化的感染力是其他文化所不能比的。作為炎黃子孫,我們不應將祖國先人留下的文化丟失,而是要傳承——永遠的傳承。
詩詞歌賦,那是古人留下的不朽祖風。在唯美的詩詞中,包羅這萬象:既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人生哲理,又有“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處事態度;既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壯志凌云,又有“十年生死兩茫茫”的魂牽夢縈;既有“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蕭瑟,又有“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的華麗。世間萬物,一曲詩詞包含其中。
亭臺樓閣,那是我們絢麗的民族文化。神州大地五十六個民族,各有各的風俗,隔幾里地就換個樣。你若不喜歡蒙古包,你一定會喜歡徽派建筑;你若不喜歡酥油茶,你一定會喜歡糯米粑粑。民風民俗的豐富多彩,也是各族先民的智慧結晶。
石器陶俑,那是華夏五千年文化的見證。從盤古開天辟地,到現代社會,五千年里,不知道有多少件奇珍異寶。秦兵馬俑的宏偉壯觀,青花瓷的冰清玉潔,這些文物猶如一位位老師,跨越千年,來為我們娓娓講述那光陰的故事,歲月的蹉跎。
泱泱華夏,五千年歲月的變遷改變不了十三億赤子之心。中國的文化仍在散發耀眼的光芒,方塊字依然書寫著傳奇。在不久的將來,我將對世界自豪地說:“這就是我祖國的文化,這就是可愛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