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作品讀后感
在現代小說家中,張愛玲以其優雅的語言和深刻的描述,以及獨樹一幟的風格,奠定了其小說大師的地位。張愛玲的小說,無論是故事的架構,還是角度的選取,以及語言的運用都堪稱獨具匠心。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張愛玲作品讀后感,希望大家喜歡。
張愛玲作品讀后感一
張愛玲被人們視為天才。她三歲時會背詩,七歲就寫過一部小說,九歲時就決定了自己以后要當音樂家。十六歲時,她的母親研究了一下她,才發現她原來除了她的天才素質外,就一無所有了。她沒有生活的能力,而且不會適應環境。在學習上,她是個天才;但在生活中,她是個廢物。
雖然她有一技之長,但連最基本的生活常識都不會,這一個長處也是沒用的。一個不會生活的人,只愛學習又會有什么用呢?以后也是出不了大成就的,最終只會丑相敗露,成為人們的笑料。張愛玲應該先學會生活,然后才去學習,這樣,她的天才夢就可以實現了。光有學習能力是不行的,還得懂得生活,這樣才能過完美的人生。至少都得學會生活,學習以后可以爭回來,但生活習慣一定要在小時候養成,否則,就會成為生活方面的廢物。
一開始應該先來評價作者,但是我不知道應該從哪里下手。這個女人,這個名字,儼然已經成為了一個絕世孑立的“傳奇”。她的身世是傳奇的,個性是傳奇的,才華是傳奇的,情感也是傳奇的。
她是我們一家鐘情的女作家,我過去一直喜歡把她比作玉蘭花,雍容而又潔白美麗。媽媽愛看她那張穿著旗袍叉著腰的照片,與生俱來一種難以言狀的萎靡而又傲然的氣質,所以在我心里似乎只有張愛玲才是旗袍的模特兒。看到《花樣年華》里張曼玉在夜晚的路燈下搖曳身姿地散步,我就一下子想到了張愛玲。有一年去上海去了靜安寺附近的一條道路,爸爸說那就是張愛玲曾經屢次走過的路,我定神一看,喧嘩都市中的一條有些幽靜的路上,我分明看到了張愛玲慢慢走來,帶著些許虛弱,帶著些許蒼涼,又有些隨性。上海女人中出了一個張愛玲,就值得上海女人聒噪一輩子了,學習一輩子了。
讀張愛玲的小說居多,但是真讓我回憶起來,才覺得什么都想不起來了,好像所有的小說都是同樣的語調、同樣的詞藻、同樣的故事。女人細膩的天性在張愛玲的筆下展露無疑,在小說里,鐘、月亮、香爐等等都成了一件件活物,變得極富生命力。很多人愛將蘇青和張愛玲放在一起,不是我扯老鄉的后腿,蘇青其實根本沒法和張愛玲比較,她最多只是一個有思想的現代女性。說張愛玲的散文,看過《傳奇》和《張看》,因為當時沒有用專業的眼光去看,也沒看出什么來,只覺得有些話好像印象很深刻也很有道理。
這回讀她的《天才夢》,我一下子想到了納蘭性德的那首詩:正是轆轤金井,滿砌落花紅冷。 驀地一相逢, 心事眼波難定。 誰省, 誰省, 從此簟紋燈影。 人生若只如初見般,沒有后來,只有初遇,于是一切美好便定格下來,成為生命中永恒的、時時可留戀的風景。總感覺有異曲同工之妙。
她說“當童年的狂想逐漸褪色的時候,我發現我除了天才的夢之外一無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點。”
其實,《天才夢》是她 19 歲時在《西風》雜志的征文賽中所創作的一篇散文,因其卓爾不群的才華,使她在文壇嶄露頭角,一些人還把它視為張愛玲的處女作。張愛玲的散文,差不多篇篇盡言自己,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談自己的衣食住行、喜怒哀樂。此刻,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個平凡的、瑣屑的、親近的張愛玲的世界。如《天才夢》中提到自己讀俗氣的巴黎的時裝報告,生活中學織絨線、做家務的失敗,吃鹽水花生,在雙層公共汽車上伸手摘樹上的綠葉等等作為,似乎都是寫我們市井百姓日常的生活呢。只是這些生活我們經歷著,卻沒有留意;即使留意,也沒有形成文字。可張愛玲就那么輕輕巧巧,看似隨意,甚至有點漫不經心,就把一幅人生寫真圖擺在你面前了。
