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友情雜文范文
友情是恩賜,有則長久,沒有則隨緣。關于友情的雜文有哪些呢?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于友情雜文篇,希望大家喜歡。
關于友情雜文篇1:關于友情
生命這棵樹上,有一種果實,叫做友情。
果實香甜,誰都想采摘,然而,探出的手卻未必皆能如愿。
勢利的人采摘不到。真正的友誼不會與利益掛鉤。那種持“沒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觀點的人是不配清談友誼的。褪卻了利益這一攸關,所謂的友誼完全成為利益之爭的遮羞布,別無意義。看似長勢葳蕤的“友誼之樹”當隨利益的消解轟然而塌。
輕諾寡信者采摘不到。不知自重地夸夸其談,或能騙取一時仰慕,卻終得“日久見人心”。誰能忍受長與謊言相伍?當行為的猥瑣消解了堂堂的海口之夸,友情之芽也自隨而漸漸委頓。
虛偽的人采摘不到。再精于偽飾,也會有昭然若揭的時刻。當真相浮白于世之時,陰影將在陽光中無以遁形。真正的朋友或能接受真實的缺點,卻難堪虛偽的美好。洞察的結局,不是疏離,也是失望。于是,曾經(jīng)鮮綠的友誼之葉隨而漸漸枯萎。
多疑的人采摘不到。信任,是維系友情的關鍵因子。朋友都渴望彼此能心心相印,但是即使是肝膽相照的朋友也不可能總如透明的玻璃人。情感上親密無間,心靈里彼此信任,才能長久維系美好。再誠摯的朋友,也難以忍受無端的猜忌。如若過于多疑,曾經(jīng)嬌艷的友誼之花也會漸漸凋零。
斤斤計較者采摘不到。人與人之間的友好相處,固以體諒和理解為媒介長存。友情中,沒有永遠一成不變的默契,長期和諧的相處在于懂得用一種寬容去諒解,用一種大度去包容。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對自己尚無法求全,怎能要求朋友盡善盡美?過于計較,友誼之果也會夭折。
高山流水的嘆息之音,現(xiàn)今泛化為俗流。人人都可悵然而念——天地自悠悠、人心不復古,卻往往沒有自察,友誼之果不能采摘的緣由。
以真誠為土壤,以理解為陽光,以寬容為雨露,友情之樹自然長青,結出累累碩果,獻給值得采摘的人去珍惜,擁有。
關于友情雜文篇2:孔子交友之三原則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是探討孔子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現(xiàn)代,朋友關系也是人倫關系的重要方面。那朋友是什么,朋友又怎么交往呢,《論語》給我們指出了交友之三原則。
什么是朋友
人在社會中不是孤立的個體,是一個人與人之間形成的群體。這個群體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血緣為紐帶的群體,另一類是以朋友為紐帶的群體。血緣和朋友這兩類又是互相兼容的。有血緣關系的不一定成為真正的友誼而成為真正的朋友,很純的朋友關系又超越了無朋友感情的血緣關系。古人常以“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來形容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因此,朋友就是最純潔、高高尚、最樸素的友情;朋友就是一種相知,是一種互相認可,相互仰慕,互相欣賞的過程。所以,我們通過朋友這面鏡子,了解自己是誰;需要哪樣的朋友。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jié)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純潔的友情帶來的是超脫功利的快樂。
選擇朋友的標準和原則
友直。什么是友直,友直就是不邪曲、沒有私心、正直耿直的朋友。從古至今,友直一直是作為選擇朋友的一個標準和原則。大唐貞觀諫臣魏征就是友直的表率,也是對主忠心的楷模。無論是對李建成還是李世明,他都用一顆正直的心去對待。在他心中,做到了不邪曲、沒有私心、正直耿直。正因為他沒有私心,做事公正,對人真誠,贏得了唐太宗對他的尊敬。所以在魏征死后,太宗痛哭,親自寫碑書,“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舊唐書·魏征傳》。
友諒。友諒則是守信用、誠實不欺騙的朋友。在古時,與朋友交,貴在要守信用,誠實對待朋友,否則將違背五常,受到世人的唾罵。古往今來,誠實守信已成為擇友的標準之一。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幫學生看行禮就是誠實守信的典范。上世紀80年代,全國莘莘學子懷著無比自豪與榮耀來到兼容并包的學府——燕園。其中一位同學帶了很多行禮,沒人陪同。那時新生進校事很多的,可不象在家讀初中高中,有父母陪同。這位同學自己又要去報道,又要聯(lián)系同一縣城先進北大的師兄問這問哪等等。但由于行禮多,只有自己一個人。正在一籌莫展之時,看到一位老人穿著樸素,佩戴著紅校徽章慢慢走過來。該同學以為是學校的老校工,就請他幫助看一會兒行李,自己去報到。老人沒說什么,答應了,老老實實地在那兒守著。九月的的北京,天氣還是很熱,旁邊有人說:“您回去吧,我替他看著”。可老人說:“還是我等他吧,換了人他該找不著了”。在苦苦等了三個小時后,報道的新生來了,老人還是在那耐心的等著,老人什么也沒說就走了。在三天后的開學典禮上,這位學子吃驚地認出了臺上的副校長、大名鼎鼎的季羨林教授就是那天幫自己看行李的老頭!可見,誠信是一種美德,它可以讓我們的生活環(huán)境變得更美好。誠信是人與人之間的紐帶,它可以讓人們更加親近。誠信是一種語言,他可以讓人們彼此信任。
