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文高深作品欣賞
雜文有深有淺,你們想看高深的嗎?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雜文高深作品欣賞篇,希望大家喜歡。
雜文高深作品欣賞篇1:死
有一批人是隨隨便便,就是臨終也恐怕不大想到的,我向來正是這隨便黨里的一個。三十年前學(xué)醫(yī)的時候,曾經(jīng)研究過靈魂的有無,結(jié)果是不知道;又研究過死亡是否苦痛,結(jié)果是不一律,后來也不再深究,忘記了。近十年中,有時也為了朋友的死,寫點文章,不過好像并不想到自己。這兩年來病特別多,一病也比較的長久,這才往往記起了年齡,自然,一面也為了有些作者們筆下的好意的或是惡意的不斷的提示。
從去年起,每當病后休養(yǎng),躺在藤躺椅上,每不免想到體力恢復(fù)后應(yīng)該動手的事情:做什么文章,翻譯或印行什么書籍。想定之后,就結(jié)束道:就是這樣罷——但要趕快做。這“要趕快做”的想頭,是為先前所沒有的,就因為在不知不覺中,記得了自己的年齡。卻從來沒有直接的想到“死”。
直到今年的大病,這才分明的引起關(guān)于死的豫想來。原先是仍如每次的生病一樣,一任著日本的S醫(yī)師的診治的。他雖不是肺病專家,然而年紀大,經(jīng)驗多,從習(xí)醫(yī)的時期說,是我的前輩,又及熟識,肯說話。自然,醫(yī)師對于病人,縱使怎樣熟識,說話是還是有限度的,但是他至少已經(jīng)給了我兩三回警告,不過我仍然不以為意,也沒有轉(zhuǎn)告別人。大約實在是日子太久,病象太險了的緣故罷,幾個朋友暗自協(xié)商定局,請了美國的D醫(yī)師來診察了。他是在上海的唯一的歐洲的肺病專家,經(jīng)過打診,聽診之后,雖然譽我為最能抵抗疾病的典型的中國人,然而也宣告了我的就要滅亡;并且說,倘是歐洲人,則在五年前已經(jīng)死掉。這判決使善感的朋友們下淚。我也沒有請他開方,因為我想,他的醫(yī)學(xué)從歐洲學(xué)來,一定沒有學(xué)過給死了五年的病人開方的法子。然而D醫(yī)師的診斷卻實在是極準確的,后來我照了一張用X光透視的胸像,所見的景象,竟大抵和他的診斷相同。
我并不怎么介意于他的宣告,但也受了些影響,日夜躺著,無力談話,無力看書。連報紙也拿不動,又未曾煉到“心如古井”,就只好想,而從此竟有時要想到“死”了。不過所想的也并非“二十年后又是一條好漢”,或者怎樣久住在楠木棺材里之類,而是臨終之前的瑣事。在這時候,我才確信,我是到底相信人死無鬼的。我只想到過寫遺囑,以為我倘曾貴為宮保,富有千萬,兒子和女婿及其他一定早已逼我寫好遺囑了,現(xiàn)在卻誰也不提起。但是,我也留下一張罷。當時好像很想了一些,都是寫給親屬的,其中有的是:
一,不得因為喪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錢。——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趕快收斂,埋掉,拉倒。
三,不要做任何關(guān)于紀念的事情。
四,忘記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胡涂蟲。
五,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xué)家或美術(shù)家。
六,別人應(yīng)許給你的事物,不可當真。
七,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fù),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
此外自然還有,現(xiàn)在忘記了。只還記得在發(fā)熱時,又曾想到歐洲人臨死時,往往有一種禮儀,是請別人寬恕,自己也寬恕了別人。我的怨敵可謂多矣,倘有新式的人問起我來,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決定的是: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
但這儀式并未舉行,遺囑也沒有寫,不過默默的躺著,有時還發(fā)生更切迫的思想:原來這樣就算是在死下去,倒也并不苦痛;但是,臨終的一剎那,也許并不這樣的罷;然而,一世只有一次,無論怎樣,總是受得了的……。后來,卻有了轉(zhuǎn)機,好起來了。到現(xiàn)在,我想,這些大約并不是真的要死之前的情形,真的要死,是連這些想頭也未必有的,但究竟如何,我也不知道。
雜文高深作品欣賞篇2:寬以待人
“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這句話雖然聽來未免迂腐,可是,仔細想想,它卻有很值得我們遵行的地方。
“靜坐常思己過”,是一種反省的功夫。我們假如常能在靜下來的時候,想到自己在做事或待人方面有疏忽有虧欠的地方,自然就減少了對別人抱怨嫉恨或報復(fù)的心情;也同時由于明白了自己的過失而得到一些警惕,以后將不致再犯同樣的過錯。這是前人勸我們“靜坐常思己過”的真正意義。
至于“閑談莫論人非”則更是我們?yōu)槿颂幨赖囊粭l金科玉律。把談?wù)搫e人是非的精神用來“常思己過”,既可減少得罪人的機會,又可隨時改正了自己的缺點,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有人說:“假如我們都知道別人在背后怎樣談?wù)撐覀兊脑挘峙逻B一個朋友也沒有了。”這并不是一句否定人與人之間友情的話,相反的,它正可以告訴我們,對背后的閑話盡可不必去認真打聽和計較。
要知道,人們背后一時興之所至,談到了你的過錯或缺點,說了對你不利的話,這是人之常情。即使他是你的朋友,偶爾一兩次順口說來的話,也并不證明他不夠朋友。
假如你不知道,這事情就會和根本沒有發(fā)生過一樣。
下一頁更多雜文高深作品等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