毋容置疑,她是個天才。3歲能背誦詩,7歲能寫家庭悲劇的小說,8歲能寫烏托邦式的《快樂樹》,中學時期蜚聲校園,在香港大學同時拿到兩項獎學金。這么才華出眾,卓爾不群,她不是天才是什么?但文中你并沒看出她的驕傲與虛榮。她只是平實地介紹著自己,沒有張揚,沒有炫耀,也沒有隱埋,甚至還告訴你她一本洋洋大作的中途流產,母親對她的不理解與諷刺,自己是生活中的廢物等等,一點都不擺譜,也不作秀。這一刻,你也許很難將此文與那個大紅大紫、桀傲不馴、清高孤傲的張愛玲聯系到一起。
再看語言。作者是用輕緩的筆觸,平淡地敘述她的天才夢的,語言樸質、平易、干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與感染力,但時不時又會冒出幾句奢華、睿智、生動、深邃的話,將大俗與大雅、華美與冷寂糅合在一起,恰到好處。文中巧妙的譬喻,形象的描畫,鮮明的對比,隨意的嘲弄,無處不在。如寫自己 3 歲誦詩時的“搖搖擺擺”,聽詩的滿清遺老“滾下來的淚珠”,雖是簡筆勾勒,不事雕琢,但人物形象卻栩栩如生。在寫彈奏鋼琴時,“那八個音符有不同的個性,穿戴了鮮艷的衣帽攜手舞蹈”。一句擬人,將孩童世界豐富的想像力展現得淋漓盡致。而結尾“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的比喻,又讓你大吃一驚,怔忡不已—— 19 歲風華正茂的歲月,為何會如此滄桑,如此悲涼?但這就是張愛玲的語言——獨特的、極富個性化的語言。
作者以一位真正藝術家的敏銳,品味生活的樂趣,咀嚼人生的無奈。她的一生,是在稿紙格里跋涉的,有休憩,但沒有停頓;有高-潮低谷,但沒有結束。也只有她,才能同時承受燦爛奪目的喧鬧與極度的孤寂。她的天才夢是她生命的支點,她也是用一生的心血去營造自己的夢的。她成功了,同時,她的天才夢也激勵了多少后來者,讓他們也不自覺地構建自己的夢,并不斷努力去靠近那個夢,從而使他們生活得精彩別致,卓爾不群。
另外,關于張的散文的現代化特質,我真是沒有看出來,可能是對于所謂的現代化特質的難以拿捏。不過,如果將這篇散文細細讀下,我倒是讀出了張筆下對于瑣碎生活的瑣碎描寫。有人說她世俗,也罷,有人說她市儈,也罷。反正在我眼里都是褒義的意思,她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忠實的生活記錄者,她所展現的生活景圖都是實實在在存在著的,有上流的,也有下流的。其實生活如是,何必去扭捏作態呢。更可貴的是,張總是用自己細膩的女性視角去觀察事物,所以生活就成了柴米油鹽拼湊在一起的交響曲,有高音部分,也有低音部分,但總是給人美輪美奐的感覺,是一種視覺和聽覺的饕餮盛宴。
張愛玲無疑是敏銳的,她總能透過普通平實的日常生活去揭示其‘尋常的反常’之處。”她的散文雖然都以身邊的瑣事入筆, 但往往到最后又有所升華。或揭示對生命的哲學思考; 或表達對社會人生的理性認識; 或從日常凡俗生活中探究人性、世情; 有的還將普通話題后面隱藏的文化意義挖掘出來, 給讀者以啟發。這時候, 她仿佛是個生活的旁觀者, 靜看一幕幕或精彩或平庸的人間活劇, 達觀冷靜地品評人間是非,進而達到對現代都市生活“哲理層面”的認識。
賈平凹評說張愛玲“是以一個俗女人的心性和口氣,嘟嘟嘟地嘮叨不已, 又風趣,又刻薄,要離開又想聽, 是會說是非的女狐子”, 一語道出張愛玲的不凡。她以其俗,誘-惑讀者進入與自己生活場景相似的閱讀空間,再將她自己獨具的哲思于不經意間“兜”出來, 常讓人感到親切, 又讓人望塵莫及, 由此,在驚異的同時也能隱約悟到張愛玲靈魂深處的蒼涼和孤獨。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張愛玲以一顆細膩而又寬容的心去洞察世俗人生, 同時,她又從尋常生活中獲取樂趣, 以達觀超然的旁觀心態觀照世俗大眾及其生活,并養成了她對萬物超然、對俗事諒解的灑脫態度。
