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的寓言故事
成長的寓言故事篇1:被釋放的猴子
峨嵋山一處攝影點,老板從山里捕捉了一只猴子來陪照以招攬顧客。猴子蹲在一根高1.5米的柱子上,腳上系了一根鏈條。它必須永遠蹲在那兒,因為鏈條只有30厘米長,如果它跳下來,它就倒吊在上面了。它的尊容被攝進了無數的照片,同嬌美的太太、瀟灑的紳士和天真活潑的孩子為伴;然而領略峨嵋山風光的樂趣同它都是無緣的,它不過是一個柱子上的囚徒,嚴寒酷暑,日照霜落,它都只能在那兒忍受煎熬。
后來被一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發現了。協會認為這是虐待動物,要求老板釋放這只猴子。老板認為這是他養的牲畜,別人無權干涉。經過激烈的爭執,老板提出除非他們出錢贖出這只猴子,要不他就繼續這樣經營。協會沒有辦法,只好接受老板的訛詐,用3萬元的高價贖下猴子,讓它返回山林。
當鏈條解開以后,猴子用驚疑的眼神望著這些陌生人,它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人們送了它一掛香蕉,一把花生米,示意它回山林里去。他們還放了一掛很長的鞭炮,來慶祝它的解放。猴子摸摸它的被鏈條磨光了毛并且流著血的小腿,一顛一跛不好意思地走了。到了山林深處,它長叫了一聲,不知道是悲哀還是高興。
人們散了,山里恢復了平靜。那天晚上,獲得全勝的老板自然睡得香甜。黎明時分,聽到窗外有什么動靜,老板開門一看,發現那只猴子又規矩地蹲在原來的柱子上。
成長的寓言故事篇2:獨目網捕鳥
有一個人十分擅長捕鳥,他編織了捕鳥的羅網,那羅網上結滿了密密匝匝的網眼,捕鳥人拿了這張網去捕鳥,每次都能捕到不少鳥雀。
這一天,捕鳥人又守候在樹林里,他張開了他那張捕鳥羅網,又在網下撒些食物。不一會兒,有一群鳥雀飛下來了,果然,有不少的鳥雀撞到了網上,成了捕鳥人的囊中之物。
有個人一直在一旁看捕鳥人捕鳥,他覺得十分有趣。可是,他卻發現了一個“秘訣”,那就是:一只鳥頭只鉆進一個網眼就被捉住了。于是他想道:既然網住一只鳥只需一個網眼就夠,那干嘛還要去編結那么多的網眼呢?成百上千個網眼,難道一次能網那么多鳥嗎?那個捕鳥人也真是不嫌麻煩,實在太笨了。現在看我的吧。
于是他回到家里,將捕鳥的羅網來了一次“革新”。他將麻繩一根根結成單獨的小圓圈,然后把這些小圓圈分別系在一根長竹竿上,準備也到樹林中去捕鳥。
他把長竿靠在樹椏上,守候著鳥雀撞在那一個個的圓圈里,可是一批批的鳥飛下來,又都飛走了,他在樹林里守候了一天,連一根鳥羽毛都沒得到。
他沮喪地扛著長竹竿回家。路上別人見了都覺奇怪,問他:“你這個東西是做什么用的?”
他回答說:“捕鳥用的。”
別人笑著說:“新鮮!還沒見過這種捕鳥的東西呢。”
他說:“這是我改進后的獨目網。一只鳥只需鉆一個網眼,我做的這個網不是比一張連結許多網眼的大羅網省事多了嗎?”
別人問他:“那你捕的鳥呢?”
他慚愧地低頭不語。
這個愚蠢的人只會片面、孤立地看問題,因此只看到了一只鳥鉆一個網眼的表面現象,卻不懂所有網眼在一起互相配合才能捕鳥的本質規律。
成長的寓言故事篇3:邯鄲學步
戰國時候,燕國有個青年人,他聽說趙國都城邯鄲的人特別有風度,他們走起路來,不緊不慢,又瀟灑又優雅,那姿勢特別好看。于是這位燕國青年決定要去趙國學邯鄲人走路的姿勢。他不顧家人的反對,帶上盤纏,跋涉千里,專程趕到邯鄲一心要學邯鄲人走路的樣子。
他來到大街上,看著來來往往的人群,看得他都發了呆,不知該怎樣邁開步子。這時,迎面走來一個人,年齡和這位燕國青年相仿,那走路的樣子實在令人羨慕。于是等那人走過,燕國青年便跟在他后面摹仿,那人邁左腳,燕國青年也邁左腳,那人邁右腳,燕國青年也邁右腳,稍一不留心,他就搞亂了左右,搞得他十分緊張,哪還顧得了什么姿勢。眼看那人越走越遠,燕國青年漸漸跟不上了,他只好又回到原地。接著他又盯住了一個年紀稍大的人,他又跟在別人身后一步一趨地學走路,引得街上的人都停下腳步觀看,有的人還捂著嘴笑。幾天下來,他累得腰酸腿疼,但學去學來總是學不像。
燕國青年心想,學不好的原因肯定是自己原來走慣了的老姿勢和步法,于是,他下決心丟掉自己原來的習慣走法,從頭開始學習走路,一定要把邯鄲人的步法學到手。
可是,一連過了好幾個月,燕國青年越學越差勁,不僅連邯鄲人的走法沒學會,而且還把自己原來是怎么走路的也全忘了。眼看帶來的盤纏已經花光,自己一無所獲,他十分沮喪,于是只好回家了。可是他又忘了自己原來是怎樣走路的,竟然邁不開步子了。無奈,燕國青年只好在地上爬著回去,那樣子好不狼狽。
看起來,生搬硬套的學習方法是不可取的,不但沒學到別人的,反而連自己原有的也給丟了,真是大可不必。