友多聞。在《論語》里,交友的第三個標準和原則就是友多聞。友多聞則是學問廣博,見識豐富,生活閱歷淵博的朋友。當你在這個社會上感到猶豫彷徨和躊躇的時候,可以得到朋友真知灼見的建議,為你指明方向,不在彷徨。三國時孔明與司馬徽、徐元直、龐士元、等等無一不是學識淵博之人,互為朋友,互相學習。他們之間把“友多聞”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與友直、?友諒、友多聞相對的就是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如果一個人在擇友時,不經(jīng)分辨,不慎交到便辟、善柔、便佞的人,那么終將會被引入歧途,嚴重的將會做出違法亂紀的事來。自己后悔也來不及。所以從一個人交的朋友是什么樣的人,就能大概知道這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有多高。要相信,道德修養(yǎng)達到一定程度的人是不會和魯迅筆下小癟三式的人在一起契闊談宴的。
其實,在《論語》里孔子認為,交友必須交優(yōu)秀的人,德才兼?zhèn)涞娜恕W釉唬骸熬硬恢兀瑒t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只有這樣才能見賢思齊,有道而正。但在現(xiàn)實中,交什么樣的朋友,怎樣與朋友相處,考驗的是我們的眼光和智慧。我們讀論語,只能從中學習到一種審視、明辨的能力,是寬容、不為己甚的態(tài)度。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只有不斷的修身養(yǎng)性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孔子“交友三原則”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朋友。它是一個映射著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yǎng)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藝術和智慧,多一份清醒與閑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饋贈的心情。
關于友情雜文篇3:同學情誼
純真時代帶來的友誼,是那爽朗的笑,是那大聲的唱 ,是那躲在被窩的悄悄話,是那一起逃課的竊喜緊張,是那打架之后破涕為笑的鼻涕泡泡······,太多太多的日常,換來青春過往的感慨,同窗情誼豈是一句話、一篇文章能夠說得清楚的。
然自從跨出了校門,還有多少同學,能夠生活相聚在一起?不得不說能夠相聚的那是幸福的人,不能相聚的便是裝在了心里,在某一個不經(jīng)意的時間,想起了你,想起了他,想起了純真的那個年代,便會獨自暗嘆,年輕真好,上學真好,可是時間一晃就過去了,一走出校門我們就長大了,長大到了自己也當了爹,當了媽,自己的孩子都背上了書包走進了校門有了自己的同學。我們老了,這幾年是否還有時間想想自己的同學,是否還在懷念自己的青春時代,是否還會感慨自己的同學情誼, 是否因為忙,沒了聯(lián)系?是否因為久遠,忘了問候?
歲月魔變,童年時代擠旮旯的小伙伴,跳皮筋的小女孩,跟自己劃三八線的同學,打小報告的臭屁孩,那個令自己的心動的小同學,都已經(jīng)變了模樣。課余,泡泡糖和冰棍能填滿天真的心;假日,拔草收秋河邊看柳,滹沱河畔燕山角下大海岸邊都有我們的身影,裝扮過無數(shù)夜夢;上學路上,長長的高粱桿,嚼出了甘甜;泥土下的烤紅薯,還能嗅出土味飄香;說起來大家都在笑聲坦言自己的劣跡;那怕是一次一次歷險的張狂,如今也有了深刻的意義。往昔的故事,最真,最純,最癡,也最動心。許多的粗糙和魯莽成了趣事回味。
一年又一年,服飾在變,一年又一年,容顏在變。同學聚會多了問侯,多了感慨,多了回味。同學之間的友誼,用純真之情,真摯之心,歡樂在相逢之時。同學情系,純真時代而來的友誼,來自芝麻般微小的回憶里,敘述著無知與尷尬的玩笑,無拘無束的歡樂笑顏。成年人的言辭沒有羞怯,在幽默與揶揄的調配中透徹人生。
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喝進了酒,醉了是心。同學情真的話語總能讓人心頭一暖,我們在這茫茫人生中,何其有幸成為同學,能夠同窗共讀,這是幾世修來的緣分?只要天地不合二為一,我們還能賴以生存在這個萬花筒般的世界里,那些從小萌生的友誼情感,是心靈的支柱,是人生良態(tài)的鏈接,不管是遠是近,或濃或淡,一直都令人欣喜,因為我們珍惜,珍惜共同走過的那段歲月,珍惜我們一起生活的點點滴滴。
致我往昔的同學們,感謝你們與我為伴的那年年月月;致我親愛的同學們,愿你們一切順意安好;致我最愛的同學們,愿我們珍惜彼此的情緣,一直到老!(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