在散文中, 張愛玲最終留給我們的形象, 是一個孤獨女性流連于店鋪的櫥窗前細致入微不厭其煩地觀賞每一件時裝的質地、款式甚至絲邊的金線的形象。盡管櫥窗的玻璃映出的蒼白的面孔時時使她從心底深處泛上一種蒼涼和孤獨, 正因為有蒼涼孤獨深層意蘊的存在,“世俗的歡悅”才越發楚楚感人。
我最后還是想說,張愛玲是一朵煢煢孑立的玉蘭花,在風中輕輕搖曳,可是頭頂的月亮卻從來沒有圓過。
張愛玲作品讀后感二
第一次接觸張愛玲是在高中階段,只是經常聽同學們議論紛紛。第二次接觸張愛玲,是在重慶醫科大學,由其海上花文學社邀請重慶市作協副主席進行的張愛玲專題講座。
在聽完這次講座之后,一直想了解張愛玲這個人物,因為她不凡的出生,因為她的特殊經歷,因為她的杰出才華,更因為許多人對她的評價和她個人與胡蘭成的感情歷程。說她的死亡有些蹊蹺,倒不如說她的死也獨具藝術性,她一個人孤獨了人生的最后十年,直到選擇八月十五的前夕死在一家旅館。單說這些,我就不得不為這樣的女作家感到欽佩。
這些想摸索她的欲望促使我不得不去閱讀她的作品。就在看她的散文集時,我細細地品讀,讀出了她對生活的細微觀察,也讀出她在文學藝術上的造詣,同時看出她對藝術和人生的熱愛和關注。從《秋雨》中讀出她對生活的熱愛,喜歡種花,喜歡大自然的情趣,同時她在文中通過對雨中的其它事物用細膩的情感和優美的文字來寫秋雨,足見她文學的功力。《讀書報告四則》中從讀書到評書,寫出自己對文學著作的看法和思考,可見她也不是純粹地去閱讀,而是帶著一種思考和學習的態度,吸納百家之長,補其之短。《論卡通畫之前途》表現了她對時尚事物的追求和向往,看到她對藝術的一種預見性和成熟女性所擁有的智慧。每一篇散文,讀起來都是那么富有節奏,每一篇作品都寫的那么細微,極其富有意境。
在學生時代的張愛玲,也顯現的有些與眾不同。她以母校為榮,為未來著想。小小年紀,就有極高的志向和理想,也注定日后她成為上海界的四大文學女青年之一。對于《愛》,她有她自己的理解,一開始,便說“這是真的”,相信她是個懂得愛的女人,單純的懵懂,單純到一見鐘情便就是愛了。我倒也覺得這樣的愛單純且感覺極佳,沒有什么不好,只是隨著閱歷的增加,它似乎多了更多旁外東西的干擾,想必很多人也都是這樣的過程吧!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這句話出自她的《天才夢》,這里面展示了她的生活充滿了藝術,美而痛癢,有點自傳的味道。她會鋼琴,會繪畫,也會寫小說,而且寫出的小說大膽,并不受約束。同時在她的文化背景當中似乎更多時候充斥的是當時社會上層階級的一種小資生活、以及國際主流文化生活。《童言無忌》中,她的生活由富裕一下子走到了普通,可見得當時的社會背景和社會經濟狀況對她的影響。她認為錢是重要的,她說她是喜歡錢的,這一點似乎在任何時候也不會成為過分的愛好,任何的上層建筑都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作為支撐。但直到最后她為錢所矛盾的時候,才意識到原來溫飽問題才會讓人更加的踏實可靠。對于穿著,她也有自己的品味。她的參照物貌似來源于古代的色彩搭配,又好像更多地來源于《紅樓夢》。她通過穿著這件小事情上,一點一點地把自己的母親和父親的矛盾表現出來,也說出了家庭價值觀里的一些小插曲。在吃的方面,當時上海的狀況和現在三線城市的小店面沒有什么區別,或許今天有些地方還比不上她那個時代的上海,在她作品里的店面中已經出現了收費的計算機,何況有的地方現在都沒有信息化呢。她和弟弟一起快樂的生活和玩耍似乎都因繼母的出現發生了變化。弟弟是個不過于記事情的孩子,過去了也就忘記了,而她卻看事情看的明白,由愉快的心里狀態一下子到悲傷到極致的情緒,是她萬萬不能接受的。