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文精選:從理性到思辨思維
不同的經歷,不同的人生,不同的人,在演繹同一個真理時卻要演繹出相同的過程,這算不算是一種對教師特質的否定?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雜文:從理性到思辨思維,供大家參考!
《從理性到思辨思維》原文:
在經歷了一次課堂量化觀察主題教研活動之后,那種曾經被大家熟悉、認同,甚至偶爾有些青睞的觀課方式慢慢地在淡出我們的視線。
準備充分的、恓惶的,有準備的、臨時抱佛腳的,邊學邊做的,邊做邊學的等等,無論你是云云情形中的哪一位,都已阻擋不了這場來勢洶洶的教研熱潮。
一張紙,一支筆,一張凳子,一堂課,一張嘴,用幾個簡單的零星詞語將原本四分五裂的圍繞課堂而展開的種種活動串連起來,恍惚間發現了那種蘊藏在萬事萬物間的哲理:大道至簡莫過于一,紛繁萬物皆由此生。
因為簡所以大家才選擇,又因為繁大家才摒棄。簡的是傾聽,是感受。你可以是一位資深的科班教師,你會選擇你所擅長的傾聽方式,用自己專業而又精準的判斷和思考行如流水般在聽課本上盡情揮灑筆墨。授課教師偶爾不雅的習慣性口語定然逃不過你機警聰玲的雙耳,即便是特定環境中的一個知識小漏也未嘗能夠幸免。你也可以是一位初出茅廬的年輕小輩,乍一看你沒有絲毫評頭論足的優勢可言,論教學的整體設計你沒有厚實的教學積淀,當然也就說不出個一二三來;論教學的流程設計你又缺少多元的處理方法,談建議或意見就成了妄談;至于教學的細枝末節,縱是書寫兩句也難脫稚嫩之氣;“可喜”的是在場的所有教師都會為你的點評冠以新教師的頭銜而讓你多少能夠挽回一些薄面。當然,你還可以是一位教師之外的從業者,用你獨一無二的特殊經歷,用你曾經的教育痕跡以對比或是復現的方式和授課教師進行交流和探討……
但幾乎所有交流的收場都要被一層陰郁所籠罩。正如蘿卜青菜各有所愛一般。他用喜歡蘿卜的方式要求你來喜歡蘋果,而他卻要用欣賞青菜的邏輯來改變你欣賞蘿卜的思維?永遠是非左即右的選擇性判斷。
面對這樣的選擇,有的人索性放開手腳不妨大膽一試。一試不成再來二次,歷經幾次煎熬之后,旁的人,指點人的人高興了,終于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設定演繹了一場至少在目前看來不錯的佳作。而授課教師呢?應該為經受住了這樣的洗禮和考驗而興奮還是要為自己的蘿卜變成了別人的青菜而惱火呢?
不同的經歷,不同的人生,不同的人,在演繹同一個真理時卻要演繹出相同的過程,這算不算是一種對教師特質的否定?算不算是對教育莫大的欺騙?
學院派中不乏對教學有獨到見解者,如果可以將“蘿卜”和“青菜”進行思維的置換,所有的人所有的教師都使用業內公認的最優的教學設計,都用標準統一,經緯分明的評價方式來做教育,這是教育的盛世還是災難?
終于盼到了些改變。你的問題你來做主?;谀愕膶嶋H問題,學科組教師制定針對具體課堂的教學觀察量表,通過一系列具體的、可視的、可記錄的觀察數據或結果給授課教師提供一份真實有效的原始資料,為授課教師的具體問題分析提供科學的依據。這好比是一份體檢表,各項生命的體征正常與否不是單純得依靠評判者的主觀臆斷,更多的是借助于客觀數據的分析。更為重要的是這種分析方式的主要目的在于幫助授課教師修葺和完善自己的教育智慧,當然這種智慧的源頭是也僅僅屬于獨一無二的你。
得于斯者毀于斯,世間萬物都在變中以求不變。只有經歷了從理性到思辨思維的過程,教研才能研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