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隨筆:赭亭山的由來
有的山以它的風景秀麗而聞名天下,有的山以它的奇峰怪石而吸引游客。赭亭山卻以它光榮的歷史而著稱于贛東北大地,那可歌可泣的革命斗爭曾在這里發生。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雜文《赭亭山的由來》,供大家參考!
赭亭山的由來原文:
有的山以它的風景秀麗而聞名天下,有的山以它的奇峰怪石而吸引游客。赭亭山卻以它光榮的歷史而著稱于贛東北大地,那可歌可泣的革命斗爭曾在這里發生。
赭亭山位于縣城以南蓮荷鄉境內,典型的丹霞地貌山體,四面絕壁懸崖,唯有一小徑可供攀援登上山頂。赭亭山景區以赭亭山和赭亭山水庫為主體,山水相依,景色旖旎,類似桂林,現已初步開發。油筒石景區位于岑山西南側,丹霞地貌特色突出,油筒石高聳而立,造型獨特,以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古老傳說共同吸引著游人觀光。
赭亭山豐富的人文資源使得赭亭山成為橫峰乃至上饒市的人文勝景。赭亭山風景區是橫峰岑山國家森林公園景區之一,地處蓮荷鄉上畈楊家村境內,南與鉛山縣交界。景區內生態保護良好,為珍禽水鳥棲息地,是養生度假旅游的好場所。
赭亭山矗立在信江北岸,環山七八華里。遠遠望去,赭亭山象一個凸起的平臺,二面猶如刀切斧劈一樣陡峭,只有南面一條路,須通過三道關口才能登山。沿路拾階而上,途中經過太平軍建造留下的三道關隘,陡峭的山路呈八十度傾斜向上,形成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接近山頂時,竟然有一條天然的“棧道”繞向前方。站在棧道,極目遠眺,青山綠水,村莊良田,盡收眼底,好一幅山水美景圖。在“棧道”一凹處擺放著土地神像,只要有神像,附近就一定有廟。再往前走,果然看見一棟新廟正在建造之中。原來山上曾有座古廟,可能是年久失修,破爛不堪,已被拆除,現在原址建新廟。原古廟的菩薩就已經安放在新廟內,供人朝拜,香火不斷,廟里有一精瘦老人管理事務,如今山上只剩下一棟舊房,房門兩邊張貼一幅對聯,上聯是“朝里不比俗家濃”,下聯是“客人莫嫌茶飯淡”。
赭亭山因后漢赭亭侯李恂得名,是橫峰名山。后因有晉代葛洪、清朝太平天國之傳說。1934年4月,這里發生了贛東北革命史上有名的赭亭山保衛戰,使得赭亭山成為橫峰縣的紅色教育基地。 赭亭山四面懸崖峭壁,僅一條小路經三道關隘才能登上山頂。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周圍16個村莊以此為堡壘與敵人進行斗爭。1934年4月,國民軍第21師企圖攻占橫峰縣城,橫峰縣紅軍獨立營兩個排和一百余赤衛軍少先隊員在赭亭山頑強阻擊敵軍飛機大炮進攻達半月之久,斃傷敵三百八十多名。敵人攻上第三道關卡后,紅軍戰士和地方武裝退守至山頂碉堡內,數百敵人將碉堡團團長圍住。此時,堡內只剩一蘿火藥,連指導員悲憤地說:“為黨和蘇維埃流盡最后一滴血的時候到了......”,最后引燃炸藥,全部壯烈犧牲。我們的英雄與敵人同歸于盡,為人民為革命獻出了最后一滴血。從此,赭亭山作為一座歷史的豐碑聳立在贛東北人民的心坎里,赭亭山的紀念碑上鐫刻著英雄的事跡,烈士的英名.......
赭亭山南鄰信江,作為遏守信江的門戶,赭亭山曾歷經了黃巢起義、太平軍翼王營寨、紅軍戰場等歷史風云,山上依稀可見古戰場的痕跡。東漢赭亭侯墓、古洞穴墓、葛漢煉丹遺跡等人文景觀,為赭亭山染上了古樸的色彩,赭亭山由此得名。岑山和赭亭山不僅自然風光秀美,而且,還有巖洞、寺廟、牌坊等文化景觀,兩代赭亭候的急流隱退,石達開的神秘駐軍,葛仙公的得道飛升,贛東北革命的橋頭堡決戰,在這里都留下了或豪邁或悲壯或神秘或悠然的時空劃痕,這些古色文化和秀麗的自然風光結合在一起,更加襯托了橫峰的美麗風光,讓游客在旅游中充分體驗濃郁的地方古色文化,實現旅游與文化的聯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