這些情緒的噴發也似乎為她的寫作提供了更多的養料。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對于這點我是頗有感受的,有思想的,有所智力激發的。小的時候常常跟隨著母親來往太原大姨家,也就在那個時候接觸到所謂意義上的省會城市太原,那會有種驚奇有種莫名的向往。后來接著去過我所在城市周邊的一些縣城和旅游景點,也無意間把這些地方和大城市做過比較,發現了幾個城市之間的差距和問題所在。以前讀這句話一直以為只有走出去旅游大型的旅游景點才叫行萬里路,只有把一些所謂的紀錄片看過才算是行萬里路,但是當這句話再次出現在張愛玲的《道路以目》中時,她所詮釋的“行萬里路”給了我另一種啟發,也讓我更加地明白這句話的含義。只要你每天帶著新的思想、新的心態去走同樣一條路,才會發現很多故事的存在,才會發現一些生活的真諦,才會發現寫作的素材原來很多很多。
愛美是女人的天性,只有把自己打扮起來,才能凸顯出自己的個性,也只有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男人們的眼球。《更衣記》中開始所說的,似乎有些批判性的味道,又好像是在說她們是解放了的一代,并為清朝婦女們的穿著感到悲哀(沒有女性應該有的魅力),同時也在反抗那個穿些奇裝異服就被稱為傷風敗俗的時代。穿衣不光擁有細微的一些小細節,也同樣擁有一些傳統的小講究。比如:出門時褲子上罩的裙子,通常都是黑色,逢著喜慶年節,太太穿紅的,姨太太穿粉紅。寡婦系黑裙,可是丈夫過世多年之后,如有公婆在堂,她可以穿湖色或雪青。裙上的細褶是女人的儀態最嚴格的試驗。家教好的姑娘,蓮步姍姍,百褶裙雖不至于紋絲不動,也只限于最輕微的搖顫。不慣穿裙的小家碧玉走起路來便予人以驚風駭浪的印象。更為苛刻的是新娘的紅裙,裙腰垂下一條條半寸來寬的飄帶,帶端系著鈴。行動時只許有一點隱約的叮當,像遠山上寶塔上的風鈴。晚至一九二○年左右,比較瀟灑自由的寬褶裙入時了,這一類的裙子方才完全廢除。這一點也足以見得張愛玲對穿衣打扮是獨有研究的,所以在穿衣的色彩搭配上才大膽獨到,在一定時期也引領了整個時裝界的前進。
在不相干的事物上浪費了精力,正是中國閑階級一貫的態度。在政治混亂期間,人們沒有能力改良他們的生活情形。他們只能夠創造他們貼身的環境——那就是衣服。他們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在某種程度上似乎我覺得有點像現在的一些城市中層階級和農村人民,愛慕虛榮。早在她那個時代就已經提出了版權的概念,可是中國發展了這么多年,也只有最近的幾年里,版權問題才喊起來,可見中國服裝的品牌和世界服裝話語權落后也是必然的結果。《更衣記》可以稱得上中國清朝乃至國民時期的一個服裝發展歷史,也說明了當時人們的整體思想觀念和生活習性,至少我是這么認為的。
“生命太短了,費那么些時間和這樣的人在一起是太可惜——可是,和她在一起,又使人覺得生命太長了。”和“職業上的成敗,全看一個人的為人態度,與家庭生活里沒有什么不同。普通的婦女職業,都不是什么專門技術的性質,不過是在寫字間里做人罷了。在家里有本領的,如同王熙鳳,出來了一定是個了不起的經理人才。”都出自于《姑姑語錄》。大概寫這樣的作品,是為了記住姑姑這個人,亦或許只是為了她姑姑所說的話吧。“如果是個男人,必須養家活口的,有時候就沒有選擇的余地,怎么苦也得干,說起來是他的責任,還有個名目。像我這樣沒有家累的,做著個不稱心的事,愁眉苦臉嫌了錢來,愁眉苦臉活下去,卻是為什么呢?”這些話是多么的真實,又是多么的引人深思。似乎也在告訴我們,生活中的語言需要積累,指不定哪天就能成為一篇文學稿子的素材。“我是文武雙全,文能夠寫信,武能夠納鞋底。”這些幽默詼諧的話又給生活增添了多少樂趣?是不是也應該讓她們的這些語錄精神也同樣在我們現在的這個年代重新被人撿起?
