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文精選:藝術家的品位與品味
從漢字的品味而言:品——是品嘗;味——是味道。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雜文《藝術家的品位與品味》,供大家參考!
《藝術家的品位與品味》原文:
從漢字的品味而言:品——是品嘗;味——是味道。合起來倒有品嘗味道的意思。從藝術的品味而論:品——是人品、品質、品德的意思;味——是趣味、體味、回味的解釋。合起來就是指一個人的品質、趣味、情操與修養。若要論當下中國藝術家的品位與品味,可謂是:玩“品位”的藝術家會炫耀自己的生活狀態,向往的是置身庭院、書柜四壁、窗前綠意、案頭琳瑯滿目等藝術氣場,力求的是別人贊揚他的品味;玩“品味”的藝術家愛一種生活狀態,喜歡一杯茶、一壺酒和一圈人的氣場,渴求的是為了生活狀態,不得不用品味來營造品位。
難道所謂高品位的人,一定就能產出所謂高品味的藝術嗎?由此看來,全然不是這樣子。如果說,品位是人的一種選擇,那么選擇就要符合自己的舒適度;如果說,品位是人的一種行為,那么行為是不能欺騙人的。當然,品位不存在評判的標準,如果有評判標準就是目的的、世俗的,甚至是借標準推銷自己,故而賣弄品位。不言而喻,這種品位就是讓別人品味為目的,只是變著戲法拔高自己所謂的品位。
品,在中國傳統繪畫的審美范疇中,強調人之品格極為重要。因為,中國歷代書畫家絕大多數是服務于王朝政治的讀書人。所以,統治階層及書畫家本人都極為重視自己人品的優劣。諸如,唐太宗之弟李元昌,他與眾臣討論書畫家品格時說:“及品格高下,列為先后”。宋代著名書畫家郭若虛,他提出繪畫的楷模論,對如何畫好人物有一種定式的言論:“畫人物者,必分貴賤、氣貌、朝代、衣冠”。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徵明說:“人品不高,用墨無法”。清代畫家王昱說:“學畫者先貴立品,立品之人,筆墨外自有一種正大光明之概”。同時,王昱還特別強調了“文如其人,畫亦有然”的道理。
如果,我們翻閱一下歷代書畫家論述“品”的語錄,可謂是浩瀚如煙。可惜的是,身為漢王的李元昌因參與太子李承乾謀反事件被賜死。身為外交官的郭若虛因遺失金酒器及叛逃事件被降官一級。唯有十次應舉均落第,后經推薦以貢生進京,拿了幾年微薄薪水的文徵明,又因受同僚的嫉妒和排擠,目睹官場腐敗,57歲乞歸故里以書畫生活,享年90歲而仙逝。而王昱則一生以書畫為伴,終年70歲謝世。由此可見,縱論中國歷代書畫大家強調“品”之重要,依舊是說論,做到的也只是半數,這也算是論“品”之幸事了。
為此,晚清著名書畫家松年在《頤園論畫》中說:“歷代工書畫者,宋之蔡京、秦檜,明之嚴嵩,爵位尊榮,書法文學皆臻高品,何以后人吐棄之,湮沒不傳?實因其人大節已虧,其余技更不值一錢矣。”
顯而易見,在中國書畫藝術領域,其“品位”是人,“品味”是作品。有人說,只有高品位的藝術家才有高品味的作品。這話有些哲理,起碼說出了“品味”產出于“品位”的問題。然而事實也不竟然,因為“品位”與“品味”缺乏評定的剛性,詮釋也只能由欣賞者而定。諸如厚顏無恥的,自詡是“畫分九品”的當代大畫師,其品位就很難評定。如果,有人說他品位高,肯定有一片呼聲,說他沒品位,他自己已經給自己確定了高品位。所以,其畫作的品味問題也就自當別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