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贈汪倫有感
《贈汪倫》作者為唐代大詩人李白,寫的是詩人登船要走,朋友踏歌相送的動人情景,表達(dá)的是 送別情深。接下來請欣賞小編給大家網(wǎng)絡(luò)收集整理的讀贈汪倫有感。
讀贈汪倫有感一
李白是一名非常著名的詩人,人們都把他叫作詩仙。他還有一個非常大的特點(diǎn),就是一喝酒,就詩興大發(fā),可以寫出一首首好詩。
一天,李白來到汪倫的家鄉(xiāng)—安徽涇縣。因?yàn)橥魝愒缫训弥拇竺犝f李白要來,就非常高興。等李白一到,就急急忙忙的將他請進(jìn)自己的家里,用美酒和美食款待他。
因?yàn)槔畎滓言谕魝惣易×撕镁?,已?jīng)和汪倫成了時時不離的好兄弟。
一天,李白對汪倫說:“我不能再給你添麻煩了,我要走了,再見。”說完,就起身走了,但是,他剛剛上船,還沒有來得及走的時候,忽然,他聽見遠(yuǎn)處傳來了一陣優(yōu)美的歌聲,仔細(xì)一看,原來是兄弟汪倫,特意為他趕來送行的,于是,李白對船夫說:“先別開船呢,我要對我的兄弟汪倫說幾句話。”于是,李白下了船與兄弟汪倫緊緊握住雙手說:“汪倫兄弟,天下沒有不別之事,下一次,我還會來看你的。”汪倫說:“這桃花潭里的水很深,你可要小心那。”李白取下紙和筆寫了一首名叫贈汪倫的一首詩送給他又說:“咱們的友情比這桃花潭里的水還深。”說完,李白就拾起紙筆上了船走了,汪倫站在河岸邊靜靜地看著李白遠(yuǎn)遠(yuǎn)離去的身影。
讀贈汪倫有感二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三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這首詩想必大家都知道是李白在江船上即興吟誦的吧,這首詩充分說明了李白與汪倫的情意,這可是一般人難以達(dá)到的深厚情誼。
詩的前兩句敘事說了“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正是李白所乘坐的小舟待發(fā)之時,汪倫前來送行,他一邊走,一邊唱。李白看到后驚喜不已。(“忽聞”,說明出于意料之外。)汪倫昨晚已設(shè)家宴餞別,說第二天事很多不能再送了。但現(xiàn)在他在百忙之中來了,還是來為我送行,怎么不叫李白激動萬分!用什么語言來表達(dá)?李白想起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李白信手拈來,即興吟誦了一首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用桃花潭的水深與汪倫對自己的情深作對比。如果說汪倫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普通的語言,是在這“不及”二字將兩件不相干的事物聯(lián)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參照物,就把無形的情誼化為有形,既形象生動,又耐人尋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倫的情誼有多深呢?
我們現(xiàn)在的友誼能像汪倫對李白一樣嗎?我們現(xiàn)在的友誼很少有純潔的友誼,大多都是互相利用,感情都經(jīng)不住時間的考驗(yàn),希望我們像汪倫一樣用一顆真摯的心去對待朋友!
讀贈汪倫有感三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首詩中最讓我感動的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它表達(dá)了詩人感謝朋友深情厚意的心情,桃花水縱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倫送我的這份深情。再看汪倫他能夠出現(xiàn)在朋友最需要幫助的時侯,這就叫雪中送炭。我也要向他學(xué)習(xí)。
讀贈汪倫有感四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我聽見廣播里主持人抑揚(yáng)頓挫的吟誦聲,我陶醉了,我沉浸在無限的遐想中……
一天,李白乘著他自己的小船,正要離開,忽然聽見,汪倫在岸上一邊唱歌,一邊踏著節(jié)拍,為李白送行,來和李白告別。李白感動地流下了熱淚,當(dāng)場些了《贈汪倫》這首詩,“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作為禮物送給了他的好友——汪倫。
“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但也比不過汪倫送我情意深厚。”這是李白對汪倫真摯情感的充分流露。這首詩前兩句敘事,后兩句抒情,贊頌了真摯、深厚的友情,他運(yùn)用了夸張、比喻的手法,將無形的情誼轉(zhuǎn)換為生動的形象。
在古代有許多關(guān)于友誼的故事,而在今天的現(xiàn)實(shí)生活中,也有很多友情的故事。這是一件發(fā)生在金逸斐、葛心蕓和我身上的小事。三年級的一天,葛心蕓生病了,我主動拿過她的作業(yè)本,一聲不響地放進(jìn)了書包,準(zhǔn)備給她送去。放學(xué)后,金逸斐主動要求跟我一起去葛心蕓家。我們倆到了以后,我就趕緊把當(dāng)天的作業(yè)告訴她,然后幫她補(bǔ)課,金逸斐坐在旁邊隨時給我補(bǔ)充,這樣,葛心蕓把落下的課全補(bǔ)上,就不會有不懂的了??粗_心的笑容,我們高興地回家了。
走在小區(qū)的石子小徑上,我輕聲吟誦著《贈汪倫》這首詩。是啊!人間若沒有真情,這首詩怎能流傳千古呢?因?yàn)橛辛擞颜x,才能讓我們擁有更多的朋友;也因?yàn)橛辛擞颜x,使我時時處處感受到溫暖與珍貴。這就是我喜歡這首《贈汪倫》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