讀了這十二篇散文,更多的是一種思想上的收獲。不管寫一篇什么樣子的文章,都需要有思想、有
對生活細微的觀察,都需要有核心、有重點把握的地方。生活就是一本書,你經歷的多了,那么你寫出的文字也就多了,生活是有趣的,同時又是煩躁的,只有零零亂亂地拼湊,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人生。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每一天都有人嘮嘮叨叨,那就讓生命豐富一些吧,那就讓經歷更精美一些吧!
張愛玲作品讀后感三
平時不怎么關注文學作品的我因為老師留作業的原因讀了一些張愛玲的作品,起初對張愛玲的了解僅限于一些影視作品和戲劇作品,當拿到張愛玲作品集開始閱讀時,每每覺得她的作品卻有獨特之處,這么一個身世離奇的女人寫的作品讀起來完全能夠折射出作者的人生經歷。
據我了解張愛玲在二十歲時便以一系列的小說震動文壇,是四十年代上海最紅的女作家,在中國文學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五十年代,張愛玲已完成她最主要的創作,包括《傾城之戀》、《金銷記》、《赤地之戀》、《半生緣》等等。她的作品,主要以上海、南京和香港為故事場景,在荒涼和頹廢的大城市中鋪張曠男怨女,演義著墮落及繁華。她的文章,猶如會上癮的毒品,不去碰它,甚麼事都沒有,一碰就欲罷不能。
張愛玲的小說吸引人,她的感情生活也是大家注目的焦點,最令大家津津樂道的是她和胡蘭成的愛情傳奇,雖然短暫,卻也轟轟烈烈。晚年,張愛玲獨居洛杉磯,她深居簡出的生活更增添她的神秘感。
張愛玲的文章中,之前幾乎沒看過,這次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傾城之戀》,尤其是它的結尾。不僅僅是一個較美好的結局,四嫂離婚,想學流蘇嫁給一個更好的人。這樣的念頭,不禁使人發笑。
傾城之戀雖然也是有人的猜忌,也依然毫不留情的顯露在筆下,但一場戰爭,炸毀了幾座城市、多少人的命,卻彷佛也炸毀了每個人的面具,還有那些偽裝,俗話說:「患難見真情」。我想,應該就是指向這樣的情況吧!似乎突然意識到,愛的人可能會再下一秒就消失不見,而放下那些無味的計算、猜疑,讓他們最后在一起。
其實不只他們怕受傷害,每個人都是,經不起一再的失望,所以為了保護自己,而在別人面前筑起一到厚厚高高的墻;為了不讓自己吃虧,而斤斤計較的處處盤算。但在同時,是否也會失去一些珍貴的東西,像是真誠的情感,那些最早、最原始的心。把自己弄得像一只虛偽的刺猬,這樣真的好嗎?我不禁這樣問自己。
我認為,令她的小說能夠讓大眾喜愛的原因,除了典雅的詞句,最重要的,還是她本人曾經親身體驗過再加上世事的千錘百煉后,所寫下的事,融入了許多感情,才得以傳于后世。
張愛玲作品讀后感四
那是最濃烈也最甘醇的美酒,歲月的蹉跎亦不曾泯滅其原始的野性分毫。爐中的沉香屑燃得正旺,透過酒盅邊精致的孔環,你迷離了醉眼,向我問道:“世間有沒有一座城市的陷落只為成全一段傾城的戀情?”我無言以對,才發現,是淚水浸得書卷沉甸甸。
三十年代,上海的月亮該是銅錢大的一個紅黃的濕暈,像云朵軒信箋上落了一滴淚珠,陳舊而迷糊。整座城市在霓虹與陋巷交錯間暈染,點點的光像半空中漂浮著的繭,包裹著不同的情緒。
相思黃葉落,白露點青苔。多情的女子呵,泠泠的白露,莫非是積蓄的淚水,為何不能暢流?千百度的回首,燈火闌珊處依舊一片寂寥。年年歲歲花相似,孰知歲歲年年人已不同。等得累了,也倦了,收起流不盡的相思紅淚掩進一隅,靜觀人間百態,世事滄桑,只微牽嘴角,冷笑不發一言。
你用一個美麗而蒼涼的手勢,拈起了筆。
殘缺如你,《傾城之戀》并不是一個浪漫動人的愛情故事,是一場男挑女逗欲擒故縱費盡心機的把戲和交易。面臨生存的焦灼和無奈,白流蘇用殘存的青春下一次最后的賭注。在新舊生活和中西文化相悖相纏下滋生的范柳原,游戲人生,周旋于女人之中。彼此都把對方看得通透。而城市的突然陷落,使兩個人最終走到了一起。當世界復歸于平靜以后,“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不是又會成為一個夢幻。
傾城的戀情在蒼涼的二胡聲中展開的“中國情調”,又在二胡聲中結束,像一座雕刻精工的翡翠。
或許,月亮也曾是歡愉的,然而隔著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帶著點凄涼。
你的筆,觸及著人性深處所有隱秘的角落,書寫著對脆弱人性的深邃洞察,對人性趨惡的敏感透視。人性,在你的筆下,從來就是另一番景象。
《金鎖記》是文集中文化內蘊最為豐富的作品。門第森嚴的“家”對曹七巧來說是一座布滿陷阱的叢林,由于情感的空缺,人性中的陰暗潛滋暗長,強烈的占有欲和瘋狂的報復欲,使她由金錢的犧牲品淪為金錢的奴隸,成了一個幽靈禁錮在精神的煉獄里的瘋子。
而在她心里還有個柔軟的充滿幻想的角落,“臨著碎石子街的馨香的麻油店,黑膩的柜臺……朝祿趕著她叫曹大姑娘……”,“十八九歲做姑娘的時候,……男人多少對她有點真心。”可此時她已干枯地如歐米哀爾一般了,但她卻沒有歐米哀爾年輕時的風光。可誰又能說得清,哪個更痛苦,哪個更幸福呢?
金錢,它如鎖鏈一樣鎖住了年輕的心,鎖住了美麗的夢,更鎖住了靈魂。
人性的力量可以如此驚心動魄,讓人不寒而栗。好像一個洞悟人生而又難以接近的眼睛,正陰郁而又刻薄地注視著靈魂深處。
寫于針尖上,刀尖上,舌尖上的犀利、細碎、冷漠,在蒼涼的鋪敘中,彈性而觸動心靈。
“也許每個男子都有過這樣兩個女人。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墻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朱砂痣。”
《紅玫瑰與白玫瑰》,愛情的詩意被消解殆盡。有著“柳下惠”的美名,留學而歸的佟振保與友人之妻姘居,極盡歡情。但當王嬌蕊禁不住當了真時,他卻逃之夭夭,抽身而退。距離,或許會給彼此裹上一層柔光加一重幻彩。可當兩個人真要沖破時光的沙灘,淌過空間的湍流,不顧一切飛奔向對方的時候,結果往往是事與愿違的。終是娶了性情保守言行遲緩的女人做妻子。
多年后的偶遇,嬌蕊對振保說,“是從你起,我才學會了,怎樣愛,認真的……愛到底是好的,雖然吃了苦,以后還是要愛的,所以。。。”
佟振保,這個一向自詡頑硬的男人,竟猛地涌起了令人詫異莫名的淚水,滾淌著,同時裹雜著難堪的妒忌。
“軟弱的凡人”最難戰勝的是自己心中的魔障,便在雙重人格中搖擺掙扎一生。
愛情的本質,或純粹,或復雜,也許本就缺少詩意。
紅塵里浮浮沉沉的夢,捉不住,只能嘆息著時光太匆匆。十八春,半生緣,像風來了又走,讓心滿了又空。小茶館內,嘴唇在顫抖,聲音也在顫抖:“世鈞,我們回不去了。”也許,住在心里的那個人,注定要藏在淚中。我想起多年前的那封信:我要你知道,這世界上有一個人是永遠等著你的。不管是什么時候,不管是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有這么個人。
愛情應該是世俗的、現實的、生活的、纏綿的、瑣碎的。所以我們看得到,曼楨與世鈞的愛情,發生于小飯館,發生于吃飯的時候。表達愛意的舉動,是在夜色中,冒雨雪到郊外,去為曼楨尋找丟失的一只手套。可是,愛情也是充滿遺憾的。
《十八春》,是一段漫長的不了情。
你站在街角,吹著風,看著車馬吹成了流云,看著人群吹成了飛鳥,看著過往吹成了回憶。也許每個女人都有過這樣一段綺麗的經歷,外表平靜似水,內心卻敏感得如絲綿蘊著胭脂,輕易就洇得一塌糊涂。
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荒野里,你所遇見的人,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你只輕輕地問了句:“噢,你也在這里嗎?”那個人,曾經讓你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里,但心是歡喜的,從塵埃里開出花來。
《愛》,這樣一個故事,凄美而感人。潛在的情感穿越各種迷離,一生永不褪色。“噢,你也在這里嗎?”輕輕的,話語簡潔得連一個字也容不下去。無聲的美讓人感到缺憾,以至于歷盡種種苦難之后,這種美變成生命唯以回味的愛戀,現實的無奈同時讓這份愛戀倍受時間無情的煎熬。
寂寞開在純凈里的詩意,唇齒生香。
《傳奇》,憂郁、敏感、見棱見角。《流言》,樂觀、好奇、見情見趣。集大雅大俗于一身。散文中,我們看到一個穿梭于市井中的地地道道的女人,隨意坦率,有滋有味地展現著,律動而鮮活。不畏之嫌,也可童言無忌。《私語》中,“我要比林語堂還出風頭,我要穿最別致的衣服,周游世界,在上海有自己的房子,過干脆利落的生活。”字里行間跳躍著市井氣息,可嘗、可聞、可看、可觸、可感。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天才夢》里的句子充滿滄桑感,卻如此深刻。《有女同車》,“女人……女人一輩子講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遠永遠。”又是多么高明,極具況味。
你說:“我不喜歡壯烈。我是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壯烈只有力,沒有美,似乎缺少人性。”
封面上的你著一襲華美的旗袍,流光溢彩,是濃得化不開的綠。細細長長淡娥眉,斜飛入鬢,靈靈清清碧水眼,欲說還休。
那最濃烈也最甘醇的美酒,入口,隨舌,在胸間綻起火焰。爐中的沉香屑已燃盡最后一絲氤氳。墨綠旗袍包裹下的玲瓏女子,才氣逼人,轉身離去,微笑緩緩溢上嘴角……
張愛玲,有一剎那,我看到了你極愛的那個,美麗而蒼涼的手勢。
張愛玲作品讀后感五
為名人樹碑立傳,第一,需要勇氣,第二,需要功底。復述張愛玲人生里遍布的“蒼涼的故事”,更是如此。
2008年,根據張愛玲舊作《色戒》改編的同名電影里香辣俗艷的限制級鏡頭,吊足了世人的胃口,男女主演絞纏雜糅的體位,也淪為好事者津津樂道的談資。再加上2009年伊始,寶島臺灣傳來了即將出版其雪藏了許多年的最后一部作品《小團圓》的消息。一時間,張愛玲,這個帶著極其濃厚小資色彩和風情的名字,仿佛又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之中,成為最耀眼的焦點。對于那些癡愛張愛玲,甚至到了把其作品的各種版本一一收藏地步的“張迷”們來說,這部險遭銷毀命運的《小團圓》的問世,不啻于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仿佛只有把她最后一部作品加在浮塵的書架上,張愛玲或許才是完整的張愛玲,否則,她就像是一本脫了封底的書,既禁不得翻,又賤價了不少。
張愛玲一直在用生花的筆為人生的真實模樣描摹了一個其實并不怎么圓滿的狀態:“生于這世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張愛玲自己以及她在作品里濃縮的人生故事,無論呈現如何的千姿百態,一樣總有殘缺!誠然,如若沒有這部小說的問世,張愛玲的人生至少是不夠圓滿的。《小團圓》寫盡了她畢生的恨事,充滿了濃厚的自傳色彩,是張愛玲為自己的創作乃至生命劃上的一個句點。
永遠有多遠,誰也不知道,但是,至少現在的確是個值得為張愛玲蓋棺定論的好時機。《永遠的張愛玲》在這個時候出版,不能不說是個“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的姻緣際會,也算是恰逢其時。
關于張愛玲的各種傳記,其實,已經為數不少。再談張愛玲,仿佛要從眾多看似一致的材料典籍中殺出一條血路,不得不欽佩該書編輯及作者的勇氣和決心。張愛玲是大家的張愛玲,是“永遠的張愛玲”,長談長新,無論在什么時候,都是值得文學界甚至整個國民為之關注、為之傾心的焦點。
翻閱《永遠的張愛玲》,你可能似曾相識,因為,那些粗淺的故事梗概也許你早已熟記在心,畢竟,張愛玲的人生經歷已成歷史,以決絕的姿態存留于人們的記憶之中。
然而,看歷史,也是需要態度的。角度不同,便能呈現“橫看成嶺側成峰”的迥異效果。《永遠的張愛玲》從標題到內容,都能看出該書責編和作者的匠心,至少,他們是從一個前所未有的角度來描摹這個謎一樣的“臨水照花人”,并且,該書作者敢于接近和直面,敢于體會和玩味,縱使是所謂的“張迷”,也絕對不是附庸風雅的“偽張迷”,他定是將張愛玲的全部作品通讀過的有心之人。
毫不夸張的說,這是一本“用張愛玲說張愛玲”的書。
該書的章節全部用張愛玲的作品來取名,非常精到和濃縮地提煉出其每個人生階段的特點。談到其顯赫的家族背景和身世,作者用《傳奇》來取名,然后用《我看蘇青》里的一段話“‘身世之感’普通總是自傷、自憐的意思罷,但我想是可以有更大的解釋的”作為點題;談到其“溫暖而遲慢,無慮而快樂”的童年時光,作者用《金鎖記》取名;談到其凸現的文學天賦時,用的是《天才夢》;談到香港讀書經歷時,用的是《傾城之戀》;談到其文學創作高峰時,用的是《創世紀》;談到與胡蘭成的情感糾葛時,用的是《紅玫瑰與白玫瑰》;談到告別大陸時,用的是《多少恨》;談到第二次婚姻時,用的是《怨女》;談到其孤獨離世,用的是《花凋》……這些標題和點題語全部取自張愛玲的作品,用得都非常的精準,恰如其分,一時間,讓人感覺是張愛玲自己在寫自己一樣,格外親切,仿佛是不經意間,張愛玲在創作中已暗自為自己的每個人生階段做了點題,叫人心生“一語成讖”的唏噓和喟嘆。與其它站在他者的立場的傳記有所不同的是,《永遠的張愛玲》脫離了以往第三人稱的冷靜和疏離,從標題設置上便呈現出第一人稱的熟稔和親近,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角度和視覺上的創新。
張愛玲自己說過:“深知的材料才是好材料”,入戲太深,難免參雜了太多講述者個人的感情色彩,與事實相較,有失偏頗,流于俗艷,寫名人傳記要求秉持客觀、中立的態度,盡量避免過多的猜測和扮演。然而,換一個姿態,作壁上觀,隔岸望火,又似乎過于冷漠和疏遠,剝奪了人們對于一個人的一段歷史的激情、喜悅、吶喊、苦惱和悲憤,畢竟,是人自己創造了歷史,而這段歷史一定是可以被后來人感知和觸摸的,因為,它充滿了血肉和感情,那么,人物傳記也應該是對人自身、對歷史充滿七情六欲的描述。這個“度”的拿捏和把握,想必是所有寫人物傳記的作者值得研究的課題。
《永遠的張愛玲》作者在講述故事的同時夾敘夾議,更是大膽地引用了大段大段張愛玲自己的文字來作為補強,在增加故事的現場感的同時,有效地規避了人為的想象和推斷,還原了歷史的本來面目,增加了可讀性和真實性。整體來看,該書作者文筆秀麗,甚至帶有幾分張氏風格的犀利,“到底是一個人迷陷于一座城,還是一座城傾倒了一個人呢”、“愛落兩城,夢落一人”、“人生怎么可能圓滿呢?她在離開的那一刻,才真正獲得了永生”這樣一些瑯瑯上口又字字珠璣的語句,既有文字形式之美,表達了作者的某種含蓄的情緒,作為故事白描的點綴和補充,又點到為止,適當留白,絕不咄咄逼人,給讀者留下了想象和評論的空間。并且,不難看出,作者對張愛玲作品非常熟悉,引用的位置、時機、長短把握也拿捏有度,絕不喧賓奪主,反而有幾分錦上添花之美。這足以看出作者的功底,既保留了自己恰到好處的點評,又不畫蛇添足。畢竟,引用,這也是一種藝術。
從某種意義上說,只有每個人自己才最了解自己,也最有資格定義自己。因此,《永遠的張愛玲》一書用張愛玲自己來說張愛玲的“小團圓”人生,這是一種散發著特殊韻味的寫作方式和情感體驗!
看過“張愛玲作品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